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结构、采用该触控结构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06644发布日期:2020-07-07 14:40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触控结构、采用该触控结构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触控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结构、采用该触控结构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全面屏的概念深入人心,极高的屏占比已经成为显示厂商竞相追求的目标。但是全面屏技术还面临着很多挑战。虽然屏下指纹、内置光感应及听筒技术使麦克风、听筒、距离感应器、home键等均实现“隐藏”式设计,但是屏下摄像头技术由于array基板、oled膜层或显示膜层等结构极低的透光率,造成成像品质达不到用户使用需求,仍然为未攻克的难关。例如,对于oled显示面板而言,由于光线需要穿过盖板(coverglass)、偏光片(pol)、触控层(touch)、有机阵列层(el&tfe)、阵列基板(array)中的有机层和无机层,才能到达摄像头(camera),势必会造成可见光衰减。虽然通过优化成像算法等手段可以稍微改善,但是会严重影响相机反应速率,不能满足商用需求。另外可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区挖通孔使进入所述摄像头的可见光增强,但是其会在显示区域留下圆形的非显示区域,影响屏幕显示的完整性,因此,屏下摄像头技术成为全面屏设计的难点。

随着屏幕集成度的提高,in-cell触控技术逐渐成熟,进一步降低oled显示屏幕厚度的同时,传统的触控区内的金属走线在屏下摄像头拍摄区域也带来了光线的反射、衍射,从而造成眩光等负面影响,同时也会降低光线的穿透率,综上所述,为实现真正的屏下摄像头技术,亟需一种新型的in-cell触控技术的布线设计来满足屏下摄像头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触控结构、采用该触控结构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其能够提高需求区域的可见光透光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触控结构,包括多条金属走线及多个触控电极,所述金属走线与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多条所述金属走线交叉设置,且彼此绝缘,所述触控结构具有至少一第一区及位于所述第一区之外的第二区,穿过所述第一区的所述金属走线的密度小于穿过所述第二区的所述金属走线的密度。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金属走线呈弯曲状以绕过所述第一区,使得穿过所述第一区的所述金属走线的密度小于穿过所述第二区的所述金属走线的密度。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金属走线的弯曲部分以所述第一区为中心呈对称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金属走线呈弧形状以绕过所述第一区,使得穿过所述第一区的所述金属走线的密度小于穿过所述第二区的所述金属走线的密度。

在一实施例中,全部的所述金属走线呈弯曲状以绕过所述第一区,使得穿过所述第一区的所述金属走线的密度小于穿过所述第二区的所述金属走线的密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一如上所述的触控结构,所述第一区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一功能模块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发光单元,位于所述功能模块区的发光单元的密度小于位于所述功能模块区之外的区域的发光单元的密度。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非出光侧,设置有一功能模块,所述功能模块对应所述功能模块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模块为摄像头组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金属走线对应所述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设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一如上所述的触控结构或如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穿过触控结构第一区的金属走线的密度小于穿过触控结构第二区的金属走线的密度,则所述金属走线对所述第一区的遮挡减小,使得所述第一区的可见光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区的可见光透光率,则在应用所述触控结构时,可在所述第一区的对应位置设置一需要充足可见光的模块,以提高该模块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触控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所述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触控结构、采用该触控结构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触控结构的俯视示意图。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触控结构1包括多条金属走线10及多个触控电极。所述金属走线10与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由于本发明主要描述布线层的结构,则所述触控电极并未绘示在附图中。其中,所述金属走线10将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至所述触控结构的触控芯片(附图中未绘示),以使得所述触控芯片能够接收所述触控电极的信号。具体地说,一条金属走线10与一个触控电极连接。所述金属走线10由不透明导电材料制成,例如ti/al/ti叠层结构,所述触控电极由透明导电材料制成,例如ito,因此,在所述金属走线10对应的位置,所述金属走线10会阻挡可见光穿过所述触控结构。

所述触控结构1具有至少一第一区a及位于所述第一区a之外的第二区b。在附图中仅示意性绘示第一区a及第二区b,其仅代表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对两者的尺寸并无具体限定。具体地说,将所述触控结构1位于所述第一区a之外的全部或者部分区域定义为第二区b。在本实施例中,示意性绘示一个第一区a,则包围所述第一区a的区域即为第二区b;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触控结构1也可以划分为多个第一区a,则所述第一区a之外的区域即为所述第二区b。所述第一区a可设置在所述触控结构1的任意位置,例如,所述第一区a设置在所述触控结构1的上端、下端或者中部,本发明对此不进行限定。

