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119455发布日期:2019-07-10 09:32阅读:10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教育系统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已经开启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明确指出:要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还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然而,目前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只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不符合新的考试招生制度的规定,且该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限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及方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为学校学生建立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本系统采用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全新评价标准,构建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管理和记录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改变以成绩评价学生的片面模式,形成以学生全方位管理的综合评价方式,积极推进学校信息化系统建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创建账号,根据选择角色,显示对应的档案表格;

s2、填写档案,并判断档案内容是否填写完整,若是,跳转至s3;若否,则显示提醒信号,并停留在该页面;

s3、建立指标规则库;

s4、记录日常信息;

s5、总结评估学生综合素质。

优选的,步骤s3包括:

s31、根据所述思想品德方向信息的审核通过条数和每学期的审核通过总条数,确定所述思想品德方向信息对应的第一权重;

s32、根据所述学业水平方向信息的审核通过条数和每学期的审核通过总条数,确定所述学业水平方向信息对应的第二权重;

s33、根据所述身心健康方向信息的审核通过条数和每学期的审核通过总条数,确定所述身心健康方向信息对应的第三权重;

s34、根据所述社会实践方向信息的审核通过条数和每学期的审核通过总条数,确定所述社会实践方向信息对应的第四权重;

s35、根据所述艺术素养方向信息的审核通过条数和每学期的审核通过总条数,确定所述艺术素养方向信息对应的第五权重;

根据所述第一权重、所述第二权重、所述第三权重、所述第四权重和所述第五权重生成所述每学期的综合素质写实信息的评价规则。

优选的,步骤s5包括:

综合素质评分=基本分×等级加权分×地域加权分×学校评价加权分;

其中,所述基本分是根据所述待评价素质预先设定的;所述等级加权分与所述待评价素质的等级成正比;所述地域加权分与所述待评价素质中学生获取奖励的地域相关,地域等级越高,地域加权分越高;学校评价加权分由学校根据学生的该待评价素质确定;所述等级分数加权分、所述地域分数加权分以及所述学校评价加权分的缺省值为1。

一种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包括学籍信息库、指标规则库、数据采集库、数据管理库和数据处理库;

学籍信息库,存储用户基本信息;

指标规则库,存储评价规则;

数据采集库,采集用户的日常数据;

数据管理库,添加、删除、修改数据,权限下放管理;

数据处理库,确定学生对应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为学校学生建立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本系统采用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全新评价标准,构建学生自我成长的空间,管理和记录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改变以成绩评价学生的片面模式,形成以学生全方位管理的综合评价方式,积极推进学校信息化系统建设;

(2)素质综合评价系统构建师生输入、自评、互评的便利平台,管理和记录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学生素养、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信息技术、实践创新、体育检测、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实现学生日常表现的记录与汇总;

(3)管理教师对学生的通过教师端手机app端直接评价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电子班牌上的评价;每个家长绑定孩子的唯一信息码,家长可通过家长端app对孩子进行评价及查阅孩子成长资料;教师和家长可即时互动,跟踪学生成长过程并进行在线动态分析,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4)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系统提供app端及电脑端信息处理及统计两种模式,提供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自评和学生互评功能,评价指标“分”统计,按“等级”分析报告结果,提供体育、美术、音乐武侯区评价数据信息导入及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功能,实现与电子班牌、手机app(教师app和家长app)的无缝对接,实现学生综合测评数据综合分析及评价展示等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结果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学籍信息库;2、指标规则库;3、数据采集库;4、数据管理库;5、数据处理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创建账号,根据选择角色,显示对应的档案表格;

s2、填写档案,并判断档案内容是否填写完整,若是,跳转至s3;若否,则显示提醒信号,并停留在该页面;

s3、建立指标规则库;

s4、记录日常信息;

s5、总结评估学生综合素质。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步骤s1中的角色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步骤s2包括学生档案、家长档案和教师档案。

学生档案包括:学段信息、年龄信息和地域信息;

家长档案包括:子女信息、年龄信息和工作信息;

教师档案包括:学历信息、年龄信息和任职信息。

步骤s3中的日常信息包括学生日常、家长日常和教师日常。

学生日常包括道德诚信、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组织协调能力、活动实践能力、个人成长经历、集体奖励以及自我评价;

所述道德诚信包括违法犯罪、处分和社会公益及志愿服务;

所述学业水平包括课堂表现、课堂考勤、作业表现、考试成绩、学业奖励和研究性学习;

所述身心健康包括国家学生体格健康标准、体育奖励、身体机能和运动技能;

所述艺术素养包括才艺奖励和艺术成果展示;

所述组织协调能力包括班内任职、学校社团任职和社会工作;

所述活动实践能力包括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和军训;

所述集体奖励包括社会奖励、学校奖励、社团奖励和班级奖励。

所述家长日常包括对学生留言和对教师留言。

所述教师日常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家长留言。

步骤s3包括:

s31、根据所述思想品德方向信息的审核通过条数和每学期的审核通过总条数,确定所述思想品德方向信息对应的第一权重;

s32、根据所述学业水平方向信息的审核通过条数和每学期的审核通过总条数,确定所述学业水平方向信息对应的第二权重;

s33、根据所述身心健康方向信息的审核通过条数和每学期的审核通过总条数,确定所述身心健康方向信息对应的第三权重;

s34、根据所述社会实践方向信息的审核通过条数和每学期的审核通过总条数,确定所述社会实践方向信息对应的第四权重;

s35、根据所述艺术素养方向信息的审核通过条数和每学期的审核通过总条数,确定所述艺术素养方向信息对应的第五权重;

根据所述第一权重、所述第二权重、所述第三权重、所述第四权重和所述第五权重生成所述每学期的综合素质写实信息的评价规则。

实施例3: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步骤s5包括:

综合素质评分=基本分×等级加权分×地域加权分×学校评价加权分;

其中,所述基本分是根据所述待评价素质预先设定的;所述等级加权分与所述待评价素质的等级成正比;所述地域加权分与所述待评价素质中学生获取奖励的地域相关,地域等级越高,地域加权分越高;学校评价加权分由学校根据学生的该待评价素质确定;所述等级分数加权分、所述地域分数加权分以及所述学校评价加权分的缺省值为1。

实施例4:

如图2所示,一种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包括学籍信息库1、指标规则库2、数据采集库3、数据管理库4和数据处理库5;

学籍信息库1,存储用户基本信息;

指标规则库2,存储评价规则;

数据采集库3,采集用户的日常数据;

数据管理库4,添加、删除、修改数据,权限下放管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同下放不同的查看以及管理权限;

数据处理库5,确定学生对应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素质综合评价系统构建师生输入、自评、互评的便利平台,管理和记录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学生素养、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信息技术、实践创新、体育检测、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实现学生日常表现的记录与汇总。

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系统提供app端及电脑端信息处理及统计两种模式,提供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自评和学生互评功能,评价指标“分”统计,按“等级”分析报告结果,提供体育、美术、音乐武侯区评价数据信息导入及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功能,实现与电子班牌、手机app(教师app和家长app)的无缝对接,实现学生综合测评数据综合分析及评价展示等功能。

管理教师对学生的通过教师端手机app端直接评价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电子班牌上的评价;每个家长绑定孩子的唯一信息码,家长可通过家长端app对孩子进行评价及查阅孩子成长资料;教师和家长可即时互动,跟踪学生成长过程并进行在线动态分析,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