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26890525发布日期:2021-10-09 12:09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1.本技术属于轨迹绘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为了预防空气中的粉尘污染,口罩作为一种防护用具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近年来,为了应对流行性感冒等病毒的传播,口罩更是成为防疫的必须用品。在公共环境中,人们越来越多的佩戴口罩,以保护自己的健康安全及他人的健康安全。
3.然而,由于佩戴口罩逐渐成为常态,人员面部被口罩遮挡,想要从公共环境中找出特定人员的移动轨迹,传统的基于视频图像的识别与跟踪方法就难以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由于面部遮挡口罩而无法绘制移动轨迹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方法,用于绘制公共环境下目标对象的移动轨迹,所述目标对象佩戴着口罩,所述公共环境中安装有多个rfid 阅读器和多个视频识别设备,所述口罩内设置有rfid标签,所述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方法,包括:
7.在佩戴着口罩的目标对象经过rfid阅读器安装位置时,所述rfid 阅读器读取目标对象所佩戴的口罩内的rfid标签,向中心服务器上报读取到的rfid标签信息,所述中心服务器记录目标对象当前的点位,所述目标对象当前的点位包括位置信息、rfid标签信息和身份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为所述rfid阅读器的安装位置,所述身份信息为中心服务器所记载的所述rfid标签信息关联的身份信息,若所述中心服务器还未记载所述rfid标签信息关联的身份信息,则身份信息为空;
8.在佩戴着口罩的目标对象经过视频识别设备安装位置时,所述视频识别设备拍摄目标对象的视频图像上传到中心服务器,所述中心服务器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同位置的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将目标对象的身份信息与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关联,并更新目标对象所有点位中的身份信息;
9.获取目标对象所有点位的数据,绘制成目标对象的移动轨迹。
10.进一步的,所述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方法,还包括:
11.中心服务器记录目标对象移动轨迹出现静止的时间点起始t1;
12.当视频识别设备在时间点t1之后的时间点t2拍摄目标对象的视频图像上传到中心服务器,所述中心服务器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同位置的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后,发现原来与目标对象身份信息关联的rfid标签与本次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不同,则判断目标对象更换了口罩,将目标对象在时间点t1之前
的移动轨迹与时间点t2之后的移动轨迹进行拼接,作为目标对象的完整移动轨迹。
13.进一步的,所述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方法,还包括:
14.中心服务器记录目标对象点位出现静止的起始时间点t1;
15.当视频识别设备在时间点t1之后的时间点t2拍摄目标对象的视频图像上传到中心服务器,所述中心服务器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同位置的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后,发现时间点t1之前与所述rfid标签关联的身份信息为空或与本次识别得到的身份信息不同,则将时间点t1之后的所有点位的数据,绘制成目标对象的移动轨迹。
16.进一步的,所述将目标对象的身份信息与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关联,包括:
17.若所述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唯一,则直接将目标对象的身份信息与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关联;
18.若所述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为多个,则将所述多个rfid标签信息记录为标签集合,将标签集合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
19.所述中心服务器比较所有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的标签集合,当存在共同的一个rfid标签信息时,确定该rfid标签信息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
20.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系统,用于绘制公共环境下目标对象的移动轨迹,所述目标对象佩戴着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环境中安装有多个rfid阅读器和多个视频识别设备,所述口罩内设置有rfid标签,所述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系统,包括:rfid阅读器、视频识别设备和中心服务器,其中:
21.所述rfid阅读器,在佩戴着口罩的目标对象经过rfid阅读器安装位置时,读取目标对象所佩戴的口罩内的rfid标签,向中心服务器上报读取到的rfid标签信息;
