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试设备多模板管控方法及相关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26088855发布日期:2021-07-30 17:56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试设备多模板管控方法及相关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产管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测试设备多模板管控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化生产管理成为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如何掌握生产环节,掌握生产速度、质量及生产工人的工作绩效,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包括: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的生产管理模块、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mes)、生产设备和工位智能化联网管理系统(dnc)、生产数据及设备状态信息采集分析管理系统(mdc)、制造过程数据文档管理系统(pdm)、工装及刀夹量具智能数据库管理系统(tracker)、nc数控程序文档流程管理系统(nccrib)等等。

mes系统是一套面向制造企业车间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用于实现生产数据采集与分析、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管理、车间库存管理、项目看板管理和设备管理等功能。其中,质量管理又包含:测试产品功能。测试产品制造、安装、运行的质量,验证产品正常工作的可靠性,是保证产品发挥使用性能的重要保证。

测试设备模板是指同一台测试产品的设备不同版本的测试软件,或同一测试软件中不同的测试参数配置文件,简称测试模板。以往的测试设备只能测试一种产品,所以使用的测试软件通常也就只有一个版本。但由于企业生产的产品逐渐多样化,这些产品种类相同但参数不一样,那么同一台测试设备可能需要同时适用于多种产品的测试,在生产不同的产品时需要及时更换测试模板。随着产品的种类增多,测试模板的版本也随之增加,这就造成工程人员在更换测试模板时带来一定的压力,工程人员很难在众多测试模板中切换一项与产品最匹配的进行测试。测试模板往往经过多个部门设计检验才能使用,每次测试模板的更换都需技术员、主管及品质人员多方反复确认,不仅浪费人力,且增加了换线时间,最终还是不能解决因为使用错误的测试模板造成生产损失的问题。测试模板的设计、制定、切换都需要人工操作,而人为操作失误导致测试设备更换相应测试模板错误率偏高。现有的测试模板非智能管理,出错概率高,可靠性差,已成了行业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目前亟需一种能防止人为操作失误,提高测试模板切换效率的测试设备多模板管控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测试设备多模板管控方法及相关设备,该管控方法及相关设备能防止人为操作失误,提高测试模板切换效率。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测试设备多模板管控方法,包括:

接收产品信息,生成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所述生产工艺为生产设备生产产品的流程;所述测试模板为检测产品质量时测试设备载入的软件;

对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配置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

接收请求信息,并且根据请求信息调用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

控制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生产产品,并且控制测试设备载入测试模板检测产品质量;若产品为合格品,进行下一个生产工序/结束;否则产品为不良品,对产品进行维修/报废。

具体地,由于现有的测试模板非智能管理,从测试模板设计、验证、切换以及使用,需要人工操作所有环节,因此,出错概率高,可靠性差,存在不可控的生产品质风险。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对应的方案是:首先,接收工作人员输入的产品信息,自动生成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其次,通过设备对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以此检测生产工艺以及测试模板是否符合要求,并且配置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然后,接收请求信息,并且根据请求信息调用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一般请求信息为优化请求信息则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未能投产使用,需要在接收优化请求后对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优化完善,此外,请求信息为生产请求信息则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一般能投产使用;最后,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能投产使用时,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生产产品,测试设备自动切换相应的测试模板以检测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在上述过程中,计算机替代人工操作,避免了人为操作失误,提高切换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产品信息,生成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包括:

接收产品信息,根据产品信息生成产品标记号和生产工序;所述产品标记号与生产工序关联;所述生产工序为产品的生产步骤,每个生产步骤携带相应的测试项;所述测试项为拟测量的产品参数;

根据生产工序生成生产工艺,并且将生产工艺与产品标记号关联;所述生产工艺包含至少一项生产工序;

