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屏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16546发布日期:2020-10-02 08:45阅读:59来源:国知局
触控屏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屏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触控屏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器件,然而现有的触控屏通常包括一基板、分别成型在基板上下表面以形成检测用户触碰信息的电容触点的两个线路层,其中,这两个线路层中一者为感应层,另一者为驱动层,使用时,触控屏通常是利用感应层接收用户的触碰信息,进行检测,即现有的触控屏只能做到单面触控。触控屏的这种设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多样化设计,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触控屏只能实现单面触控的问题,提供一种触控屏及电子设备。

一种触控屏,包括基板,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触控膜,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触控膜具有用于检测触碰信息的第一电容触点;第二触控膜,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触控膜具有用于检测触碰信息的第二电容触点;第一绝缘保护膜,设于所述第一触控膜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第二绝缘保护膜,设于所述第二触控膜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触控屏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触控膜和第二触控膜,这样用户可以分别在触控屏的两侧进行触控操作,有利于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多样化设计。同时,通过第一绝缘保护膜可以防止第一触控膜收到外物刮碰,并避免第一触控膜的相应线路与外物电性接触,通过第二绝缘保护膜可以防止第二触控膜收到外物刮碰,并避免第二触控膜的相应线路与外物电性接触,这样设置可以提高触控屏的触控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触控膜包括第一线路、第二线路、第三线路以及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线路和所述第二线路均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一线路与所述第二线路交叉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电容触点;所述第一线路的个数为多个,各所述第一线路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线路的个数为多个,各所述第二线路平行且间隔设置,各所述第一线路和各所述第二线路交错形成网状结构;在所述第一线路与所述第二线路的交叉处,所述第一线路断开设置,以形成间隔设置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线路两侧,并均与所述第二线路间隔设置;所述第三线路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部电连接,所述第三线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部电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三线路和所述第二线路之间,以避免所述第三线路和所述第二线路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膜的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均设置在基板的第一表面上,并通过第三线路对第一线路进行桥接,生产时无需在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之间设置相应的承载结构,这样可以降低触控屏的厚度,有利于使用了该触控屏的电子设备的薄型化设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触控膜包括第四线路、第五线路、第六线路以及第二绝缘层;所述第四线路和所述第五线路均设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四线路与所述第五线路交叉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二电容触点;所述第四线路的个数为多个,各所述第四线路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五线路的个数为多个,各所述第五线路平行且间隔设置,各所述第四线路和各所述第五线路交错形成网状结构;在所述第四线路与所述第五线路的交叉处,所述第四线路断开设置,以形成间隔设置的第三导电部和第四导电部,所述第三导电部和所述第四导电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五线路两侧,并均与所述第五线路间隔设置;所述第六线路一端与所述第三导电部电连接,所述第六线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导电部电连接,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六线路和所述第五线路之间,以避免所述第六线路和所述第五线路电性连接,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整个触控屏的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触控膜与所述第一触控膜为相同的结构设置,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触控屏的生产难度。

进一步的,所述触控屏还包括第一硬化膜,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以提高所述基板的硬度,所述第一线路和所述第二线路设置在所述第一硬化膜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及/或所述触控屏还包括第二硬化膜,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以提高所述基板的硬度,所述第二触控膜设置在所述第二硬化膜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触控屏还包括第一消影膜,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上,以调整所述基板各区域的反射率,其中,所述第一线路和所述第二线路设置在所述第一消影膜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及/或所述触控屏还包括第二消影膜,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以调整所述基板各区域的反射率,其中,所述第二触控膜设置在所述第二消影膜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线路和所述第二线路通过纳米压印的方式成型于所述第一表面;或者所述第一线路和所述第二线路由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的导电层经蚀刻后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线路和所述第二线路均为ito线路,所述第三线路为金属线路;及/或所述第四线路和所述第五线路均为ito线路,所述第六线路为金属线路。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触控屏,设置在所述显示屏上,所述触控屏如上任意一项所述。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触控屏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活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绝缘保护膜可以贴合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上,所述第二触控膜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活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绝缘保护膜可以贴合在所述第二显示面板上。使用时,用户不仅可以将第一绝缘保护膜贴合在第一显示面板上,以便根据第一显示面板的显示内容进行相应触控操作,还可以将第二绝缘保护膜可以贴合在第二显示面板上,以便根据第一显示面板的显示内容进行相应触控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触控屏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转动连接,以便使所述第一绝缘保护膜可以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贴合在一起;所述触控屏与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转动连接,以便使所述第二绝缘保护膜可以与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贴合在一起;其中,所述触控屏相对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转动的转动轴、所述触控屏相对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转动的转动轴为同一轴;或者,所述触控屏相对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转动的转动轴、所述触控屏相对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转动的转动轴平行且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显示面板与所述触控屏之间滑动连接,以便使所述第一绝缘保护膜可以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贴合在一起;所述第二显示面板与所述触控屏之间滑动连接,以便使所述第二绝缘保护膜可以与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贴合在一起;其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相对所述触控屏滑动的方向与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相对所述触控屏滑动的方向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所述第一显示面板、所述显示屏以及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层叠固定在一起,其中,所述第一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保护膜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保护膜远离所述基板的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开关元件,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具有第一触点、第二触点以及第一控制端,其中,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为一对常闭触点或常开触点,所述第一控制端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的导通和断开;所述第一触点与所述第一触控膜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触点用于与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端用于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电性连接。这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利用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通断。

