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视觉传达设计用智能手绘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14904发布日期:2020-08-05 01:01阅读:622来源:国知局
一种视觉传达设计用智能手绘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绘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视觉传达设计用智能手绘板。



背景技术:

手绘板,是一种在绘画作业中使用极为普遍的绘图用具。手绘板,又名绘图板、绘画板、数位板等等,是计算机输入设备的一种,通常是由一块板子、一支压感笔和直尺组成,它和手写板等作为非常规的输入产品相类似,都针对一定的使用群体。与手写板所不同的是,数位板主要针对设计类的办公人士。

一般智能手绘板通常包括手绘屏、手绘笔、直尺、传输接口、存储器、处理器、储蓄电源、电接口、控制器,还可以根据需求增加传感器、无线传输接口、扬声器等,检测智能手绘板是否长时间无人使用、是否使用时间过长,提高数据的实时传输效率特性,增加高效节能、智能提示等功能。

但是,智能手绘板都是简单的平板结构或者是折叠结构,手绘板的壳体上没有支撑或固定架,只能在平整的桌面上进行操作,不便于支撑并在绘图的过程中向其他人员展示具体的操作过程。另外,智能手绘板上通常设有笔槽和尺槽。在面积并不大的手绘板上单独设置笔槽和尺槽不可避免地占用了手绘屏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用智能手绘板,在节省手绘屏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手绘板的支撑架,为操作人员在绘画过程中随时进行支撑提供了便利。

一种视觉传达设计用智能手绘板,包括手绘板壳体、手绘屏、手绘笔、直尺、传输接口、存储器、处理器、储蓄电源、电接口、控制器,还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手绘板壳体后侧的上部区域,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连接有直尺保护壳,所述第一凹槽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连接有绘图笔保护壳,所述直尺保护壳位于所述绘图笔保护壳之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块和所述第二连接块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块螺纹孔和第二连接块螺纹孔。

进一步地,所述直尺保护壳的连接端设有第一凸块、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与所述直尺保护壳一体制造;所述绘图笔保护壳的连接端第三凸块、第四凸块,所述第三凸块和第四凸块与所述绘图笔保护壳一体制造。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分别设有第一凸块螺纹孔和第二凸块螺纹孔,所述第一凸块螺纹孔与所述第二凸块螺纹孔的轴心线重合;所述第三凸块和第四凸块分别设有第三凸块螺纹孔和第四凸块螺纹孔,所述第三凸块螺纹孔与所述第四凸块螺纹孔的轴心线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直尺保护壳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一端为设有第二凹槽的长方体,所述直尺保护壳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一端为内部设有通槽的长方体,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与所述通槽的宽度相同;所述绘图笔保护壳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一端为半圆形空心圆柱体,所述绘图笔保护壳远离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一端为圆形空心圆柱体,所述半圆形空心圆柱体与所述圆形空心圆柱体的内径大小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直尺保护壳内部通槽的宽度与所述直尺的宽度相同,所述绘图笔保护壳的内径与所述绘图笔的外径大小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直尺保护壳上还设有固定钩,所述固定钩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卡块,所述第一支架的底端与所述直尺保护壳远离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一侧的中间区域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顶端与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卡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卡块与所述直尺保护壳一体制造。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所述卡块内侧设有橡胶层,所述橡胶层上设有凸起条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一凹槽底部平行,所述第一支架的长度大于所述绘图笔保护壳的外径。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将绘图笔和直尺分别放置在相应的保护壳内,并将保护壳固定于设置在手绘板壳体后侧的凹槽内,既节省了手绘屏的空间,又可以将直尺保护壳和绘图笔保护壳作为支撑架,为操作人员在绘画过程中随时进行支撑提供了便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用智能手绘板的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用智能手绘板第一凹槽的剖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用智能手绘板直尺保护壳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用智能手绘板直尺保护壳的俯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用智能手绘板绘图笔保护壳的剖视图;

图6为图1所示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用智能手绘板绘图笔保护壳的俯视图;

图7为图1所示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用智能手绘板直尺保护壳的右视图。

附图标记:

1-手绘板壳体;2-第一凹槽;3-第一连接块;4-第二连接块;5-直尺保护壳;6-绘图笔保护壳;

31-第一连接块螺纹孔;41-第二连接块螺纹孔;51-第一凸块;52-第二凸块;53-第二凹槽;54-通槽;55-固定钩;61-第三凸块;62-第四凸块;63-半圆形空心圆柱体;64-圆形空心圆柱体;

