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乘梯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6754558发布日期:2021-09-25 03:34阅读:87来源:国知局
可视化乘梯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视化乘梯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随着建筑技术的成熟,楼层越建越高,每一楼层的面积也越来越大,电梯的需求也随之变高。
3.目前,用户乘坐电梯时,必须先从所在楼层四处分布的多个乘梯区域中随机或按习惯选择一个乘梯区域前往进行等待。在楼层较高且使用人数较多时,电梯需要停留的楼层也就较多,即使电梯上下行时会实时显示楼层数字,用户选择的乘梯区域的电梯也未必会先到达,用户也不知要等待多久才能乘坐,时效性无法保证,用户的乘梯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视化乘梯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乘坐电梯的方式对用户来说存在未知的等待时间,导致时效性无法保证的技术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视化乘梯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6.当接收到用户乘梯请求时,从所述乘梯请求中提取所述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
7.采集所述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并根据各个乘梯区域的所述图像确定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
8.获取各个电梯的状态信息,根据各个电梯的所述状态信息确定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
9.根据预设最短路径算法,结合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所述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规划所述用户的乘梯路径;
10.在预先建立的楼宇三维模型中渲染出所述乘梯路径对应的导航路线进行可视化显示。
11.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可视化乘梯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12.提取模块,用于当接收到用户乘梯请求时,从所述乘梯请求中提取所述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
13.第一确定模块,用于采集所述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并根据各个乘梯区域的所述图像确定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
14.第二确定模块,用于获取各个电梯的状态信息,根据各个电梯的所述状态信息确定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
15.规划模块,用于根据预设最短路径算法,结合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所述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规划所述用户的乘梯路径;
16.渲染模块,用于在预先建立的楼宇三维模型中渲染出所述乘梯路径对应的导航路
线进行可视化显示。
17.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可视化乘梯方法的步骤。
18.第四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可视化乘梯方法。
19.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视化乘梯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该可视化乘梯方法,当接收到用户乘梯请求时,从乘梯请求中提取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然后采集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并根据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确定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再获取各个电梯的状态信息,根据各个电梯的状态信息确定各个电梯抵达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进一步根据预设最短路径算法,结合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规划用户的乘梯路径,最终在预先建立的大楼三维模型中渲染出乘梯路径对应的导航路线进行可视化呈现。通过上述方式,用户需要乘坐电梯时,不用先到达随机或按习惯选择的一个乘梯区域等待乘坐电梯,而可以先原地直观查看规划好的乘梯路径对应的可视化导航路线,再跟着可视化导航路线前往乘梯即可,提升了乘梯的智能性,减少了未知的等待时间,从而提升了用户的乘梯体验。
20.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可视化乘梯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可视化乘梯方法另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可视化乘梯方法一实施例涉及的根据dijkstra算法对所述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路径进行优化选择的示例图;
25.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视化乘梯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26.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涉及的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框图。
27.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组合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
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30.应当理解,在此本技术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技术。如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31.还应当进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32.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视化乘梯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其中,该可视化乘梯方法主要应用于可视化乘梯设备,该可视化电梯乘坐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比如智能手机、便携计算机、平板电脑)、和服务器等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终端设备,可视化乘梯设备承载有可视化乘梯系统。
33.其中,该可视化乘梯系统可以实现成为h5应用或h5应用的一部分,并被安装到移动终端中,使移动终端具备可视化乘梯的功能,h5应用是指基于html5(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5,html最新的修订版本,是一种超级文本标记语言)技术开发的应用程序。该可视化乘梯系统也可以实现成为内置有h5引擎的浏览器的一部分,并被安装到移动终端中,使移动终端具备可视化乘梯的功能;该视化乘梯系统还可以应用于h5应用和浏览器的后台服务器中,从而由服务器为移动终端的h5应用或浏览器提供可视化乘梯的功能。
