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物流中基于RFID和条形码标签的混合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29404发布日期:2020-03-31 16:57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机场物流中基于RFID和条形码标签的混合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场行李系统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机场物流中基于rfid和条形码标签的混合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现阶段,在机场物流中用于行李分拣的行李标签同时存在多种形式,有传统的一维条形码标签,也有内置rfid芯片的rfid标签,根据不同国家及地区规定,以及各航司和机场自身发展情况,预计全行业内两种行李标签并存的情况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一维条码的行李标签在机场物流中的使用已有逾40年历史,现有存量机场基本已有较为完善的识别系统和基于此的行李分拣系统,但根据我国目前相关的政策导向及行业法规要求,新建机场多采用基于rfid识别技术的行李分拣系统——此系统要求行李标签必须具备rfid芯片及通讯能力方能进行识别,无法兼容存量行李系统所使用的普通一维条形码行李标签。针对这种情况,为兼容一维条码标签,在新建具备rfid技术的行李系统或改建rfid行李系统中,目前多采用人工扫码的方式,对rfid系统无法识别的一维条形码行李进行识别,此种方式极大的制约了rfid行李系统的处理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机场物流中基于rfid和条形码标签的混合识别装置,解决了机场行李系统对行李标签的兼容问题,为新建机场行李系统或存量机场行李系统rfid改建过程中面临的行李识别兼容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机场物流中基于rfid和条形码标签的混合识别装置,包括多组条码扫描器构成360°条码扫描阵列;用于识别iatar740标准的“t”型码或“l”型码来识别普通一维码行李标签;所述多组条码扫描器的读取数据输出端与工控机的第一数据输入端连接;四组rfid读码器,分别位于行李通道上、下、左、右方,形成全位面通讯场,用于读取iatarp1740c标准的rfid芯片来识别行李的标签;所述四组rfid读码器的数据输出端分别与工控机的第二数据输入端连接;上位机,所述工控机的输入输出端与工控机的输入输出端连接;触发装置,所述触发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条码扫描器、rfid读码器连接。

进一步的,包括龙门架机械主体;多组条码扫描器和四组rfid读码器分别安装在所述龙门架机械主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多组条码扫描器包括12组条码扫描器。

进一步的,所述触发装置包括光电触发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光电触发装置的输出端与条码扫描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光电触发装置的输出端与rfid读码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机场行李系统对行李标签的兼容问题,为新建机场行李系统或存量机场行李系统rfid改建过程中面临的行李识别兼容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在改建系统中,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改造原有条码识别阵列进行部署,在不对原有行李系统做出任何结构性调整的情况下即可实现系统功能的更新,亦无需新增识别点位,降低了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对实施例进行描述之前,需要对一些必要的术语进行解释。例如:

若本申请中出现使用“第一”、“第二”等术语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当由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和另一个元件。因此,下文所讨论的“第一”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应当理解的是,若提及一元件“连接”或者“联接”到另一元件时,其可以直接地连接或直接地联接到另一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地,当提及一元件“直接地连接”或“直接地联接”到另一元件时,则不存在中间元件。

在本申请中出现的各种术语仅仅用于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意图也包括复数形式。

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和/或“包括有”时,这些术语指明了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是也不排除一个以上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群组的存在和/或附加。

如图1~2所示,一种机场物流中基于rfid和条形码标签的混合识别装置,包括多组条码扫描器构成360°条码扫描阵列;用于识别iatar740标准的“t”型码或“l”型码来识别普通一维码行李标签;所述多组条码扫描器的读取数据输出端与工控机的第一数据输入端连接;四组rfid读码器,分别位于行李通道上、下、左、右方,形成全位面通讯场,用于读取iatarp1740c标准的rfid芯片来识别行李的标签;所述四组rfid读码器的数据输出端分别与工控机的第二数据输入端连接;上位机,所述工控机的输入输出端与工控机的输入输出端连接;触发装置,所述触发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条码扫描器、rfid读码器连接。

