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仿生诊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83224发布日期:2018-11-17 00:34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学诊断与疾病治疗设备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仿生诊疗系统。

背景技术

医学是以认识、治疗、预防人的身心疾病为手段,以恢复、保持和增强人的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其内涵包括知识形态和实践形态两个方面。包括一切为达到医学目的所获得的认识成果和一切为达到医学目的而实际运用医学手段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具体地说,它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医学科学研究活动、对患者的各种诊断、治疗、康复、保健活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虽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有无数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医学发展呼唤更大创新。与此同时,仿生学发展如火如荼,各国都在仿生学研究领域内展开源头研究的激烈竞争.以便在21世纪的世界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上占有主导地位。

但是,直至目前为止,仿生诊疗技术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方案能够临床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仿生诊疗系统,其目的是利用仿生学原理提高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仿生诊疗系统,包括诊断模块和治疗模块,所述的治疗模块设有计算机诊疗终端,所述的计算机诊疗终端设有运算和存储芯片以及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所述的运算和存储芯片存储疾病治疗软件及个人健康数据;所述的诊断模块和治疗模块均设有仿生诊疗应用模块。

所述的仿生诊疗应用模块包括器官再生和人造器官子模块。

所述的仿生诊疗应用模块包括仿生药物应用子模块。

所述的仿生诊疗应用模块包括仿生生物材料应用子模块。

所述的仿生诊疗应用模块包括生物信息控制子模块。

所述的仿生诊疗系统设有计算机诊疗网络,所述的诊断模块和治疗模块分别通过信号线路与所述的计算机诊疗网络连接。

所述的计算机诊疗网络与个人信息终端以及国民卫生保健信息中心或国民疾病控制中心通过信号线路建立联系。

所述的诊断模块的采用壳体放置仪器,其与人体接触的一面设置面积大于该壳体该面的布料,布料与壳体的表面粘贴并缝合牢固;在布料的边缘上设置多根布带,将诊断模块与人体或服装系紧连接;所述的计算机诊疗终端固定安装在诊疗室的操作台面上。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医学资源、数据和信息的共享;通过研究生物体的结构、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医学研究和医学诊断治疗,向生物界学习、模仿,并加以应用,取得很好的诊断和治疗的效果,为人类的健康卫生事业开辟了独特的技术发展道路。

附图说明

附图示内容及图中的标记简要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诊断模块,2、治疗模块,3、计算机诊疗终端,4、仿生诊疗应用模块,5、器官再生和人造器官子模块,6、仿生药物应用子模块,7、仿生生物材料应用子模块,8、生物信息控制子模块,9、计算机诊疗网络,10、个人信息终端,11、国民卫生保健信息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如图1所表达的本发明的结构,为一种仿生诊疗系统,包括诊断模块1和治疗模块2,所述的诊断模块1和治疗模块2通过信号线路连接,传送数据。为了进一步强化仿生学对医学原始创新的指导价值,仿生医学概念体系应运而生。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克服其缺陷,实现利用仿生学原理提高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水平的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仿生诊疗系统,所述的治疗模块2设有计算机诊疗终端3,所述的计算机诊疗终端3设有运算和存储芯片以及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所述的运算和存储芯片存储疾病治疗软件及个人健康数据;所述的诊断模块1和治疗模块2均设有仿生诊疗应用模块4。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研究生物体的结构、组成、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医学研究和医学诊断治疗,向生物界学习、模仿,并加以应用,取得很好的诊断和治疗的效果,为人类的健康卫生事业开辟了独特的技术发展道路。

所述的诊断模块1的采用壳体放置仪器,其与人体接触的一面设置面积大于该壳体该面的布料,布料与壳体的表面粘贴并缝合牢固;在布料的边缘上设置多根布带,将诊断模块1与人体或服装系紧连接;所述的计算机诊疗终端3固定安装在诊疗室的操作台面上。

所述的仿生诊疗应用模块4包括器官再生和人造器官子模块5。

器官再生和人工器官作为机体病变器官永久或暂时性的替代性治疗装置,为人类健康和医学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的人工器官将逐步向人造代用品器官技术发展,通过仿生学原理及技术,将再生医学与人工器官这两门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仿造出形态及功能与正常器官相近似的人工器官,从而推动人工器官技术质的飞跃。

特别是三d打印在器官制作上的应用,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生物材料研发,以及基于这些生物高分子材料通过三d打印制作出的人工器官,估计颇具前景。

所述的仿生诊疗应用模块4包括仿生药物应用子模块6。

通过分子仿生,研究与模拟生物体中酶的催化作用、生物膜的选择性、通透性、生物大分子或其类似物的分析和合成等,从而开发出创新药物。我国天然资源,尤其是中草药资源极其丰富,民间更有丰富的用药经验,这对发现活性先导物会提供无价的背景资料,非常值得进一步挖掘。

所述的仿生诊疗应用模块4包括仿生生物材料应用子模块7。

以生物界某些特殊器官的生物相容性为切入点,生物材料在替代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所述的仿生诊疗应用模块4包括生物信息控制子模块8。

所述的生物信息控制子模块8包括: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生物医学成像、图像处理与应用、生物系统建模、仿真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传感器和生物芯片、生物医学仪器等。

所述的仿生诊疗系统设有计算机诊疗网络9,所述的诊断模块1和治疗模块2分别通过信号线路与所述的计算机诊疗网络9连接。

由于采集了人体的生理参数,以及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患者的以往的身体参数,经过疾病治疗软件进行分析、运算,得出治疗方案,当然,这一治疗方案必须由医生进行评估和选用。最终由医生决定治疗方案。

所述的计算机诊疗网络9与个人信息终端10以及国民卫生保健信息中心11或国民疾病控制中心通过信号线路建立联系。

计算机诊疗网络9连接诊断模块1和治疗模块2,以便与个人信息终端10联系,比如手机、个人电脑等,供患者本人实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对自己的行动、饮食、情绪等进行适当控制和调节。医生也可以利用个人信息终端10与病人进行联系和交流,指导病人的观察、治疗和保健。病人、医生还可以与国民卫生保健信息中心11或各级国民疾病控制中心建立联系,实现数据共享,为整个国民卫生保健系统的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

本发明的网络可以采用无线网技术。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