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除尘功能的计算机机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07861发布日期:2020-02-22 03:46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具有除尘功能的计算机机箱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计算机设备领域,涉及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计算机机箱。



背景技术:

计算机是现代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俗称电脑。计算机因其具有丰富的功能以及智能操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以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电子设备。常见的电脑有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其中,台式电脑因其具有耐用以及性价比加高而得到人们的青睐。

台式电脑一般包括显示器以及主机,主体包括机箱,机箱内安装有主板、电源等计算机硬件设备。机箱一般设有进风口,进风口进入将外部的空气引入机箱内以对机箱进行散热处理。然而,在通过进风口将外部的空气引入机箱内时,由于空气中含有灰尘,灰尘也随之进入机箱内。台式电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机箱内的计算机硬件上会堆积有大量的灰尘,进而影响各硬件的散热,严重影响台式电脑的运行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计算机机箱,通过在机箱的进风口处设有除尘组件,将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中灰尘进行除尘处理,显著地降低灰尘在机箱内的堆积。

(二)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计算机机箱,包括箱体,箱体内部具有容置腔,箱体包括前侧板,前侧板上设有与容置腔连通的进风口,容置腔内还设有除尘组件,除尘组件包括:

过滤网,覆盖进风口设置;

除尘件,位于过滤网背离进风口的一侧,除尘件包括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竖杆,两个竖杆之间设有多个可转动的导风板,多个导风板在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导风板靠近进风口的一端为抵接端,抵接端与过滤网之间可接触配合;

导风板的重心位于导风板的旋转轴背离进风口的一侧,以驱动抵接端向上转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抵接端包括与过滤网抵接配合的抵接面,抵接面为第一圆弧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抵接端上设有多个通孔。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远离进风口的一端设有两个以上的引流柱,且引流柱沿远离抵接端的方向延伸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引流柱的底部设有抵接部,且抵接部凸出导风板的底面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抵接部面向抵接端的侧面为第二圆弧面,第二圆弧面向抵接端凸伸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包括片状的主体以及两个转轴,两个转轴分别位于主体在长度方向的两端,竖杆上设有与转轴转动配合的轴孔;

转轴上套设有套筒,且转轴部在套筒内可转动设置;

轴孔的内周面上设有安装孔,安装孔沿竖杆的轴向向下延伸设置,安装孔内安装有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具有凸出安装孔设置的伸出端;

第一弹性件的伸出端与套筒连接,以向套筒提供沿竖杆的轴向向上的弹力;

转轴上还有用于与套筒限位配合的环形限位部,环形限位部位于套筒背离主体的一侧,轴孔的内周面上设有第一凸起部,环形限位部的周向侧面上设有第二凸起部,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抵接配合以驱动转轴向下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为弹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与第二凸起部皆为圆弧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过滤网为塑料过滤网。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

(1)本申请提供的具有除尘功能的计算机机箱,通过在进风口处设置过滤网,可对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中灰尘进行过滤处理,降低进入机箱内的灰尘量。

(2)本申请提供的具有除尘功能的计算机机箱,通过在过滤网背离进风口的一侧设置除尘件,除尘件中的导风板可转动设置,且导风板的抵接端与过滤网之间可接触配合,使得导风板在转动时可驱动过滤网移动,进而使得位于过滤网上的灰尘脱离过滤网,避免过滤网上堆积大量的灰尘而导致机箱进风量小的情况的出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计算机机箱中除尘组件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计算机机箱中除尘件结构正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计算机机箱中转轴与轴孔之间的配合使用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计算机机箱的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a部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计算机机箱中移动底座与箱体配合的正视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计算机机箱中移动底座与箱体配合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计算机机箱,通过在机箱的进风口处设有除尘组件,将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中灰尘进行除尘处理,显著地降低灰尘在机箱内的堆积。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计算机机箱,以下分别对本实施例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申请的此实施例中:

如图1-2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具有除尘功能的计算机机箱,包括箱体,箱体内部具有容置腔,箱体包括前侧板,前侧板上设有与容置腔连通的进风口,容置腔内还设有除尘组件,除尘组件包括:

过滤网11,覆盖进风口设置;

除尘件,位于过滤网11背离进风口的一侧,除尘件包括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竖杆13,两个竖杆13之间设有多个可转动的导风板12,多个导风板12在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导风板12靠近进风口的一端为抵接端1211,抵接端1211与过滤网11之间可接触配合;