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5.请参照图1,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视化乘梯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36.如图1所示,该可视化乘梯方法包括步骤s101至步骤s105。
37.步骤s101,当接收到用户乘梯请求时,从所述乘梯请求中提取所述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
38.以该可视化乘梯方法应用于服务器为例进行说明。
39.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给用户提供可视化乘梯的体验,需预先建立楼宇对应的三维仿真环境,具体地,步骤s101之前,包括:获取楼宇图像,并从所述楼宇图像中获取静态场景的全局信息和动态场景的全局信息;根据所述静态场景的全局信息对所述楼宇图像中的静态对象进行三维建模得到静态对象模型,以及根据所述动态场景的全局信息对所述楼宇图像中的动态对象进行三维建模得到动态对象模型;根据所述静态对象模型和所述动态对象模型得到楼宇三维模型。
40.楼宇可以是办公楼、商场、住宅楼等。获取楼宇图像并从楼宇图像中获取静态场景的全局信息和动态场景的全局信息的方式例如,通过管理端获取楼宇图像,并在管理端由人工对楼宇图像进行区域划分,将楼宇图像中包含静态对象的区域划分为静态场景区域,将包含动态图像的区域划分为动态场景区域,管理端将完成区域划分后的楼宇图像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管理端发送的完成区域划分后的楼宇图像,从完成区域划分后的楼宇图像中获取静态场景的全局信息和动态场景的全局信息。其中,静态对象包括墙体、楼层、楼梯、电梯井道和各楼层的多个乘梯区域等,静态场景的全局信息指的是楼宇图像中静态场景区域包含的静态对象对应的颜色、形状、纹理、位置等特征的信息;动态对象包括电梯,动态场景的全局信息指的是楼宇图像中动态场景区域包含的动态对象对应的颜色、形状、纹理、位置等特征的信息。
41.之后,基于静态场景的全局信息,对楼宇图像中的静态对象进行分析与空间特征归类,确定静态对象以及静态对象的空间位置;还基于动态场景的全局信息,对楼宇图像中的动态对象进行分析与空间特征归类,确定动态对象以及动态对象的空间位置。再根据静态对象以及静态对象的空间位置,对静态对象进行3d建模,得到obj格式的静态对象模型;还根据动态对象以及动态对象的空间位置,对动态对象进行3d建模,得到fbx格式的动态对象模型,可以理解的是,动态对象模型主要包括电梯模型,对电梯进行3d建模时可将电梯模型制作成为一个无纹理贴图的动态模型,同时为电梯模型创建楼层选择项控件,以增强视觉效果,实现电梯模型的流畅浏览与交互。
42.进一步将静态对象模型和动态对象模型按预设比例输出到h5引擎上,即可得到楼宇楼对应的3d视图模型(定义为楼宇三维模型),其中,预设比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设置,此处不作限定。楼宇三维模型能够完整表达楼宇内要素的空间分布,并包含完整的大楼墙体、大楼楼层、楼梯、电梯等要素,具备可视化功能。需要说明的是,还需要在大楼三维模型中标记各楼层中多个电梯对应的乘梯区域b、c、d、e...。
43.当用户需要乘坐电梯时,不用从所在楼层的各个乘梯区域中随机或按习惯选择一个乘梯区域立即走过去等待乘坐电梯,用户只需在原地使用移动终端打开h5应用或浏览器,h5应用或浏览器启动楼宇三维模型,在楼宇三维模型中的电梯模型下加载楼层选择项控件,用户在楼层选择项控件上通过点击操作选择自己所在的当前楼层以触发乘梯请求。服务器接收用户的乘梯请求,从用户的乘梯请求中提取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
44.步骤s102,采集所述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并根据各个乘梯区域的所述图像确定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
45.其中,楼宇中每个楼层的乘梯区域都对应部署有图像采集装置(比如摄像机),部署位置使得图像采集装置的采集范围能够覆盖乘梯区域即可。当从用户的乘梯请求中提取出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后,触发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从而根据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识别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包括俯视图,所述根据各个乘梯区域的所述图像确定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具体为:对各个乘梯区域的所述俯视图进行特征提取,得到各个乘梯区域的特征图;采用预设分类模型从各个乘梯区域的所述特征图中筛选出头肩目标框;统计从各个乘梯区域筛选出的所述头肩目标框的数量,得到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
47.考虑到乘梯区域待乘梯人员较为密集的情况,为了提升对待乘梯人数识别的准确性,触发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的俯视图,作为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那么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中主要呈现的就是待乘梯人员的头肩部分,有效排除因人员密集引起的遮挡重叠情况。
48.示例性的,采集到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之后,可以使用预设adaboost分类器从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中提取可能存在头肩的候选框(检测“ω”形状),并利用预设卷积神经网络对从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中提取的候选框进行特征提取,生成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特征图,然后利用预设svm分类器进一步从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特征图中筛选出头肩目标框,通过统计从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特征图中筛选出的头肩目标框的数量,确定出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
49.示例性的,还可以先利用预设卷积神经网络对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进行特征提取,获得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特征图,然后利用预设ssd分类回归模型对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特征图进行softxmax分类,得到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特征图中存在的头肩目标框,然后基于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特征图中存在的头肩目标框的数量,统计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
50.步骤s103,获取各个电梯的状态信息,根据各个电梯的所述状态信息确定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
51.进一步获取楼宇中所有电梯的状态信息,从而根据各个电梯的状态信息计算得到各个电梯抵达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的时间。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状态信息包括电梯所在的当前层数和停靠次数,所述根据各个电梯的所述状态信息确定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具体为:根据各个电梯的所述当前层数和所述停靠次数,结合预设计算公式t=|(m

