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93120发布日期:2019-12-24 14:19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互联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



背景技术:

现阶段,各城市轨道交通互联网票务应用方面,均遵循本地特点的《自动售检票系统技术标准》,其线路建设时均按照独立技术标准独立运营。跨区域城市间在票务方面不能互联互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阶段,各城市轨道交通互联网票务应用方面,均遵循本地特点的《自动售检票系统技术标准》,其线路建设时均按照独立技术标准独立运营。跨区域城市间在票务方面不能互联互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包括建设以下系统;

步骤一:建设云清分系统(iacc),互联互通云清分系统由ca中心、票务管理系统、对账管理系统、基础支撑系统组成,负责进行密钥管理、od匹配、票价计算、站点管理、行程管理、自动对账、信息管理;

步骤二:建设云票务系统(itps),建设云票务系统实现二维码过闸场景中的发码、支付等环节,并与iacc、app和第三方平台对接,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管理系统、发码管理系统、授权管理系统、过闸记录模块、订单管理系统、支付管理系统、对账系统、数据分析与管理系统、安全应用系统、平台支撑系统等模块的功能建设;

步骤三:将步骤一的云清分系统和步骤二的云票务系统过专线相连,实现数据的对接;统一云票务系统与省轨道交通app后台系统、第三方支付系统等进行数据交互以实现二维码展示、订单推送、支付申请、用户信息同步;

步骤四:根据步骤三云清分系统和步骤二的云票务系统过专线相连基础,建设统一票务应用平台,统一票务应用平台负责省级互联互通统一互联网票务平台的互联网票务场景的实现,提供包括但不限于票价查询与复合、行程记录管理、二维码核心系统、订单管理系统、支付系统、乘客事务处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功能,并与包括但不限于系统内部的统一支付开放平台、统一用户管理平台、用户端和外部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等平台进行数据交互,通过这些功能模块和平台间的数据交互最终实现各城市之间使用省轨道交通app乘车二维码过闸的互联网票务场景;

步骤五:在步骤四统一票务应用平台中建设票价更新模块,通过互联互通云清分平台更新票价信息时推送至统一互联网票务平台,票价查询与复核系统更新新票价信息;

步骤六:在步骤四统一票务应用平台中建设订单管理系统,订单管理实现对互联网票务订单信息的管理功能,包括订单信息的查看、新建、修改、删除,购物、购票订单的信息包括:类型、订单号、名称、用户、手机号、时间、单价、数量、总价、发货状态、支付方式、下单渠道,通过分类的组合筛选可以查找订单,支持订单导出;

步骤七:基于步骤四中统一票务应用平台建设统一用户管理平台,统一用户管理平台包括统一用户开放平台的建设、统一用户体系的规范化、基于信用的二维码用户体系的建设、接入统一开放平台体系时的用户授权和用户数据管理模型建设;

步骤八:建设统一基础支撑平台,作为统一互联网票务系统中基础的模块部分,用于为整个体系中的系统提供统一的基础功能与支撑逻辑平台,用于提供统一的基础支撑体系,其中包括数据交换中心系统、日志管理系统、安全认证与授权系统、消息平台、管理员设置、数据分析与报表系统等,实现从数据交换到日志管理、安全认证全方位的功能支撑;

步骤九:步骤八的基础支撑平台中消息平台为所有的其它平台提供了消息推送的基础平台,此平台主要实现不同模块之间的消息传递、系统与管理者之间的消息传递,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消息传递,包括基于mq组件的消息分发模块、基于内部消息(im)的通知模块及基于通讯运营商的短信(sms)与电话呼叫(call)模块;

