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交易及自动化上线方法及上线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1407299发布日期:2020-07-07 14:41阅读:677来源:国知局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交易及自动化上线方法及上线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区块链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交易及自动化上线方法及上线系统。



背景技术:

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组合成“链”状结构,利用分布式记账、点对点通讯、密码技术、共识机制、以及智能合约公开化等措施,实现去中心化和防篡改等特性的数据存储方式。app是一种主要应用于手机的软件。随着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事app相关组件的开发与交易。目前,常规的app组件交易过程中,由于没有有效的数据加密管理技术,因此交易的数据容易被篡改,从而造成交易其中一方或数方的损失。另外,在app开发的过程中,版本生成、基于不同需求的生成、数据填充和上架都需要人工来完成;这样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消耗和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便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交易及自动化上线方法及上线系统,基于区块链技术进行app组件交易过程的加密,防止数据被篡改,同时可将app的版本生成、基于不同需求的生成、数据填充和上架自动化,极大的减少人力参与,节约人力资源和降低人力成本。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交易及自动化上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构建组件开发框架,并制定对外开发文档;

b、构建区块链功能服务的baas层;

c、在组件开发框架基础上开发组件并上传组件代码;

d、进行app参数配置,调取并选择所需组件,拉取对应配置信息;

e、交易所选择的组件,并调用baas层服务;

f、打包交易后的组件;

g、通过区块链节点记录打包数据并执行智能合约;

h、获取并上传打包的组件,生成app;

i、指定关键词,关联与指定关键词相关的数据,将关联的数据填充入app;

j、关联应用市场并提交app。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b中,所述的区块链功能服务包括网络管理、智能合约管理、用户管理和升级管理。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b中,baas层还具有api,所述api与包括组件交易平台、运营交易平台、融媒体中心系统和第三方服务系统的saas层关联,并与saas层进行业务调用与回调。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f中,打包过程中,可分版本对交易后的组件进行打包并对不同的版本分别进行管理。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h中,生成的app包括安卓客户端、ios客户端或服务器端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h中,生成的app可包括体验版和正式版。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i中,baas层关联包括计算、存储和网络功能的iaas层并调取与关键词相关的数据。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交易及自动化上线系统,包括:

组件架构模块,用于构建组件开发框架,并制定对外开发文档;

baas服务层模块,用于构建区块链功能服务的baas层并与saas层进行业务调用与回调;

组件上传模块,用于在框架基础上开发组件并上传组件代码;

参数配置模块,用于进行app参数配置,调取并选择所需组件,拉取对应配置信息;

app交易模块,用于交易所选择的组件,并调用baas层服务;

打包模块,用于交易所选择的组件;

区块链核心层模块,用于通过区块链节点记录打包数据并执行智能合约;

app生成模块,用于获取并上传打包的组件,生成app;

数据关联模块,用于指定关键词,关联与指定关键词相关的数据,将关联的数据填充入app;

app提交模块,用于关联应用市场并提交app。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baas服务层模块包括网络管理模块、智能合约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和升级管理模块。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baas服务层模块还包括api模块,用于与saas层进行业务调用与回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组件的打包数据通过区块链进行记录,形成多方互信机制,保证记录可追溯和不可篡改,帮助进行组件版权认证,保障组件开发者利益,完成区块链创新性应用;

2、可实行分版本自动化打包,每个组件可对应多个不同版本进行管理;

3、可自动化生成ios、安卓或服务端程序,并且可以有针对性的生成安卓和ios系统开发所需的体验测试版和正式上线版本;

4、可自动化完成指定关键词的内容填充,保证打包出来的app具备有针对性内容可用,避免空白app提交应用市场被拒绝;

5、可自动化完成app在主流应用市场的一键提交;

6、将app的版本生成、数据填充和上架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极大的减少人力参与,节约人力资源和降低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分层解耦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交易及自动化上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构建组件开发框架,并制定对外开发文档;

步骤二、构建区块链功能服务的baas层;

步骤三、在组件开发框架基础上开发组件并上传组件代码;