n)|*t+x*t

,计算得到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其中,t表示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m表示电梯所在的当前层数,n表示所述用户所在的所述当前楼层,x表示电梯停靠次数,t和t

为常值,分别表示电梯单层运行所需时长和单次停靠所需等待的平均时长。
53.可以理解的是,电梯停靠次数是指电梯需要停驶的次数;单层运行所需时长是指电梯历经单一楼层所需的时长,可由电梯行驶速度和楼层间距得到,一般为常值;单次停靠所需等待的平均时长是指电梯单次停驶再次启动所需等待的平均时长,可以预先取电梯历史停驶所需等待的时长计算出的平均值,也可以约定次数或时段取平均,根据不同场景进行差异化取值。比如早八点到九点和晚五点到六点,取高峰时段平均等待的时长(高峰时段等待时长一般大于常规时段等待时长)。
54.根据各个电梯的当前层数和停靠次数,结合如下的预设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得到各个电梯抵达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的时间:
55.t=|(m

n)|*t+x*t

56.其中,t表示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
57.m表示电梯所在的当前层数;
58.n表示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
59.x表示电梯停靠次数;
60.t和t

为常值,分别表示电梯单层运行所需时长和单次停靠所需等待的平均时长。
61.步骤s104,根据预设最短路径算法,结合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所述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规划所述用户的乘梯路径。
62.在获得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后,采用预设的最短路径算法,结合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对从用户位置到各个乘梯区域的每条路径进行优化选择,基于优化选择出的最短路径规划用户的乘梯路径。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步骤s104包括子步骤s1041至s1042。
64.子步骤s1041,根据预设dijkstra算法对所述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路径进行优化选择,得到所述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最短路径。
65.其中,预设最短路径算法包括dijkstra(迪杰斯特拉)算法,dijkstra算法是典型
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由荷兰计算机科学家狄克斯特拉于1959年提出的,是从一个顶点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算法,解决的是有向图中最短路径问题。dijkstra算法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dijkstra算法的实现过程包括:声明一个数组dis来保存源点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距离和一个保存已经找到了最短路径的顶点的集合t,初始时,原点s的路径权重被赋为0(dis[s]=0)。若对于顶点s存在能直接到达的边(s,m),则把dis[m]设为w(s,m),同时把所有其他(s不能直接到达的)顶点的路径长度设为无穷大。初始时,集合t只有顶点s。然后,从dis数组选择最小值,则该值就是源点s到该值对应的顶点的最短路径,并且把该点加入到t中,此时完成一个顶点,然后,需要看看新加入的顶点是否可以到达其他顶点并且看看通过该顶点到达其他点的路径长度是否比源点直接到达短,如果是,那么就替换这些顶点在dis中的值。然后,又从dis中找出最小值,重复上述动作,直到t中包含了图的所有顶点。
[0066]
首先获取用户在当前楼层的位置,采用dijkstra算法对从用户位置到各个乘梯区域的每条路径进行优化选择,得到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最短路径。需要说明的是,该步骤的路径权重只考虑路径距离。
[0067]
为了更好理解,采用dijkstra算法对从用户位置到各个乘梯区域的每条路径进行优化选择的过程,以下结合图2所示的示例图举例进行说明。
[0068]
假设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有b、c、d、e四个乘梯区域,采用dijkstra算法对用户位置a节点到b、c、d、e四个节点的每条路径进行优化选择:
[0069]
1、引入两个集合(s、u),s集合包含已求出的最短路径的点(以及相应的最短长度),u集合包含未求出最短路径的点(以及a到该点的路径,注意如图2所示,a