其中,穿过所述第一区a的所述金属走线10的密度小于穿过所述第二区b的所述金属走线10的密度,则所述金属走线10对所述第一区a的遮挡减小,使得所述第一区a的可见光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区b的可见光透光率,则在应用所述触控结构1时,可在所述第一区a的对应位置设置一需要充足可见光的模块,以提高该模块的性能。

至少部分所述金属走线10呈弯曲状以绕过所述第一区a,使得穿过所述第一区a的所述金属走线的密度小于穿过所述第二区b的所述金属走线10的密度。具体地说,在所述触控结构1内,所述金属走线10均沿横向或者纵向方向延伸,则当一部分金属走线10经过所述第一区a时,所述的这一部分金属走线10向所述第一区a的外围弯曲,使得所述的这一部分金属走线10不会经过所述第一区a的中心区域,从而避免所述的一部分金属走线10对所述第一区a的中心区域的遮挡。其中,所述的这一部分金属走线10可以呈弧形状弯曲,也可以呈其他形状弯曲,本发明对此不进行限定。由于所述的这一部分金属线10弯曲后不经过所述第一区a,则经过所述第一区a的中心区域的所述金属走线10的数量减少,使得所述第一区a被遮挡的区域的面积相对所述第二区b被遮挡的区域的面积减小,则所述第一区a的可见光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二区b的可见光透光率。

在本实施例中,全部的金属走线10呈弯曲状以绕过所述第一区a,具体地说,全部的金属走线10呈弯曲状以绕过所述第一区a的中心区域,使得穿过所述第一区a的所述金属走线10的密度小于穿过所述第二区b的所述金属走线的密度。即在本实施例中,全部的金属走线10弯曲后均不经过所述第一区a,至少是不经过所述第一区a的中心区域,则所述第一区a并未被所述金属走线10遮挡,进而大大提高了所述第一区a的可见光透光率。

进一步,在一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一区a为中心,至少部分所述金属走线10的弯曲部分呈对称设置,例如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再具体地,如图1所示,一部分金属走线10以所述第一区a为中心呈上下对称弯曲,以绕过所述第一区a。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触控结构的着重点在于触控结构的金属线的布线设计,所述触控结构的其他结构均为本领域常规结构,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具体地说,本发明提供一种in-cell类型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但不限于oled显示面板及lcd显示面板。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oled显示面板为例进行说明。图2是所述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所述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2及图3,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一如上所述的触控结构1。所述触控结构1的第一区a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一功能模块区c,所述第二区b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功能模块区c之外的区域,在此定义所述功能模块区c之外的区域为一非功能模块区d。其中,所述功能模块区c指的是所述显示面板需要设置功能模块2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模块2为一摄像头组件,所述摄像头组件的成像区域对应所述第一区a的中心区域。由于所述第一区a的可见光透光率大,则在所述功能模块区c,进入所述摄像头组件的可见光大大增多,大大提高了摄像头成像品质。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走线10绕过所述摄像头组件的成像区域,则使得摄像头组件的成像区域的可见光透光率增大,进而大大提高了摄像头成像品质。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功能模块2也可以为用于显示面板的其他需要可见光的功能模块。

进一步,所述功能模块2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非出光侧,即所述功能模块2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背离所述触控结构1的一侧,所述功能模块2对应所述功能模块区c设置。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发光单元30,位于所述功能模块区c的发光单元30的密度小于位于所述非功能模块区d的发光单元30的密度,则所述发光单元30对所述功能模块区c的遮挡变小,所述功能模块区c的可见光透光率增大,则进入所述摄像头组件的可见光又大大增多,大大提高了摄像头成像品质。所述触控模块1的所述金属走线10对应多个所述发光单元30之间的间隙设置,以避免所述金属走线10遮挡所述发光单元30发出的光。

本发明还提供一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采用上述的触控结构,或者采用上述的显示面板。本发明显示装置可以用于一移动终端,也可以用于一固定终端;例如,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销售终端pos或车载电脑等;固定终端可以包括电视、电脑、触控设备及检测设备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