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介质发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81837发布日期:2018-10-16 20:3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融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安全介质发放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化的提高,借记卡、储蓄卡等金融卡以及U盾、密码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因此,安全介质办理业务越来越繁忙。为了提高发放效率,安全介质发放装置也渐渐成为银行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安全介质发放装置发放安全介质时,需要获取安全介质在运送过程中的位置,以确认安全介质是否运送到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到位检测功能的安全介质发放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安全介质发放装置,包括:设有出口的机架;可在运输方向和复位方向往复运动、运送安全介质至所述出口的运送机构,所述运送机构设置在所述机架内;以及设置在所述机架内、检测所述运送机构是否到位的到位检测机构;

所述到位检测机构包括设置在运输方向的起始位置、当所述运送机构在所述复位方向运动时检测所述运送机构是否到位的第一到位检测机构,以及当所述运送机构在所述运输方向运动时检测所述运送机构是否到位的第二到位检测机构。

优选地,所述运送机构包括运送安全介质的运送小车,所述运送小车上设置有凸耳;

所述第一到位检测机构包括至少一组第一红外线对管,每组所述第一红外线对管的红外线发射管和红外线接收管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可供所述凸耳进入的空隙;

所述第二到位检测机构包括至少一组第二红外线对管,每组所述第二红外线对管的红外线发射管和红外线接收管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可供所述凸耳进入的空隙。

优选地,所述运送小车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凸耳;

所述第一到位检测机构包括两组第一红外线对管,所述两组第一红外线对管分别对应两个所述凸耳相对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到位检测机构包括两组第二红外线对管,所述两组第二红外线对管分别对应两个所述凸耳相对设置。

优选地,所述两个凸耳相对设置在所述运送小车的两相对侧壁上,所述两组第一红外线对管对应所述两个凸耳设在所述机架的两相对侧壁上,和/或所述两组第二红外线对管对应所述两个凸耳设在所述机架的两相对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运送机构还包括为所述运送小车的运动导向的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向杆和设置在所述运送小车上的导向套筒,所述导向套筒套在所述导向杆的外围。

优选地,所述安全介质发放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运送机构连接、驱动所述运送机构在所述运输方向和复位方向运动的驱动机构。

优选地,所述安全介质发放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架内、将所述运送机构运送的安全介质推向所述出口的推送机构,所述推送机构与所述出口相邻。

优选地,所述推送机构包括推送轮组、同步带以及通过所述同步带与所述推送轮组连接并驱动所述推送轮组转动的驱动轮组。

优选地,所述安全介质发放装置还包括:弹簧和驱动所述凸耳从所述通孔伸出的驱动组件;

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小车上,另一端连接所述凸耳,所述小车上设有可供凸耳伸出的通孔;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运送小车上的配合件,设置在所述运送小车上、分别与所述凸耳和所述配合件干涉配合的连动件以及对应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推送轮组上、用于挤压所述配合件的挤压件;

所述配合件转动连接在所述运送小车上,所述运送小车的上表面形成支撑安全介质的支撑面,所述配合件高出所述支撑面。

优选地,所述配合件的一端通过转轴和拉簧转动连接在所述运送小车上,所述配合件的另一端设有凸起;

所述连动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凸耳干涉配合的推动部,所述连动件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凸起干涉配合的滚轮;所述滚轮和所述推动部之间设有转轴孔,所述连动件通过一穿过所述转轴孔的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运送小车上。优选地,所述安全介质发放装置还包括底座、安装在所述底座上的安全介质箱和将所述安全介质箱中的安全介质钩出并带至所述运送机构的卡钩机构;所述机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卡钩机构在所述安全介质箱与所述运送机构之间往复运动。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安全介质发放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安全介质发放装置包括由设有出口的机架、运送机构和到位检测机构等多个部分,其中运送机构可在运输方向和复位方向往复运动,到位检测机构包括第一到位检测机构和第二到位检测机构;当运送机构在复位方向运动时,可以通过第一到位检测机构检测运送机构是否到位,即检测运送机构是否回到初始位置;当运送机构在运输方向运动时,可以通过第二到位检测机构检测运送机构是否到位,即检测运送机构是否已将安全介质运送到位,有助于实现对运送机构的行进控制,提高安全介质发放装置的自动化、智能化。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安全介质发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安全介质发放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B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图6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安全介质发放装置中的运送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图6所示运送机构的俯视图;

图8是图5、图6所示运送机构的仰视图;

