一种基于通信网络的企业办公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38983发布日期:2018-11-24 10:1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企业管理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基于通信网络的企业办公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企业管理是尽可能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实现多、快、好、省的目标,取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效率。

现有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只能通过考勤判断人员的出勤状况,但是无法对每天实际工作时长进行统计,且无法有效地统计各员工的工作进展状况,进而管理人员无法根据员工实际的工作量以及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有效地统计,存在管理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通信网络的企业办公管理系统,解决了现有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影响管理人员合理的为员工分配任务。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通信网络的企业办公管理系统,包括人员身份识别模块、任务检测模块、管理服务器和显示终端,管理服务器通过通信网络分别与人员身份识别模块和显示终端连接,任务检测模块与身份识别模块连接;

人员身份识别模块用于检测各座位上是否有人员,并对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并将识别的结果发送至管理服务器;

任务检测模块安装在每个电脑上,以固定时间对人员的工作任务完成程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的任务完成程度发送至管理服务器;

管理服务器用于接收人员身份识别模块发送的身份识别结果,接收任务检测模块发送的任务完成程度,根据人员对应的身份与各人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匹配,并将各人员任务完成的程度发送至显示终端;

显示终端用于接收管理服务器发送的各人员的任务完成的程度和人员累积工作的总时间并进行显示。

进一步地,所述人员身份识别模块包括身份识别单元和压力检测单元,身份识别单元包括身份识别数据库、虹膜采集子单元、指纹采集子单元、识别判断子单元和触发子单元,识别判断子单元分别与身份识别数据库、虹膜采集子单元、指纹采集子单元和触发子单元连接;

所述身份识别数据库用于存储各人员对应的虹膜特征信息以及指纹信息;虹膜采集子单元安装在电脑上方,用于采集人员的虹膜图像,并将采集的虹膜图像发送至识别判断子单元;指纹采集子单元安装在鼠标上,用于采集人员的指纹信息,并将采集的指纹信息发送至识别判断子单元;识别判断子单元接收指纹采集子单元发送的人员指纹信息,并将采集的指纹信息与身份识别数据中存储的各人员的指纹信息进行一一对比,根据对比的结果发送触发指令至触发子单元,并实时判断指纹信息的对比结果,若指纹信息识别失败,则接收虹膜采集子单元发送的虹膜图像信息,对接收的虹膜图像信息中的虹膜特征进行提取,并将提取的虹膜特征与身份识别数据库中存储的各人员的虹膜特征进行一一对比,根据对比的结果发送触发指令至触发子单元,若人员虹膜特征与指纹特征均不与身份识别数据库中存储的虹膜特征和指纹信息相匹配,则识别判断子单元不发送控制指令至压力检测单元,否则,发送控制指令至压力检测单元;

触发子单元与识别判断子单元连接,接收识别判断子单元发送的触发指令,根据触发指令发送启动信息至任务检测模块;

压力检测单元接收识别判断子单元发送的触发指令,所述压力检测单元为压力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座位的压力数值,并将检测的压力数值以及压力检测单元对应的编号发送至管理服务器。

进一步地,所述任务检测模块包括计时与复位单元、任务数据库、任务抓取单元和任务对比单元;

计时与复位单元与任务抓取单元连接,用于累积时间,当累计的时间到设定的时间阀值时,发送抓取控制指令至任务抓取单元,并对累计的时间进行清零;任务抓取单元安装在电脑上,用于接收计时与复位单元发送的抓取控制指令,根据接收的指令对电脑上的任务进行抓取,并将抓取的任务发送至任务对比单元;任务数据库用于对所有任务进行预存储,并存储各电脑对应的编号;任务对比单元用于接收任务抓取单元抓取的任务,并将抓取的任务与任务数据库进行对比,确定该电脑对应的人员任务完成程度以及电脑编号且发送至管理服务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通信网络的企业办公管理系统,通过人员身份识别模块对办公内人员的身份进行检测,能够有效识别人员身份,且通过任务检测模块以固定时间获取各人员当前任务,以确定人员任务完成程度,便于管理人员直观、准确地了解其他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实时了解工作进展,便于合理的规划时间和分配任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种基于通信网络的企业办公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为一种基于通信网络的企业办公管理系统,包括人员身份识别模块、任务检测模块、管理服务器和显示终端,管理服务器通过通信网络分别与人员身份识别模块和显示终端连接,任务检测模块与身份识别模块连接;