511-第一凸块螺纹孔;521-第二凸块螺纹孔;611-第三凸块螺纹孔;621-第四凸块螺纹孔;551-橡胶层;552-第一支架;553-第二支架;554-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2、3和5,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用智能手绘板,包括手绘板壳体1、手绘屏、绘图笔、直尺、传输接口、存储器、处理器、储蓄电源、电接口、控制器,还包括第一凹槽2,第一凹槽2设置于手绘板壳体1后侧的上部区域,第一凹槽2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块3,第一连接块3连接有直尺保护壳5,第一凹槽2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块4,第二连接块4连接有绘图笔保护壳6,直尺保护壳5位于绘图笔保护壳6之下。

第一连接块3和第二连接块4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块螺纹孔31和第二连接块螺纹孔32。直尺保护壳5的连接端设有第一凸块51、第二凸块52,第一凸块51和第二凸块52与直尺保护壳5一体制造;绘图笔保护壳6的连接端设有第三凸块61、第四凸块62,第三凸块61和第四凸块62与绘图笔保护壳6一体制造。第一凸块51和第二凸块52分别设有第一凸块螺纹孔511和第二凸块螺纹孔521,第一凸块螺纹孔511和第二凸块螺纹孔521的轴心线重合;第三凸块61和第四凸块62分别设有第三凸块螺纹孔611和第四凸块螺纹孔621,第三凸块螺纹孔611和第四凸块螺纹孔621的轴心线重合。第一连接块3远离第一凹槽2的一端与直尺保护壳5第一凸块51和第二凸块52之间形成的凹槽具有一定的间隙,第一凸块51和第二凸块52靠近第一连接块3的一端与第一凹槽2侧壁具有一定的间隙。第一连接块4远离第一凹槽2的一端与绘图笔保护壳6第一凸块61和第二凸块62之间形成的凹槽具有一定的间隙,第一凸块61和第二凸块62靠近第一连接块4的一端与第一凹槽2侧壁具有一定的间隙。

通过上述设置,直尺保护壳5和绘图笔保护壳6通过第一凸块51、第二凸块52、第三凸块61和第四凸块62分别与第一连接块3、第二连接块4相连接,直尺保护壳5和绘图笔保护壳6分别以第一连接块3和第二连接块4为固定端,在小于90度的范围内进行摆动。

请参阅图3、4、5和6,直尺保护壳5靠近第一连接块3的一端为设有第二凹槽53的长方体,直尺保护壳5远离第一连接块3的一端为内部设有通槽54的长方体,第二凹槽53的宽度与通槽54的宽度相同;绘图笔保护壳6靠近第二连接块4的一端为半圆形空心圆柱体63,绘图笔保护壳6远离第二连接块4的一端为圆形空心圆柱体64,半圆形空心圆柱体63的内径与圆形空心圆柱体64的内径大小相同。直尺保护壳5内部通槽54的宽度与直尺的宽度相同,绘图笔保护壳6的内径与绘图笔的外径大小相同。

通过上述设置,直尺可通过通槽54的底端放入直尺保护壳5内,取出直尺时在第二凹槽53的位置向外侧推动直尺的一端,直尺即被取出。绘图笔通过圆形空心圆柱体64的底端放入绘图笔保护壳6内,取出绘图笔时在半圆形圆柱体63的位置向外推动绘图笔的一端,绘图笔即被取出。

请参阅图1和7,直尺保护壳5上还设有固定钩55,固定钩55包括第一支架552、第二支架553和卡块554,第一支架552的底端与直尺保护壳5远离第一凹槽2的底部一侧的中间区域连接,第一支架552的顶端与第二支架553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架553的另一端与卡块554连接。第一支架552、第二支架553、卡块554与直尺保护壳5一体制造。第一支架552、第二支架553和卡块554的内侧设有橡胶层551,橡胶层551上设有凸起条纹。第一支架553与第一凹槽2底部平行,第一支架552的长度大于绘图笔保护壳6的外径,卡块554的底端高于绘图笔保护壳6的上表面。

通过上述设置,将直尺保护壳5和绘图笔保护壳6的活动端从第一凹槽2中分离后,直尺保护壳5和绘图笔保护壳6能够以一定的倾斜角度进行交叉,通过固定钩55对直尺保护壳5和绘图笔保护壳6的交叉位置进行固定,加强了直尺保护壳5和绘图笔保护壳6的支撑作用。另外,直尺保护壳5安装于第一凹槽2中时,固定钩55便于将直尺保护壳取出,不影响手绘板平放于桌面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用智能手绘板,通过将绘图笔和直尺分别放置在相应的保护壳内,并将保护壳固定于设置在手绘板壳体后侧的凹槽内,既节省了手绘屏的空间,又可以将直尺保护壳和绘图笔保护壳作为支撑架,为操作人员在绘画过程中随时进行支撑提供了便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