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画像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9970213发布日期:2022-05-11 11:17阅读:97来源:国知局
区域画像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与流程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区域画像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2.aoi(area of interest,兴趣面),也即信息面,是一种地理信息区域,如小区、医院区域、商场区域、景区等。通常需要对aoi区域的画像进行挖掘,以应用于电子地图业务中。例如,可应用于打车业务中,用以推荐上车点;还可应用于路径规划业务中,用以确定引导点等。
3.现有技术中,通常仅通过分析aoi中的poi(point of information,信息点)的名称,来粗略检测aoi的出入口,从而得到包含出入口位置的aoi区域的画像。然而这种方式所得到的画像中仅包含出入口位置,因而信息较为单一,不足以为电子地图业务提供有效支持。同时,aoi区域的画像仅通过单一的poi信息生成,导致画像中的一些信息的覆盖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区域画像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目标区域的画像中的信息较为单一以及信息覆盖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区域画像生成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位于目标区域预设范围内的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用户的活动轨迹数据;基于所述地理信息点、所述路网数据和所述活动轨迹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基于所述活动轨迹数据,确定所述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将所述出入口位置和所述通行属性进行汇总,生成所述目标区域的画像。
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区域画像生成装置,该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目标区域关联的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用户的活动轨迹数据;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地理信息点、所述路网数据和所述活动轨迹数据,确定所述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活动轨迹数据,确定所述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生成单元,用于将所述出入口位置和所述通行属性进行汇总,生成所述目标区域的画像。
7.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第一方面中所描述的方法。
8.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中所描述的方法。
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区域画像生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通过获取位于目标区域预设范围内的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用户的活动轨迹数据,而后基于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活动轨迹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之后基于活动轨迹数
据,确定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最后将出入口位置和通行属性进行汇总,从而得到包含出入口位置以及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的目标区域的画像。由此,一方面,由于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通过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活动轨迹数据多种数据共同确定,相较于单一采用一种数据的方式,能够提高出入口位置的覆盖率。另一方面,由于画像中除包含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外,还含有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因而提高了目标区域的画像的丰富程度。
附图说明
10.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1.图1是本技术的区域画像生成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12.图2是本技术的区域画像生成方法中的内部道路和外部道路的交点的示意图;
13.图3是本技术的区域画像生成方法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
14.图4是本技术的区域画像生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5是用于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1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18.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区域画像生成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100。该区域画像生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9.步骤101,获取位于目标区域预设范围内的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用户的活动轨迹数据。
20.在本实施例中,区域画像生成方法的执行主体(如服务器等电子设备)可以获取位于目标区域预设范围内的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用户的活动轨迹数据。其中,目标区域可以是待获取画像的某一aoi(area of interest,兴趣面)区域,如小区、医院区域、商场区域、景区等。
21.此处,地理信息点即为poi(point of information,信息点)。位于目标区域预设范围内的地理信息点,可包括目标区域内的地理信息点,以及与目标区域的距离小于预设值的地理信息点。例如,若目标区域为一小区,则目标区域预设范围内的地理信息点,可包括该小区中的各个居民楼、居委会、幼儿园、健身场所、小区出入口等。
22.此处,路网数据可以指与道路网相关的数据。其中,道路网(road network)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由各种道路组成的相互联络、交织成网状分布的道路系统。路网数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各道路的名称、等级、编码等。
23.此处,用户的活动轨迹数据可以指示用户的活动轨迹。例如,用户从地理信息点a经某公路到达地理信息点b,并在地理信息点b停留达到预设时长,此时可生成由地理信息点a到地理信息点b的活动轨迹。用户的活动轨迹数据可以基于用户设备的位置实时采集并
存储。
24.步骤102,基于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活动轨迹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