图9是图8所示运送机构的另一状态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安全介质发放装置中的配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安全介质发放装置中的连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安全介质发放装置中的卡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全介质发放装置,其中,安全介质包括U盾、金融卡、密码器和其他金融安全工具中的一种或多种。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安全介质发放装置包括:设有出口10的机架1;可在运输方向(即图2中标号为①的箭头所指方向)和复位方向(即图2中标号为②的箭头所指方向)往复运动、运送安全介质至出口 10的运送机构20,运送机构20设置在机架1内;以及设置在机架1内、检测运送机构20是否到位的到位检测机构;到位检测机构包括设置在运输方向的起始位置、当运送机构20在复位方向运动时检测运送机构20是否到位的第一到位检测机构31,以及当运送机构20在运输方向运动时检测运送机构20是否到位的第二到位检测机构32。

如图5-图7所示,运送机构20包括运送安全介质的运送小车21,运送小车21上设置有凸耳22。如图2-图4所示,第一到位检测机构31包括至少一组第一红外线对管,每组第一红外线对管的红外线发射管和红外线接收管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可供凸耳22进入的空隙;第二到位检测机构32包括至少一组第二红外线对管,每组第二红外线对管的红外线发射管和红外线接收管相对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可供凸耳22进入的空隙。其中,红外线发射管负责发射红外线,红外线接收管负责接收由红外线发射管发射的红外线。当运送小车21上的凸耳22进入第一红外线对管的红外线发射管与红外线接收管之间的空隙时,凸耳22挡在红外线发射管与红外线接收管之间,红外线的传输被阻断,从而可以判断运送小车21回到初始位置;当运送小车21上的凸耳22 进入第二红外线对管的红外线发射管与红外线接收管之间的空隙时,凸耳22 挡在红外线发射管与红外线接收管之间,红外线的传输被阻断,从而可以判断运送小车21运动到了运送停止位置,将安全介质运送到位。

本实施例中,运送小车21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耳22(如图5-图7所示);第一到位检测机构31包括两组第一红外线对管,两组第一红外线对管分别对应两个凸耳22相对设置;和/或第二到位检测机构32包括两组第二红外线对管,两组第二红外线对管分别对应两个凸耳22相对设置。即,运送小车 21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耳22,第一到位检测机构31包括两组第一红外线对管,两组第一红外线对管分别对应两个凸耳22相对设置;或者,运送小车 21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耳22,第一到位检测机构31包括两组第一红外线对管,两组第一红外线对管分别对应两个凸耳22相对设置,第二到位检测机构32包括两组第二红外线对管,两组第二红外线对管分别对应两个凸耳22 相对设置;或者,运送小车21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耳22,第二到位检测机构32包括两组第二红外线对管,两组第二红外线对管分别对应两个凸耳22 相对设置。

优选地,两个凸耳22相对设置在运送小车21的两相对侧壁上,两组第一红外线对管对应两个凸耳22设在机架1的两相对侧壁上,和/或两组第二红外线对管对应两个凸耳22设在机架1的两相对侧壁上。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图2中示出了运送小车21一侧的凸耳22以及一组第一红外线对管,而由于视角限制未图示的另一凸耳22设置在与图2、图3 所示凸耳22所在侧壁相对的侧壁上,由于视图限制未图示的另一组第一红外线对管设置在与图2、图3所示第一红外线对管所在机架1侧壁相对的另一机架1侧壁上,即在与图2所示第二红外线对管所在的机架1侧壁上。结合图2 和图4所示,图2中示出了在同一机架1侧壁上的两组第二红外线对管,由于视图限制未图示的、与图2和图4所示第二红外线对管所在机架1侧壁相对的另一机架1侧壁上同样对应设有第二红外线对管。

