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10179发布日期:2019-10-19 02:4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活动式散热设计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见的电子装置例如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其内部设有电子元件,在电子装置运转的过程中,电子元件产生热,若无法将热迅速排出,则可能产生电子元件故障或损毁的情形。一般而言,电子装置的机壳大多设有散热孔,以连通外界与电子装置的内部。散热孔的设置虽有助于提高电子装置的散热效率,却也影响到电子装置的外观的完整性,其次,外界的异物或水气也容易经由散热孔进入到电子装置的内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装置,不仅具有良好的散热效率,也保有外观的完整性。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壳、第二机壳、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以及第一弹性件。第二机壳可活动地连接第一机壳。第一限位件枢接第一机壳,且位于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之间。第二限位件连接第二机壳,且位于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之间。第一限位件配置用以与第二限位件相卡合或与第二限位件分离开来。第一弹性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其中第一端连接第一机壳,且第二端连接第二机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弹性件为压缩弹簧,当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相卡合时,第一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还包括电磁件,位于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之间,且设置于第一机壳与第一限位件的其一。第一机壳与第一限位件的另一具有磁性部,且电磁件对位于磁性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还包括第二弹性件,具有相对的第三端与第四端。第三端连接第一限位件,且第四端连接第一机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机壳具有枢接第一机壳的枢接端与相对于枢接端的活动端。第二限位件与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连接活动端,且第一限位件对位于活动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子装置还包括电磁件,位于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之间,且设置于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的其一。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的另一具有磁性部,且电磁件对位于磁性部。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包括第一机体与枢接第一机体的第二机体。第二机体包括第一机壳、第二机壳、旋转驱动件以及从动件。第二机壳可活动地连接第一机壳。旋转驱动件枢设于第一机壳,且位于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之间。从动件连接旋转驱动件,其中从动件枢设于第一机壳,且位于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之间。从动件配置用以受旋转驱动件驱动而带动第二机壳相对于第一机壳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机体还包括弹性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连接第一机壳,且第二端连接第二机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弹性件为拉伸弹簧。从动件配置用以受旋转驱动件驱动而旋转靠近第二机壳并推动第二机壳,使得拉伸弹簧被拉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弹性件为压缩弹簧,且从动件具有相对的第一抵接点与第二抵接点。当从动件的第一抵接点抵接第二机壳时,压缩弹簧具有第一长度。当从动件的第二抵接点抵接第二机壳时,压缩弹簧具有大于第一长度的第二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机体还包括支架,连接第二机壳,且位于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之间。从动件抵接支架的其中一侧,且弹性件的第一端连接支架的另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从动件为凸轮,且与旋转驱动件同步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旋转驱动件包括转轴与连接转轴的第一齿轮,且从动件包括连接转轴的支架、枢设于支架的齿轮组、枢设于支架的第二齿轮、连杆以及导轮。第一齿轮啮接齿轮组,且齿轮组啮接第二齿轮。连杆具有相对的从动端与推动端。从动端连接第二齿轮,且导轮枢设于推动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机体还包括载架,设置于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之间。转轴枢接载架,其中载架具有限位凸部,转轴具有限位凹部,且限位凸部滑设于限位凹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旋转驱动件包括转轴与连接转轴的第一齿轮,且从动件包括连接转轴的支架、枢设于支架的第二齿轮、第一连杆以及导轮。第一齿轮啮接第二齿轮,其中第一连杆具有相对的从动端与推动端,从动端连接第二齿轮,且导轮枢设于推动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机体还包括载架,设置于第一机壳与第二机壳之间。转轴枢接载架,其中载架具有限位凸部,转轴具有限位凹部,且限位凸部滑设于限位凹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齿轮的齿数大于第一齿轮的齿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机体还包括第二连杆,具有相对的滑接端与枢接端。第一连杆具有位于从动端与推动端之间的导引部,且第一机壳包括转接架与滑接转接架的框架。转接架位于第二机壳与框架之间,其中导引部滑接滑接端,且枢接端枢接转接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转接架设有至少一导引件,且框架具有至少一导引槽。导引件滑设于导引槽,其中导引槽具有相对的第一定位段与第二定位段,且第一定位段与第二定位段之间具有段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机壳为背盖或用以承载面板的壳体。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采用活动式散热设计,进一步来说,在电子装置处于关机或休眠状态下,电子装置并无散热孔的存在,故能保有外观的完整性,并防止外界的异物或水气进入到电子装置的内部。在电子装置处于运转状态下,两机壳的局部相对分离开来而界定出散热开口,以连通外界与电子装置的内部,从而让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自电子装置的内部经由散热开口快速地排放至外界。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2C是图2B的旋转驱动件与从动件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3C是图3B的旋转驱动件与从动件的的结构示意。