根据测试项生成测试模板;所述测试模板用于测量测试项的值,与生产工序对应。

具体地,研发人员根据需求研发产品,通过终端输入产品信息,根据产品信息(结构、形状、大小等)生成生产工序。然后为产品编订产品标记号,并且给产品标记号指定生产工序。根据产品形状结构以及组合步骤设计出相应的生产工艺和测试项。所述测试项为表现产品质量的参数,例如:电压、内阻、密度等。将生产工艺和产品标记号关联,后续能通过产品标记号找到关联的生产工艺。生产工艺一般由多个生产工序组成,生产工序与一项或多项测试项对应。产品一般设有多个测试项,测试项的值在设定的标准范围内,产品为合格品,反之为不良品。由于生产工序与测试项对应,测试模板根据测试项设计,因此,测试模板也与生产工序对应,后续能通过生产工序找到对应的测试模板。

进一步地,所述对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配置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包括:

控制第一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进行生产,若第一生产设备无法按照生产工艺生产产品,则将生产工艺的验证状态配置为未通过,否则生产工艺的验证状态配置为未验证;

控制第一测试设备载入测试模板,对已知产品参数的产品进行测量,若载入测试模板第一测试设备无法测量出与已知产品参数匹配的测试项的值,则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配置为未通过,否则测试模板的试产验证结果为已通过;

获取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若生产工艺的验证状态配置为未验证,并且测试模板的试产验证结果为已通过,则判断生产工艺能否投入使用,否则结束配置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所述判断生产工艺能否投入使用为:控制第一测试设备测量所述第一生产设备按照所述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所对应的测试项的值;若测试项的值在符合标准的范围内,则生产工艺能投入使用,生产工艺的验证状态配置为已通过,否则生产工艺未能投入使用,生产工艺的验证状态配置为未通过。

具体地,当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生成后,为了测试两者是否符合使用要求,对两者进行试产验证,并且设定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所述验证状态表示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是否通过试产验证。第一生产设备和第一测试设备为试验设备。多台第一生产设备组合能完成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产品。多台第一测试设备能各自载入相应的测试模板,对第一生产设备制造的产品进行测试项的测量。首先,控制第一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进行生产,以试验第一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是否能正常运行,并且生产产品;然后,控制第一测试设备载入测试模板,并且检测已知产品参数的产品,以试验第一测试设备载入测试模板是否能正常运行,并且测量出准确的产品参数,若测量出来的测试项的值与已知产品参数相同或相差不大,则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为已通过,能投入使用;最后,若生产工艺能实现生产产品,并且测试设备能实现检测产品的测试项的值,则控制第一测试设备测量所述第一生产设备按照所述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所对应的测试项的值,以此检测生产工艺是否合理,若测试项的值在符合标准的范围内,则第一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为合格品,生产工艺设计合理,能投入使用,否则第一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为不良品,生产工艺设计不合理,无法投入使用。若生产工艺和/或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未配置为:已通过,都不符合使用要求,都需要进行优化,再进行试产验证。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请求信息,并且根据请求信息调用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包括:

接收请求信息,并且对请求信息进行判断:若请求信息为优化请求信息,则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或测试模板进行验证优化后,重新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所述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分别与优化请求信息中携带的产品标记号关联;若请求信息为生产请求信息,则对待投产的生产工艺和/或测试模板进行验证投产;所述待投产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分别与生产请求信息中携带的产品标记号关联。

具体地,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在试产验证完后,会被请求信息调用。所述请求信息分为优化请求信息和投产请求信息。一般验证状态为未通过的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会由优化请求信息调用,在验证后进行优化改善以达到投产标准。一般验证状态为已通过的待投产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会由待投产信息调用,在验证后进行投产。

进一步地,所述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或测试模板进行验证优化后,重新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包括:

根据优化请求信息中携带的产品标记号查找其关联的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

获取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并且进行判断:若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为已通过,则无需重新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若待完善的生产工艺的验证状态为未验证,待完善的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为未通过,则对待完善的测试模板进行优化改进后,重新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若待完善的生产工艺的验证状态为未通过,待完善的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为已通过,则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改进后,重新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若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为未通过,则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优化改进后,重新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

