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笔记本弧形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61898发布日期:2018-12-14 21:37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笔记本弧形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散热器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笔记本弧形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笔记本的快速发展,其运行速度也越来越快,但笔记本电脑温度是影响笔记本运算速度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现在的笔记本电脑上都配有风冷系统,但并不能解决笔记本温度高的问题,尤其是笔记本运行了一段时间后,笔记本的温度越高,运算速度越低,随着温度不断地升高,电脑就会卡机、死机、静音风扇噪音大、假死、蓝屏、自动重启、自动关机、显卡芯片及cpu烧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为笔记本电脑单独配置一个散热器。

目前笔记本弧形散热器通过加快空气流速对笔记本进行降温,但是随着笔记本工作越久温度越高,在散热效率不变的情况下笔记本容易出现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笔记本弧形散热器。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笔记本弧形散热器,其结构包括固定脚、高效散热装置、电源指示灯、散热器体、固定栓、散热口、连接条,所述固定脚顶部与散热器体右端底部焊接,所述高效散热装置安装在散热器体内部,所述散热器体两端顶部与连接条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栓依次连接成长方形结构排列于散热器体内部,所述散热口从左到右间隔相同依次排列于散热器体中端顶部,所述电源指示灯设于散热器体左端;所述高效散热装置由驱动装置、施压装置、左散热装置、拉力装置、联动装置、右散热装置、雾化装置组成;所述驱动装置左端侧面与施压装置右端侧面相啮合,所述施压装置底部与雾化装置顶端内部垂直连接,所述雾化装置左端与左散热装置中端内部导通连接,所述拉力装置左端连接到左散热装置底端前侧,所述拉力装置右端与联动装置顶端侧面进行传动连接,所述联动装置右端连接到右散热装置底端前侧,所述雾化装置右端与右散热装置中端内部导通连接。

作为优化,所述驱动装置由电机、齿轮盘、传动带、传动杆组成,所述电机左端后侧面与齿轮盘右端前侧相啮合,所述传动带一端连接到齿轮盘前端侧面,另一端固定于传动杆右端侧面,所述传动杆左端侧面与施压装置右端侧面相啮合。

作为优化,所述施压装置由传动齿轮、第一拉力杆、第二拉力杆、联动齿轮、联动架、轨道固定块、下压架组成,所述传动齿轮顶侧与联动齿轮底侧相啮合,所述第一拉力杆一端连接到传动齿轮顶端前侧,另一端固定于第二拉力杆底端,所述第二拉力杆顶端与联动架右端固定连接,所述联动架中端后侧与联动齿轮内圈垂直连接,所述联动架左端与下压架顶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压架中端侧面与轨道固定块内部滑动连接,所述下压架底端两侧与雾化装置顶端内部采用过度配合。

作为优化,所述左散热装置由第一排气扇、第一散热室、连接管、纵向传动带、第二排气扇、第二散热室组成,所述第一排气扇安装在第一散热室内部,所述第二排气扇安装在第二散热室内部,所述连接管一端与第二散热室底端垂直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散热室顶端导通连接,所述纵向传动带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二排气扇与第一排气扇前端侧面,所述连接管右端与雾化装置左端导通连接。

作为优化,所述拉力装置由传输带、纵向传动杆、活动拉力杆、转轮、综合传动带、第二转轮、拉力带、定位轮、传动齿轮盘组成,所述纵向传动杆底端后侧面与传动齿轮盘顶端前侧相啮合,所述活动拉力杆一端连接到传动齿轮盘内圈前侧,另一端固定于转轮外圈前侧,所述转轮侧面通过综合传动带与第二转轮、定位轮侧面进行传动连接,所述拉力带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二转轮与第一排气扇前端侧面,所述纵向传动杆中端侧面通过传输带与联动装置顶端侧面进行传动连接。