图4A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5B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200、200A~200C:电子装置

101、203:散热开口

110、210、210a、210b:第一机壳

120、220、220a、220b:第二机壳

121:枢接端

122、222:活动端

123、131:磁性部

130:第一限位件

140:第二限位件

150:第一弹性件

151、251:第一端

152、252:第二端

153:第二弹性件

154:第三端

155:第四端

160:第一电磁件

161:第二电磁件

201:第一机体

202:第二机体

211:转接架

211a:导引件

212:框架

212a:导引槽

212b:第一定位段

212c:第二定位段

230、230a:旋转驱动件

231:转轴

231a:限位凹部

232、232a:第一齿轮

240、240a:从动件

241:支架

241a:第一抵接点

242:齿轮组

242a:第二抵接点

243、243a:第二齿轮

244:第一连杆

244a:从动端

244b:推动端

244c:导引部

245:导轮

250、250a:弹性件

260:载架

261:限位凸部

270:支架

280:第二连杆

281:滑接端

282:枢接端

D:段差

L1:第一长度

L2:第二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1B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1A与图1B,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可以是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器,且设有活动式散热设计。在图1A所示的第一状态下,电子装置100可以是处于关机或休眠状态,电子装置100并无散热开口,故能保有外观的完整性,并防止外界的异物或水气进入到电子装置100的内部。在图1B所示的第二状态下,电子装置100可以是处于运转状态,且电子装置100的侧缘形成有散热开口101,以连通外界与电子装置100的内部,从而让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自电子装置100的内部经由散热开口101快速地排放至外界。

进一步来说,电子装置100包括第一机壳110、第二机壳120、第一限位件130、第二限位件140以及第一弹性件150,其中第二机壳120可活动地连接第一机壳110,且第一限位件130、第二限位件140以及第一弹性件150皆设置于第一机壳110与第二机壳12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机壳120具有枢接第一机壳110的枢接端121与相对于枢接端121的活动端122,在图1A所示的第一状态下,活动端122抵靠第一机壳110。另一方面,第二机壳120可通过枢接端121相对于第一机壳110旋转而使活动端122与第一机壳110分离开来,以在活动端122与第一机壳110之间界定出散热开口101,如图1B所示。

第一限位件130与第二限位件140可为相配合的两卡勾,其中第一限位件130枢接第一机壳110,且第二限位件140连接第二机壳120。当第一限位件130与第二限位件140相卡合时,活动端122抵靠第一机壳110,如图1A所示。反之,在解除第一限位件130与第二限位件140之间的卡合关系(也就是让第一限位件130与第二限位件140分离开来)后,第一弹性件150可用以推动第二机壳120,使第二机壳120通过枢接端121相对于第一机壳110旋转,以让活动端122与第一机壳110分离开来,如图1B所示。

具体而言,第一弹性件150可为压缩弹簧,其中第一弹性件150的第一端151连接第一机壳110,且第一弹性件150的第二端152连接第二机壳120。当第一限位件130与第二限位件140相卡合时,第一弹性件150被压缩于第一机壳110与第二机壳120之间,如图1A所示。在解除第一限位件130与第二限位件140之间的卡合关系后,第一弹性件150的弹性回复力可推动第二机壳120,使第二机壳120相对于第一机壳110旋转,如图1B所示。另一方面,为提高第一机壳110与第二机壳120之间的结合稳定度以及第二机壳120相对于第一机壳110旋转时的顺畅度,第二限位件140与第一弹性件150的第二端152连接第二机壳120的活动端122,且第一限位件130对位于活动端122。也就是说,第一限位件130落在活动端122在第一机壳110上的正投影范围内,且位于第二限位件140的移动路径上。

