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迷你电脑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81286发布日期:2019-04-12 23:52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迷你电脑主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迷你电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迷你电脑主机。



背景技术:

随着英特尔大力提倡NUC(Next Unit of Computing)平台概念,市场中各家品牌的“迷你电脑”逐渐多了起来。通常作为家庭第二部,甚至是第三部电脑主机,迷你电脑更多承载着家庭互联网娱乐终端的重任。相对于传统台式主机,迷你电脑可视作此前HTPC概念的进化版,其不仅整合度更高,运算性能更强,同时还拥有更为袖珍的外形尺寸。

但是,现有的迷你电脑主机由于体积小,内部空间有限,造成散热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电脑的运行速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迷你电脑主机。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

一种迷你电脑主机,包括:迷你主机外壳,所述迷你主机外壳的底部设有散热区,所述迷你主机外壳与散热底座相连接,所述散热区与散热底座的接合部位设有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内设有风机,所述散热风道包括设于所述迷你主机外壳一侧的进风口及另一侧的出风口;所述散热区安装有连续弧形的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上均匀开设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所述散热风道相连通,所述散热底座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导电触片,所述导电触片与所述风机电连接,所述迷你主机外壳上设有用于和所述导电触片电连接的导电触针,所述散热区设有温度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及风机与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迷你主机外壳远离所述散热区的部位设有通风栅格。

所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及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安装于进风口处,第二风机安装于出风口处,所述第一风机及第二风机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一风机及第二风机均为微型轴流风机。

所述散热风道内设有与所述散热板相配合的凸起。

所述散热底座的底部安装有绝缘防滑层。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散热区与散热底座的接合部位设有散热风道,所述散热风道内设有风机,所述散热风道包括设于所述迷你主机外壳一侧的进风口及另一侧的出风口;所述散热区安装有连续弧形的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上所述散热板上均匀开设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所述散热风道相连通,主机内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散热风道迅速的排向主机的一侧,进风区与排风区处于不同的空间,冷空气与热空气不会相互交叉,风道的进风口与出风口处于主机的两侧,利于空气的流通,提高了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一种迷你电脑主机的侧视图。

图2为一种迷你电脑主机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迷你电脑主机,包括:迷你主机外壳1,所述迷你主机外壳的底部设有散热区,所述迷你主机外壳与散热底座2相连接,所述散热区与散热底座2的接合部位设有散热风道3,所述散热风道3内设有风机,所述散热风道包括设于所述迷你主机外壳一侧的进风口4及另一侧的出风口5;所述散热区安装有连续弧形的散热7板,所述散热板7上均匀开设有若干散热孔,所述散热孔与所述散热风道3相连通,所述散热底座2上设置有安装槽8,所述安装槽内设有导电触片9,所述导电触片9与所述风机电连接,所述迷你主机外壳上设有用于和所述导电触片电连接的导电触针,所述散热区设有温度感应器6,所述温度感应器6及风机与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迷你主机外壳远离所述散热区的部位设有通风栅格10。

所述风机包括第一风机及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安装于进风口处,第二风机安装于出风口处,所述第一风机及第二风机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一风机及第二风机均为微型轴流风机。

所述散热风道内设有与所述散热板相配合的凸起。

所述散热底座的底部安装有绝缘防滑层1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所述迷你电脑主机通过导电触片与触针为所述散热底座2提供电源,当电脑关闭或取出电脑主机时,散热底座自动断电关闭,当迷你电脑主机安装在所述散热底座上后,控制器通过温度感应器检测散热区的温度,当温度处于正常范围内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关闭,迷你电脑主机通过所述散热风道自然散热,当温度高于第一预设值时,出风口5的第二电机启动,进风口4的电机处于关闭状态,通过第二电机加速排出散热风道3内的热量,当温度高于第二预设值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同时启动,第一电机将进风口4一侧的空气吸入所述散热风道内,在进一步加速排出散热区的热量的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迷你电脑主机箱体内,和箱体上的通风栅格10处形成空气对流,加快了迷你电脑主机箱体内的温度排出速度,对箱体内进行了快速降温。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