22.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在佩戴着口罩的目标对象经过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安装位置时,拍摄目标对象的视频图像上传到中心服务器;
23.所述中心服务器,用于根据所述rfid阅读器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记录目标对象当前的点位,所述目标对象当前的点位包括位置信息、rfid 标签信息和身份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为所述rfid阅读器的安装位置,所述身份信息为中心服务器所记载的所述rfid标签信息关联的身份信息,若所述中心服务器还未记载所述rfid标签信息关联的身份信息,则身份信息为空;用于根据所述视频识别设备上报的目标对象的视频图像,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同位置的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将目标对象的身份信息与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关联,并更新目标对象所有点位中的身份信息;获取目标对象所有点位的数据,绘制成目标对象的移动轨迹。
24.进一步的,所述中心服务器还记录目标对象移动轨迹出现静止的起始时间点t1;
25.当视频识别设备在时间点t1之后的时间点t2拍摄目标对象的视频图像上传到中心服务器,所述中心服务器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同位置的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后,发现原来与目标对象身份信息关联的rfid标签与本次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不同,则判断目标对象更换了口罩,将目标对象在时间点t1之前的移动轨迹与时间点t2之后的移动轨迹进行拼接,作为目标对象的完整移动轨迹。
26.进一步的,所述中心服务器记录目标对象点位出现静止的起始时间点 t1;
27.当视频识别设备在时间点t1之后的时间点t2拍摄目标对象的视频图像上传到中心服务器,所述中心服务器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同位置的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后,发现时间点t1之前与所述rfid标签关联的身份信息为空或与本次识别得到的身份信息不同,则将时间点t1之后的所有点位的数据,绘制成目标对象的移动轨迹。
28.进一步的,所述中心服务器将目标对象的身份信息与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关联,包括:
29.若所述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唯一,则直接将目标对象的身份信息与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关联;
30.若所述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为多个,则将所述多个rfid标签信息记录为标签集合,将标签集合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
31.所述中心服务器比较所有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的标签集合,当存在共同的一个rfid标签信息时,确定该rfid标签信息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
32.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方法及系统,通过rfid 阅读器识别口罩中的rfid标签,并通过视频识别设备来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与rfid标签建立关联,绘制目标对象的移动轨迹。本技术技术方案,可以在面部遮挡的情况下,绘制目标对象的移动轨迹,有利于安全防疫。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技术一种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5.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方法,包括:
36.步骤s1、在佩戴着口罩的目标对象经过rfid阅读器安装位置时,所述rfid阅读器读取目标对象所佩戴的口罩内的rfid标签,向中心服务器上报读取到的rfid标签信息。
37.本实施例以面部采用口罩遮挡难以确定目标对象的行踪为例,阐述了一种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方法,在需要监控的公共环境内安装有多个 rfid阅读器,口罩内设置有rfid标签。rfid阅读器分布公共环境内,例如路灯灯杆上,可以随时检测经过目标对象所佩戴口罩中的rfid标签。
38.当目标对象经过rfid阅读器所在的位置时,rfid阅读器检测到口罩内的rfid标签,则向中心服务器上报读取到的rfid标签信息。若检测到多个rfid标签,则上报多个读取到的rfid标签信息。
39.步骤s2、中心服务器记录目标对象当前的点位,所述目标对象当前的点位包括位置信息、rfid标签信息和身份信息。
40.中心服务器在收到rfid阅读器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后,记录目标对象当前的点位,目标对象当前的点位包括位置信息、rfid标签信息和身份信息。
41.其中,本实施例位置信息为所述rfid阅读器的安装位置,所述身份信息为中心服务器所记载的所述rfid标签信息关联的身份信息,若所述中心服务器还未记载所述rfid标签信息关联的身份信息,则身份信息为空。
42.记录的目标对象点位信息如下:
43.目标对象rfid标签位置信息时间信息 id121经纬度1t1对象bid122经纬度2t2