25.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分别基于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活动轨迹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将所确定的出入口位置进行整合(如合并、去重、汇总等),得到最终的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
26.以基于地理信息点确定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为例,若目标区域为“xx家园一区”,则其预设范围内的地理信息点可包括但不限于“xx家园一区东门”、“xx家园一区北门”、“xx家园一区居民委员会”、“xx药房”、“xx烧烤”等。此时,可采用字符串匹配的方式或者正则表达式,将各地理信息点的名称分别与目标字符串或者目标正则表达式进行匹配,从而筛选区“xx家园一区东门”、“xx家园一区北门”,作为出入口。进而获取该出入口的位置。
27.以基于路网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为例,路网数据中可包括道路的相关信息,如道路等级、道路起点和终点等。可将道路起点或终点与目标区域的边界的重合点,作为目标区域的出入口。进而确定出该出入口的位置。
28.以用户的活动轨迹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为例,基于用户的活动轨迹数据,可确定出活动轨迹的线路。可将活动轨迹的线路于目标区域的边界的重合点,作为目标区域的出入口。进而该出入口的位置。
29.由于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通过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活动轨迹数据多种数据共同确定,充分利用了多维度的数据,相较于单一采用一种数据的方式,能够提高出入口位置的覆盖率。
30.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基于地理信息点,上述执行主体可以按照如下步骤确定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
31.第一步,确定目标区域的名称与所获取的地理信息点的名称的相似度。此处可采用各种相似度计算方式。
32.此处,可将目标区域的名称与地理信息点的名称转换为向量形式,通过欧氏距离、余弦相似度计算方法等,计算二者相似度。此外,也可通过计算二者名称中的公共子序列的长度的占比,确定相似度。需要说米的是,相似度计算方式可根据需要进行预先设定,此处不作限定。
33.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相似度之前,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预先通过正则表达式过滤一些地理信息点。作为示例,目标区域的名称为“xx家园一区”,所获取的地理信息点有三个,名称分别为“xx家园一区北门”、“xx家园一区东门”“东北家常菜”。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预先通过正则表达式过滤掉不包含“门”字的地理信息点,如过滤掉“东北家常菜”,从而计算“xx家园一区”与“xx家园一区北门”的相似度,以及,“xx家园一区”与“xx家园一区东门”的相似度。
34.可选的,对于所获取的每一个候选地理信息点,可按照如下步骤计算其名称与目标区域的名称的相似度:首先,获取目标区域的名称与该候选地理信息点的名称的公共子序列,并确定公共子序列的长度。而后,将公共子序列的长度与目标区域的名称的长度的比值作为第一相似度,并将公共子序列的长度与该候选地理信息点的名称的长度的比值作为
第二相似度。最后,将第一相似度与第二相似度中的最小值,作为目标区域的名称与该地理信息点的名称的相似度。
35.作为示例,目标区域的名称为“xx家园一区”,其长度为6(即共有6个字符)。地理信息点的名称为“xx家园一区北门”,其长度为8。公共子序列为“xx家园一区”,其长度为6。此时,第一相似度为1,第二相似度为0.75。
36.第二步,基于上述相似度,从所获取的地理信息点中,选取目标地理信息点,并将目标地理信息点的位置确定为上述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
37.此处,由于某一aoi区域的出入口的名称,通常与该aoi的名称存在大量相同字符,因而出入口的名称与aoi的名称通常相似度较高。由此,可将相似度大于预设阈值的地理信息点作为目标地理信息点,从而获取目标地理信息点的位置(如坐标),将该位置作为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
38.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基于路网数据,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如下步骤确定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
39.第一步,基于路网数据中的道路等级信息,标注路网数据中的内部道路和外部道路。
40.第二步,确定内部道路和外部道路的交点,并分别统计各交点连接的道路数。作为示例,如图2所示的内部道路和外部道路的交点的示意图,图2中包含内部道路和外部道路的一个交点,该交点连接有一条内部道路和两条外部道路。需要说明的是,若同一条道路被一交点分隔,则该道路可视为两条道路。
41.第三步,选取连接的道路数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如3)的交点,将所选取的交点的位置作为上述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
42.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基于活动轨迹数据,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如下步骤确定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首先,确定活动轨迹数据中的活动轨迹与目标区域的交点。而后,将所确定出的交点的位置,作为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
43.步骤103,基于活动轨迹数据,确定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
44.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基于用户的活动轨迹数据,确定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其中,对于每一个出入口位置,该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可以用于指示该出入口是否具有通行性。例如,某小于有四个出入口,其中有一个出入口长期封闭,则此出入口不具有通行性。若其余三个出入口可通行,则此三个出入口具有通行性。
45.作为示例,若活动轨迹中包含某一出入口位置,则可认为该出入口具有通行性。反之,则不具有通行性。
46.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通过如下步骤确定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
47.第一步,基于活动轨迹数据,确定用户的活动轨迹与出入口位置相交的次数。此处,若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入口,则可分别确定用户的活动轨迹与每一个出入口位置相交的次数。
48.第二步,响应于次数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将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设定为具有通行性。此处,若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入口,则对于每一个出入口,若该出入口的位置与用户的活动轨迹的交点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可将该出入口的通行属性设定为