作为优化,所述联动装置由驱动电机、定位杆、横向传动杆、蜗轮杆、齿轮、第二拉力带、拉力轮、纵向传动杆、导向齿轮盘、第二活动拉力杆、右拉力带、顶部齿轮盘组成,所述驱动电机右端顶侧通过定位杆与横向传动杆左端顶侧进行传动连接,所述横向传动杆右端顶侧与右拉力带底端左侧相啮合,所述蜗轮杆中端左侧与齿轮右侧进行传动连接,所述齿轮前端侧面通过第二拉力带与拉力轮侧面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拉力杆一端连接到拉力轮外圈前侧,另一端固定于导向齿轮盘内圈前侧,所述导向齿轮盘顶端后侧面与纵向传动杆底端后侧面相啮合,所述纵向传动杆顶端后侧面与顶部齿轮盘底端前侧相啮合,所述右拉力带两端分别连接到顶部齿轮盘与右散热装置底端前侧。

作为优化,所述右散热装置由第三排气扇、第三散热室、右纵向传动带、右连接管、第四散热室、第四排气扇组成,所述第四排气扇安装在第四散热室内部,所述第三排气扇安装在第三散热室内部,所述右纵向传动带两端分别连接到第四排气扇与第三排气扇前端侧面,所述右连接管顶端与第四散热室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右连接管底端与第三散热室顶端导通连接。

作为优化,所述雾化装置由左雾化管、雾化室、第一雾化头、第二雾化头、右雾化管、施压室组成,所述施压室底部与雾化室顶部导通连接,所述左雾化管右端底部与雾化室左端顶部垂直连接,所述第一雾化头安装在左雾化管右端底部与雾化室左端顶部连接处,所述右雾化管左端底部与雾化室右端顶部垂直连接,所述第二雾化头安装在右雾化管左端底部与雾化室右端顶部连接处。