进一步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二开关元件,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具有第三触点、第四触点以及第二控制端,其中,所述第三触点和所述第四触点为一对常闭触点或常开触点,所述第二控制端用于控制所述第三触点和所述第四触点的导通和断开;所述第三触点与所述第二触控膜电性连接,所述第四触点用于与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端用于与所述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电性连接。这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利用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三触点和所述第四触点通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触控屏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部分接线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触控屏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触控屏的第一触控膜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电脑等终端产品,包括显示屏10、触控屏20,以及控制器30。其中,控制器30与显示屏10电性连接,以便控制显示屏10工作。控制器30还与触控屏20电性连接,可以接收并处理触控屏20产生的电信号,以便识别用户的触控信息。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屏10包括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其中,第一显示面板101具有显示面103以便显示图片或文字信息,第二显示面板102也具有显示面104以便显示图片或文字信息。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均可以单独进行显示工作,且二者均与控制器30电性连接,以便根据控制器30的控制信息进行工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面板101与第二显示面板102转动连接,第一显示面板101与触控屏20转动连接,触控屏20与第二显示面板102转动连接。其中,第一显示面板101相对第二显示面板102转动的转动轴、第一显示面板101相对触控屏20转动的转动轴、触控屏20相对第二显示面板102转动的转动轴为同一轴。

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能够沿着a方向或b方向相对转动,第一显示面板101和触控屏20之间能够沿着a方向或b方向相对转动,触控屏20与第二显示面板102之间能够沿着a方向或b方向相对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面板101、第二显示面板102以及触控屏20可以旋转叠置在一起,其中,三者层叠在一起后触控屏20位于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之间。如图1所示,触控屏20具有相背设置的正面201和背面202,其中第一显示面板101、第二显示面板102以及触控屏20层叠在一起后正面201与第一显示面板101的显示面103相接触,背面202与第二显示面板102的显示面104相接触。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用户可以在显示屏10的正面201进行触控操作也可以在显示屏10的背面202进行触控操作。

在使用时,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可以旋转展开,此时可以将触控屏20旋转至与第一显示面板101叠置在一起,这样用户便可以根据第一显示面板101显示内容在触控屏20的背面202进行相应的触控操作,以实现相应的控制操作。当然,用户也可以将触控屏20旋转至与第二显示面板102叠置在一起,这样用户便可以根据第二显示面板102显示内容在触控屏20的正面201进行相应的触控操作,以实现相应的控制操作。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屏20包括基板1、第一触控膜2以及第二触控膜3,其中,基板1可以是cop板、pet板等透明膜片,基板1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第一触控膜2设置在第一表面11上,第二触控膜3设置在第二表面12上,第一触控膜2上设有用于检测触碰信息的第一电容触点,第二触控膜3上设有用于检测触碰信息的第二电容触点。这样用户触碰第一触控膜2时,第一电容触点便可以产生相应的电信号,该电信号最终会被电子设备100的控制器30等接收,控制器30可以对该电信号进行处理以判断用户的触碰位置,识别出用户指令,并控制电子设备100的相应元件工作。当然用户碰触第二触控膜3时,第二电容触点便可以产生相应的电信号,该电信号最终会控制器30等接收,控制器30也可以以此识别出用户的控制指令,并控制电子设备100的相应元件工作。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屏20还包括第一绝缘保护膜4和第二绝缘保护膜5,其中第一绝缘保护膜4设置在第一触控膜2远离基板1的表面,第二绝缘保护膜5设置在第二触控膜3远离基板1的表面。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保护膜4远离基板1的表面为触控屏20的正面201。第二绝缘保护膜5远离基板1的表面为触控屏20的背面202。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保护膜4和第二绝缘保护膜5均可以采用透明的正向光阻材料。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还包括均与控制器30相接的第一检测器40和第二检测器50。其中,第一检测器40和第二检测器50可以采用压力传感器、光电开关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器40设置在第一显示面板101上,触控屏20的正面201贴合在第一显示面板101上时,第一检测器40会向控制器30发送相应的电信号,控制器30接收到该电信号后便会停止处理第一触控电容所产生的电信号,即此时用户触碰第一触控膜2时,不能实现相应的控制指令。故,当触控屏20的正面201贴合在第一显示面板101的显示面103上以后,用户在背面202处进行触控操作时,控制器30只会根据第二触控膜3产生的电信号进行相应的控制指令。这样控制器30不会受到第一触控膜2的干扰,从而可以提高控制器30的控制效果。