导风板12的重心位于导风板12的旋转轴122背离进风口的一侧,以驱动抵接端1211向上转动。

过滤网11的材质例如但不局限于塑料材质,例如:聚氯乙烯过滤网11等。

上下相邻的两导风板12之间形成有通风风道,以便于将从过滤网11中流入的空气定向导入机箱内,例如通风风道朝向中央处理器设置。导风板12靠近进风口的一端为抵接端1211,抵接端1211与过滤网11之间可接触配合,即导风板12在转动时,抵接端1211会与过滤网11之间形成刮擦,使得导风板12驱动过滤网11发生变形晃动。此时,附于过滤网11上的灰尘会脱离过滤网11,进而避免过滤网11被灰尘堵塞情况的出现。

在进风口无进风或进风量较小时,无法驱动导风板12转动或较大幅度的转动时,导风板12在重力的作用下保持自然状态,即抵接端1211高于导风板12的旋转轴122。当进风口的进风量处于正常时,驱动导风板12旋转,此时抵接端1211会在过滤网11上向下移动,使得导风板12驱动过滤网11发生变形晃动。当停止进风时或者过滤网11出现堵塞导致进风量较小时,导风板12在重心的作用下反向旋转,此时接端会在过滤网11上向上移动,以使过滤网11上灰尘脱离,进而降低过滤网11上的灰尘堆积量。

进一步地,抵接端1211包括与过滤网11抵接配合的抵接面,抵接面为第一圆弧面1214。导风板12通过第一圆弧面1214与过滤网11接触,在满足导风板12驱动过滤网11发生变形晃动的情况下,可降低导风板12与过滤网11之间的磨损。

进一步地,抵接端1211上设有多个通孔,可使得导风板12上的风速以及风向存在较大差异化,进而可降低风噪。

进一步地,导风板12远离进风口的一端设有两个以上的引流柱1212,且引流柱1212沿远离抵接端1211的方向延伸设置。

相邻的两个引流柱1212之间形成凹槽部,可使得空气在移动至导流板的末端时产生风向以及风速的差异,进而实现降噪的目的。

进一步地,引流柱1212的底部设有抵接部1213,且抵接部1213凸出导风板12的底面设置。

抵接部1213用于与位于下方且相邻的导风板12上的抵接端1211抵接配合。由于抵接部1213凸出导风板12的底面设置,使得在自然状态下相邻导风板12之间存在间隙,依旧可形成通风风道。

进一步地,抵接部1213面向抵接端1211的侧面为第二圆弧面,第二圆弧面向抵接端1211凸伸设置。空气移动至第二圆弧面时,会沿第二圆弧面向两侧分流,进而降低该处的风噪。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导风板12包括片状的主体121以及两个转轴122,两个转轴122分别位于主体121在长度方向的两端,竖杆13上设有与转轴122转动配合的轴孔131;

转轴122上套设有套筒1221,且转轴122部在套筒1221内可转动设置;

轴孔131的内周面上设有安装孔1312,安装孔1312沿竖杆13的轴向向下延伸设置,安装孔1312内安装有第一弹性件14,第一弹性件14具有凸出安装孔1312设置的伸出端;

第一弹性件14的伸出端与套筒1221连接,以向套筒1221提供沿竖杆13的轴向向上的弹力;

转轴122上还有用于与套筒1221限位配合的环形限位部1222,环形限位部1222位于套筒1221背离主体121的一侧,轴孔131的内周面上设有第一凸起部1311,环形限位部1222的周向侧面上设有第二凸起部1223,第一凸起部1311与第二凸起部1223抵接配合以驱动转轴122向下移动。

转轴122上设有环形凹槽部,套筒1221套设于环形凹槽部,以避免套筒1221沿转轴122的轴向移动。环形凹槽部的一侧设有环形限位部1222,环形限位部1222位于套筒1221背离主体121的一侧。轴孔131的内周面上设有第一凸起部1311,环形限位部1222的周向侧面上设有第二凸起部1223,当环形限位部1222随转轴122同步转动时,第一凸起部1311会与第二凸起部1223抵接。当两者抵接配合时,套筒1221会向下移动并压缩第一弹性件14,使得导风板12整体向下移动,进而增加了抵接端1211与过滤网11之间的接触面积。同时,当第一凸起部1311会与第二凸起部1223分离时,转轴122会在第一弹性件14的驱动下恢复原位,此时,导风板12整体向上移动,再次增加了抵接端1211与过滤网11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导风板12对过滤网11的除尘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凸起部1311与第二凸起部1223皆为圆弧状,使得两者在抵接配合时能够使导风板12平稳地上下移动。