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笔记本弧形散热器,在进行使用时,我们需要通过驱动电机产生驱动转矩通过定位杆带动横向传动杆转动,横向传动杆通过蜗轮杆带动齿轮转动,齿轮通过第二拉力带拉动拉力轮转动,拉力轮通过第二活动拉力杆带动导向齿轮盘转动,导向齿轮盘通过纵向传动杆带动顶部齿轮盘转动,顶部齿轮盘通过右拉力带拉动第三排气扇转动,第三排气扇通过右纵向传动带同时带动第四排气扇转动,第四散热室与第三散热室就能够进行散热了,纵向传动杆通过传输带带动纵向传动杆转动,从而带动传动齿轮盘转动,传动齿轮盘通过活动拉力杆拉动转轮转动,转轮通过综合传动带带动第二转轮转动,第二转轮通过拉力带带动第一排气扇转动,第一排气扇通过纵向传动带拉动第二排气扇一起转动,这样第一散热室与第二散热室就能够进行散热了,电机产生驱动转矩带动齿轮盘转动,齿轮盘通过传动带拉动传动杆转动,传动杆通过传动齿轮带动联动齿轮转动,第一拉力杆与第二拉力杆固定住联动架右端,联动架围绕联动齿轮转动从而控制下压架的升降,下压架对施压室进行施压,雾化室内部的水在高压的挤压下通过第一雾化头与第二雾化头进行雾化,在通过左雾化管与右雾化管分别流向第一散热室、第二散热室、第四散热室、第三散热室内部,这样夹杂雾化的水汽进行散热能够提高散热的效率,驱动装置能够控制施压装置对雾化装置进行施压将水进行雾化,左散热装置与右散热装置能够加快空气流速进行散热,拉力装置与联动装置能够增加传动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能够增加空气流速对笔记本进行快速散热,同时在笔记本长时间工作内部温度过高时,该装置能够将水进行雾化,水汽需要吸收热量才能够进行蒸发,在加上空气流速快,能够起到高效散热的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一种笔记本弧形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高效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高效散热装置细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高效散热装置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固定脚1、高效散热装置2、电源指示灯3、散热器体4、固定栓5、散热口6、连接条7、驱动装置21、施压装置22、左散热装置23、拉力装置24、联动装置25、右散热装置26、雾化装置27、电机211、齿轮盘212、传动带213、传动杆214、传动齿轮221、第一拉力杆222、第二拉力杆223、联动齿轮224、联动架225、轨道固定块226、下压架227、第一排气扇231、第一散热室232、连接管233、纵向传动带234、第二排气扇235、第二散热室236、传输带241、纵向传动杆242、活动拉力杆243、转轮244、综合传动带245、第二转轮246、拉力带247、定位轮248、传动齿轮盘249、驱动电机251、定位杆252、横向传动杆253、蜗轮杆254、齿轮255、第二拉力带256、拉力轮257、纵向传动杆258、导向齿轮盘259、第二活动拉力杆2510、右拉力带2511、顶部齿轮盘2512、第三排气扇261、第三散热室262、右纵向传动带263、右连接管264、第四散热室265、第四排气扇266、左雾化管271、雾化室272、第一雾化头273、第二雾化头274、右雾化管275、施压室27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一种笔记本弧形散热器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固定脚1、高效散热装置2、电源指示灯3、散热器体4、固定栓5、散热口6、连接条7,所述固定脚1顶部与散热器体4右端底部焊接,所述高效散热装置2安装在散热器体4内部,所述散热器体4两端顶部与连接条7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栓5依次连接成长方形结构排列于散热器体4内部,所述散热口6从左到右间隔相同依次排列于散热器体4中端顶部,所述电源指示灯3设于散热器体4左端;所述高效散热装置2由驱动装置21、施压装置22、左散热装置23、拉力装置24、联动装置25、右散热装置26、雾化装置27组成;所述驱动装置21左端侧面与施压装置22右端侧面相啮合,所述施压装置22底部与雾化装置27顶端内部垂直连接,所述雾化装置27左端与左散热装置23中端内部导通连接,所述拉力装置24左端连接到左散热装置23底端前侧,所述拉力装置24右端与联动装置25顶端侧面进行传动连接,所述联动装置25右端连接到右散热装置26底端前侧,所述雾化装置27右端与右散热装置26中端内部导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21由电机211、齿轮盘212、传动带213、传动杆214组成,所述电机211左端后侧面与齿轮盘212右端前侧相啮合,所述传动带213一端连接到齿轮盘212前端侧面,另一端固定于传动杆214右端侧面,所述传动杆214左端侧面与施压装置22右端侧面相啮合,所述施压装置22由传动齿轮221、第一拉力杆222、第二拉力杆223、联动齿轮224、联动架225、轨道固定块226、下压架227组成,所述传动齿轮221顶侧与联动齿轮224底侧相啮合,所述第一拉力杆222一端连接到传动齿轮221顶端前侧,另一端固定于第二拉力杆223底端,所述第二拉力杆223顶端与联动架225右端固定连接,所述联动架225中端后侧与联动齿轮224内圈垂直连接,所述联动架225左端与下压架227顶端固定连接,所述下压架227中端侧面与轨道固定块226内部滑动连接,所述下压架227底端两侧与雾化装置27顶端内部采用过度配合,所述左散热装置23由第一排气扇231、第一散热室232、连接管233、纵向传动带234、第二排气扇235、第二散热室236组成,所述第一排气扇231安装在第一散热室232内部,所述第二排气扇235安装在第二散热室236内部,所述连接管233一端与第二散热室236底端垂直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散热室232顶端导通连接,所述纵向传动带234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二排气扇235与第一排气扇231前端侧面,所述连接管233右端与雾化装置27左端导通连接,所述拉力装置24由传输带241、纵向传动杆242、活动拉力杆243、转轮244、综合传动带245、第二转轮246、拉力带247、定位轮248、传动齿轮盘249组成,所述纵向传动杆242底端后侧面与传动齿轮盘249顶端前侧相啮合,所述活动拉力杆243一端连接到传动齿轮盘249内圈前侧,另一端固定于转轮244外圈前侧,所述转轮244侧面通过综合传动带245与第二转轮246、定位轮248侧面进行传动连接,所述拉力带247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二转轮246与第一排气扇231前端侧面,所述纵向传动杆242中端侧面通过传输带241与联动装置25顶端侧面进行传动连接,所述联动装置25由驱动电机251、定位杆252、横向传动杆253、蜗轮杆254、齿轮255、第二拉力带256、拉力轮257、纵向传动杆258、导向齿轮盘259、第二活动拉力杆2510、右拉力带2511、顶部齿轮盘2512组成,所述驱动电机251右端顶侧通过定位杆252与横向传动杆253左端顶侧进行传动连接,所述横向传动杆253右端顶侧与右拉力带2511底端左侧相啮合,所述蜗轮杆254中端左侧与齿轮255右侧进行传动连接,所述齿轮255前端侧面通过第二拉力带256与拉力轮257侧面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拉力杆2510一端连接到拉力轮257外圈前侧,另一端固定于导向齿轮盘259内圈前侧,所述导向齿轮盘259顶端后侧面与纵向传动杆258底端后侧面相啮合,所述纵向传动杆258顶端后侧面与顶部齿轮盘2512底端前侧相啮合,所述右拉力带2511两端分别连接到顶部齿轮盘2512与右散热装置26底端前侧,所述右散热装置26由第三排气扇261、第三散热室262、右纵向传动带263、右连接管264、第四散热室265、第四排气扇266组成,所述第四排气扇266安装在第四散热室265内部,所述第三排气扇261安装在第三散热室262内部,所述右纵向传动带263两端分别连接到第四排气扇266与第三排气扇261前端侧面,所述右连接管264顶端与第四散热室265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右连接管264底端与第三散热室262顶端导通连接,所述雾化装置27由左雾化管271、雾化室272、第一雾化头273、第二雾化头274、右雾化管275、施压室276组成,所述施压室276底部与雾化室272顶部导通连接,所述左雾化管271右端底部与雾化室272左端顶部垂直连接,所述第一雾化头273安装在左雾化管271右端底部与雾化室272左端顶部连接处,所述右雾化管275左端底部与雾化室272右端顶部垂直连接,所述第二雾化头274安装在右雾化管275左端底部与雾化室272右端顶部连接处。

