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29647发布日期:2019-03-16 01:00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便携性,操作的方便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市面上便携的笔记本电脑不断涌现,令便携性的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且目前已经出现了具有触摸功能的计算机,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便利性。传统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的供电部分使用的元器件较多,电路结构复杂,硬件成本较高,不方便维护。另外,由于传统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的供电部分缺少相应的电路保护功能,例如:缺少限流功能,造成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方便维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的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包括主机、触控屏和输入装置,所述主机和触控屏为一体结构,所述输入装置设置在所述触控屏上,所述输入装置产生操作指令并将所述操作指令发送给所述主机,所述输入装置包括感应模块和虚拟键盘模块,所述主机内置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设有电源模块;

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压输入端、变压器、桥式整流器、第一电容、第一电阻、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基准电压源、第一二极管、第三电阻、第二电容、正极电压输出端和负极电压输出端,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一端与所述电压输入端的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电压输入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一端与所述桥式整流器的一个输入端连接,所述桥式整流器的另一个输入端与所述变压器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桥式整流器的一个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第一电阻的一端、第一mos管的漏极和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桥式整流器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第二电容的一端和正极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基准电压源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基准电压源的输出电压设定端和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基准电压源的阳极、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和负极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型号为s-183t。

在本发明所述的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中,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电容值为390pf。

在本发明所述的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中,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阻值为43kω。

在本发明所述的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中,所述电源模块还包括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阻值为56kω。

在本发明所述的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中,所述第一三极管为npn型三极管。

在本发明所述的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中,所述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均为n沟道mos管。

实施本发明的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设有主机、触控屏和输入装置,主机内置电路板,电路板上设有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包括电压输入端、变压器、桥式整流器、第一电容、第一电阻、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基准电压源、第一二极管、第三电阻、第二电容、正极电压输出端和负极电压输出端,该电源模块与传统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的供电部分相比,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由于节省了一些元器件,这样可以降低硬件成本,另外,第一二极管用于进行限流保护,因此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方便维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所述实施例中电源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中,该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包括主机1、触控屏2和输入装置3,主机1和触控屏2为一体结构,输入装置3设置在触控屏2上,输入装置3产生操作指令并将操作指令发送给主机1,输入装置3包括感应模块31和虚拟键盘模块32,主机1内置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电路板上设有电源模块。用户可以通过触控屏2使用输入装置3,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感应模块31和虚拟键盘模块32产生操作指令,并将操作指令发送给主机1。

图2为本实施例中电源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图2中,该电源模块包括电压输入端vin、变压器t、桥式整流器z、第一电容c1、第一电阻r1、第一mos管m1、第二mos管m2、第一三极管q1、第二电阻r2、基准电压源u1、第一二极管d1、第三电阻r3、第二电容c2、正极电压输出端vo+和负极电压输出端vo-,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的一端与电压输入端vin的一端连接,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的另一端与电压输入端vin的另一端连接,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一端与桥式整流器z的一个输入端连接,桥式整流器z的另一个输入端与变压器t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桥式整流器z的一个输出端分别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一mos管m1的漏极和第二mos管m2的漏极连接,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与桥式整流器z的另一个输出端连接,第二mos管m2的栅极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第一mos管m1的栅极连接,第二mos管m2的源极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二电容c2的一端和正极电压输出端vo+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基准电压源u1的阴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基准电压源u1的输出电压设定端和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基准电压源u1的阳极、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和负极电压输出端vo-连接。

该电源模块与传统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的供电部分相比,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方便维护,由于节省了一些元器件,这样可以降低硬件成本。另外,第一二极管d1为限流二极管,用于进行限流保护,因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二极管d1的型号为s-183t,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二极管d1也可以采用其他型号具有类似功能的二极管。

该电源模块利用mos管的漏源电流具有负温度系数和自动均流及均温作用,达到稳压的目的,电路结构相对简单;当一个mos管不能满足输出电流要求时,可以采取多个mos管直接并联的方式,操作方便,便于调节。

本实施例中,第一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第一mos管m1和第二mos管m2均为n沟道mos管。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三极管q1也可以为pnp型三极管,第一mos管m1和第二mos管m2也可以均为p沟道mos管,但这时电路的结构也要相应发生变化。

本实施例中,该电源模块还包括第三电容c3,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与第一mos管m1的栅极连接,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与第二mos管m2的栅极连接。第三电容c3为耦合电容,用于防止第一mos管m1与第二mos管m2之间的干扰,以进一步增强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三电容c3的电容值为390pf,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三电容c3的电容值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也就是第三电容c3的电容值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增大或减小。

本实施例中,该电源模块还包括第四电阻r4,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为限流电阻,用于进行限流保护,以更进一步增强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第四电阻r4的阻值为43kω,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四电阻r4的阻值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也就是第四电阻r4的阻值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增大或减小。

本实施例中,该电源模块还包括第五电阻r5,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和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为限流电阻,用于对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电流进行限流保护,以进一步增强限流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五电阻r5的阻值为56kω,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五电阻r5的阻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也就是第五电阻r5的阻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增大或减小。

总之,本实施例中,该电源模块与传统计算机系统集成设备的供电部分相比,其使用的元器件较少,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方便维护,由于节省了一些元器件,这样可以降低硬件成本。另外,该电源模块中设有限流二极管,因此电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