44.表1
45.其中,由于中心服务器中已经记载有id122与对象b关联,则直接在表中注明目标对象。
46.步骤s3、在佩戴着口罩的目标对象经过视频识别设备安装位置时,所述视频识别设备拍摄目标对象的视频图像上传到中心服务器,所述中心服务器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同位置的rfid 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将目标对象的身份信息与同位置rfid 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关联。
47.本实施例在需要监控的公共环境内还设置有多个视频识别设备,如网络摄像机ipc,ipc可以拍摄经过目标对象的图像,对图像进行识别。例如在入口处要求目标对象摘除口罩进行人脸识别,识别出目标对象的身份。或者直接抓拍佩戴口罩的面部,获取面部特征,识别出目标对象的身份。关于视频识别设备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这里不再赘述。
48.中心服务器还同时获取与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同位置的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将目标对象的身份信息与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关联。
49.例如,入口处设有ipc1和rfid阅读器1,ipc1识别出目标对象的身份为对象a,rfid阅读器1读取到的rfid标签为id121,则将id121 的rfid标签与对象a关联,认为对象a佩戴了rfid为id121的口罩。
50.由于rfid阅读器有可能阅读到多个rdif标签,在本实施例还给出了如下示例:
51.在一个示例中,将目标对象的身份信息与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关联,包括:
52.若所述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唯一,则直接将目标对象的身份信息与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关联;
53.若所述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为多个,则将所述多个rfid标签信息记录为标签集合,将标签集合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
54.所述中心服务器比较所有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的标签集合,当存在共同的一个rfid标签信息时,确定该rfid标签信息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
55.也就是说,若ipc1识别出目标对象的身份为对象a,rfid阅读器1 读取到的rfid标签为id121,则将id121的rfid标签与对象a关联,认为对象a佩戴了rfid为id121的口罩。而如果rfid阅读器1读取到多个rfid标签,则将多个rfid标签放入集合1中,假设集合1中有三个rfid标签,分别是标签1、标签2、标签3。
56.而另一个rfid阅读器2也上报了多个rfid标签,形成与对象a关联的集合2,集合2中有两个标签,分别为标签1和标签4。经过比对,确定标签1与对象a关联。
57.步骤s4、更新目标对象所有点位中的身份信息,获取目标对象所有点位的数据,绘制成目标对象的移动轨迹。
58.在获取目标对象的身份信息后,又获得了该身份信息关联的rfid标签,则可以更新所有点位,更新后的点位信息如下:
59.目标对象rfid标签位置信息时间信息对象aid121经纬度1t1对象bid122经纬度2t2
60.表2
61.在点位更新后,可以获得目标对象的时空轨迹信息,从而绘制出目标对象的移动轨迹。即从点位信息中找出所有对象a(关联id121)的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将位置信息连线即可获得对象a的移动轨迹。
62.由于存在目标对象更换口罩的情况,因此为了绘制轨迹准确,本技术还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6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方法,还包括:
64.中心服务器记录目标对象移动轨迹出现静止的时间点起始t1;
65.当视频识别设备在时间点t1之后的时间点t2拍摄目标对象的视频图像上传到中心服务器,所述中心服务器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同位置的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后,发现原来与目标对象身份信息关联的rfid标签与本次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不同,则判断目标对象更换了口罩,将目标对象在时间点t1之前的移动轨迹与本次上报的rfid标签对应的移动轨迹进行拼接,作为目标对象的完整移动轨迹。
66.在本实施例中,首先中心服务器分析记录的点位,当发现目标对象有段时间未移动(未记录到新的点位),则记录该时间点t1,该时间点t1 就是之前移动轨迹的终点(之前目标对象联动的口罩rfid标签为标签1),此时极有可能目标对象停止移动,在家中或在单位中。在之后的时间点 t2确认目标对象与另一个rfid标签(标签2)关联后,就判断目标对象更换了口罩,将目标对象在时间点t1之前的移动轨迹与本次上报的rfid 标签对应的移动轨迹进行拼接,作为目标对象的完整移动轨迹,t1之前佩戴一个标签1的口罩,然后目标对象再次出门时更换了口罩,佩戴标签 2的口罩。则将目标对象在时间点t1之前的移动轨迹(标签1)与本次上报的rfid标签(标签2)对应的移动轨迹进行拼接,作为目标对象的完整移动轨迹。容易理解的是,时间点t2是识别出目标对象身份时最靠近时间点t1的时间点,中间没有其他视频识别设备识别出目标对象的身份,以确保移动轨迹衔接连续。
67.此外,还有可能存在口罩之前在运输途中被读取到,而未真正被目标对象佩戴的情况。
