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摔手持智能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4258发布日期:2019-10-15 17:31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抗摔手持智能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产品防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摔手持智能设备。



背景技术:

手持智能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平板显示器等)作为PC机的延伸或替代产品,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目前,部分手持智能设备作为个人通信及休闲娱乐来使用,部分手持智能设备则作为移动办公来使用。例如,银行等营业网点,已经在逐渐使用手持智能设备来来办理一些业务,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我们知道,作为办公使用的手持智能设备往往对自身硬件配置的要求比较高,导致这类手持智能设备的体积及重量明显大于个人使用的手持智能设备。我们还知道,由于手持,设备必然存在跌落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为手持智能设备更有效的防摔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持智能设备,能够有效抗摔,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抗摔手持智能设备,包括设备主机,设备主机包括面板组件、后壳体及主板,所述主板设置于面板组件和后壳体组成的腔体内;面板组件包括支撑框架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内的显示模组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层的底部与所述支撑框架之间设置有缓冲胶层,所述显示模组层的侧缘与所述支撑框架之间设置有避空位。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面板组件还包括触控层,设置于所述支撑框架内并位于所述显示模组层上方;所述触控层与所述显示模组层间隔设置,所述触控层与所述显示模组层之间的边缘设置有缓冲胶层。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触控层的侧缘与所述支撑框架之间设置有避空位。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后壳体包括方形底板及一体成型于所述底板外周上的侧向包围条,所述底板内侧靠近底板外周的边缘设置有加强筋。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侧向包围条上开设有孔位,所述孔位的周围设置有加厚层。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侧向包围条的转角处设置有加厚层。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主板上方设置有保护板,所述主板与所述保护板之间设置有避空位。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抗摔手持智能设备还包括保护套,所述保护套包括用于包裹所述设备主机侧缘的侧向包裹条,所述侧向包裹条的转角处设置有全封闭或半封闭的气囊。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侧向包裹条的转角处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中空或实心的突出的弹性体。

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突出的弹性体为凸型包、柱状体或半球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显示模组层的底部与所述支撑框架之间设置缓冲胶层,并且在显示模组层的侧缘与所述支撑框架之间设置避空位,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受力变形时,给予更大的变形量,有效保护易碎的显示模组层。触控层与显示模组层通过缓冲胶层间隔设置,同时触控层的侧缘与支撑框架之间设置避空位,同样能够在受力变形时,给予更大的变形量,有效保护易碎的触控层。此外,在后壳体上设置的各类加强机构,能够对设备主机形成多方位的保护。再者,通过为主板加设保护板并设计相应的避空位,可以有效防止主板受力变形时,电子器件的损坏。最后,为设备主机配套设置的保护套,提供有多重实用可靠的防护机构,能够进一步对设备主机形成多层次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抗摔手持智能设备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抗摔手持智能设备中后壳体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抗摔手持智能设备中后壳体局部的内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抗摔手持智能设备中主板上方设置了保护板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抗摔手持智能设备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抗摔手持智能设备中保护套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抗摔手持智能设备中保护套的仰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抗摔手持智能设备中保护套的一个侧视图。

图10为图6中B-B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提供的抗摔手持智能设备包括设备主机1,设备主机1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平板显示器等,本实施例中设备主机1为具有人机交互界面及数据处理功能的平板电脑。

结合图2所示,设备主机1包括面板组件10、后壳体20及主板30,主板30设置于面板组件10和后壳体20组成的腔体内。

面板组件10包括支撑框架11、显示模组层12及触控层13。其中,显示模组层12为LED或LCD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层12设置于支撑框架11内,支撑框架11具有方形容纳槽,用于向上支撑显示模组层12的同时还包围显示模组层12四周的侧缘。显示模组层12的底部与支撑框架11之间设置有缓冲胶层121,显示模组层12的侧缘与支撑框架11之间设置有避空位122。本实施例通过在显示模组层12底部与支撑框架之间设置缓冲胶层121,并且在显示模组层12的侧缘与支撑框架11之间设置避空位122,能够在设备主机1受力变形时,给予显示模组层12更大的变形量,有效保护易碎的显示模组层12。

