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读写器RFID发射功率自适应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75484发布日期:2019-05-28 20:02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一种读写器RFID发射功率自适应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读写器rfid发射功率自适应控制方法,属于射频传输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技术在智慧零售、智能交通、食品安全跟踪、资产管理、防伪跟踪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很多应用场景需要便携式读写器配合,以应对各种灵活多样的使用场合。一般来说,发射功率越大,性能越好,但是便携式读写器是使用电池供电,rfid工作功耗通常又比较大,这对便携式读写器的续航时间是比较大的挑战。所以,尽可能降低工作功耗对便携式读写器非常重要。同时,rfid工作期间,发射功率越大,温度会急剧抬升,导致部分应用场合,需要间断停止rfid工作,以避免rfid模块过温。降低发射功率是比较有效的控温、降功耗的手段,但是由于实际使用场景多样,标签距离远近不一等,很难通过手动设置功率方式实现合理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读写器rfid发射功率自适应控制方法,通过自适应不断调整发射功率,平衡发射功率、功耗、温度,使rfid模块能够在功耗较低的情况下,持续稳定的工作。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设计了一种读写器rfid发射功率自适应控制方法,用于针对rfid模块与电子标签之间的信号传输,实现rfid模块发射功率的控制,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a.rfid模块以预设发射规则下的首次发射功率,向电子标签发射命令信号,并进入步骤b;

步骤b.判断rfid模块是否接收到来自电子标签的返回信号,是则获取该返回信号的强度rssi,以及获取rfid模块当前发射功率pcur,然后进入步骤d;否则进入步骤c;

步骤c.按预设发射规则下的发射功率增量更新方法,针对rfid模块的当前发射功率进行更新,再由rfid模块以当前发射功率、向电子标签发射命令信号,并返回步骤b;

步骤d.获取rfid模块的当前工作温度tcur,并进入步骤e;

步骤e.根据如下公式:

rerr=rmin-rssi

获取rfid模块接收信号强度误差值rerr,其中,rmin表示rfid模块的产品规划最低接收信号强度;

同时,根据如下公式:

terr=tmax-tcur

获取rfid模块工作温度误差值terr,其中,tmax表示rfid模块的产品规划最高工作温度;

然后进入步骤f;

步骤f.根据rfid模块接收信号强度误差值rerr,以及rfid模块工作温度误差值terr,获取发射功率pnew,然后进入步骤g;

步骤g.将rfid模块当前发射功率pcur的值设为pnew,实现rfid模块当前发射功率pcur的更新,rfid模块以更新后的发射功率进行工作。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a中,所述预设发射规则下的首次发射功率为rfid模块前一次使用的发射功率,或者为rfid模块发射功率可调范围内的中间档位。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c中,所述预设发射规则下发射功率增量更新方法的公式如下:

pcur=(pmax-pcur)/2+pcur

按上述公式,针对rfid模块的当前发射功率pcur进行赋值更新,其中,pmax表示rfid模块的最大发射功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步骤f中,根据rfid模块接收信号强度误差值rerr,以及rfid模块工作温度误差值terr,按如下公式:

pnew=kp1*terr+kp2*rerr+ki*err_internal+maintain_power

获取发射功率pnew,其中,kp1表示rfid模块工作温度误差值的预设系数,kp2表示rfid模块接收信号强度误差值的预设系数,maintain_power表示tmax下的预设功率值,err_internal表示截止当前本轮步骤a至步骤g操作、各轮步骤a至步骤g执行操作中rerr与terr之和的累积值,即误差累计求和值,ki表示误差累计求和值err_internal的预设系数。

本发明所述一种读写器rfid发射功率自适应控制方法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所设计读写器rfid发射功率自适应控制方法,基于rfid模块发射功率,并接收返回信号为触发,以返回信号的强度rssi、rfid模块的工作温度tcur为依据,采用全新方法策略,通过自适应不断调整发射功率,实现发射功率、功耗、温度之间的平衡,使rfid模块能够在功耗较低的情况下,持续稳定的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设计一种读写器rfid发射功率自适应控制方法中的装置硬件框图;

图2是本发明设计一种读写器rfid发射功率自适应控制方法中的系统模型图;