请继续参考图1A与图1B,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限位件130相对于第一机壳110旋转,使第一限位件130移离第二限位件140而解除两者之间的卡合关系。进一步而言,电子装置100还包括第一电磁件160,位于第一机壳110与第二机壳120之间。更进一步而言,第一电磁件160设置于第一机壳110与第一限位件130的其一,且第一机壳110与第一限位件130的另一具有磁性部131。第一电磁件160对位于磁性部131,在图1A所示的第一状态下,第一电磁件160未产生电磁力,故第一限位件130卡合于第二限位件140。通过第一电磁件160产生电磁力以吸引磁性部131,使第一限位件130受磁吸力作用而旋转靠近第一电磁件160,并与第二限位件140分离开来,如图1B所示。举例来说,第一电磁件160的开关可由实体或虚拟按钮致动。以笔记本电脑为例,第一电磁件160的开关可由显示器与主机的开阖决定。

另一方面,电子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153,具有相对的第三端154与第四端155。第二弹性件153可为扭力弹簧,其中第三端154连接第一限位件130,且第四端155连接第一机壳110。第二弹性件153可用以定位第一限位件130,或提供第一限位件130复位时所需的作用力。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0还包括第二电磁件161,位于第一机壳110与第二机壳120之间。更进一步而言,第二电磁件161设置于第一机壳110与第二机壳120的其一,且第一机壳110与第二机壳120的另一具有磁性部123。第二电磁件161对位于磁性部123,在图1B所示的第二状态下,通过第二电磁件161产生电磁力以吸引磁性部123,使第二机壳120的活动端122与其上的第二限位件140受磁吸力作用而移动靠近第一机壳110,同时,使第一电磁件160停止产生电磁力,以让第二弹性件153带动第一限位件130复位并与第二限位件140相卡合,如图1A所示。举例来说,第二电磁件161的开关可由实体或虚拟按钮致动。以笔记本电脑为例,第二电磁件161的开关可由显示器与主机的开阖决定。

第一电磁件160与第二电磁件161分别设置于第一弹性件150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一限位件130位于第一电磁件160与第二限位件140之间,且第二限位件140位于第一弹性件150与第一限位件130之间。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是以第一电磁件160设置于第一机壳110与第一限位件130具有磁性部131作说明,但第一电磁件160与磁性部131的位置可视设计需求而调换。另一方面,本实施例是以第二电磁件161设置于第一机壳110与第二机壳120的活动端122具有磁性部123作说明,但第二电磁件161与磁性部123的位置可视设计需求而调换。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图2B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图2C是图2B的旋转驱动件与从动件的结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第一机体201与第二机体202彼此枢接,为便于说明与示意,图2A与图2B将第一机体201与第二机体202示出为彼此分离。请先参考图2A与图2B,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200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其包括彼此枢接的第一机体201与第二机体202,且第二机体202设有活动式散热设计。

在图2A所示的第一状态下,电子装置200可以是处于闭阖状态,第二机体202并无散热开口,故能保有外观的完整性,并防止外界的异物或水气进入到第二机体202的内部。在图2B所示的第二状态下,电子装置200可以是处于展开状态,且第二机体202的侧缘形成有散热开口203,以连通外界与第二机体202的内部,从而让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自第二机体202的内部经由散热开口203快速地排放至外界。也就是说,散热开口203的开启与否或开启程度是由第二机体202相对于第一机体201的旋转所决定。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机体201可为主机,且第二机体可为显示器。第二机体202包括第一机壳210、第二机壳220、旋转驱动件230以及从动件240,其中第二机壳220可活动地连接第一机壳210,第一机壳210例如是用以承载显示面板的壳体,且第二机壳220例如是背向于显示面板的背盖。另一方面,图2A与图2B示出第二机壳220的活动端222,而第二机壳220中相对于活动端222的枢接端(未示出)枢接于第一机壳210。也就是说,第二机壳220可通过枢接端(未示出)相对于第一机壳210旋转,以使活动端222抵靠第一机壳210(如图2A所示),或使活动端222与第一机壳210分离开来(如图2B所示)。