步骤十:建设硬件平台生产环境中具备一个可以布置iacc系统的系统环境,在运营环境中具备一个可以布置itps系统的系统环境;包括相关的硬件设备如服务器、存储、虚拟化系统或云环境以及网络设备,并考虑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增加相应的信息化安全设备,具备允许第三方专线接入的网络条件。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的ca中心负责系统内密钥的生产、管理、分发,用于核心系统数据传输的加解密及签名验签,包括密钥管理及系统数据的交互,系统数据交互为云清分平台与互联网票务管理平台、其他第三方平台进行数据交互时,为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完整性,ca中心需采用加密算法对交互的数据进行签名。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的票务管理系统实现站点管理、od匹配、票价计算、信息管理、交易文件管理,od匹配负责用于处理闸机上报的用户进出站数据,产生进出站匹配,产生相应的用户行程,信息管理负责向互联网票务管理平台推送相应的进出站交易数据及相应的系统间消息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的自动对账包括内部对账及外部对账,内部对账实现iacc与各城市acc清分系统之间的对账,各城市acc系统每天od正常清分各线路总的应收金额及各线路总的单程票发售金额应该等于电子支付业务实际扣款金额;外部对账实现与itps系统之间的对账,iacc系统根据统计约定方式统计每天总扣款金额及明细,itps统计每天的扣款总金额及明细清单,通过接口返回至iacc系统,系统统计数据差异结果,并通过界面查询或报表方式提供对账结果。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一的基础支撑系统提供参数管理、代理转发、交易文件管理、设备控制中心管理、统计分析模块等功能。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二中的二维码至少包括授权机构授权域、应用授权域,且授权机构授权域为自有发码模式由统一互联网票务平台生成,联合发码模式由第三方平台生成,至少包含二维码有效期、应用白名单(移动应用标识、移动应用机构号)、应用公钥格式、应用公钥索引、签名域等字段。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七的统一用户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用户体系和统一用户开放平台,基于用户手机号创建省轨道交通用户唯一id,任何省轨道交通公众应用的用户模块均可通过统一用户开放平台和其它应用、第三方平台(第三方乘车码场景)进行用户关联,实现用户互认,从而打破应用间的资源壁垒,实现多场景一体化的用户体验,并形成多维度的省轨道交通用户画像。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八中的日志管理系统采用集中式日志管理系统进行整个统一互联网票务平台系统的日志收集、管理、存储、分析与报表产生,日志管理系统可以收集多种来源的日志数据,可以稳定地把日志数据从业务系统传输到日志管理系统,可以在日志管理系统中高效地存储日志数据,并通过ui分析进行日志的筛选与清洗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报警机制以实现日志分析出错误后的及时报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实现全省城市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统一云票务系统通过云清分系统与各个城市自身票务系统进行适配,以完成双方的数据对接;互联网端,统一云票务系统与省轨道交通app后台系统、第三方支付系统等进行数据交互以实现二维码展示、订单推送、支付申请、用户信息同步功能。

2.通过建立全省跨区域的采用新型支付技术的互联网票务平台,形成统一的互联网票务平台标准,同时实现统一发码、统一认证、统一清分等多业务融合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整套城市轨道交通互联网票务跨区域互联互通系统的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功能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云清分系统与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及云票务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密钥管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二维码注册、生码、发码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二维码过闸、扣款、对账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系统在获取用户进出站数据后进行行程匹配与计算及进行实时扣费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互联互通云清分系统功能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云票务系统与云清分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统一云票务系统平台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闸机验签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二维码验证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二维码请码流程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日志管理系统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用户身份授权流程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的网络建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一种实现跨城跨区域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票务平台,包括建设以下系统;

步骤一:建设云清分系统(iacc),互联互通云清分系统由ca中心、票务管理系统、对账管理系统、基础支撑系统组成,负责进行密钥管理、od匹配、票价计算、站点管理、行程管理、自动对账、信息管理;

步骤二:建设云票务系统(itps),建设云票务系统实现二维码过闸场景中的发码、支付等环节,并与iacc、app和第三方平台对接,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管理系统、发码管理系统、授权管理系统、过闸记录模块、订单管理系统、支付管理系统、对账系统、数据分析与管理系统、安全应用系统、平台支撑系统等模块的功能建设;

步骤三:将步骤一的云清分系统和步骤二的云票务系统过专线相连,实现数据的对接;统一云票务系统与省轨道交通app后台系统、第三方支付系统等进行数据交互以实现二维码展示、订单推送、支付申请、用户信息同步;

步骤四:根据步骤三云清分系统和步骤二的云票务系统过专线相连基础,建设统一票务应用平台,统一票务应用平台负责省级互联互通统一互联网票务平台的互联网票务场景的实现,提供包括但不限于票价查询与复合、行程记录管理、二维码核心系统、订单管理系统、支付系统、乘客事务处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功能,并与包括但不限于系统内部的统一支付开放平台、统一用户管理平台、用户端和外部的互联网票务平台等平台进行数据交互,通过这些功能模块和平台间的数据交互最终实现各城市之间使用省轨道交通app乘车二维码过闸的互联网票务场景;

步骤五:在步骤四统一票务应用平台中建设票价更新模块,通过互联互通云清分平台更新票价信息时推送至统一互联网票务平台,票价查询与复核系统更新新票价信息;

步骤六:在步骤四统一票务应用平台中建设订单管理系统,订单管理实现对互联网票务订单信息的管理功能,包括订单信息的查看、新建、修改、删除,购物、购票订单的信息包括:类型、订单号、名称、用户、手机号、时间、单价、数量、总价、发货状态、支付方式、下单渠道,通过分类的组合筛选可以查找订单,支持订单导出;