同样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检测器50设置在第二显示面板102上,触控屏20的背面202贴合在第二显示面板102上时,第二检测器50会向控制器30发送相应的电信号,控制器30接收到该电信号后便会停止处理第二触控电容所产生的电信号,即此时用户触碰第二触控膜3时,不能实现相应的控制指令。故,当触控屏20的背面202贴合在第二显示面板102的显示面104上以后,用户在背面202处进行触控操作时,控制器30只会根据第一触控膜2产生的电信号进行相应的控制指令。这样控制器30不会受到第二触控膜3的干扰,从而可以提高控制器30的控制效果。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设置方式以在触控屏20的背面202贴合在第一触控面板101上时,避免第二触控膜102对控制器30产生干扰,比如,触控屏20的正面201贴合在第一显示面板101上以后,第一检测器40向控制器30发送相应的电信号,控制器30接收该电信号以后便停止接收第一触控电容产生的电信号。

此时,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第一开关元件60,第一开关元件60具有第一触点601、第二触点602,以及第一控制端603,其中,第一触点601和第二触点602为一对常闭触点或一对常开触点,第一控制端603可以控制这一对触点的断开和导通。具体的,在本实施中,第一开关元件60可以采用继电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元件60也可以采用三极管等能起到类似效果的元器件。

使用时,第一触点601与第一触控膜2电性连接,第二触点602与控制器30的第一输入端301电性连接,第一控制端603与控制器30的第一输出端302电性连接,当第一触点601和第二触点602导通时,第一触控膜2和控制器30电性连接。当触控屏20的正面201贴合在第一显示面板101上后,控制器30会根据第一检测器40发送电信号,控制器30会控制第一控制端603工作,以使第一触点601和第二触点602断开,进而使第一触控膜2与控制器30的电连接断开,这样第一触控膜2产生的电信号便不会被控制器30接收。

此外,触控屏20的背面202贴合在第二显示面板102的显示面上以后,第二检测器50向控制器30发送相应的电信号,控制器30接收该电信号以后便停止接收第二触控电容产生的电信号。

此时,如图3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具有第二开关元件70,第二开关元件70具有第三触点701、第四触点702,以及第二控制端703,其中,第三触点701和第四触点702为一对常闭触点或常开触点,第二控制端703可以控制这一对触点的断开和导通。具体的,在本实施中,第二开关元件70可以采用继电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开关元件70也可以采用三极管等能起到类似效果的元器件。

使用时,第三触点701与第二触控膜3电性连接,第四触点702与控制器30的第二输入端303电性连接,第二控制端703与控制器30的第二输出端304电性连接,当第三触点701和第四触点702导通时,第二触控膜3和控制器30电性连接。当触控屏20的背面202贴合在第二触控面板102上后,控制器30会根据第二检测器50发送电信号,控制第二控制端703动作,进而使第三触点701和第四触点702断开,进而使第二触控膜3与控制器30的电连接断开,这样第二触控膜3产生的电信号便不会被控制器30接收。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膜2包括第一线路21、第二线路22、第三线路23以及第一绝缘层24。第一线路21和第二线路22均设于第一表面11,第一线路21与第二线路22交叉设置以形成第一电容触点。其中,在第一线路21与第二线路22的交叉处,第一线路21断开设置,以形成间隔设置的第一导电部212和第二导电部213,在本实施例中,定义第一导电部212和第二导电部213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隙211。第一导电部212和第二导电部213分别位于第二线路22两侧,并均与第二线路22间隔设置。第三线路23的一端与第一导电部212电连接,第三线路23的另一端与第二导电部213电连接,第一绝缘层24设置在第三线路23和第二线路22之间,以避免第三线路23和第二线路22电性连接。