触控层13设置于支撑框架11内并位于显示模组层12上方,触控层13与显示模组层12间隔设置,且触控层13与显示模组层12之间的边缘设置有缓冲胶层131,触控层13的侧缘与支撑框架11之间设置有避空位132。本实施例通过将触控层13与显示模组层12间隔设置并在彼此间设置缓冲胶层131,这种分离式设计,可以减少因触控层13与显示模组层12变形不同而引起的连带损坏;在触控层13的侧缘与支撑框架11之间设置避空位,能够在设备主机1受力变形时,给予触控层13更大的变形量,有效保护易碎的触控层13。

结合图3及图4所示,后壳体20包括方形底板21及一体成型于底板21外周上方的侧向包围条22。底板21内侧靠近底板外周的边缘设置有加强筋211。侧向包围条22上开设有孔位221,孔位的周围设置有加厚层222。孔位包括功能孔位和装配孔位,功能孔位又包括磁条卡、IC卡、PSAM卡、SIM卡、SD卡等的条形插孔,还包括耳机、喇叭、麦克风、开关键、音量键、USB接口等的功能孔位;装配孔位用于螺钉等进行装配使用。此外,侧向包围条22的四个转角处也设置有加厚层223。本实施例通过在后壳体20上设置的各类加强机构,能够对设备主机1形成多方位的保护。

如图5所示,主板30上方设置有保护板40,主板30与保护板40之间设置有避空位(图中未示)。本实施例通过为主板30加设保护板40并设计相应的避空位,可以有效防止主板30受力变形时,其上电子器件的损坏。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实施例二提供的抗摔手持智能设备包括设备主机1及保护套50,设备主机1可以采用实施例一记载的设备主机,下面主要对保护套50进行详细说明。

结合图7所示,保护套50由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名称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制成。保护套50包括底部防护层51及侧向包裹条52,侧向包裹条51用于包裹设备主机1的侧缘;底部防护层51与侧向包裹条52一体成型,用于包裹设备主机1的底部。

如图8所示,底部防护层51背面设置有防滑纹511及保护套加强筋512,底部防护层51上还设置有散热孔513。如图9所示,侧向包裹条52上开设有孔位525,孔位525的开设与设备主机1后壳体20上开设的功能孔位相对应。

结合图7至图10所示,侧向包裹条52的四个转角处均设置有气囊521,气囊521为全封闭或半封闭的气囊,所谓全封闭的气囊,是指侧向包裹条上自身封闭地形成的气囊;所谓半封闭的气囊,是指侧向包裹条上形成有具有开口的气囊,当侧向包裹条紧密包裹设备主机1时,由设备主机1的侧缘封闭该气囊的开口。参见图10,本实施例采用半封闭的气囊,气囊的内壁及或开口处设置有加强筋522。侧向包裹条52的转角处的外表面设置有若干密集分布的突出的弹性体523,突出的弹性体523为中空或实心的凸型包、柱状体或半球体。左右两侧的侧向包裹条52的中部设置有缓冲筋条524,防止保护套50边框变形过大导致破环。

实施例二提供的抗摔手持智能设备中,保护套50上设置的突出的弹性体523在设备跌落时作为第一层缓冲,气囊521作为第二层缓冲,保护套加强筋512及缓冲加强筋524作为第三层缓冲,从而进一步防止设备主机1摔坏。

本实施例对设备主机进行了全方位防护,能够面对相对恶劣的测试环境,例如,保证重量>1KG,跌落高度1-2M,跌落测试次数>每面50次的测试通过。根本无法通过测试,达不到极端环境使用要求。

以上实施例仅为充分公开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作主旨、未经创造性劳动的等效技术特征的替换,应当视为本申请揭露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