具体地,由于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往往需要多个部门设计、检验、确认和调用,通过试验验证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有可能会被接收到优化请求,因此,在对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优化前需检验两者的验证状态,若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通过试产验证,则跳过再次进行的试产验证,否则验证状态为不通过的生产工艺和/或测试模板经优化改进,重新进行试产验证。

进一步地,所述对待投产的生产工艺和/或测试模板进行验证投产包括:

根据生产请求信息中携带的产品标记号查找其关联的待投产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所述生产请求信息中还携带设备地址;所述设备地址为第二生产设备的地址,与请求工序关联;所述请求工序为生产工艺中的生产工序;

从关联的待投产的生产工艺中选出请求工序,并且根据请求工序从待投产的测试模板中选出与其对应的请求模板;

获取请求工序和请求模板的验证状态并且进行判断:若请求工序和请求模板的验证状态为已通过,控制第二生产设备按照请求工序生产产品;若请求工序和请求模板的验证状态为未通过,则进行系统报错。

由于第二生产设备和第二测试设备为投产设备,数量庞大,因此,投产设备通常不进行组合,而是把不同功能的第二生产设备分开设置,把相同功能的第二生产设备集中设置在同一个工作中心。同一个工作中心的第二生产设备仅能完成一个生产工序,与特定的请求工序对应。因为生产工序与测试模板对应,所以请求工序必然有与其对应的请求模板,第二生产设备必然有与其对应的第二测试设备。首先,生产人员将工单上的产品料号输入第二生产设备;然后,第二生产设备根据产品料号获取到与其关联的生产工艺,根据自身绑定的设备地址从生产工艺中选出请求工序,根据请求工序获取与其对应的请求模板;再然后,由于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往往需要多个部门设计、检验、确认和调用,自然未通过试验验证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有可能也会被接收到投产请求,因此,在对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投产前需检验两者的验证状态,避免出现错误。若请求工序和请求模板的验证状态为已通过,则第二生产设备按照请求工序进行生产,第二测试设备载入请求模板检测产品,否则生产工艺或测试模板中有其一的验证状态为未通过,则进行系统报错。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生产产品,并且控制测试设备载入测试模板检测产品质量;若产品为合格品,进行下一个生产工序/结束;否则产品为不良品,对产品进行维修/报废包括:

控制第二测试设备载入请求模板,测量所述第二生产设备按照所述请求工序生产的产品所对应的测试项的值;

对产品品质进行检测,若测试项的值在符合标准的范围内,则产品为合格品,进行下一个生产工序/结束;否则产品为不良品,对产品进行维修/报废。

进一步地,所述生产请求信息中还携带操作人员信息、测试项以及时间信息。

具体地,生产请求信息中还携带操作人员信息、测试项以及时间信息,能明确操作人员是谁,谁负责生产以及测试;测试项能明确产品参数为多少;时间信息能明确产品生产以及测试的日期时间。

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存储至少一个指令;

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以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测试设备多模板管控方法。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处理程序,所述处理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测试设备多模板管控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对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无需人为校验,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校验效率。

(2)对生产工艺进行试产验证,及时反映生产工艺的不合理,使优化修改更便捷。

(3)输入产品料号自动调用相应测试模板,防止人为操作失误,提高测试模板切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设备多模板管控方法,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如图所示,包括:

接收产品信息,生成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所述生产工艺为生产设备生产产品的流程;所述测试模板为检测产品质量时测试设备载入的软件;

对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配置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

接收请求信息,并且根据请求信息调用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

控制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生产产品,并且控制测试设备载入测试模板检测产品质量;若产品为合格品,进行下一个生产工序/结束;否则产品为不良品,对产品进行维修/报废。

具体地,由于现有的测试模板非智能管理,从测试模板设计、验证、切换以及使用,需要人工操作所有环节,因此,出错概率高,可靠性差,存在不可控的生产品质风险。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对应的方案是:首先,接收工作人员输入的产品信息,自动生成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其次,通过设备对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以此检测生产工艺以及测试模板是否符合要求,并且配置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然后,接收请求信息,并且根据请求信息调用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一般请求信息为优化请求信息则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未能投产使用,需要在接收优化请求后对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优化完善,此外,请求信息为生产请求信息则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一般能投产使用;最后,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能投产使用时,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生产产品,测试设备自动切换相应的测试模板以检测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在上述过程中,计算机替代人工操作,避免了人为操作失误,提高切换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产品信息,生成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包括:

接收产品信息,根据产品信息生成产品标记号和生产工序;所述产品标记号与生产工序关联;所述生产工序为产品的生产步骤,每个生产步骤携带相应的测试项;所述测试项为拟测量的产品参数;

根据生产工序生成生产工艺,并且将生产工艺与产品标记号关联;所述生产工艺包含至少一项生产工序;

根据测试项生成测试模板;所述测试模板用于测量测试项的值,与生产工序对应。

具体地,研发人员根据需求研发产品,通过终端输入产品信息,根据产品信息(结构、形状、大小等)生成生产工序。然后为产品编订产品标记号,并且给产品标记号指定生产工序。根据产品形状结构以及组合步骤设计出相应的生产工艺和测试项。所述测试项为表现产品质量的参数,例如:电压、内阻、密度等。将生产工艺和产品标记号关联,后续能通过产品标记号找到关联的生产工艺。生产工艺一般由多个生产工序组成,生产工序与一项或多项测试项对应。产品一般设有多个测试项,测试项的值在设定的标准范围内,产品为合格品,反之为不良品。由于生产工序与测试项对应,测试模板根据测试项设计,因此,测试模板也与生产工序对应,后续能通过生产工序找到对应的测试模板。

进一步地,所述对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配置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包括:

控制第一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进行生产,若第一生产设备无法按照生产工艺生产产品,则将生产工艺的验证状态配置为未通过,否则生产工艺的验证状态配置为未验证;

控制第一测试设备载入测试模板,对已知产品参数的产品进行测量,若载入测试模板第一测试设备无法测量出与已知产品参数匹配的测试项的值,则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配置为未通过,否则测试模板的试产验证结果为已通过;

获取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若生产工艺的验证状态配置为未验证,并且测试模板的试产验证结果为已通过,则判断生产工艺能否投入使用,否则结束配置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所述判断生产工艺能否投入使用为:控制第一测试设备测量所述第一生产设备按照所述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所对应的测试项的值;若测试项的值在符合标准的范围内,则生产工艺能投入使用,生产工艺的验证状态配置为已通过,否则生产工艺未能投入使用,生产工艺的验证状态配置为未通过。

具体地,当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生成后,为了测试两者是否符合使用要求,对两者进行试产验证,并且设定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所述验证状态表示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是否通过试产验证。第一生产设备和第一测试设备为试验设备。多台第一生产设备组合能完成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产品。多台第一测试设备能各自载入相应的测试模板,对第一生产设备制造的产品进行测试项的测量。首先,控制第一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进行生产,以试验第一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是否能正常运行,并且生产产品;然后,控制第一测试设备载入测试模板,并且检测已知产品参数的产品,以试验第一测试设备载入测试模板是否能正常运行,并且测量出准确的产品参数,若测量出来的测试项的值与已知产品参数相同或相差不大,则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为已通过,能投入使用;最后,若生产工艺能实现生产产品,并且测试设备能实现检测产品的测试项的值,则控制第一测试设备测量所述第一生产设备按照所述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所对应的测试项的值,以此检测生产工艺是否合理,若测试项的值在符合标准的范围内,则第一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为合格品,生产工艺设计合理,能投入使用,否则第一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为不良品,生产工艺设计不合理,无法投入使用。若生产工艺和/或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未配置为:已通过,都不符合使用要求,都需要进行优化,再进行试产验证。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请求信息,并且根据请求信息调用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包括:

接收请求信息,并且对请求信息进行判断:若请求信息为优化请求信息,则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或测试模板进行验证优化后,重新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所述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分别与优化请求信息中携带的产品标记号关联;若请求信息为生产请求信息,则对待投产的生产工艺和/或测试模板进行验证投产;所述待投产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分别与生产请求信息中携带的产品标记号关联。

