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文物建筑保护棚的找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261886发布日期:2020-12-11 18:51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文物建筑保护棚的找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建筑造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文物建筑保护棚的找型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建筑的形态都是仰仗于建筑师的巧妙构思,建筑师们的天赋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无数匪夷所思的伟大建筑,这种传统设计方式的好处是设计师的自由度更高,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其弊端是设计出来的产品比较机械,受建筑师创作个性的影响,有的设计不够大胆,有的又过于激进且不够自然。在一些需要历史文化传承、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建筑场地,传统设计仅仅依靠建筑师凭空创意的思路显得不够自然贴合,甚至有可能破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

文物保护设施是文保工程中的常用类型之一,在遗址上方修建保护棚是文物保护工程经常采用的手段。一般的建筑保护棚基本采用平屋顶或坡屋顶,其形态比较呆板,与自然环境不够融合,特别是在一些高差变化大,地形复杂的遗址上,采用平屋顶或者坡屋顶的建筑保护棚很难满足遗址覆盖保护要求,且建筑形态不够自然,不利于文物的保护利用,因此,急需一种针对于具体遗址如何进行文物建筑保护棚的找型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文物建筑保护棚的找型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如何根据具体遗址来确定文物建筑保护棚的找型方法,更有利于对文物进行保护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文物建筑保护棚的找型方法,包括:

获得遗址的地形数据;

根据所述地形数据建立遗址的三维模型;

在预设的文物保护棚的位置,对所述三维模型采用等高线法,在高出遗址第一距离的控制线上进行形体的生成,形成文物保护棚形态的下皮;

在所述下皮远离所述遗址的一侧设置文物建筑保护棚形态的上皮,所述上皮与所述下皮之间具有第二距离,且所述上皮和所述下皮的中心位置为主体结构中心线所形成的曲面;

对所述主体结构中心线形成的曲面进行网格化,确定文物建筑保护棚的建筑网格形态。

进一步地,获得遗址的地形数据具体为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及现场测量手段获得遗址的地形数据。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地形数据建立遗址的三维模型具体为通过犀牛软件根据所述地形数据构建遗址的三维模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距离为2-5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距离为3米。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距离为3.8-4.5米。

进一步地,在对所述主体结构中心线形成的曲面进行网格化时,采用犀牛软件及蚱蜢软件进行。

进一步地,对所述主体结构中心线形成的曲面进行网格化,确定文物建筑保护棚的建筑网格形态具体为通过参数调整,划分不同的网格,进行比较后,确定最终的文物建筑棚的建筑网格形态。

进一步地,所述上皮为上层叶片的控制边界,所述下皮为下层叶片的控制边界。

进一步地,所述参数包括横向划分数,纵向划分数和网格间距。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获得遗址的地形数据,并根据地形数据建立遗址的三维模型,对三维模型采用等高线法,在高出遗址第一距离的控制线上进行形体的生成,形成文物保护棚形态的下皮,在所述下皮远离所述遗址的一侧设置文物建筑保护棚形态的上皮,对所述主体结构中心线形成的曲面进行网格化,确定文物建筑保护棚的建筑网格形态,可针对具体的遗址确定文物建筑保护棚的形状,更有利于对文物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文物建筑保护棚的找型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文物建筑保护棚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上皮;20、下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文物建筑保护棚的找型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s11、获得遗址的地形数据;

s12、根据所述地形数据建立遗址的三维模型;

s13、在预设的文物保护棚的位置,对所述三维模型采用等高线法,在高出遗址第一距离的控制线上进行形体的生成,形成文物保护棚形态的下皮;

s14、在所述下皮远离所述遗址的一侧设置文物建筑保护棚形态的上皮,所述上皮与所述下皮之间具有第二距离,且所述上皮和所述下皮的中心位置为主体结构中心线所形成的曲面;

s15、对所述主体结构中心线形成的曲面进行网格化,确定文物建筑保护棚的建筑网格形态。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获得遗址的地形数据,并根据地形数据建立遗址的三维模型,对三维模型采用等高线法,在高出遗址第一距离的控制线上进行形体的生成,形成文物保护棚形态的下皮,在所述下皮远离所述遗址的一侧设置文物建筑保护棚形态的上皮,对所述主体结构中心线形成的曲面进行网格化,确定文物建筑保护棚的建筑网格形态,可针对具体的遗址确定文物建筑保护棚的形状,更有利于对文物进行保护。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在s11中,获得遗址的地形数据具体为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及现场测量手段获得遗址的地形数据。其中三维扫描技术通过集光、机、电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三维扫描仪对物体空间外形和结构进行扫描,以获得物体表面的空间坐标。它能够将实物的立体信息转换为计算机直接处理的数字信号,为实物数字化提供了相当方便快捷的手段。现场测量手段可以通过水平仪,经纬仪,全站仪,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等仪器对遗址的现状地形进行测量。通过这些技术和手段,能够得到遗址的地形数据,针对不同遗址的地形建立针对性的三维模型。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地形数据建立遗址的三维模型具体为通过犀牛软件根据所述地形数据构建遗址的三维模型。通过将数据导入犀牛软件中得到遗址场地的三维模型,为后续找型做好铺垫。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距离为2-5米,如3米或者4米等。

其中,第一距离的选择不易过大,距离过大将会导致文物建筑保护棚距离文物的距离太远,需要的文物建筑保护棚的面积太大,但也不易过近,若第一距离太小,将会使得文物上方的空间过于局促。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距离为3.8-4.5米。其中,在进行第二距离的选择时,需要考虑对文物建筑保护棚进行维护的需要,通过将第二距离设置为3.8-4.5米,如4米,具体地可采用offset命令向外侧,即远离遗址的一侧偏移2米作为主体结构中心线的位置,再往外偏移2米作为文物建筑保护棚的上皮,可方便维修人员进入文物建筑保护棚的内部进行维修和保养。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在对所述主体结构中心线形成的曲面进行网格化时,采用犀牛软件及蚱蜢软件进行。

通过采用这些软件对主体结构中心线形成的曲面进行格式化,可更快地确定文物建筑保护棚的形状。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对所述主体结构中心线形成的曲面进行网格化,确定文物建筑保护棚的建筑网格形态具体为通过参数调整,划分不同的网格,进行比较后,确定最终的文物建筑棚的建筑网格形态。所述参数包括横向划分数,纵向划分数和网格间距。根据不同的遗址,可选择不同的参数,例如横向划分数为29,竖向划分数为14,网格间距为0.3米等,软件可根据曲面形状按设置的份数进行网格划分。

通过进行网格划分,可确定出最终的文物建筑棚的建筑网格形态,实现找型。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上皮为上层叶片的控制边界,所述下皮为下层叶片的控制边界。

可根据需要选择叶片的层数,通常选择两层,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的层数更多,通过设置上皮和下皮,可确定文物建筑保护棚的边界,确定出文物建筑保护棚的厚度。

如图2所示,采用上述方法确定的一种文物建筑保护棚,包括上皮10和下皮20,共分为两层叶片。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