可以理解的,第一线路21和第二线路22均为多条,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线路21均平行且间隔设置,各第二线路22也平行且间隔设置,这些第一线路21和第二线路22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结构。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线路2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线路22的延伸方向可以是垂直设置,也可以是以其他夹角相交设置。另外,应当理解的,第一线路21与第二线路22相对区域设置第一间隙211主要是为了避免第二线路22与第一线路21电性接触,生产时第二线路22和第一线路21通常同时成型在第一表面11上。在实际产品中,第一导电部212和第二导电部213的个数均为多个,其中,沿着第一线路21的长度方向,第一导电部212、第二导电部213依次间隔设置。

第三线路23的个数也为多个,第三线路23为桥接引线,用于在第一线路21和第二线路22制备完成后,将位于各第二线路22两侧的第一导电部212和第二导电部213电性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引线。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膜2的制备方式可以是:第一步,通过电镀或者蒸镀等方式在基板1的第一表面11上设置第一导电层;第二步,在第一导电层远离基板1的表面设置干膜层,并通过曝光、显影等操作在干膜上形成第一蚀刻图案;第三步,根据干膜上的第一蚀刻图案对第一导电层进行蚀刻,去除第一导电层多余的部分以得到第一线路21和第二线路22;第四步,去除第一线路21和第二线路22上的干膜层,并在第一线路21和第二线路22上设置一层绝缘材料;第五步,通过曝光、显影等操作去除多余的绝缘材料,以形成第一绝缘层24,其中,第一绝缘层24覆盖第一线路21与第二线路22的第一间隙211相对的区域;第六步,在第一绝缘层24远离基板1的表面设置第二导电层,第二导电层覆盖第一线路21和第二线路22,且第二导电层的材质与第一导电层的材质不同;第七步,在第二导电层远离基板1的表面设置干膜层,并通过曝光、显影等操作在干膜上形成第二蚀刻图案;第八步,根据干膜上的第二蚀刻图案对第二导电层进行蚀刻,去除第二导电层多余的部分以得到第三线路23;第八步,去除第三线路23上的干膜层。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线路21和第二线路22也可以通过纳米压印等方式成型于第一表面11,然后再通过上述步骤中的第四步至第八步制备第一绝缘层24和第三线路2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为ito层、第二导电层为铜层,也即第一线路21和第二线路22为ito线路,第三线路23为铜线路。可以理解的,此时基板1和第一触控膜2的结合实际上便是现有触控屏中的sito触控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第一导电层为铜层、第二导电层为ito层的设置方式,同时,铜层、ito层也可以是银层等金属层。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膜2制备完成后,第一绝缘层24完全填充第二线路22上的第一间隙211,以便提高绝缘效果。进一步的,第一绝缘层24还分别覆盖第一导电部212靠近第二线路22的一端和第二导电部213靠近第二线路22的一端。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绝缘材料可以采用透明的正向光阻材料,以避免对电子设备100的显示效果产生不良。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触控膜3包括第四线路31、第五线路32、第六线路33以及第二绝缘层34。第四线路31和第五线路32均设于第二表面12,第四线路31与第五线路32交叉设置以形成第二电容触点。其中,在第四线路31与第五线路32交叉处,第四线路31断开设置以形成间隔设置的第三导电部312和第四导电部313,在本实施例中,定义第三导电部312和第四导电部313之间的间隙为第二间隙311。第三导电部312和第四导电部313分别位于第五线路32两侧,并均与第五线路32间隔设置;第六线路33的一端与第三导电部312电连接,第六线路33的另一端与第四导电部313电连接,第二绝缘层34设置在第六线路33和第五线路32之间,以避免第六线路33和第五线路32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线路31、第五线路32均为ito线路,第六线路为铜线路,即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屏20实际上相当于是两个共基板的sito触控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触控膜3和第一触控膜2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设置,同时第二触控膜3和第一触控膜2的制备方式也可以相同,这样可以使触控屏20的生产更加简单。