图3是本发明设计一种读写器rfid发射功率自适应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读写器rfid发射功率自适应控制方法,用于针对rfid模块与电子标签之间的信号传输,实现rfid模块发射功率的控制,实际应用当中,基于图1和图2,并按图3所示,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a.rfid模块以预设发射规则下的首次发射功率,向电子标签发射命令信号,如盘存、读取等,触发rfid模块工作,并进入步骤b;其中,预设发射规则下的首次发射功率为rfid模块前一次使用的发射功率,或者为rfid模块发射功率可调范围内的中间档位。

步骤b.判断rfid模块是否接收到来自电子标签的返回信号,是则获取该返回信号的强度rssi,以及获取rfid模块当前发射功率pcur,然后进入步骤d;否则进入步骤c。

步骤c.采用二分法等方式,按如下预设发射规则的发射功率增量更新方法:

pcur=(pmax-pcur)/2+pcur

针对rfid模块的当前发射功率进行更新,再由rfid模块以当前发射功率、向电子标签发射命令信号,并返回步骤b;其中,pmax表示rfid模块的最大发射功率。

步骤d.获取rfid模块的当前工作温度tcur,并进入步骤e。

步骤e.根据如下公式:

rerr=rmin-rssi

获取rfid模块接收信号强度误差值rerr,其中,rmin表示rfid模块的产品规划最低接收信号强度。rssi值大于于rmin,则误差值rerr为负值,表示可以降低功率,如果rssi值小于rmin,则误差值rerr为正值,表示需要增加功率。

同时,根据如下公式:

terr=tmax-tcur

获取rfid模块工作温度误差值terr,其中,tmax表示rfid模块的产品规划最高工作温度;如果当前工作温度tcur超过产品规划最高工作温度tmax,则误差值为负值,需要降低功率。反之,误差值为正值,则表示可以增加功率;然后进入步骤f。

在rmin确定的情况下,功率值越大,代表性能越好,可以更大程度的满足性能需求,但是同时需要考虑到温度的限制因素,功率越高,温度升温就越快,继而影响rfid连续工作时长。所以,根据两个方面的误差值,作为系统调整的输入参数,对系统进行作用,自适应进行功率调整。

步骤f.根据rfid模块接收信号强度误差值rerr,以及rfid模块工作温度误差值terr,按如下公式:

pnew=kp1*terr+kp2*rerr+ki*err_internal+maintain_power

获取发射功率pnew,然后进入步骤g;其中,kp1表示rfid模块工作温度误差值的预设系数,实际应用中,对于kp1的预设中,如果kp1偏小,则调节力度不够,系统输出变化缓慢,调节所需总时间过长,如果kp1偏大,则调节力度过大,则可能造成调节过量,导致目标值波动较大,因此,kp1需要根据实际应用中去调整确定;kp2表示rfid模块接收信号强度误差值的预设系数,实际应用中,对于kp2的预设中,如果信号强度识差为正需要升功率时,则代表已经或者接近无法正常工作,则kp2应设为较大值,快速提升工作功率。如果信号强度误差为负可以降低功率时,则代表当前工作工率满足需求,可适当降低功率,则kp2可以选择较小,影响因素降低,以温度调整为主。

maintain_power表示tmax下的预设功率值,err_internal表示截止当前本轮步骤a至步骤g操作、各轮步骤a至步骤g执行操作中rerr与terr之和的累积值,即误差累计求和值,实际应用中,即获得各轮步骤a至步骤g执行操作中rerr与terr之和,作为单次误差,err_internal即表示截止当前本轮步骤a至步骤g操作、各轮步骤a至步骤g执行操作中单次误差的和,即误差累计求和值,ki表示误差累计求和值err_internal的预设系数,用于避免单纯的温度与信号强度误差的按比例调节存在稳态误差,每次计算时增加一个与当前误差值成正比的微小部分,误差为负值时,增量为负,通过周期性微调并控制输出,因为累积误差作用而不断变化,直到误差恒为0,此部分不再变化,增强输出的稳定。

步骤g.将rfid模块当前发射功率pcur的值设为pnew,实现rfid模块当前发射功率pcur的更新,rfid模块以更新后的发射功率进行工作。

如此,基于上述所设计读写器rfid发射功率自适应控制方法技术方案的实际应用,基于rfid模块发射功率,并接收返回信号为触发,以返回信号的强度rssi、rfid模块的工作温度tcur为依据,采用全新方法策略,通过自适应不断调整发射功率,实现发射功率、功耗、温度之间的平衡,使rfid模块能够在功耗较低的情况下,持续稳定的工作。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