进一步地,第一弹性件14为弹簧,具有较好的弹性,且成本低、安装简单。

请参考附图4-5,计算机机箱包括箱体211,箱体211包括底板212,计算机机箱还包括位于底板212下方的三个以上的脚轮215,底板212的上方设有层板213,层板213与底板212之间形成有可容纳脚轮215的第一腔体214,底板212上设有可供脚轮215进入第一腔体214的开口部2121,脚轮215上连接有脚轮竖杆2151;

层板213上设有与每个脚轮215一一对应的移动机构,移动机构包括:

壳体216,固定连接于层板213的顶面,壳体216中具有中空的第二腔体2161,第二腔体2161为圆柱形,第二腔体2161的一端与第一腔体214连通设置;

连接件217,沿第二腔体2161的轴向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腔体2161内,且底部设有固定套设于脚轮竖杆2151上的套接部2171。

脚轮215包括脚轮215支架,脚轮215支架具有脚轮竖杆2151,脚轮竖杆2151与连接件217的套接部2171固定连接,使得连接件217可带动脚轮215同步移动。连接件217整体呈圆形体结构,在第二腔体2161内沿轴向可滑动设置。在收纳脚轮215时,连接件217在第二腔体2161内沿轴向向上移动,进而带动脚轮215同步向上移动,脚轮215通过底板212的开口部2121进入第一腔体214,此时脚轮215不再露出底板212,完成对脚轮215的收纳。在伸出脚轮215时,连接件217在第二腔体2161内沿轴向向下移动,进而带动脚轮215同步向下移动,脚轮215从第一腔体214通过底板212上的开口部2121伸出底板212,直至脚轮215整体外露出底板212,完成对脚轮215伸放。

机箱的前侧板上设有进风口,层板213位于进风口的下方。

进一步地,移动机构还包括:

第二弹性件218,位于连接件217的上方,两端分别与连接件217以及第二腔体2161的顶部连接,以向连接件217提供沿背离脚轮215方向的拉力;

第一安装槽2111,设置于连接件217的周侧面上且位于连接件217的周侧面上背离脚轮215的一端,第一安装槽2111的上壁面上设有沿第二腔体2161的轴向延伸设置的第一通孔2112;

第一滑块2113,位于第一安装槽2111内且在滑块沿第二腔体2161的径向可滑动设置;

第三弹性件219,设置于第一安装槽2111内且位于第一滑块2113远离第一安装槽2111的槽口的一侧,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槽2111与第一滑块2113连接以向第一滑块2113提供沿远离第一安装槽2111方向的弹力;

弹性卡板2114,位于滑块的顶面上,沿远离第三弹性件219方向向上倾斜设置,弹性卡板2114远离滑块的一端为第一抵接端21141,第一抵接端21141与第一安装槽2111的上壁面抵接配合以使第一抵接端21141向下弯曲变形;

第二滑块2115,设置于连接件217的周侧面上;

第二腔体2161的顶部设有抵接件2116,抵接件2116可穿插于第一通孔2112内并与第一抵接端21141抵接配合以驱动第一抵接端21141离开第一通孔2112;

第二腔体2161的侧面上设有沿径向贯穿的第二通孔2162,第二通孔2162用于第一滑块2113卡接配合;

第二腔体2161的侧面上设有滑槽2163,滑槽2163与第二滑块2115沿第二腔体2161的轴向滑动配合;

机箱的侧板上设有沿径向贯穿的第三通孔2117,第三通孔2117内穿设有驱动杆2118,驱动杆2118沿第二腔体2161的径向可移动地设置,以驱动第一滑块2113滑动。

在脚轮215处于伸出状态时,第二弹性件218处于拉伸状态,第一滑块2113在第三弹性件219的驱动下进入第二通孔2162内,并与第二通孔2162形成卡接配合,以限制连接件217在第二腔体2161内滑动,此时连接件217为脚轮竖杆2151提供稳固的支持力,以确保脚轮215对机箱的稳固支持。

在脚轮215需要收纳时,通过驱动杆2118驱动第一滑块2113向第一安装槽2111内移动,直至第一滑块2113从第二通孔2162内脱离以使第一滑块2113与第二通孔2162之间的卡接配合解除。此时,弹性卡板2114上的第一抵接端21141也会进入第一通孔2112内,并在第一通孔2112的限位作用下保持不动。当第一滑块2113与第二通孔2162之间的卡接配合解除时,连接件217在第二弹性件218的作用下可在第二腔体2161内沿轴向向上移动,脚轮215也随连接件217同步向上移动并通过开口部2121进入第一腔体214,完成脚轮215收纳。其中,在向上移动过程中,抵接件2116会插入第一通孔2112内并与第一抵接端21141抵接配合以驱动第一抵接端21141离开第一通孔2112,第一滑块2113在第三弹性件219的作用下向外滑动并与第二腔体2161的侧壁接触。

