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下配置信息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13764发布日期:2021-03-26 20:25阅读:96来源:国知局
微服务架构下配置信息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微服务架构下配置信息管理系统,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微服务架构体系中,随着服务不断增多,程序功能的增多,配置文件也就不断增加,例如:一些功能的开关、数据库的配置信息、服务器地址、接口地址,不同环境的配置信息是不同的,这就导致在每次发布不同环境、更新项目时都比较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服务架构下配置信息管理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服务架构下配置信息管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数据库、配置信息管理后台、配置信息管理接口、应用程序客户端以及配置信息查询接口;所述数据库中存储有至少两种环境下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管理接口和所述配置信息查询接口共享所述数据库;所述配置信息管理后台用于对所述数据库中的配置信息进行配置;所述应用程序客户端获取并使用所述数据库中的配置信息。
5.可选的,所述配置信息管理后台通过所述配置信息管理接口对所述数据库中的配置信息进行配置。
6.可选的,所述应用程序客户端通过所述配置信息查询接口访问所述数据库。
7.可选的,所述应用程序客户端通过负载方式获取所述配置信息查询接口的服务列表,所述服务列表中包括所述数据库中的配置信息。
8.可选的,所述配置信息查询接口用于在所述数据库中的配置信息存在更新时,推送更新提示信息至所述应用程序客户端;所述应用程序客户端在接收到所述更新提示信息之后,发送更新请求信息至所述配置信息查询接口;所述配置信息查询接口从所述数据库中查询到更新的配置信息之后,将更新后的配置信息返回至所述应用程序客户端。
9.可选的,所述系统中还包括注册中心;所述配置信息查询接口和所述配置信息管理接口定时向所述注册中心发送心跳信息。
10.可选的,所述配置信息查询接口和所述配置信息管理接口以集群方式部署。
11.可选的,所述数据库中存储有开发环境、测试环境以及生产环境中的至少两种环境下的配置信息。
12.通过在数据库中存储至少两种环境下的配置信息,配置信息管理接口和配置信息查询接口共享所述数据库;所述配置信息管理后台用于对所述数据库中的配置信息进行配置;所述应用程序客户端获取并使用所述数据库中的配置信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每次发布新的微服务时配置信息更新较为繁琐的问题,达到了可以将不同环境下的不同配置信息统一管理,使得配置信息的更新简单灵活高效的效果。
13.同时,配置信息查询接口和配置信息管理接口以集群方式部署,提高了系统的健壮性和高可用性。
14.此外,在配置信息查询接口和配置信息管理接口以集群方式部署时,通过将配置信息查询接口和配置信息管理接口在注册中心中注册实例并定时发送心跳信息,保证了配置信息查询接口和配置信息管理接口可以被发现,维护了集群的健康可用。
15.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微服务架构下配置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微服务架构下配置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 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0.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1.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微服务架构下配置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系统包括:数据库(database,db)、配置信息管理后台(admin)、配置信息管理接口(adminservice)、应用程序客户端(config)以及配置信息查询接口(configservice);所述数据库中存储有至少两种环境下的配置信息;
所述配置信息管理接口和所述配置信息查询接口共享所述数据库;所述配置信息管理后台用于对所述数据库中的配置信息进行配置;所述应用程序客户端获取并使用所述数据库中的配置信息。
22.所述配置信息管理后台通过所述配置信息管理接口对所述数据库中的配置信息进行配置。所述配置信息管理后台通过所述配置信息管理接口对所述数据库中的配置信息进行新增、修改或者删除。
23.adminservice提供配置管理接口以及配置修改接口,admin可以通过配置管理接口在db中新增配置信息或者删除db中的配置信息,通过配置修改接口修改db中的配置信息。admin提供配置管理界面,获取adminservice的服务列表,对服务列表进行新增、修改或者删除。其中,admin可以通过负载方式调用adminservice。并且,实际实现时,adminservice中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多种环境下的配置信息,多种环境可以包括开发环境、测试环境以及生产环境。在admin对配置信息配置之后,即可通过adminservice将配置的配置信息存储在db中。
24.具体的,configservice提供配置获取接口和配置推送接口,服务于config。所述config通过所述configservice访问所述db。实际实现时,configservice可以为独立的微服务。
25.可选的,所述应用程序客户端通过负载方式获取所述配置信息查询接口的服务列表,所述服务列表中包括所述数据库中的配置信息。
26.可选的,所述配置信息查询接口用于在所述数据库中的配置信息存在更新时,推送更新提示信息至所述应用程序客户端;所述应用程序客户端在接收到所述更新提示信息之后,发送更新请求信息至所述配置信息查询接口;所述配置信息查询接口从所述数据库中查询到更新的配置信息之后,将更新后的配置信息返回至所述应用程序客户端。
27.也即configservice在检测到db中有配置更新时会主动发送提示消息给config,提示config有配置更新了,请来获取。config接收到configservice的提示消息之后,主动发送请求到configservice获取更新的信息。这样,即可实现config可以实时获取到最新的配置信息。
28.为了提高系统的高并发性,所述配置信息查询接口和所述配置信息管理接口以集群方式部署。
29.然而,采用集群方式部署configservice和adminservice将导致config无法找到configservice,admin无法找到adminservice,因此,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系统中还包括注册中心,比如eureka;所述配置信息查询接口和所述配置信息管理接口定时向所述注册中心发送心跳信息。
30.通过设置eureka,并且configservice和adminservice定时向eureka发送心跳信息,保证了集群的健康和可用。
31.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配置信息管理系统的一种可能的完整架构图。如图2所示,configservice和adminservice向eureka中进行服务注册,config和admin在eureka中进行
服务发现。并且admin通过调用adminservice的方式新增、修改或者删除配置信息,并将设置的配置信息存储在db中。configservice在db中的配置信息存在更新时,推送更新通知信息至config,config在接收到更新通知之后,从configservice中拉取最新的配置信息,进而根据最新的配置信息进行配置。
32.综上所述,通过在数据库中存储至少两种环境下的配置信息,配置信息管理接口和配置信息查询接口共享所述数据库;所述配置信息管理后台用于对所述数据库中的配置信息进行配置;所述应用程序客户端获取并使用所述数据库中的配置信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每次发布新的微服务时配置信息更新较为繁琐的问题,达到了可以将不同环境下的不同配置信息统一管理,使得配置信息的更新简单灵活高效的效果。
33.同时,配置信息查询接口和配置信息管理接口以集群方式部署,提高了系统的健壮性和高可用性。
34.此外,在配置信息查询接口和配置信息管理接口以集群方式部署时,通过将配置信息查询接口和配置信息管理接口在注册中心中注册实例并定时发送心跳信息,保证了配置信息查询接口和配置信息管理接口可以被发现,维护了集群的健康可用。
3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