人员身份识别模块用于检测各座位上是否有人员,并对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并将识别的结果发送至管理服务器;

任务检测模块安装在每个电脑上,以固定时间对人员的工作任务完成程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的任务完成程度发送至管理服务器;

管理服务器用于接收人员身份识别模块发送的身份识别结果,接收任务检测模块发送的任务完成程度,根据人员对应的身份与各人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匹配,并将各人员任务完成的程度发送至显示终端;

显示终端用于接收管理服务器发送的各人员的任务完成的程度和人员累积工作的总时间并进行显示,便于管理人员直观地了解企业员工的工作进展状况。

人员身份识别模块包括身份识别单元和压力检测单元,身份识别单元包括身份识别数据库、虹膜采集子单元、指纹采集子单元、识别判断子单元和触发子单元,识别判断子单元分别与身份识别数据库、虹膜采集子单元、指纹采集子单元和触发子单元连接;身份识别数据库用于存储各人员对应的虹膜特征信息以及指纹信息;虹膜采集子单元安装在电脑上方,用于采集人员的虹膜图像,并将采集的虹膜图像发送至识别判断子单元;指纹采集子单元安装在鼠标上,用于采集人员的指纹信息,并将采集的指纹信息发送至识别判断子单元;识别判断子单元接收指纹采集子单元发送的人员指纹信息,并将采集的指纹信息与身份识别数据中存储的各人员的指纹信息进行一一对比,根据对比的结果发送触发指令至触发子单元,并实时判断指纹信息的对比结果,若指纹信息识别失败,则接收虹膜采集子单元发送的虹膜图像信息,对接收的虹膜图像信息中的虹膜特征进行提取,并将提取的虹膜特征与身份识别数据库中存储的各人员的虹膜特征进行一一对比,根据对比的结果发送触发指令至触发子单元,若人员虹膜特征与指纹特征均不与身份识别数据库中存储的虹膜特征和指纹信息相匹配,则识别判断子单元不发送控制指令至压力检测单元,否则,发送控制指令至压力检测单元,其中,识别判断子单元按照设定的顺序先对人员的指纹信息进行识别,一旦识别判断子单元无法识别人员的指纹信息,则识别判断子单元对接收的虹膜图像进行处理,以识别人员的虹膜特征;

触发子单元与识别判断子单元连接,接收识别判断子单元发送的触发指令,根据触发指令发送启动信息至任务检测模块;

压力检测单元接收识别判断子单元发送的触发指令,所述压力检测单元为压力传感器,安装在每个人员的座位上,用于实时检测座位的压力数值,并将检测的压力数值以及压力检测单元对应的编号发送至管理服务器,其中,每个座位上均安装有一压力传感器,对压力传感器以设定的顺序进行编号,分别为1,2,...,n,且身份识别单元的顺序编号与压力传感器的顺序编号一一对应;

任务检测模块包括计时与复位单元、任务数据库、任务抓取单元和任务对比单元,计时与复位单元与任务抓取单元连接,用于累积时间,当累计的时间到设定的时间阀值时,发送抓取控制指令至任务抓取单元,并对累计的时间进行清零;任务抓取单元安装在电脑上,用于接收计时与复位单元发送的抓取控制指令,根据接收的指令对电脑上的任务进行抓取,并将抓取的任务发送至任务对比单元;任务数据库用于对所有任务进行预存储,并存储各电脑对应的编号,且各电脑所对应的编号按照设定的顺序,分别为1,2,...,n;任务对比单元用于接收任务抓取单元抓取的任务,并将抓取的任务与任务数据库进行对比,确定该电脑对应的人员任务完成程度以及电脑编号且发送至管理服务器;

管理服务器接收人员身份识别模块发送的各编号对应的压力数值,接收人员检测模块发送的各电脑编号下的人员任务完成程度,将各编号下的压力数值与各编号下的人员任务程度进行匹配,进而判断各人员完成的任务程度,同时,根据接收的压力数值的变化,统计各人员累积办公的总时间,并将各人员任务完成程度和人员办公总时间发送至显示终端。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通信网络的企业办公管理系统,通过人员身份识别模块对办公内人员的身份进行检测,能够有效识别人员身份,且通过任务检测模块以固定时间获取各人员当前任务,以确定人员任务完成程度,便于管理人员直观、准确地了解其他人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实时了解工作进展,便于合理的规划时间和分配任务。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的构思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构思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