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26003发布日期:2020-02-28 07:57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触控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触控板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装置的触控板结构。



背景技术:

常见的电子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其主机设有键盘与触控板,以作为使用者的实体操作界面。另一方面,键盘与触控板也常见于扩充基座(dockingstation),其中扩充基座可供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安装于其上,且使用者可选择通过键盘与触控板操作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

一般而言,使用者在触控板上的按压点位并非固定不变,不同的按压点位不仅会让使用者所感受的按压手感有所不同,亦会对触控板的运动平稳度造成影响。因此,如何改善使用者操作触控板时的按压手感,并提高触控板的运动平稳度,已成为相关厂商积极投入的研发项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板结构,其有助于改善操作触控板时的按压手感,并提高触控板运动时的平稳度。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板结构,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触控板、连动杆以及两安装座。第一壳体具有开口。第一壳体设置于第二壳体上。触控板设置于开口,其中触控板包括相对的支点端与活动端,且支点端连接第一壳体。连动杆位于触控板与第二壳体之间,其中连动杆包括两连接部与位于两连接部之间的杆部,且杆部固定于活动端。两安装座安装于第一壳体,且位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两安装座分别位于开口的相对两侧,且两连接部分别可转动地连接两安装座。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板结构,其中所述杆部的截面形状不同于各所述连接部的截面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板结构,其中所述杆部的截面形状包括工字型。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板结构,其中各所述连接部的截面形状包括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板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延伸至所述开口内的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且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别位于所述开口的相对两侧,所述支点端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且所述活动端与所述杆部对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板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触控板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且所述杆部位于所述触控板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板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延伸部设有面向所述触控板的凸柱,且所述活动端设有面向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触发元件,所述杆部错位于所述触发元件与所述凸柱,且所述触发元件正对所述凸柱。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板结构,其中所述活动端设有面向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至少两定位部,对称地设置于所述触发元件的相对两侧,且所述杆部穿过并固定于所述两定位部。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板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包括并列设置的至少两分支,且所述支点端连接所述两分支。

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板结构,其中所述活动端设有并列设置且面向所述第二壳体的至少两定位部,且所述杆部穿过并固定于所述两定位部。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板结构通过连动杆导引触控板的运动,进而改善使用者操作触控板时的按压手感,并提高触控板的运动平稳度。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板结构的示意图;

图2a与图2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板结构于两不同视角的局部拆解示意图;

图3a与图3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板结构于两不同剖面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触控板结构

110:第一壳体

111:开口

112:外表面

113:第一延伸部

113a:分支

114:第二延伸部

114a:凸柱

120:第二壳体

130:触控板

131:支点端

132:活动端

132a:定位部

132b:触发元件

140:连动杆

141:第一连接部

142:第二连接部

143:杆部

150:第一安装座

151:第二安装座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板结构的示意图。图2a与图2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板结构于两不同视角的局部拆解示意图。图3a与图3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触控板结构于两不同剖面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板结构100可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或扩充基座(dockingstation),并整合于笔记本电脑的主机的机壳或扩充基座的机壳。触控板结构100包括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其中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可以是笔记本电脑的主机的机壳的局部或扩充基座的机壳的局部,且第一壳体110设置于第二壳体120上。

另一方面,触控板结构100还包括触控板130、连动杆140、第一安装座150以及第二安装座151。第一壳体110具有开口111,且触控板130设置于开口111。进一步而言,第一壳体110还具有连接开口111的外表面112,且触控板130略低于外表面112。触控板130包括相对的支点端131与活动端132,其中支点端131连接第一壳体110,且能作为触控板130的旋动支点。因应不同的操作状态,若使用者施力按压活动端132,则触控板13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向下旋动。反之,若施加于活动端132上的作用力移除,则触控板13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向上旋动,以回复至初始状态。

请参考图1、图2a、图2b以及图3a,在本实施例中,连动杆140位于触控板13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其中连动杆140包括第一连接部141、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41的第二连接部142以及位于第一连接部141与第二连接部142之间的杆部143,且杆部143固定于活动端132。另一方面,第一安装座150与第二安装座151安装于第一壳体110,且位于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第一安装座150与第二安装座151分别位于开口111的相对两侧,其中第一连接部141可转动地连接第一安装座150,且第二连接部142可转动地连接第二安装座151。也就是说,连动杆140具有相对于第一壳体110旋转的运动自由度。

