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网络列车时刻表快速编制方法

文档序号:26051209发布日期:2021-07-27 15:2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地铁网络列车时刻表快速编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设置目标地铁网络的基础参数;

所述基础参数包括:线路数量、每条线路的车站数和目标地铁网络中不同线路间换乘车站情况;

s2:设置各线路区间的运行时间、停站时间、发车间隔和旅行时间的范围;

采集现实数据,设置各换乘车站站台间的换乘走行时间;

s3:采集地铁网络的客流信息;

所述地铁网络的客流信息包括:换乘车站的换乘乘客人数和进站的乘客人数;

s4:采用广义benders分解算法进行编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1:给定计划列车数量和时域;

s42:根据目标大型地铁网络相关参数和客流信息,建立时刻表协同优化模型;

s43:利用广义benders分解算法,将步骤s42构建的时刻表协同优化模型,分解为子问题和主问题,并迭代求解子问题和主问题,直至收敛至最优解;

s5:由步骤s4得到最优解,获得大型地铁网络的协同优化列车时刻表和线路间列车接续情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网络列车时刻表快速编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2的具体步骤如下:

s421、构建时刻表线性约束:

利用公式(1)得到各线路上每列车到达各车站的时间,利用公式(2)得到各线路上每列车离开各车站的时间,

其中:i是列车标号;s是车站标号;m是线路标号;m表示:目标大型地铁网络中所有线路标号的集合;sm表示:目标大型地铁网络中线路m中所有车站标号的集合;nm表示:目标大型地铁网络中线路m中所有列车标号的集合;表示:在线路m上,列车i到达车站s的时间;表示:在线路m上,列车i离开车站s-1的时间;表示:在线路m上,列车i从车站s-1到车站s的运行时间;表示:在线路m上,列车i离开车站s的时间;表示:在线路m上,列车i在车站s的停站时间;

为满足运营需求,同一车站内两列相邻列车间的发车间隔时间需要满足如式(3)所述约束,

其中,分别是线路m上车站s所规定的两列相邻列车间最小发车间隔时间和最大发车间隔时间;

为保证列车i从离开起始站到到达终点站的时间在合理的总旅行时间内,列车i的总旅行时间需要满足如式(4)所述约束,

其中,是线路m上列车i到达终点站的时间;是线路m上列车i离开起始站的时间;分别是线路m上规定的最小旅行时间和最大旅行时间;

考虑到运营安全和服务水平,线路m上列车i在车站s的停站时间需要满足如式(5)所述约束,从车站s到车站s+1的运行时间需要满足如式(6)所述约束,

其中:分别是线路m上车站s规定的最小和最大停站时间;分别是线路m上车站s规定的最小和最大区间运行时间;

为保证所有列车在计划周期h内完成行程,是线路m上最后一列车到达终点站的时间,需满足如式(7)所述约束:

s422、计算换乘等待时间线性约束:

线路m和线路m'交汇于s站,若在换乘站s实现线路m至线路m'的换乘,则需要满足乘客乘坐线路m'上列车i'到达后,换乘走行至线路m的换乘站台时,列车还未驶离换乘站s;

为准确表示列车在换乘站的接续,引入0-1变量满足如式(8)所述约束,

其中,m是足够大的正数,是在换乘站内两条线路站台间的走行时间;t是目标大型地铁网络中所有换乘站的集合;如果那么意味着线路m'上列车i'到达换乘站s早,而线路m上接续列车i离开晚,则列车i从时间上来看能够接续成功;如果那么这时情况则相反,是乘客从线路m'上的列车i'到达换乘站s后最早能够换乘成功的时间,而是线路m上接续列车i的发车时间;

基于对的定义,引出满足如式(9)所述约束,

其中,基于所有乘客都将登上第一列接续列车的假设,表示两条相交线路在换乘站实际的列车衔接情况;如果线路m上的列车i,而不是列车i-1,是线路m'上列车i'的第一列接续列车,则得到因此,由式(9)分别推出

根据上述约束,如果线路m上的列车i是线路m'上列车i'的第一列接续列车,则满足式(10),

换乘站s内在两列车间换乘乘客的等待时间计算如约束式(11)所示,如果线路m'上的列车i'成功接续线路m上列车i,则换乘等待时间为列车i'到其他列车的换乘等待时间则为0,

s423、最小化乘客等待时间的目标函数:

为了最小化乘客的等待时间,所述等待时间包括:换乘乘客和从地铁网络外进入车站乘客的等待时间,构建目标函数如式(12)所示,

其中,是相交线路m'和m上列车i'和i在换乘站s的换乘需求,是进入车站s等待线路m上列车i的平均乘客到达率;目标函数中的第一项表示所有换乘乘客的等待时间,而第二项表示从地铁网络外进入车站乘客的等待时间;因最大程度减少换乘等待时间会增加列车的衔接数量,延长停站时间和发车间隔时间,从而影响不需要换乘乘客的出行体验;预先给定的权重ρ1和ρ2平衡换乘乘客和进入车站乘客的等待时间;

s424、建立时刻表协同优化模型:

结合上述目标函数和约束,构建时刻表协同优化模型如式(13)所示,

上述时刻表协同优化模型是一个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称为:时刻表编制问题,其约束是线性的,而目标函数是非线性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铁网络列车时刻表快速编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广义benders分解算法将步骤s42构建的时刻表编制问题分为两部分:子问题和主问题;将整数变量暂时固定为给定值,剩余部分称为子问题;如果子问题不可行,则引入松弛变量,使得子问题可行;然后将子问题求解出的其他决策变量值和对偶变量值构建benders割,而迭代增加的benders割和时刻表编制问题中仅涉及复杂变量的约束构成主问题,优化求解复杂变量;最后,将主问题求出的复杂变量值代入子问题再次求解,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收敛至最优解;

所述benders割包括:可行割和最优割;

benders割函数包括:可行割函数和最优割函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网络列车时刻表快速编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31、推导与求解子问题:

根据广义benders分解算法,在时刻表协同优化模型中,定义两列车是否衔接的0-1决策变量作为被赋值的复杂变量,求解子问题得到其他决策变量

首先,将全部设为0或者根据原始时刻表的列车衔接设置初始值将人工变量引入式(8)所示的耦合约束以及目标罚函数,构建子问题如式(14)所示,

其中,如果对子问题可行,则通过运用karush-kuhn-tucker条件得到对偶变量值,式(14)中加粗的分别是对应约束的对偶变量,将对偶变量作为对偶乘子建立拉格朗日对偶问题;对偶变量的定义域取决于其相关约束的性质;

然后,结合子问题求出的最优值等,求解下列方程组(15)得到上述对偶变量值,

最后,将第k次迭代的子问题的目标函数值写作zk,其中,k=1,2,…,k;k是最大迭代次数,构建上限ubk如式(16)所示,

ubk=zk,k=1,...,k(16);

s432、构建benders割函数和主问题:

给定以及子问题中求得的对偶乘子,构建benders割函数如下,其中可行割函数如式(17)和最优割函数如式(18),

将所有的benders割一起构成主问题,主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求解最小化μ;在k次迭代中,如果子问题不可行,将新的可行割加进主问题中;如果子问题能求得最优解,将新的最优割加进主问题中;可行割和最优割的数量随着每次迭代而增加,因此,构建包括kf个可行割和kp个最优割的主问题如式(19)所示,

其中,kf+kp=k,且μ是标量;

对第k次迭代,式(19)的目标函数值是原问题目标函数的下界,如式(20)所示,

lbk=μk,k=1,...,k(20)

s433、基于广义benders分解算法求解,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初始化,设置迭代计数k=1和容差值ε,将整数变量赋初值

第二步:求解子问题:

如果固定后,子问题可行,那么求解子问题得到目标函数值zk、决策变量和对偶变量否则,如果固定后,子问题不可行,则通过求解松弛子问题得到子问题的解,更新ubk

第三步:生成benders割:利用子问题的解,如果子问题不可行,按公式(17)生成可行割将新的可行割加进主问题中;如果子问题能求得最优解,按公式(18)生成最优割将新的最优割加进主问题中;

第四步:求解主问题;

求解式(19),得到μk和整数变量的新解更新lbk

第五步:检查收敛:

计算上界ubk和下界lbk,如果ubk-lbk≤ε,则算法终止;否则迭代计数k←k+1,继续第二-五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铁网络列车时刻表快速编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广义benders分解算法中,当复杂决策变量固定时,有下列三种情况:

①子问题可行且有界,只有一个最优解,将最优割加至主问题;

②子问题可行但无界,因原问题也无界,故算法停止;

③子问题不可行,将可行割加至主问题。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铁网络列车时刻表快速编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子问题不可行是指:式(14)中的人工变量不等于0;如果子问题能求得最优解是指:式(14)中的人工变量等于0。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城市轨道交通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地铁网络列车时刻表快速编制方法,包括:S1:设置目标地铁网络的基础参数;S2:设置各线路区间的运行时间、停站时间、发车间隔和旅行时间的范围;采集现实数据,设置各换乘车站站台间的换乘走行时间;S3:采集地铁网络的客流信息;S4:采用广义Benders分解算法进行编制;S5:获得大型地铁网络的协同优化列车时刻表和线路间列车接续情况。本发明采用广义Benders分解算法将原问题分解为更易求解的子问题和主问题,具有较好的求解效率,且能够最大程度减少乘客等待时间,提高地铁系统的换乘效率和服务水平。

技术研发人员:李树凯;胡雨婷;杨立兴;许永成;王悉;戚建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玖琏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07
技术公布日:2021.07.27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