进一步的,包括龙门架机械主体;多组条码扫描器和四组rfid读码器分别安装在所述龙门架机械主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多组条码扫描器包括12组条码扫描器。

进一步的,所述触发装置包括光电触发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光电触发装置的输出端与条码扫描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光电触发装置的输出端与rfid读码器连接。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将本实用新型作为一种机场物流中基于rfid和条形码标签的混合识别装置进行实施,包括多组条码扫描器构成360°条码扫描阵列;用于识别iatar740标准的“t”型码或“l”型码来识别普通一维码行李标签;多组条码扫描器的读取数据输出端与工控机的第一数据输入端连接;四组rfid读码器,分别位于行李通道上、下、左、右方,形成全位面通讯场,用于读取iatarp1740c标准的rfid芯片来识别行李的标签;四组rfid读码器的数据输出端分别与工控机的第二数据输入端连接;上位机,工控机的输入输出端与工控机的输入输出端连接;触发装置,触发装置的输出端分别与条码扫描器、rfid读码器连接。其中,行李触发光电触发装置,条码扫描器及rfid读码器工作,并将各自读取到的结果发送至工控机,工控机按规则完成信息比对后将信息发送至上位机。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机场的行李识别都采用一维条码配合激光条码扫描器实现,码制为interleaved2of5码,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识别原理不同,interleaved2of5码识别必须通过建立稳定的光学接触方可识别条码,因此两种识别技术不能互相兼容。

本实用新型由一套开放式或封闭式龙门架、条码扫描系统、rfid读码系统组成。放置在某个行李通路上,完成行李识别。区别于独立条码扫描阵列或独立rfid读码站,此装置通过将条码扫描系统和rfid读码站集成在一套系统内,免去设备重复投入和施工成本,同时满足interleaved2of5码行李标签和rfid行李标签的识别要求,兼容目前业内两种行李标签,适用于新建或改扩建行李系统提高行李标签兼容性场景。

在本装置中含12组条码扫描器,构成360°条码扫描阵列,通过识别iatar740标准的“t”型码或“l”型码来识别普通一维码行李标签;另外有4组rfid圆极化天线,分别位于行李通道上、下、左、右方,形成全位面通讯场,通过读取iatarp1740c标准的rfid芯片来识别行李的标签。当行李通过该装置时,混合识别系统分别接收条码扫描器读取的条形码和rfid读取的行李标签,并对其进行算法分析:在条码扫描器无法识别的情况下,混合识别系统将输出识别到的rfid行李标签信息;在rfid无法识别的情况下,混合识别系统将输出条码扫描器识别到的行李条形码信息;在条码扫描器和rfid都识别到的情况下,主要基于rfid识别的行李标签信息,再通过条码扫描器识别的行李条形码信息进行辅助校验;若两者均未读到信息则按未知行李规则处理。

本实施例1的工作流程:

1.行李经过设置在行李通路上的混合识别装置,触发识别;

2.rfid读写器控制天线工作,读取rfid标签信息;

3.条码扫描器发出扫描激光读取一维条码;

4.工控机分别接受来rfid读写器及条码识别器读取到的行李信息;

5.若rfid信息为空,则以条码扫描器为结果;

若条码扫描信息为空,则以rfid信息为结果;

若两者皆为空,则作为未识别行李按行李系统相关规则处理;

若两者皆未读取到信息,主要基于rfid识别的行李标签信息,再通过条码扫描器识别的行李条形码信息进行辅助校验,作为结果;

6.结果发送到上位机。

在本实施例中的其余技术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用以满足不同的具体实际需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组成,结构或部件,均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限定技术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均是广义含义,本领域技术人员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活动连接,或整体地连接,或局部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等,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即,文字语言的表达与实际技术的实施可以灵活对应,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的文字语言(包括附图)的表达不构成对权利要求的任何单一的限制性解释。

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在以上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技术,例如具体的施工细节,作业条件和其他的技术条件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