具有通行性。
49.第三步,响应于次数小于第三预设阈值,将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设定为不具有通行性。此处,若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入口,则对于每一个出入口,若该出入口的位置与用户的活动轨迹的交小于第三预设阈值,可将该出入口的通行属性设定为不具有通行性。
5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二步和第三步的执行顺序可以调换,也可同步执行。
51.步骤104,将出入口位置和通行属性进行汇总,生成目标区域的画像。
52.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将出入口位置和通行属性进行汇总,生成目标区域的画像。由此,由于画像中除包含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外,还含有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因而提高了目标区域的画像的丰富程度。
53.在本实施例中,所生成的画像可以应用于与电子地图相关的各种业务场景中。例如,可应用于打车业务中,以便于推荐上车点;还可应用于路径规划业务中,以便于确定引导点等。
54.需要说明的是,画像中除包含出入口位置和通行属性外,还可以包括其他信息,如目标区域的面积、轮廓、活动人数、热度等信息,此处不作限定。
55.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获取位于目标区域预设范围内的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用户的活动轨迹数据,而后基于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活动轨迹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之后基于活动轨迹数据,确定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最后将出入口位置和通行属性进行汇总,从而得到包含出入口位置以及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的目标区域的画像。由此,一方面,由于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通过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活动轨迹数据多种数据共同确定,相较于单一采用一种数据的方式,能够提高出入口位置的覆盖率。另一方面,由于画像中除包含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外,还含有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因而提高了目标区域的画像的丰富程度。
56.进一步参考图3,其示出了区域画像生成方法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流程300。该区域画像生成方法的流程300,包括以下步骤:
57.步骤301,获取位于目标区域预设范围内的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用户的活动轨迹数据。
58.本实施例中的步骤301可参见图1对应实施例的步骤101,此处不再赘述。
59.步骤302,分别基于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活动轨迹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得到第一检测结果、第二检测结果和第三检测结果。
60.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基于地理信息点确定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得到第一检测结果;并可以基于路网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得到第二检测结果;同时还可基于活动轨迹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得到第三检测结果。各检测结果中可包含一个或多个出入口位置。并且,不同检测结果中的出入口位置可以相同或不同。
61.本实施例中的步骤302可参见图1对应实施例的步骤102,此处不再赘述。
62.步骤303,对第一检测结果、第二检测结果和第三检测结果中的出入口位置进行去重处理,得到目标区域的最终的出入口位置。
63.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执行主体可以对第一检测结果、第二检测结果和第三检测结果中的出入口位置进行去重处理,得到目标区域的最终的出入口位置。
64.其中,去重处理可采用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等聚类算法完成。具体地,可通过上述聚类算法那对所得到的出入口位置进行聚类,将聚类后的每一簇中的出入口位置作为同一个出入口位置,从而实现对出入口位置的去重处理。
65.步骤304,基于活动轨迹数据,确定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
66.本实施例中的步骤304可参见图1对应实施例的步骤103,此处不再赘述。
67.步骤305,将出入口位置和通行属性进行汇总,生成目标区域的画像。
68.本实施例中的步骤305可参见图1对应实施例的步骤104,此处不再赘述。
69.从图3中可以看出,与图1对应的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区域画像生成方法的流程300涉及了对分别基于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活动轨迹数据所得到的出入口位置进行去重的步骤。由此,本实施例描述的方案可以结合多种数据共同确定出入口位置,提高了出入口位置的准确性,同时精简了检测结果。
70.进一步参考图4,作为对上述各图所示方法的实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区域画像生成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该装置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相对应,该装置具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71.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区域画像生成装置400包括:获取单元401,用于获取目标区域关联的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用户的活动轨迹数据;第一确定单元402,用于基于上述地理信息点、上述路网数据和上述活动轨迹数据,确定上述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第二确定单元403,用于基于上述活动轨迹数据,确定上述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生成单元404,用于将上述出入口位置和上述通行属性进行汇总,生成上述目标区域的画像。
72.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确定单元402,还用于分别基于上述地理信息点、上述路网数据和上述活动轨迹数据,确定上述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得到第一检测结果、第二检测结果和第三检测结果;对上述第一检测结果、上述第二检测结果和上述第三检测结果中的出入口位置进行去重处理,得到上述目标区域的最终的出入口位置。
73.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确定单元402,还用于确定上述目标区域的名称与所获取的各地理信息点的名称的相似度;基于上述相似度,从所获取的地理信息点中,选取目标地理信息点,并将上述目标地理信息点的位置确定为上述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