在进行使用时,我们需要通过驱动电机251产生驱动转矩通过定位杆252带动横向传动杆253转动,横向传动杆253通过蜗轮杆254带动齿轮255转动,齿轮255通过第二拉力带256拉动拉力轮257转动,拉力轮257通过第二活动拉力杆2510带动导向齿轮盘259转动,导向齿轮盘259通过纵向传动杆258带动顶部齿轮盘2512转动,顶部齿轮盘2512通过右拉力带2511拉动第三排气扇261转动,第三排气扇261通过右纵向传动带263同时带动第四排气扇266转动,第四散热室265与第三散热室262就能够进行散热了,纵向传动杆258通过传输带241带动纵向传动杆242转动,从而带动传动齿轮盘249转动,传动齿轮盘249通过活动拉力杆243拉动转轮244转动,转轮244通过综合传动带245带动第二转轮246转动,第二转轮246通过拉力带247带动第一排气扇231转动,第一排气扇231通过纵向传动带234拉动第二排气扇235一起转动,这样第一散热室232与第二散热室236就能够进行散热了,电机211产生驱动转矩带动齿轮盘212转动,齿轮盘212通过传动带213拉动传动杆214转动,传动杆214通过传动齿轮221带动联动齿轮224转动,第一拉力杆222与第二拉力杆223固定住联动架225右端,联动架225围绕联动齿轮224转动从而控制下压架227的升降,下压架227对施压室276进行施压,雾化室272内部的水在高压的挤压下通过第一雾化头273与第二雾化头274进行雾化,在通过左雾化管271与右雾化管275分别流向第一散热室232、第二散热室236、第四散热室265、第三散热室262内部,这样夹杂雾化的水汽进行散热能够提高散热的效率,驱动装置21能够控制施压装置22对雾化装置27进行施压将水进行雾化,左散热装置23与右散热装置26能够加快空气流速进行散热,拉力装置24与联动装置25能够增加传动的稳定性。

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获得的技术进步是:该装置能够增加空气流速对笔记本进行快速散热,同时在笔记本长时间工作内部温度过高时,该装置能够将水进行雾化,水汽需要吸收热量才能够进行蒸发,在加上空气流速快,能够起到高效散热的效果。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