步骤七:基于步骤四中统一票务应用平台建设统一用户管理平台,统一用户管理平台包括统一用户开放平台的建设、统一用户体系的规范化、基于信用的二维码用户体系的建设、接入统一开放平台体系时的用户授权和用户数据管理模型建设;

步骤八:建设统一基础支撑平台,作为统一互联网票务系统中基础的模块部分,用于为整个体系中的系统提供统一的基础功能与支撑逻辑平台,用于提供统一的基础支撑体系,其中包括数据交换中心系统、日志管理系统、安全认证与授权系统、消息平台、管理员设置、数据分析与报表系统等,实现从数据交换到日志管理、安全认证全方位的功能支撑;

步骤九:步骤八的基础支撑平台中消息平台为所有的其它平台提供了消息推送的基础平台,此平台主要实现不同模块之间的消息传递、系统与管理者之间的消息传递,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消息传递,包括基于mq组件的消息分发模块、基于内部消息(im)的通知模块及基于通讯运营商的短信(sms)与电话呼叫(call)模块;

步骤十:建设硬件平台生产环境中具备一个可以布置iacc系统的系统环境,在运营环境中具备一个可以布置itps系统的系统环境;包括相关的硬件设备如服务器、存储、虚拟化系统或云环境以及网络设备,并考虑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增加相应的信息化安全设备,具备允许第三方专线接入的网络条件。

其中,所述步骤一的ca中心负责系统内密钥的生产、管理、分发,用于核心系统数据传输的加解密及签名验签,包括密钥管理及系统数据的交互,系统数据交互为云清分平台与互联网票务管理平台、其他第三方平台进行数据交互时,为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完整性,ca中心需采用加密算法对交互的数据进行签名。

其中,所述步骤一的票务管理系统实现站点管理、od匹配、票价计算、信息管理、交易文件管理,od匹配负责用于处理闸机上报的用户进出站数据,产生进出站匹配,产生相应的用户行程,信息管理负责向互联网票务管理平台推送相应的进出站交易数据及相应的系统间消息数据。

其中,所述步骤一的自动对账包括内部对账及外部对账,内部对账实现iacc与各城市acc清分系统之间的对账,各城市acc系统每天od正常清分各线路总的应收金额及各线路总的单程票发售金额应该等于电子支付业务实际扣款金额;外部对账实现与itps系统之间的对账,iacc系统根据统计约定方式统计每天总扣款金额及明细,itps统计每天的扣款总金额及明细清单,通过接口返回至iacc系统,系统统计数据差异结果,并通过界面查询或报表方式提供对账结果。

其中,所述步骤一的基础支撑系统提供参数管理、代理转发、交易文件管理、设备控制中心管理、统计分析模块等功能。

其中,所述步骤二中的二维码至少包括授权机构授权域、应用授权域,且授权机构授权域为自有发码模式由统一互联网票务平台生成,联合发码模式由第三方平台生成,至少包含二维码有效期、应用白名单(移动应用标识、移动应用机构号)、应用公钥格式、应用公钥索引、签名域等字段。

其中,所述步骤七的统一用户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用户体系和统一用户开放平台,基于用户手机号创建省轨道交通用户唯一id,任何省轨道交通公众应用的用户模块均可通过统一用户开放平台和其它应用、第三方平台(第三方乘车码场景)进行用户关联,实现用户互认,从而打破应用间的资源壁垒,实现多场景一体化的用户体验,并形成多维度的省轨道交通用户画像。

其中,所述步骤八中的日志管理系统采用集中式日志管理系统进行整个统一互联网票务平台系统的日志收集、管理、存储、分析与报表产生,日志管理系统可以收集多种来源的日志数据,可以稳定地把日志数据从业务系统传输到日志管理系统,可以在日志管理系统中高效地存储日志数据,并通过ui分析进行日志的筛选与清洗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报警机制以实现日志分析出错误后的及时报警。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城市轨道交通互联网票务跨区域互联互通系统平台,实现全省城市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统一云票务系统通过云清分系统与各个城市自身票务系统进行适配,以完成双方的数据对接;互联网端,统一云票务系统与省轨道交通app后台系统、第三方支付系统等进行数据交互以实现二维码展示、订单推送、支付申请、用户信息同步功能,通过建立全省跨区域的采用新型支付技术的互联网票务平台,形成统一的互联网票务平台标准,同时实现统一发码、统一认证、统一清分等多业务融合功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