当需要脚轮215伸出时,可通过人工将脚轮215向下拉出,直至第一滑块2113卡接于第二通孔2162,使脚轮215处于伸出状态。

弹性卡板2114的第一抵接端21141与第一安装槽2111的上壁面抵接配合以使第一抵接端21141向下弯曲变形,直至第一抵接端21141进入第一通孔2112内时,在自身弹性的作用下于第一通孔2112内恢复原状,此时第一抵接端21141是插设在第一通孔2112内,且沿远离第三弹性件219方向向上倾斜设置,使得第一抵接端21141与第一通孔2112之间形成抵接配合,进而使得第一滑块2113在第一安装槽2111内保持不动。当抵接件2116进入第一通孔2112内时,会与第一抵接端21141抵接配合直至将第一抵接端21141驱离第一通孔2112。被驱离出第一通孔2112的第一抵接端21141在第三弹性件219的作用下会继续与第一安装槽2111的上壁面抵接配合并产生弯曲形变。

驱动杆2118穿插于侧板上的第三通孔2117,驱动杆2118沿第二腔体2161的径向可移动地设置。当驱动杆2118向机箱内移动时,驱动杆2118会穿过第二通孔2162并驱动第一滑块2113向第一安装槽2111内移动,直至第一滑块2113与第二通孔2162之间分离,然后再反向移动脱离第二通孔2162。

第二滑块2115与滑槽2163滑动配合,以确保连接件217在第二腔体2161内平稳精准地滑动。

进一步地,第三通孔2117背离第二腔体2161的一侧具有第一凹槽部21171,第一凹槽部21171内设有与驱动杆2118固定连接的第一竖板21172;

第一凹槽部21171内还设有套设于驱动杆2118上的第四弹性件2110,第四弹性件2110位于第一竖板21172靠近连接件217的一侧,第四弹性件21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凹槽部21171与第一竖板21172连接,以向第一竖板21172提供沿远离连接件217方向的弹力。

当外力驱动杆2118向机箱内移动时,带动第一竖板21172同向移动,第一竖板21172在移动时会压缩第四弹性件2110,使第四弹性件2110具有弹性势能,并在外力撤去时,驱动第一竖板21172反向移动并回到原位。驱动杆2118也随第一竖板21172方向移动并回到原位。利用第四弹性件2110,不仅可使得驱动杆2118迅速反向回到原位,且无需人工操作,具有反应迅速、操作便捷等优点。

进一步地,第一凹槽部21171上还设有位于槽口中的第一限位凸起,第一限位凸起用于与第一竖板21172限位配合,以防止第一竖板21172以及驱动杆2118一起脱离第一凹槽部21171。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槽2111中设置第二限位凸起,第二限位凸起位于第一滑块2113远离第一安装槽2111的槽口的一侧,用于与第一滑块2113限位配合,以防止第一滑块2113在驱动杆2118的作用下对第三弹性件219施加过大的压力以使第三弹性件219变形失效。同时也可告知操作人员无需继续对驱动杆2118施加推力。

在第二限位凸起与第一滑块2113限位配合时,第一抵接端21141位于第一通孔2112内,可提高第一抵接端21141进入第一通孔2112的准确率。

进一步地,连接件217的周侧面上设有两个以上的第二滑块2115,两个以上的第二滑块2115沿周向间隔设置,第二腔体2161的侧面上设有与第二滑块2115一一对应的滑槽2163,进一步提高连接件217在第二腔体2161内滑动的平稳性以及精准性。

进一步地,驱动杆2118远离连接件217的一端固定套设有保护帽2119。保护膜可具有保护作用,以避免操作者在对驱动杆2118移动时对手部造成伤害。

进一步地,保护帽2119为柔性保护帽2119,例如橡胶保护帽2119等,不仅可避免对操作者的手部造成伤害,且还能给操作者提高一定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滑槽2163的底部设有第三限位凸起,第三限位凸起用于与第二滑块2115限位配合。,以防止连接件217从第二腔体2161内脱离。

进一步地,第二弹性件218、第三弹性件219以及第四弹性件2110皆为弹簧,具有较好的弹性,且成本低、安装简单。

请参考附图6-7,计算机机箱包括箱体211,箱体211包括周向侧板38以及底板,箱体211的底部设有移动底座31,移动底座31包括板状结构的主体39,主体39的顶面上设有向下延伸设置的容置槽32,容置槽32为矩形状,且箱体211位于容置槽32内;

主体39的底部安装有三个以上的车轮37;