旋转驱动件230枢设于第一机壳210,其中旋转驱动件230位于第一机壳210与第二机壳220之间,且旋转驱动件230的旋转与第二机体202相对于第一机体201的旋转同步。另一方面,从动件240连接旋转驱动件230,其中从动件240枢设于第一机壳210,且位于第一机壳210与第二机壳220之间。进一步来说,在第二机体202相对于第一机体201旋转的过程中,旋转驱动件230相对于第一机壳210旋转,并驱动从动件240相对于第一机壳210旋转。通过从动件240旋转靠近第二机壳220的活动端222并推动第二机壳220的活动端222,使第二机壳220相对于第一机壳210旋转,以让活动端222与第一机壳210分离开来,并在活动端222与第一机壳210之间界定出散热开口203,如图2B所示。反之,通过从动件240旋转远离第二机壳220的活动端222并与第二机壳220的活动端222分离开来,使第二机壳220相对于第一机壳210旋转,以让活动端222再次抵靠第一机壳210,从而关闭散热开口203,如图2A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机体202还包括弹性件25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51与第二端252,其中第一端251连接第一机壳210,且第二端252连接第二机壳220的活动端222。弹性件250为拉伸弹簧,在图2A所示的第一状态下,弹性件250例如是处于未拉伸状态,在图2B所示的第二状态下,第二机壳220的活动端222移动远离第一机壳210,使弹性件250被拉伸。在从动件240旋转远离第二机壳220的活动端222并与第二机壳220的活动端222分离开来的过程中,弹性件250的弹性回复力可带动第二机壳220的活动端222移动靠近第一机壳210,以使第二机壳220的活动端222再次抵靠第一机壳210。

请参考图2A至图2C,旋转驱动件230包括转轴231与连接转轴231的第一齿轮232,其中转轴231作为第二机体202相对于第一机体201旋转的基准轴,且作为第二机体202枢接于第一机体201的媒介。第一齿轮232套接转轴231,故能与转轴231同步旋转。另一方面,从动件240包括连接转轴231的支架241、枢设于支架241的齿轮组242、枢设于支架241的第二齿轮243、第一连杆244以及导轮245,其中第一齿轮232啮接齿轮组242,且齿轮组242啮接第二齿轮243。通过齿轮组242连动第一齿轮232与第二齿轮243,第二齿轮243的旋向不同于第一齿轮232的旋向。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244具有相对的从动端244a与推动端244b,其中从动端244a连接第二齿轮243,且导轮245枢设于推动端244b。进一步而言,从动端244a套接第二齿轮243,故第一连杆244能与第二齿轮243同步旋转。在第一连杆244随第二齿轮243相对于支架241旋转的过程中,移动靠近第二机壳220的第一连杆244的推动端244b可通过导轮245推抵第二机壳220。由于导轮245具有旋转自由度,因此可降低推动端244b在第二机壳220上滑动的阻力。

另一方面,第二机体202还包括载架260,设置于第一机壳210与第二机壳220之间。进一步而言,转轴231枢接载架260,其中载架260例如是固定不动的,且转轴231可相对于载架260旋转。为限制转轴231的旋转行程,载架260具有限位凸部261,转轴231具有限位凹部231a,且限位凸部261滑设于限位凹部231a。在转轴231相对于载架260旋转的过程中,限位凹部231a相对于限位凸部261滑移,其中限位凹部231a具有相对的两内壁面,且此两内壁面作为限位凹部231a相对于限位凸部261滑移的行程死点,若此两内壁面的任一抵接限位凸部261,则转轴231停止旋转。另一方面,第一齿轮232、齿轮组242、第二齿轮243以及第一连杆244等构件的旋转行程受到转轴231的旋转行程的限制。

图3A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图3B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图3C是图3B的旋转驱动件与从动件的结构示意图。需说明的是,第一机体201与第二机体202彼此枢接,为便于说明与示意,图3A与图3B将第一机体201与第二机体202示出为彼此分离。请参考图3A至图3C,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A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大致相同,两者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232a直接啮接第二齿轮243a,且第二齿轮243a的齿数大于第一齿轮232a。通过此减速设计,第二齿轮243a的转速较第一齿轮232a的转速为慢,但第二齿轮243a的输出扭力可提高,以使与第二齿轮243a同步旋转的第一连杆244更易于推动第二机壳220。此外,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A的其他设计原理与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大致相同,故不重复赘述。

图4A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图4B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需说明的是,第一机体201与第二机体202彼此枢接,为便于说明与示意,图4A与图4B将第一机体201与第二机体202示出为彼此分离。请参考图4A至图4B,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B与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A大致相同,两者间的主要差异在于:从动件240a为凸轮,且与旋转驱动件230a同步旋转,且两者的旋向相同。另一方面,第二机壳220a例如是用以承载显示面板的壳体,且第一机壳210a例如是背向于显示面板的背盖。除此之外,弹性件250a为压缩弹簧,在如图4A所示的第一状态下,从动件240a通过第一抵接点241a抵接第二机壳220a,进而使弹性件250a被压缩在第一机壳210a与第二机壳220a之间。此时,受压缩的弹性件250a具有第一长度L1。