进一步地,运送机构20还包括为运送小车21的运动导向的导向组件,导向组件包括导向杆24和设置在运送小车21上的导向套筒23(如图2、图5- 图7所示),导向套筒23套在导向杆24的外围,如图2所示。具体的,导向杆24固定在机架1内,导向套筒23设置在运送小车21上,当运送小车21 在运输方向和复位方向往复运动时,导向套筒23套在导向杆24外围并沿着导向杆24往复运动,防止运送小车21的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如图2、图5-图7 所示的一实施例中,导向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导向杆24和两个导向套筒 23,每个套筒套在一个导向杆24的外围。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安全介质发放装置还包括与运送机构20连接、驱动运送机构20在运输方向和复位方向运动的驱动机构。运送机构20的运动可由同步带驱动机构连接驱动实现,该同步带驱动机构可包括带动运送机构20 移动的皮带、带动皮带转动的同步齿轮以及驱动同步齿轮转动的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安全介质发放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机架1内、将运送机构20 运送的安全介质推向出口10的推送机构,推送机构与出口10相邻。当运送机构20将安全介质运送到运送停止位置时,通过推送机构将安全介质推向出口 10。优选地,推送机构包括推送轮组41、同步带(图未示)以及通过同步带与推送轮组41连接并驱动推送轮组41转动的驱动轮组(图未示)。当运送机构20将安全介质运送到运送停止位置时,安全介质接触推送轮组41,驱动轮组启动并通过同步驱动推送轮组41转动,推送轮组41的所有推送轮绕其轮轴同方向转动,将安全介质推向出口10。参阅图2,以正对图2的视角来看,推送轮组41的所有推送轮绕其轮轴逆时针方向转动,将安全介质推向出口10。

进一步地,运送小车21上设有可供凸耳22伸出的通孔,凸耳22可相对于该通孔伸出或缩回。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安全介质发放装置还包括:弹簧50和驱动凸耳22从所述通孔伸出的驱动组件。其中,弹簧50的一端固定在运送小车21上,另一端连接凸耳22。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运送小车21 上的配合件61,设置在运送小车21上、分别与凸耳22和配合件61干涉配合的连动件62以及对应所述配合件61设置在推送轮组41上、用于挤压配合件 61的挤压件。配合件61转动连接在所述运送小车21上,运送小车21的上表面形成支撑安全介质的支撑面211,配合件61高出支撑面211。优选地,配合件61呈滚轮状。

具体的,如图10所示,配合件61的一端通过转轴和拉簧转动连接在运送小车21上,配合件61的另一端设有凸起611。如图11所示,连动件62的一端设有与凸耳22干涉配合的推动部622,连动件62的另一端设有与凸起611 干涉配合的滚轮621;滚轮621和推动部621之间设有转轴孔623,连动件62 通过一个穿过转轴孔623的转轴转动连接在运送小车21上。

运送小车21运送着安全介质沿运输方向运动,当行走至放置在运送小车 21上的安全介质与推送轮组41接触时,推送轮组41上的挤压件与配合件61 正对并通过挤压安全介质而间接挤压配合件61,使配合件61朝着远离安全介质的方向转动,从而带动配合件61上的凸起611转动至与连动件62的滚轮 621干涉以推动滚轮621滚动,滚轮621滚动从而使连动件62绕着转轴转动,推动部622随着连动件62的转动而转动;由于推动部622与凸耳22干涉,因此推动部622转动时将推着凸耳22从运送小车21上的通孔中向外伸出(如图 9所示),进入第二红外线对管的红外线发射管与红外线接收管之间的空隙,挡在红外线发射管与红外线接收管之间,红外线的传输被阻断,从而判断运送小车21将安全介质运送到位,可以控制运送小车21停止运动。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安全介质发放装置还包括底座2、安装在底座2上的安全介质箱和将安全介质箱中的安全介质钩出并带至运送机构 20的卡钩机构70;机架1安装在底座2上,卡钩机构70在安全介质箱与运送机构20之间往复运动。结合图1和图12所示,卡钩机构70包括横杆72、为横杆72的运动导向的两个卡钩连杆73以及向上延伸设置在横杆72上的卡钩 71。横杆72横跨在两个卡钩连杆73之间,以能够沿着卡钩连杆73在其长度方向上来回移动。本实施例中,卡钩机构70的运动由同步带驱动机构连接驱动实现,同步带驱动机构可包括带动横杆72移动的皮带、带动皮带转动的同步齿轮以及驱动同步齿轮转动的电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安全介质发放装置包括由设有出口10的机架1、运送机构20和到位检测机构等多个部分,其中运送机构20可在运输方向和复位方向往复运动,到位检测机构包括第一到位检测机构31和第二到位检测机构32;当运送机构20在复位方向运动时,可以通过第一到位检测机构31检测运送机构20是否到位,即检测运送机构20是否回到初始位置;当运送机构 20在运输方向运动时,可以通过第二到位检测机构32检测运送机构20是否到位,即检测运送机构20是否已将安全介质运送到位,有助于实现对运送机构的行进控制,提高安全介质发放装置的自动化、智能化。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