6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方法,还包括:
69.中心服务器记录目标对象点位出现静止的起始时间点t1;
70.当视频识别设备在时间点t1之后的时间点t2拍摄目标对象的视频图像上传到中心服务器,所述中心服务器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同位置的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后,发现时间点t1之前与所述rfid标签关联的身份信息为空或与本次识别得到的身份信息不同,则将时间点t1之后的所有点位的数据,绘制成
目标对象的移动轨迹。
71.在口罩运输的过程中,rfid阅读器也可以读取到rfid的标签,生成目标对象的点位信息。然而口罩在运输结束后,都会放置在一个地方一段时间。此时,口罩会处于静止状态,点位不再更新。因此可以通过设置静止时间长短来判断是否处于静止状态,在判断出静止状态后记录时间 t1。
72.之后,口罩分发给佩戴者,佩戴者领取口罩后进行移动,rfid阅读器再次读取到rfid标签,记录点位。当在时间点t2视频识别设备识别出佩戴者后,将佩戴者与该rfid标签关联,此时佩戴者的移动轨迹从t1 之后开始计算,将t1之前运输过程产生的点位删除,以准确确定目标对象的移动轨迹。
73.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判断目标对象点位出现静止的起始时间点t1,可以通过分析点位来判断,发现点位不动了一段时间,则可以认为出现静止状态。也可以通过门禁系统发现目标对象通过人脸识别进入某个房间,并在里面停留一段时间才出来,并被门口的摄像机识别身份,从而确定目标对象在这段时间处于静止状态。
74.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系统,用于绘制公共环境下目标对象的移动轨迹,所述目标对象佩戴着口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共环境中安装有多个rfid阅读器和多个视频识别设备,所述口罩内设置有rfid标签,所述面部遮挡的移动轨迹绘制系统,包括:rfid阅读器、视频识别设备和中心服务器,其中:
75.所述rfid阅读器,在佩戴着口罩的目标对象经过rfid阅读器安装位置时,读取目标对象所佩戴的口罩内的rfid标签,向中心服务器上报读取到的rfid标签信息;
76.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在佩戴着口罩的目标对象经过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安装位置时,拍摄目标对象的视频图像上传到中心服务器;
77.所述中心服务器,用于根据所述rfid阅读器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记录目标对象当前的点位,所述目标对象当前的点位包括位置信息、rfid 标签信息和身份信息,所述位置信息为所述rfid阅读器的安装位置,所述身份信息为中心服务器所记载的所述rfid标签信息关联的身份信息,若所述中心服务器还未记载所述rfid标签信息关联的身份信息,则身份信息为空;用于根据所述视频识别设备上报的目标对象的视频图像,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同位置的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将目标对象的身份信息与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关联,并更新目标对象所有点位中的身份信息;获取目标对象所有点位的数据,绘制成目标对象的移动轨迹。
78.本系统的一个示例,所述中心服务器还记录目标对象移动轨迹出现静止的起始时间点t1;
79.当视频识别设备在时间点t1之后的时间点t2拍摄目标对象的视频图像上传到中心服务器,所述中心服务器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同位置的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后,发现原来与目标对象身份信息关联的rfid标签与本次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不同,则判断目标对象更换了口罩,将目标对象在时间点t1之前的移动轨迹与时间点t2之后的移动轨迹进行拼接,作为目标对象的完整移动轨迹。
80.本系统的另一个示例,所述中心服务器记录目标对象点位出现静止的起始时间点t1;
81.当视频识别设备在时间点t1之后的时间点t2拍摄目标对象的视频图像上传到中
心服务器,所述中心服务器识别目标对象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视频识别设备同位置的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后,发现时间点t1之前与所述rfid标签关联的身份信息为空或与本次识别得到的身份信息不同,则将时间点t1之后的所有点位的数据,绘制成目标对象的移动轨迹。
82.本系统的另一个示例,所述中心服务器将目标对象的身份信息与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关联,包括:
83.若所述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唯一,则直接将目标对象的身份信息与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关联;
84.若所述同位置rfid阅读器同时上报的rfid标签信息为多个,则将所述多个rfid标签信息记录为标签集合,将标签集合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
85.所述中心服务器比较所有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的标签集合,当存在共同的一个rfid标签信息时,确定该rfid标签信息与所述身份信息关联。
8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