在从动件240a随旋转驱动件230a旋转而转换至如图4B所示的第二状态后,从动件240a通过第二抵接点242a抵接第二机壳220a,基于凸轮的外轮廓的几何设计,第一抵接点241a与旋转驱动件230a的旋转基准轴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二抵接点242a与旋转驱动件230a的旋转基准轴之间的最短距离。因此,从动件240a通过第一抵接点241a抵接第二机壳220a时对弹性件250a所造成的压缩量大于从动件240a通过第二抵接点242a抵接第二机壳220a时对弹性件250a所造成的压缩量。也就是说,在图4B所示的第二状态下,弹性件250a具有大于第一长度L1的第二长度L2,基于弹性件250a的长度变化,第二机壳220a受弹性件250a驱动而相对于第一机壳210a旋转,以让第二机壳220a的活动端222与第一机壳210a分离开来,并在活动端222与第一机壳210a之间界定出散热开口203。

进一步来说,从动件240a与弹性件250a采用对向设置,以让从动件240a的推力方向与弹性件250a的弹力方向互为反向。更进一步来说,第一机壳210a与第二机壳220a之间设有支架270,其中支架270连接第二机壳220a,且对位于第二机壳220a的活动端222。从动件240a抵接支架270的其中一侧,弹性件250a的第一端251连接支架270的另一侧,且弹性件250a的第二端252连接第一机壳210a。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图5B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为求便于说明与示意,省略示出第一机体201。请参考图5A与图5B,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C与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A大致相同,进一步来说,电子装置200C用以驱动第二机壳220b相对于第一机壳210b旋转的机制与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A相同,也就是说,电子装置200C的散热开口203的开关机制与第三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A相同,两者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244可进一步驱动第一机壳210b抬升,进一步来说,第一连杆244还具有位于从动端244a与推动端244b之间的导引部244c,其中第二机壳220b与第一机壳210b之间设有第二连杆280,且第二连杆280滑接导引部244c。

第二连杆280具有相对的滑接端281与枢接端282,其中第一机壳210b包括转接架211与滑接转接架211的框架212,且框架212例如是用以承载显示面板。转接架211位于第二机壳220b与框架212之间,其中导引部244c滑接滑接端281,且枢接端282枢接转接架211。举例来说,导引部244c与滑接端281可为导销与滑槽的配合。在第一连杆244旋转的过程中,第二连杆280被第一连杆244带动而通过枢接端282牵动转接架211,移动时的转接架211与框架212产生结构干涉而推升框架212。框架212的推升可形成散热缝隙,以提高对流效果与散热效率。

进一步来说,转接架211设有至少一导引件211a,且框架212具有至少一导引槽212a。导引件211a滑设于导引槽212a,当转接架211被第二连杆280带动时,导引件211a在导引槽212a内滑移,且框架212的推升或下降是由导引槽212a的几何设计所造成。更进一步来说,导引槽212a具有相对的第一定位段212b与第二定位段212c,如图5A所示,导引件211a位于第一定位段212b,且框架212未被抬升。第一定位段212b与第二定位段212c之间具有段差D,且第一定位段212b与第二定位段212c通过斜坡段相连接,因此,在导引件211a自第一定位段212b经由斜坡段移至第二定位段212c的过程中,框架212逐步抬升,直到导引件211a移入第二定位段212c后,框架212的抬升动作停止。反之,在导引件211a自第二定位段212c经由斜坡段移至第一定位段212b的过程中,框架212逐步下降,直到导引件211a移入第一定位段212b后,框架212的下降动作停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装置采用活动式散热设计,进一步来说,在电子装置处于关机或休眠状态下,电子装置并无散热孔的存在,故能保有外观的完整性,并防止外界的异物或水气进入到电子装置的内部。在电子装置处于运转状态下,两机壳的局部相对分离开来而界定出散热开口,以连通外界与电子装置的内部,从而让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自电子装置的内部经由散热开口快速地排放至外界。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改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