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户审核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883910发布日期:2019-02-15 22:27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户审核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自动驾驶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户审核方法。



背景技术:

自动驾驶技术这个想法首次出现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本名为《airwonderstories》的月刊科幻杂志上。但直到1986年,卡内基·梅隆大学制造出的navlab1才算得上第一辆由电脑驾驶而非人类驾驶的汽车。自那时开始,像奔驰、宝马、奥迪、大众、福特等全球知名的汽车巨头们就开始着手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特别是最近10年,连谷歌、英特尔、苹果等科技厂商也加入了自动驾驶的研究之中。

为了更方便的区分和定义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的分级就成了一件大事。目前全球汽车行业公认的两个分级制度分别是由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简称nhtsa)和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简称sae)提出的。其中,l4和l5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都可以称为完全自动驾驶技术,到了这个级别,汽车已经可以在完全不需要驾驶员介入的情况下来进行所有的驾驶操作,驾驶员也可以将注意力放在其他的方面比如工作或是休息。但两者的区别在于,l4级别的自动驾驶适用于部分场景下,通常是指在城市中或是高速公路上。而l5级别则要求自动驾驶汽车在任何场景下都可以做到完全驾驶车辆行驶。

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在车辆共享使用(包括租用)上的应用是顺应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如何有效地对接收驾乘服务的用户进行审核,也是保障运营安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这也是本发明着重探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户审核方法,对于用户进行资格审核,包括驾车资质、合法身份、历史驾车记录、信用情况等等,生成用户的信用评分,以量化数据确定用户是否具有车辆使用的资格。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审核方法包括:

用户终端接收用户输入的审核请求指令;

所述用户终端根据所述审核请求指令从服务器获取用户信息采集界面数据,生成并显示用户信息采集界面;

所述用户终端接收所述用户通过所述用户信息采集界面输入的用户基本信息;所述用户基本信息包括用户姓名、性别、驾照号码和/或身份证件的证件号码;

所述用户终端将所述用户基本信息发送给所述服务器;

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驾照号码或所述证件号码查询用户身份数据库,确定所述驾照号码或所述证件号码是否为有效号码;

当为有效号码时,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驾照号码查询驾驶员信用数据库,确定所述用户的驾驶员信用数据,并根据所述驾照号码关联得到所述证件号码;和/或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证件号码查询乘客信用数据库,确定所述用户的乘客信用数据;

根据所述驾驶员信用数据和/或乘客信用数据生成用户的信用评分;

根据所述用户的信用评分确定并输出相应的审核结果。

优选的,当所述用户身份数据库中没有所述驾照号码或所述证件号码时,所述服务器生成无效号码提示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用以提示所述用户重新输入所述驾照号码或所述证件号码。

优选的,当所述驾驶员信用数据库中没有所述用户的驾驶员信用数据时,根据所述用户姓名、性别、驾照号码和预设的基准分数生成所述用户的驾驶员信用数据。

优选的,当所述乘客信用数据库中没有所述用户的乘客信用数据时,根据所述用户姓名、性别、所述证件号码和预设的基准分数生成所述用户的乘客信用数据。

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用户的信用评分确定并输出相应的审核结果具体为:

当所述用户信用评分达到预设的基准分数时,输出第一审核结果;

当所述用户信用评分未达到预设的基准分数时,输出第二审核结果。

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服务器接收所述用户终端发送的驾乘服务需求信息,根据所述驾乘服务需求信息生成驾乘服务订单的订单数据,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

在所述驾乘服务订单完成前,当监听到所述用户终端发出的驾乘服务订单取消/变更信息时,根据相应的驾乘服务订单的订单数据生成驾乘服务变更/取消订单的订单数据;

统计根据所述用户的驾乘服务订单取消/变更订单占所述用户的驾乘服务订单的比率,更新所述用户的乘客信用数据。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服务器接收交管系统服务器发送的车辆违章信息,所述车辆违章信息包括违章路段、违章时段、车牌号码和违章行为信息;

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车辆违章信息查询所述驾乘服务订单,得到对应的用户的驾照号码;

根据所述驾照号码和所述车辆违章信息,更新所述用户的驾驶员信用数据。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驾照号码和所述车辆违章信息,更新所述用户的驾驶员信用数据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驾照号码和所述违章行为信息,更新所述用户的驾驶员信用数据。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根据所述驾照号码和所述车辆违章信息,更新所述用户的驾驶员信用数据具体包括:

统计所述用户对应的车辆违章信息的次数,根据所述次数确定所述用户的驾驶员信用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用户审核方法,对于用户进行资格审核,包括驾车资质、合法身份、历史驾车记录、信用情况等等,生成用户的信用评分,以量化数据确定用户是否具有车辆使用的资格。该用户审核方法评判合理,能够准确区分具有驾驶资质的乘客和仅具有搭乘资质的乘客,从而能够为不同用户相应的提供不同的驾控操作模式,并且基于已有记录能够对于信用较差的用户能够进行准确辨别,从而实现对用户的自动筛选,对用户行为也起到一定正面约束的积极推动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审核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用户审核方法,用于用户在呼叫乘车时的资格审核,包括驾车资质、合法身份、历史驾车记录、信用情况等等,生成用户的信用评分,以量化数据确定用户是否具有车辆使用的资格。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审核方法,主要包括如图1所示的步骤:

步骤110,用户终端接收用户输入的审核请求指令;

具体的,用户在每次呼叫乘车前,都需要先经过资质审核。该动作可以由用户呼叫乘车的动作来触发。在用户发起呼叫的同时即触发产生审核请求指令。

步骤120,用户终端根据审核请求指令从服务器获取用户信息采集界面数据,生成并显示用户信息采集界面;

具体的,在服务器首次接收到审核请求指令时,会返回用户信息采集界面数据,从而在用户终端侧生成并显示用户信息采集界面。通过用户信息采集界面,用户可以输入用户基本信息。

如果是用户已经注册,在系统内具有用户基本信息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根据用户登录信息关联得到用户基本信息。也就是说在非首次登录时,在审核请求指令后,获取用户基本信息的过程可以是后台通过用户登录信息关联到用户基本信息来自动完成的,无须用户再次输入用户基本信息了。

步骤130,用户终端接收用户通过用户信息采集界面输入的用户基本信息;

具体的,用户基本信息可以包括:用户姓名、性别、驾照号码和/或身份证件的证件号码;除此之外,还可能包括用户的联系方式,紧急联络人的信息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用户信息采集界面输入用户帐户的扣款支付方式、发票开票信息等等。

步骤140,用户终端将用户基本信息发送给服务器;

具体的,用户终端根据用户输入操作输入上述用户基本信息,并根据接收到的用户操作将用户基本信息发送到服务器。

步骤150,服务器根据驾照号码或证件号码查询用户身份数据库,确定驾照号码或证件号码是否为有效号码;

具体的,本发明的服务器,可以通过公安系统和交管系统对外开放的数据接口接入这两个系统的数据库,从而对用户的驾照号码和证件号码进行验证。

对身份证件和驾照的验证除了验证号码之外,还可以同时匹配用户信息采集输入用户姓名、性别是否与公安系统和交管系统的数据库记录一致。另外,还可以获取公安系统和交管系统的数据库中身份证件和驾照的有效期,通过与当前日期对比,确定当前该证件是否在有效期内。

如果证件信息正确且在有效期内,则为有效证件号码。否则认为是无效证件号码。

当为有效号码时,执行步骤160,否则执行步骤190。

步骤160,服务器根据驾照号码查询驾驶员信用数据库,确定用户的驾驶员信用数据,并根据驾照号码关联得到证件号码,和/或服务器根据证件号码查询乘客信用数据库,确定用户的乘客信用数据;

具体的,在本发明的用户审核方法中,通过驾驶员信用数据库对具有驾照号码的用户进行其作为驾驶员的信用管理,通过乘客信用数据库对全部用户进行作为乘客的信用管理。

虽然本发明的自动驾驶车辆提供自动驾乘服务,但是也同样对于具有驾驶员资格的用户可以提供一定权限的人机共驾的服务形式。比如在用户具有驾驶员资质且驾驶员信用数据达标的情况下,可以开放完全驾驶模式或者人机共驾模式给用户。在完全驾驶模式下,用户可以自行驾驶车辆,在人机共驾模式下,车辆开放刹车、紧急停车等允许用户操作。

因此,对于具有驾照的用户,需要单独对其作为驾驶员的信用进行管理。也就是说,虽然有可能一个用户作为驾驶员的信用不符合要求,不提供其作为驾驶员的服务,即关闭人机共驾模式,但其仍然有可能作为乘客搭乘自动驾驶车辆,在相应的服务模式下享有该服务。

本发明中通过乘客信用数据库和驾驶员信用数据库分别进行对乘客信用和驾驶员信用分别进行管理记录。如果用户是首次使用该服务,则在上述数据库中没有相应的用户信用数据,在这种情况下:

当驾驶员信用数据库中没有用户的驾驶员信用数据时,根据用户姓名、性别、驾照号码和预设的基准分数生成用户的驾驶员信用数据。

当乘客信用数据库中没有用户的乘客信用数据时,根据用户姓名、性别、证件号码和预设的基准分数生成用户的乘客信用数据。

步骤170,根据驾驶员信用数据和/或乘客信用数据生成用户的信用评分;

具体的,对于没有提供驾照号码的用户,仅对其用户信用数据进行查询,并根据查询到的用户信用数据生成信用评分。对于提供了驾照号码的用户,分别对其用户信用数据和驾驶员信用数据进行查询,并根据查询到的用户信用数据和驾驶员信用数据分别生成用户作为乘客的信用评分和作为驾驶员的信用评分。

驾乘服务预定的实际达成会直接影响到用户信用数据以及信用评分:在服务器接收用户终端发送的驾乘服务需求信息时,根据驾乘服务需求信息生成驾乘服务订单的订单数据,发送给用户终端;如果在驾乘服务订单完成前监听到用户终端发出的驾乘服务订单取消/变更信息时,服务器会根据相应的驾乘服务订单的订单数据生成驾乘服务变更/取消订单的订单数据;基于每次预定服务器统计根据用户的驾乘服务订单取消/变更订单占用户的驾乘服务订单的比率,更新用户的乘客信用数据。

比如具体的可以设定允许取消的比例和频次,例如规定当取消/变更比例超过50%,乘客信用数据在当前数据基础上扣除一个预设固定值,或者规定当一个月内累计取消/变更次数达到4次,乘客信用数据在当前数据基础上扣除一个预设固定值。

此外,用户的其他日常行为也可能会关联到用户信用数据和信用评分,比如可以关联到政府部门的用户信用系统中,获取用户信用信息。对于这部分的用户信用信息和驾乘服务预定的历史记录得到的信用数据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加权处理,得到最终的乘客信用数据。

用户信用数据到信用评分的转换可以依据预设规则,将量化的用户信用数据转换为更直观点的,例如10分制或百分制的用户信用评分。

对于用户提供了驾照号码的情况下,对其驾驶员的信用评分参考其历史驾驶记录。如果服务器接收到交管系统服务器发送的车辆违章信息时,会跟踪到对应的驾乘服务订单,确定违章发生时间车辆的状态是处于自动驾驶状态还是用户驾驶状态,如果是用户驾驶状态则违章会记入到该用户的驾驶员信用数据。

具体的,车辆违章信息包括违章路段、违章时段、车牌号码和违章行为信息;服务器根据车辆违章信息查询驾乘服务订单,得到对应的用户的驾照号码;然后根据驾照号码和车辆违章信息,更新用户的驾驶员信用数据,其中可根据不同的违章行为信息,对应不同的驾驶员信用数据的扣除标准,例如对于违章停车,扣除一个较小数值的信用数据,对于闯红灯,则直接扣除到低于驾驶员信用数据的基准分数,即不再允许该用户作为驾驶员使用车辆。

此外,还可以关联到交管系统,通过统计用户对应的车辆违章信息的次数,根据统计得到的次数确定用户的驾驶员信用数据。同样的,可以具体设定违章的比例和频次,例如规定当用户违章驾驶比例超过驾乘次数的10%,驾驶员信用数据降至基准分数以下,或者规定当一个月内累计用户发生违章驾驶次数达到2次,驾驶员信用数据降至基准分数以下。

步骤180,根据用户的信用评分确定并输出相应的审核结果。

当用户信用评分达到预设的基准分数时,输出第一审核结果;当用户信用评分未达到预设的基准分数时,输出第二审核结果。

比如,我们采用百分制的统计方式,当用户的信用评分达到60分,即为审核通过,否则即不通过。当然有可能用户作为驾驶员审核不通过,但作为乘客审核通过的情况。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有可能因为用户输入错误证件号码或者驾照号码,在用户身份数据库中查询不到驾照号码或所述证件号码的情况。

此时执行步骤190,服务器生成无效号码提示信息,发送给用户终端,用以提示所述用户重新输入驾照号码或证件号码。

然后再返回步骤150执行。

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用户审核方法,对于用户进行资格审核,包括驾车资质、合法身份、历史驾车记录、信用情况等等,生成用户的信用评分,以量化数据确定用户是否具有车辆使用的资格。该用户审核方法评判合理,能够准确区分具有驾驶资质的乘客和仅具有搭乘资质的乘客,从而能够为不同用户相应的提供不同的驾控操作模式,并且基于已有记录能够对于信用较差的用户能够进行准确辨别,从而实现对用户的自动筛选,对用户行为也起到一定正面约束的积极推动作用。

专业人员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