>c由于没有直接相连初始时为∞);
[0070]
2、初始化两个集合,s集合初始时只有当前要计算的节点,a

>a=0,u集合初始时为a

>b=4,a

>c=∞,a

>d=2,a

>e=∞;
[0071]
3、从u集合中找出路径最短的点,加入s集合,例如a

>d=2;
[0072]
4、更新u集合路径,if('d到b、c、e的距离'+'ad距离'<'a到b、c、e的距离'),则更新u;
[0073]
5、循环执行3、4两步骤,直至遍历结束,完成优化选择,得到a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即得到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最短路径。
[0074]
子步骤s1042,根据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所述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从各个所述最短路径中确定所述用户的乘梯路径。
[0075]
考虑到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最短路径只是在距离因素上为用户提供方便,节省用户的乘梯时间,为此,得到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最短路径后,还结合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这两个因素,从所优化选择的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最短路径中选出最优路径,作为用户的乘梯路径,待乘梯人数越多,电梯抵达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越长,用户等电梯的时间就越久,因此实现了在距离因素的基础上再在等电梯的时间因素上进一步节省用户的乘梯时间。可以理解是,乘梯路径的终点为用户待乘坐电梯对应的目标乘梯区域。
[0076]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所述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从各个所述最短路径中确定所述用户的乘梯路径,具体为:根据
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所述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对各个所述最短路径进行评分,得到各个所述最短路径的评分值;根据各个所述最短路径的评分值,从各个所述最短路径中确定所述用户的乘梯路径。
[0077]
得到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最短路径后,可以结合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这两个因素,对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最短路径进行评分,从而根据评分结果从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最短路径中选择一个最短路径作为用户的乘梯路径。具体地,评分采用分配权重并加和的方式实现,即预先设置待乘梯人数对应的权重值(用a1表示)和电梯抵达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对应的权重值(用a1表示),a1和a2的取值满足a1+a2=1即可。如此,根据如下评分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得到用户到每个乘梯区域的最短路径对应的评分值:
[0078]
y=a1t+a2x
[0079]
其中,y表示评分值,t表示电梯抵达用户所在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x表示乘梯区域的待乘梯人数。
[0080]
将用户到每个乘梯区域的最短路径对应的评分值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评分值越高,说明用户等电梯的时间越久,因此选取分值最小的最短路径,作为用户的乘梯路径。
[008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预设最短路径算法,结合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所述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规划所述用户的乘梯路径,具体为:根据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所述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配置所述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路径权重;采用所述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路径权重替换预设dijkstra算法中的相应路径距离进行运算,以选择出最小路径权重对应的路径作为所述用户的乘梯路径。
[0082]
不同于前述路径权重只考虑路径距离的方式,该实施例中的路径权重不仅考虑路径距离,还考虑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这两个因素。具体地,根据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结合路径距离,配置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路径权重。配置路径权重采用分配权重并加和的方式实现,即预先设置路径距离对应的权重值(用w1表示)、待乘梯人数对应的权重值(用w2表示)和电梯抵达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对应的权重值(用w3表示),w1、w2和w3的取值满足w1+w2+w3=1即可,如此,根据入下所示的路径权重计算公式计算用户到每个乘梯区域的路径权重:
[0083]
z=w1l+w2t+w3x
[0084]
其中,z表示路径权重,l表示路径距离,t表示电梯抵达用户所在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x表示乘梯区域的待乘梯人数。
[0085]
然后用这个路径权重去替换dijkstra算法中的相应路径距离来进行改进dijkstra算法的运算,选择出最小路径权重对应的路径作为用户的乘梯路径。
[0086]
步骤s105,在预先建立的楼宇三维模型中渲染出所述乘梯路径对应的导航路线进行可视化显示。
[0087]
在得到用户的乘梯路径之后,即可在h5应用或浏览器启动的楼宇三维模型中渲染出乘梯路径对应的导航路线进行可视化显示,引导用户前往乘坐电梯。由此,实现了乘梯的
智能化,且能够为用户节省乘梯时间,为用户提供便捷。
[0088]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可视化乘梯方法,当接收到用户乘梯请求时,从乘梯请求中提取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然后采集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并根据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确定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再获取各个电梯的状态信息,根据各个电梯的状态信息确定各个电梯抵达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进一步根据预设最短路径算法,结合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规划用户的乘梯路径,最终在预先建立的大楼三维模型中渲染出乘梯路径对应的导航路线进行可视化呈现。通过上述方式,用户需要乘坐电梯时,不用先到达随机或按习惯选择的一个乘梯区域等待乘坐电梯,而可以先原地直观查看规划好的乘梯路径对应的可视化导航路线,再跟着可视化导航路线前往乘梯即可,提升了乘梯的智能性,减少了用户未知的等待时间,从而提升了用户的乘梯体验。
[0089]
请参照图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视化乘梯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0090]
如图4所示,该装置400,包括:提取模块401、第一确定模块402、第二确定模块403、规划模块404和渲染模块405。
[0091]
提取模块401,用于当接收到用户乘梯请求时,从所述乘梯请求中提取所述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
[0092]
第一确定模块402,用于采集所述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并根据各个乘梯区域的所述图像确定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
[0093]
第二确定模块403,用于获取各个电梯的状态信息,根据各个电梯的所述状态信息确定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
[0094]
规划模块404,用于根据预设最短路径算法,结合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所述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规划所述用户的乘梯路径;
[0095]
渲染模块405,用于在预先建立的楼宇三维模型中渲染出所述乘梯路径对应的导航路线进行可视化显示。
[0096]
需要说明的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各模块及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可视化乘梯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0097]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可以实现为一种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该计算机程序可以在如图5所示的计算机设备上运行。
[0098]
请参阅图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性框图。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服务器等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设备。
[0099]
如图5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其中,存储器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
[0100]
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存储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该程序指令被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执行任意一种可视化乘梯方法。
[0101]
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支撑整个计算机设备的运行。
[0102]
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执行任意一种可视化乘梯方法。
[0103]
该网络接口用于进行网络通信,如发送分配的任务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技术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0104]
应当理解的是,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其中,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0105]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下步骤:
[0106]
当接收到用户乘梯请求时,从所述乘梯请求中提取所述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采集所述当前楼层中各个乘梯区域的图像,并根据各个乘梯区域的所述图像确定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获取各个电梯的状态信息,根据各个电梯的所述状态信息确定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根据预设最短路径算法,结合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所述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规划所述用户的乘梯路径;在预先建立的楼宇三维模型中渲染出所述乘梯路径对应的导航路线进行可视化显示。
[0107]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状态信息包括电梯所在的当前层数和停靠次数,所述处理器实现所述根据各个电梯的所述状态信息确定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时,用于实现:
[0108]
根据各个电梯的所述当前层数和所述停靠次数,结合预设计算公式t=|(m