步骤四、进行app参数配置,调取并选择所需组件,拉取对应配置信息;

步骤五、交易所选择的组件,并调用baas层服务;

步骤六、打包交易后的组件;

步骤七、通过区块链节点记录打包数据并执行智能合约;

步骤八、获取并上传打包的组件,生成app;

步骤九、指定关键词,关联与指定关键词相关的数据,将关联的数据填充入app;

步骤十、关联应用市场并提交app。

实施例2:

本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交易及自动化上线方法,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步骤二中,所述的区块链功能服务包括网络管理、智能合约管理、用户管理和升级管理。

实施例3:

本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交易及自动化上线方法,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步骤二中,baas层还具有api,所述api与包括组件交易平台、运营交易平台、融媒体中心系统和第三方服务系统的saas层关联,并与saas层进行业务调用与回调。

实施例4:

本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交易及自动化上线方法,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步骤六中,打包过程中,可分版本对交易后的组件进行打包并对不同的版本分别进行管理。

实施例5:

本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交易及自动化上线方法,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步骤八中,生成的app包括安卓客户端、ios客户端或服务器端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例6:

本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交易及自动化上线方法,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步骤八中,生成的app可包括体验版和正式版。

实施例7:

本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交易及自动化上线方法,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步骤九中,baas层关联包括计算、存储和网络功能的iaas层并调取与关键词相关的数据。

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7中,还公开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app交易及自动化上线系统,包括:

组件架构模块,用于构建组件开发框架,并制定对外开发文档;

baas服务层模块,用于构建区块链功能服务的baas层并与saas层进行业务调用与回调;

组件上传模块,用于在框架基础上开发组件并上传组件代码;

参数配置模块,用于进行app参数配置,调取并选择所需组件,拉取对应配置信息;

app交易模块,用于交易所选择的组件,并调用baas层服务;

打包模块,用于交易所选择的组件;

区块链核心层模块,用于通过区块链节点记录打包数据并执行智能合约;

app生成模块,用于获取并上传打包的组件,生成app;

数据关联模块,用于指定关键词,关联与指定关键词相关的数据,将关联的数据填充入app;

app提交模块,用于关联应用市场并提交app。

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7中,所述baas服务层模块包括网络管理模块、智能合约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和升级管理模块。

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7中,baas服务层模块还包括api模块,用于与saas层进行业务调用与回调。

本发明在架构上构成baas层、saas层和iaas层,其分层解耦架构如图2。baas层使用基于以太坊的联盟链,将区块链相关能力抽象供融媒体中心、第三方内容提供者和运营服务提供者调用;saas层可以不断升级以太坊内核。本架构还充分考虑了在联盟链构建中,第三方接入的便捷性,根据约定好的接口说明开发区块链应用层接口,并将该接口提供出来,方便融媒体中心或者第三方简单快速接入。iaas层用以支持对技术数据的调取。

本发明自动化打包使用了以下技术:jenkins、git、fastlane和python脚本。其中,jenkins主要是用来管理打包整个流程,进行代码多版本管理;git用来存放框架、组件代码库;fastlane主要是用来打包上传;python脚本用来获取相应打包参数,对打包工程进行配置,及执行打包等操作。

此外,为保障系统安全性,本app上线方法采用内网穿透技术,让外部用户可以访问并操作自动化打包的同时又能保障代码安全。

本发明组件的打包数据通过区块链进行记录,形成多方互信机制,保证记录可追溯和不可篡改,帮助进行组件版权认证,保障组件开发者利益,完成区块链创新性应用;可实行分版本自动化打包,每个组件可对应多个不同版本进行管理;可自动化生成ios、安卓或服务端程序,并且可以有针对性的生成安卓和ios系统开发所需的体验测试版和正式上线版本;可自动化完成指定关键词的内容填充,保证打包出来的app具备有针对性内容可用,避免空白app提交应用市场被拒绝;可自动化完成app在主流应用市场的一键提交;将app的版本生成、数据填充和上架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极大的减少人力参与,节约人力资源和降低人力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