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身份证信息读取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21780发布日期:2019-05-22 02:13阅读:2089来源:国知局
一种身份证信息读取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身份证信息读取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互联网平台中,经常遇到需要用户填写个人信息,例如姓名,身份证,住址等。用户在输入过程中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并且容易遇到输入内容或格式错误,而需要进行重复填写等情况。

此外,涉及到敏感行业(证券金融类等)的应用程序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性,需要保证身份证件的真实和有效,因此在登录、支付等多个关键环节增加了额外的操作来进行身份证真实性的辨别。这也进一步的导致了用户需要做更多的其他操作,来证明证件的真实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身份证信息读取方法及系统。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身份证信息读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s1、第一应用提醒用户输入身份证信息,并发出调用指令调用第二应用;

s2、所述第二应用接收到所述调用指令,当前第一应用界面切换至身份证信息读取界面;

s3、所述第二应用读取所述身份证信息,将其存入缓存模块;

s4、所述第二应用向第一应用发出返回指令,所述身份证信息读取界面切换至所述第一应用界面;

s5、所述第一应用读取所述缓存模块中的所述身份证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第三应用读取所述缓存模块中的所述身份证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1、所述第二应用调用身份证读取模块读取所述身份证信息,并提醒用户将身份证放在指定区域;

s32、用户将身份证放在所述指定区域;

s33、所述身份证读取模块读取所述身份证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身份证信息显示在所述身份证信息读取界面上,所述显示为明文显示或密文显示。

进一步地,所述身份证信息读取界面上包括所述指定区域提示框。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包括以下步骤:

s51、所述第一应用读取所述缓存模块中的所述身份证信息;

s52、所述身份证信息对应显示在所述第一应用界面的相应位置处,所述对应显示为明文显示或密文显示。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身份证信息读取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应用,用于执行所述步骤s1、s5;

第二应用,用于执行所述步骤s2、s3、s4;

身份证信息读取模块,用于读取所述身份证信息;

缓存模块,用于缓存所述身份证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身份证读取模块嵌入移动终端中。

进一步地,所述缓存模块包括云端存储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三应用,用于读取所述缓存模块中的所述身份证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第二应用控制身份证信息读取模块读取身份证信息,无需用户手动填写,避免了用户在填写时不符合填写要求而重复填写的情况,也加快了个人信息录入的过程;

2、本发明中第一应用自动调用第二应用,身份证信息读取完成后,第一应用自动返回,无需用户手动选择启动第二应用和返回第一应用,减少了应用之间切换的时间;

3、本发明方法中第二应用在读取身份证信息后将身份证信息存入缓存模块,当有第三应用需要使用身份证信息时,可直接从缓存模块调用身份证信息,无需重复读取,简化身份证信息录入过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身份证信息读取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步骤s3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身份证信息读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第一应用提醒用户输入身份证信息,并发出调用指令调用第二应用;

s2、所述第二应用接收到所述调用指令,当前第一应用界面切换至身份证信息读取界面;

s3、所述第二应用读取所述身份证信息,将其存入缓存模块;

s4、所述第二应用向第一应用发出返回指令,所述身份证信息读取界面切换至所述第一应用界面;

s5、所述第一应用读取所述缓存模块中的所述身份证信息。

上述步骤中第一应用可以是购物应用、金融应用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填写身份证信息的应用,本申请不作限定,第二应用为读取身份证信息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身份证信息读取方法通过第一应用触发第二应用读取身份证信息,从而不需要用户手动填写身份证信息。

其中,步骤s3具体又包括以下步骤:

如图2中(a)所示,s31、所述第二应用调用身份证读取模块读取所述身份证信息,并提醒用户将身份证放在指定区域;

如图2中(b)所示,s32、用户将身份证放在所述指定区域;

如图2中(c)所示,s33、所述身份证读取模块读取所述身份证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中提到的指定区域不限于图2中(b)所示的区域,具体的身份证的放置位置根据终端中内置的身份证读取模块的位置有关。身份证信息读取界面上的指定区域提示框仅用于给予用户指示。