n)|*t+x*t

,计算得到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其中,t表示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m表示电梯所在的当前层数,n表示所述用户所在的所述当前楼层,x表示电梯停靠次数,t和t

为常值,分别表示电梯单层运行所需时长和单次停靠所需等待的平均时长。
[010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实现所述根据预设最短路径算法,结合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所述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规划所述用户的乘梯路径时,用于实现:
[0110]
根据预设dijkstra算法对所述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路径进行优化选择,得到所述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最短路径;
[0111]
根据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所述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从各个所述最短路径中确定所述用户的乘梯路径。
[01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实现所述根据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所述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从各个所述最短路径中确定所述用户的乘梯路径时,用于实现:
[0113]
根据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所述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对各个所述最短路径进行评分,得到各个所述最短路径的评分值;
[0114]
根据各个所述最短路径的评分值,从各个所述最短路径中确定所述用户的乘梯路
径。
[011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实现所述根据预设最短路径算法,结合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所述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规划所述用户的乘梯路径时,用于实现:
[0116]
根据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所述待乘梯人数和各个电梯抵达所述当前楼层所需的时长,配置所述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路径权重;
[0117]
采用所述用户到各个乘梯区域的路径权重替换预设dijkstra算法中的相应路径距离进行运算,以选择出最小路径权重对应的路径作为所述用户的乘梯路径。
[011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图像包括俯视图,所述处理器实现所述根据各个乘梯区域的所述图像确定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时,用于实现:
[0119]
对各个乘梯区域的所述俯视图进行特征提取,得到各个乘梯区域的特征图;
[0120]
采用预设分类模型从各个乘梯区域的所述特征图中筛选出头肩目标框;
[0121]
统计从各个乘梯区域筛选出的所述头肩目标框的数量,得到各个乘梯区域对应的待乘梯人数。
[012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实现所述当接收到用户乘梯请求时,从所述乘梯请求中提取所述用户所在的当前楼层之前,实现如下步骤:
[0123]
获取楼宇图像,并从所述楼宇图像中获取静态场景的全局信息和动态场景的全局信息;
[0124]
根据所述静态场景的全局信息对所述楼宇图像中的静态对象进行三维建模得到静态对象模型,以及根据所述动态场景的全局信息对所述楼宇图像中的动态对象进行三维建模得到动态对象模型;
[0125]
根据所述静态对象模型和所述动态对象模型得到楼宇三维模型。
[0126]
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中包括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被执行时所实现的方法可参照本技术可视化乘梯方法的各个实施例。
[0127]
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前述实施例所述的计算机设备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所述计算机设备的硬盘或内存。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所述计算机设备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计算机设备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
[0128]
进一步地,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区块链节点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
[0129]
本发明所指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区块链(blockchain),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批次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区块链可以包括区块链底层平台、平台产品服务层以及应用服务层等。
[013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
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131]
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