具体地,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在试产验证完后,会被请求信息调用。所述请求信息分为优化请求信息和投产请求信息。一般验证状态为未通过的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会由优化请求信息调用,在验证后进行优化改善以达到投产标准。一般验证状态为已通过的待投产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会由待投产信息调用,在验证后进行投产。

进一步地,所述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或测试模板进行验证优化后,重新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包括:

根据优化请求信息中携带的产品标记号查找其关联的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

获取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并且进行判断:若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为已通过,则无需重新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若待完善的生产工艺的验证状态为未验证,待完善的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为未通过,则对待完善的测试模板进行优化改进后,重新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若待完善的生产工艺的验证状态为未通过,待完善的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为已通过,则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改进后,重新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若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的验证状态为未通过,则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优化改进后,重新对待完善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进行试产验证。

具体地,由于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往往需要多个部门设计、检验、确认和调用,通过试验验证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有可能会被接收到优化请求,因此,在对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优化前需检验两者的验证状态,若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通过试产验证,则跳过再次进行的试产验证,否则验证状态为不通过的生产工艺和/或测试模板经优化改进,重新进行试产验证。

进一步地,所述对待投产的生产工艺和/或测试模板进行验证投产包括:

根据生产请求信息中携带的产品标记号查找其关联的待投产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所述生产请求信息中还携带设备地址;所述设备地址为第二生产设备的地址,与请求工序关联;所述请求工序为生产工艺中的生产工序;

从关联的待投产的生产工艺中选出请求工序,并且根据请求工序从待投产的测试模板中选出与其对应的请求模板;

获取请求工序和请求模板的验证状态并且进行判断:若请求工序和请求模板的验证状态为已通过,控制第二生产设备按照请求工序生产产品;若请求工序和请求模板的验证状态为未通过,则进行系统报错。

由于第二生产设备和第二测试设备为投产设备,数量庞大,因此,投产设备通常不进行组合,而是把不同功能的第二生产设备分开设置,把相同功能的第二生产设备集中设置在同一个工作中心。同一个工作中心的第二生产设备仅能完成一个生产工序,与特定的请求工序对应。因为生产工序与测试模板对应,所以请求工序必然有与其对应的请求模板,第二生产设备必然有与其对应的第二测试设备。首先,生产人员将工单上的产品料号输入第二生产设备;然后,第二生产设备根据产品料号获取到与其关联的生产工艺,根据自身绑定的设备地址从生产工艺中选出请求工序,根据请求工序获取与其对应的请求模板;再然后,由于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往往需要多个部门设计、检验、确认和调用,自然未通过试验验证的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有可能也会被接收到投产请求,因此,在对生产工艺和测试模板投产前需检验两者的验证状态,避免出现错误。若请求工序和请求模板的验证状态为已通过,则第二生产设备按照请求工序进行生产,第二测试设备载入请求模板检测产品,否则生产工艺或测试模板中有其一的验证状态为未通过,则进行系统报错。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生产设备按照生产工艺生产产品,并且控制测试设备载入测试模板检测产品质量;若产品为合格品,进行下一个生产工序/结束;否则产品为不良品,对产品进行维修/报废包括:

控制第二测试设备载入请求模板,测量所述第二生产设备按照所述请求工序生产的产品所对应的测试项的值;

对产品品质进行检测,若测试项的值在符合标准的范围内,则产品为合格品,进行下一个生产工序/结束;否则产品为不良品,对产品进行维修/报废。

进一步地,所述生产请求信息中还携带操作人员信息、测试项以及时间信息。

具体地,生产请求信息中还携带操作人员信息、测试项以及时间信息,能明确操作人员是谁,谁负责生产以及测试;测试项能明确产品参数为多少;时间信息能明确产品生产以及测试的日期时间。

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存储至少一个指令;

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以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测试设备多模板管控方法。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处理程序,所述处理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测试设备多模板管控方法。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凡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