在步骤s33中,身份证读取模块读取所述身份证信息后身份证信息显示在身份证信息读取界面上,这里显示方式可以选择明文显示或密文显示。其中明文显示即为直接将身份证信息显示出来,密文显示为以符号或其他形式的密文代替数字或文字、字母将身份证信息隐藏起来。这里设置两种显示方式是为了保护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如图2中(c)所示,身份证信息具体显示在身份证信息读取界面上的指定区域提示框内。

其中,步骤s5具体又包括以下步骤:

s51、所述第一应用读取所述缓存模块中的所述身份证信息;

s52、所述身份证信息对应显示在所述第一应用界面的相应位置处,所述对应显示为明文显示或密文显示。

当身份证信息存入缓存模块后,第一应用通过缓存模块读取,并显示在第一应用界面相应的位置处,这里的显示方式也包括可选择的两种:明文显示和密文显示。一般在用户使用时,可以预先分别设置身份证信息在身份证信息读取界面和第一应用界面上的显示方式,如果用户设置在身份证信息读取界面上用明文显示,则建议其设置在第一应用界面上密文显示,这样用户在步骤s3中可以先对读取的身份证信息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然后在步骤s5中第一应用读取时则无需再次验证,但需要保证身份证信息不泄露。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52中所述身份证信息对应显示在所述第一应用界面的相应位置处,可以采用将第一应用界面上无需填写身份证信息的部分采用阴影遮蔽,保证此部分不可编辑,仅留需要填写身份证信息的部分可编辑即可。

另一种情况地,当再有第三应用需要填写身份证信息时,第三应用仅需要读取缓存模块中的身份证信息即可,无需重复调用第二应用。这样能够进一步节省第三应用的操作时间,简化身份证信息读取的过程。这里的第三应用需要填写身份证信息的情况还可能是第一应用再次需要填写身份证信息的情况。身份证在第三应用中的显示方式仍分为明文显示和密文显示两种,一般建议用户设置成密文显示。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身份证信息读取系统,包括:

第一应用,用于执行所述步骤s1、第一应用提醒用户输入身份证信息,并发出调用指令调用第二应用和步骤s5、所述第一应用读取所述缓存模块中的所述身份证信息。

第二应用,用于执行所述步骤s2、所述第二应用接收到所述调用指令,当前第一应用界面切换至身份证信息读取界面和步骤s3、所述第二应用读取所述身份证信息,将其存入缓存模块以及步骤s4、所述第二应用向第一应用发出返回指令,所述身份证信息读取界面切换至所述第一应用界面。

身份证信息读取模块,用于读取所述身份证信息,这里所述的身份证信息读取模块为嵌入移动终端的具有近距离识别功能的芯片,如ocr识别模块、rfid射频识别模块等,这里不作限定。身份证信息读取模块通过第二应用控制。

缓存模块,用于缓存所述身份证信息。这里缓存模块为云端存储系统,采用远端存储系统存储身份证信息能够防止将身份证信息存入移动终端中造成的移动终端一旦丢失,身份证信息也将泄露的情况,同时也方便身份证信息的找回。

与上述方法中另一种情况所对应的,本系统还包括第三应用,用于读取所述缓存模块中的所述身份证信息。

上述方法中,在步骤s1之前还可以包括调用第二应用的权限验证步骤,所述调用第二应用的权限验证方法可以包括设置密码、图形密码、手势密码或者通过人脸识别等验权加密方式。在第三应用读取所述缓存模块中的所述身份证信息,之前同样可以包括设置密码、图形密码、手势密码或者通过人脸识别等验权加密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身份证信息读取方法及系统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第二应用控制身份证信息读取模块读取身份证信息,无需用户手动填写,避免了用户在填写时不符合填写要求而重复填写的情况,也加快了个人信息录入的过程;

2、本发明中第一应用自动调用第二应用,身份证信息读取完成后,第一应用自动返回,无需用户手动选择启动第二应用和返回第一应用,减少了应用之间切换的时间;

3、本发明方法中第二应用在读取身份证信息后将身份证信息存入缓存模块,当有第三应用需要使用身份证信息时,可直接从缓存模块调用身份证信息,无需重复读取,简化身份证信息录入过程。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