如图4所示,实际产品中,第一绝缘保护膜4覆盖第一线路21、第二线路22以及第三线路23,以避免第一线路21、第二线路22以及第三线路23受到外物刮碰损坏,并避免第一线路21、第二线路22以及第三线路23与外物电性接触,提高第一触控膜2的寿命和性能。第二绝缘保护膜5覆盖第四线路31、第五线路32以及第六线路33,以避免第四线路31、第五线路32以及第六线路33受到外物刮碰损坏,并避免第四线路31、第五线路32以及第六线路33与外物电性接触,提高第二触控膜3的寿命和性能。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屏20还可以具有hc膜6,hc为hardcoating的缩写,中文名称为硬化膜,hc膜6设置在基板1上,以增强基板1的硬度和耐划度。其中,hc膜6可以是由涂布在基板1上聚氨酯胶等固化后形成。另外,在本实施例中hc膜6的个数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基板1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定义设置的第一表面11的hc膜6为第一硬化膜61,设置在第二表面12的hc膜6为第二硬化膜62,第一触控膜2设置在第一硬化膜61远离基板1的表面上,第二触控膜3设置在第二硬化膜62远离基板1的表面上。生产时,第一线路21、第二线路22可以是直接成型在第一硬化膜61上,第四线路31和第五线路32可以是直接成型在第二硬化膜62上。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触控屏20还可以具有im膜7,其中im为indexmatching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消影膜。在本实施例中im膜7的个数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基板1的第一表面11一侧和第二表面12一侧,定义设置的第一表面11一侧的im膜7为第一消影膜71,设置在第二表面12一侧的im膜7为第二消影膜7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消影膜71设置在第一触控膜2和第一硬化膜61之间,生产时,第一线路21、第二线路22直接成型在第一消影膜71上,通过第一消影膜71可以调整基板1各区域对光线的反射率,使基板1上设置第一线路21和第二线路22的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反射率大致相同,从而可以降低基板1上设置第一线路21和第二线路22的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视觉反差,提高视觉效果。

同样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消影膜72设置在第二触控膜3和第二硬化膜62之间,生产时,第四线路31和第五线路32直接成型在第二消影膜72上,通过第二消影膜72可以调整基板1各区域对光线的反射率,使基板1上设置第四线路31和第五线路32的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反射率大致相同,从而可以降低基板1上设置第四线路31和第五线路32的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视觉反差,提高视觉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im膜7可以是由二氧化硅与五氧化二铌组成,可以通过磁控溅射等方式成型在硬化膜上,即第一消影膜71通过磁控溅射等方式成型在第一硬化膜61上,第二消影膜72通过磁控溅射等方式成型在第二硬化膜62上。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触控屏20中不设置硬化膜时,第一消影膜71直接成型在基板1的第一表面11上,第二消影膜72直接成型在基板1的第二表面12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也可以采用其他设置方式,比如,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中,触控屏20位于第一显示面板101和第二显示面板102之间,触控屏20的正面201与第一显示面板101接触,触控屏20的背面202与第二显示面板102接触,第一显示面板101与触控屏20之间滑动连接,第二显示面板102与触控屏20之间也采用滑动连接,其中,第一显示面板101相对触控屏20滑动的方向与第二显示面板102相对触控屏20滑动的方向平行。具体的,如图5所示,第一显示面板101能够相对触控屏20在c方向和d方向滑动,第二显示面板102能够相对触控屏20在c方向和d方向滑动。

如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实施例中,此时,第一显示面板101与触控屏20转动连接,第二显示面板102与触控屏20转动连接,其中,第一显示面板101相对触控屏20转动的转动轴、第二显示面板102相对触控屏20转动的转动轴平行且间隔设置。

如图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面板101与第二显示面板102固定连接,其中,触控屏20可以朝向第一显示面板101的显示面103转动,以便使触控屏20的正面201与第一显示面板101的显示面103贴合;触控屏20可以朝向第二显示面板102的显示面104转动,以便使触控屏20的背面202与第二显示面板102的显示面104贴合。在实际产品中,第一显示面板101的显示面103可以与第二显示面板102的显示面104相背设置,或者是呈一定夹角倾斜设置。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面板101与触控屏20之间的转动轴、第二显示面板102与触控屏20之间的转动轴均与第一显示面板101、第二显示面板102、触控屏20平行,即这两个转动轴均与第一显示面板101的显示面103、第二显示面板102的显示面104,以及触控屏20的正面201、背面202平行。可以理解的,在一些实施例这,比如参照图9和图10,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和第六实施例中,这两个转动轴也均可以是与第一显示面板101、第二显示面板102、触控屏20平行垂直,即这两个转动轴均与第一显示面板101的显示面103、第二显示面板102的显示面104,以及触控屏20的正面201、背面202垂直。其中,图9示出的是这两个转动轴重合的情形,图10示出的是这两个转动轴平行且间隔设置的情形。

如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七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面板101、触控屏20、第二显示面板102三者也可以是固定在一起,此时三者此次层叠设置。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面板101的显示面103为远离触控屏20的表面,第二显示面板102的显示面104为远离触控屏20的表面,即这两个显示面均朝向外侧以便对外展示相应的信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