容置槽32的每个侧壁面上铰接有卡接板36,卡接板36上远离车轮37的一侧为卡接端361,卡接端361与周向侧板38卡接配合。

容置槽32为矩形状,其与箱体211相匹配,以对位于容置槽32内的箱体211进行定位,以避免机箱在移动时箱体211在容置槽32内晃动。主体39的底部安装有三个以上的车轮37,进一步为四个车轮37,且四个车轮37分别位于主体39的四个角处,以驱动移动底座31在地面上移动。容置槽32的每个侧壁面上铰接有卡接板36,卡接板36上远离车轮37的一侧为卡接端361,卡接端361与周向侧板38卡接配合,进一步防止箱体211在容置槽32内晃动以及从容置槽32中脱离情况的出现。

进一步地,卡接板36为圆弧状且开口朝向周向侧板38设置;卡接板36上靠近车轮37的一端为连接端362,连接端362和与之连接的侧壁面之间通过第五弹性件34连接且第五弹性件34与卡接端361位于卡接板36的转轴的两侧,以向连接端362提供朝向与之连接的侧壁面的弹力;

容置槽32的底面上方设有支撑板33,机箱位于支撑板33上,容置槽32的底面和支撑板33之间通过两个以上的第六弹性件35连接。

卡接板36铰接于容置槽32的侧壁面上,卡接板36为圆弧状且开口朝向周向侧板38设置,可使得卡接板36与箱体211之间可同步运动。例如:当移动底座31在不平的路面上移动时,箱体211会在容置槽32内进行水平方向的晃动,此时箱体211的滑动会带动卡接板36的转动,不仅可避免箱体211与容置槽32的侧壁面之间产生直接的碰撞,且在卡接板36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与箱体211保持卡接关系以确保对箱体211的固定作用。

卡接板36上靠近车轮37的一端为连接端362,连接端362和与之连接的侧壁面之间通过第五弹性件34连接且第五弹性件34与卡接端361位于卡接板36的转轴的两侧。其中第五弹性件34用于向连接端362提供朝向与之连接的侧壁面的弹力,即向连接端362提供朝向与之连接的侧壁面的拉力。当移动底座31在平整的路面上行走时,箱体211在容置槽32内保持相对稳定,此时卡接板36的卡接端361在第五弹性件34的作用下抵接于箱体211的周向侧板38,进而加固两者之间的卡接作用。当移动底座31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走时,箱体211在容置槽32内进行水平方向的晃动。此时,沿晃动方向的两个卡接板36会随之转动,两个第五弹性件34中一个处于被压缩状态,另一个处于被拉伸状态,由于第五弹性件34的压缩以及拉伸也是具有极限的,所以第五弹性件34也会对与之连接的卡接板36的旋转角度进行限制,进而避免卡接板36因旋转角度过大而导致与箱体211的卡接配合失效。同时,也限制了箱体211在容置槽32内晃动程度。此外,由于第五弹性件34具有弹性缓冲性能,使得卡接板36在限制箱体211的晃动时,也为箱体211提供缓冲保护。

容置槽32的底面上方设有支撑板33,机箱位于支撑板33上,容置槽32的底面和支撑板33之间通过两个以上的第六弹性件35连接,以对箱体211的底部提供缓冲保护,避免箱体211在容置槽32内上下晃动时与容置槽32之间形成硬接触。

进一步地,卡接端361为卡钩,周向侧板38上设有与卡勾卡接配合的卡槽。

采用卡勾与卡槽的卡接配合,便于将这两者拆分,以实现箱体211从移动底座31上分离。同时,卡接结构简单,安装便捷。

进一步地,连接端362位于与之连接的侧壁面和支撑板33之间,且支撑板33与连接端362的旋转区域交叉设置,使得支撑板33可限制连接端362的旋转角度,即支撑板33可限制卡接板36的旋转角度,进一步避免卡接板36因旋转角度过大而导致与箱体211的卡接配合失效。

进一步地,支撑板33位于卡接板36的转轴的下方,可限制连接端362的旋转角度不大于90°。

进一步地,主体39上沿长度方向的一端设有扶手支架,扶手支架包括两个向外悬伸设置的连接杆,两个连接杆的顶部之间连接有横杆。操作人员可通过用于推动横杆,进而实现驱动移动底座31移动。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申请有了清楚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可提供包含特定值的参数的示范,但这些参数无需确切等于相应的值,而是可在可接受的误差容限或设计约束内近似于相应值。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如涉及“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此外,除非特别描述或必须依序发生的步骤,上述步骤的顺序并无限制于以上所列,且可根据所需设计而变化或重新安排。并且上述实施例可基于设计及可靠度的考虑,彼此混合搭配使用或与其他实施例混合搭配使用,即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自由组合形成更多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