进一步而言,触控板130的活动端132承靠于杆部143,在触控板13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向下旋动的过程中,活动端132下沉并带动杆部143,使得连动杆14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旋转。因活动端132获得杆部143的支撑,且活动端132与杆部143同步下沉,有助于改善使用者操作触控板130时的按压手感,并提高触控板130的运动平稳度。更进一步而言,活动端132设有并列设置且面向第二壳体120的至少两定位部132a,其中两定位部132a可以是定位卡勾或定位卡槽,且杆部143穿过并固定于两定位部132a。

在活动端132下沉并带动杆部143或活动端132上抬并带动杆部143的过程中,两定位部132a可确保杆部143与活动端132同步运动,并避免杆部143脱离活动端132。另一方面,两定位部132a可以是对称地设置于活动端132,以提高触控板130的运动平稳度。由于两定位部132a可采用定位卡勾或定位卡槽,因此将杆部143安装于两定位部132a的步骤相当简易且直觉。

除此之外,第一安装座150与第二安装座151为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壳体110,在组装触控板结构100的步骤中,先将连动杆140的第一连接部141安装至第一安装座150,并将第二连接部142安装至第二安装座151,接着,将第一安装座150与第二安装座151安装于第一壳体110,之后,结合连动杆140的杆部143与触控板130的活动端132的两定位部132a,并使触控板130的支点端131连接第一壳体110。至此,触控板结构100便大致组装完成,其组装步骤相当简易且直觉。概略来说,组装触控板130与连动杆140的步骤相当简易且直觉,便于使用者拆解、组装或进行维修。

就连动杆140的几何结构来说,第一连接部141与第二连接部142的截面形状皆为圆形,以确保第一连接部141与第一安装座150间的枢转关系以及第二连接部142与第二安装座151间的枢转关系。杆部143的截面形状不同于第一连接部141与第二连接部142的截面形状,其中杆部143的截面形状可为工字型,且杆部143不具有相对于两定位部132a旋转或移动的运动自由度。采用工字型结构设计的杆部143可承受较大的弯曲力矩,以提高连动杆140的结构强度与使用寿命。特别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141与第二连接部142皆为圆柱状结构,故第一连接部141与第二连接部142的截面形状皆为圆形。

请参考图1、图2a、图2b、图3a以及图3b,第一壳体110包括延伸至开口111内的第一延伸部113与第二延伸部114,且第一延伸部113与第二延伸部114分别位于开口111的相对两侧,其中触控板130的支点端131连接第一延伸部113,且活动端132与杆部143对位于第二延伸部114。具体而言,第一延伸部113与第二延伸部114位于触控板130与第二壳体120之间,且杆部143位于触控板130与第二延伸部114之间,但杆部143与第二延伸部114未直接接触。此外,两定位部132a面向第二延伸部114。

另一方面,第二延伸部114设有面向触控板130的凸柱114a,且活动端132设有面向第二延伸部114的触发元件132b。杆部143错位于触发元件132b与凸柱114a,以避免误触触发元件132b,并避免与凸柱114a产生结构干涉。另一方面,触发元件132b正对凸柱114a,其中触发元件132b可采用金属圆顶(metaldome)开关、橡胶圆顶(rubberdome)开关、其他型态的接触式开关或非接触式开关,且凸柱114a用以接触触发元件132b,使触发元件132b产生相应的操作信号。两定位部132a对称地设置于触发元件132b的相对两侧,以提高触控板130的运动平稳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113包括并列设置的至少两分支113a(示意地示出三个),且支点端131连接这些分支113a。举例来说,这些分支113a采等距排列,以稳固地承载触控板130的支点端131。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触控板结构通过连动杆导引触控板的运动,进而改善使用者操作触控板时的按压手感,并提高触控板的运动平稳度。另一方面,组装触控板与连动杆的步骤相当简易且直觉,便于使用者拆解、组装或进行维修。除此之外,采用工字型结构设计的杆部可承受较大的弯曲力矩,以提高连动杆的结构强度与使用寿命。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改与润饰,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