74.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确定单元402,还用于对于所获取的每一个候选地理信息点,执行如下步骤:获取上述目标区域的名称与该候选地理信息点的名称的公共子序列,并确定上述公共子序列的长度;将上述公共子序列的长度与上述目标区域的名称的长度的比值作为第一相似度,并将上述公共子序列的长度与该候选地理信息点的名称的长度的比值作为第二相似度;将上述第一相似度与上述第二相似度中的最小值,作为上述目标区域的名称与该地理信息点的名称的相似度。
75.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确定单元402,还用于从所获取的地理信息点中,选取相似度大于第一预设阈值的地理信息点,作为目标地理信息点。
76.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确定单元402,还用于基于上述路网数据中的道路等级信息,标注上述路网数据中的内部道路和外部道路;确定上述内部道
路和上述外部道路的交点,并分别统计各交点连接的道路数;选取连接的道路数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的交点,将所选取的交点的位置作为上述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
77.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确定单元402,还用于确定上述活动轨迹数据中的活动轨迹与上述目标区域的交点,并将上述交点的位置确定为上述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
78.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确定单元402,还用于基于上述活动轨迹数据,确定用户的活动轨迹与上述出入口位置相交的次数;响应于上述次数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将上述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设定为具有通行性;响应于上述次数小于上述第三预设阈值,将上述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设定为不具有通行性。
79.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通过获取位于目标区域预设范围内的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用户的活动轨迹数据,而后基于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活动轨迹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之后基于活动轨迹数据,确定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最后将出入口位置和通行属性进行汇总,从而得到包含出入口位置以及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的目标区域的画像。由此,一方面,由于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通过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活动轨迹数据多种数据共同确定,相较于单一采用一种数据的方式,能够提高出入口位置的覆盖率。另一方面,由于画像中除包含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外,还含有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因而提高了目标区域的画像的丰富程度。
80.下面参考图5,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500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81.如图5所示,计算机系统5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5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5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5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5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503中,还存储有系统5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501、rom 502以及ram 503通过总线5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505也连接至总线504。
82.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5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506;包括诸如液晶显示器(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5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508;以及包括诸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509。通信部分5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5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505。可拆卸介质5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5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508。
83.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5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5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501执行时,执行本技术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技术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技术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84.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技术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85.描述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
86.作为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装置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装置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装置执行时,使得该装置:获取位于目标区域预设范围内的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用户的活动轨迹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点、路网数据和活动轨迹数据,确定目标区域的出入口位置;基于活动轨迹数据,确定出入口位置的通行属性;将出入口位置和通行属性进行汇总,生成目标区域的画像。
87.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