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口经济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7193618发布日期:2021-11-03 12:23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区域人口经济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数据测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区域人口经济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对于人口经济的调查与评估,是作为经济发展成果的有效评测途径。经济活动人口指的是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力供给的人口。这些人被视为实际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也称为现实的人力资源,是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人口经济的调查和统计对于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状况的分析和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然而,传统的人口经济测评方法仅仅是对生产总值或者平均值进行评估,只是在整体或者平均上了解该地区的经济走势,在人口流动性的地区将产生较大地评估偏差,无法提供稳定且准确的评估结果,从而无法准确预测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提高人口经济评测准确性的区域人口经济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区域人口经济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7.获取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对应的经济测评参数;
8.对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所述经济测评参数进行聚商处理,得到人济致性值;
9.将所述人济致性值与预设致性值进行致差处理,得到致性偏离值;
10.根据所述致性偏离值调整向测评监控系统发送的测评结果信号。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对应的经济测评参数,包括:获取区域内的人口聚集水平值以及对应的经济聚集水平值。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所述经济测评参数进行聚商处理,得到人济致性值,包括:求取区域内的人口聚集水平值与对应的经济聚集水平值的比值,得到的比值设置为所述人济致性值。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对应的经济测评参数,包括:获取多个区域的人口总数以及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所述经济测评参数进行聚商处理,得到人济致性值,包括:对多个区域的人口总数进行人口聚效处理,得到各区域的人口特聚值;对多个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经济聚效处理,得到各区域的经济特聚值;根据所述人口特聚值以及所述经济特聚值获取对应区域的人济致性值。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致性偏离值调整向测评监控系统发送的测评
结果信号,包括:检测所述致性偏离值与预设偏离值是否匹配;当所述致性偏离值与所述预设偏离值匹配时,向所述测评监控系统发送人口经济一致信号。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所述致性偏离值与预设偏离值是否匹配,之后还包括:当所述致性偏离值与所述预设偏离值不匹配时,向所述测评监控系统发送人口经济偏致信号。
17.一种区域人口经济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18.采样模块,用于获取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对应的经济测评参数;
19.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所述经济测评参数进行聚商处理,得到人济致性值;
20.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人济致性值与预设致性值进行致差处理,得到致性偏离值;
21.测评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致性偏离值调整向测评监控系统发送的测评结果信号。
22.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23.获取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对应的经济测评参数;
24.对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所述经济测评参数进行聚商处理,得到人济致性值;
25.将所述人济致性值与预设致性值进行致差处理,得到致性偏离值;
26.根据所述致性偏离值调整向测评监控系统发送的测评结果信号。
2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28.获取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对应的经济测评参数;
29.对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所述经济测评参数进行聚商处理,得到人济致性值;
30.将所述人济致性值与预设致性值进行致差处理,得到致性偏离值;
31.根据所述致性偏离值调整向测评监控系统发送的测评结果信号。
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33.通过对区域内的人口测评参数以及对应的经济测评参数的处理,便于知晓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的一致性情况,之后再与预设致性值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作为测评结果的评判标准,便于准确判断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协调程度,即准确判断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是否一致,提高了对人口经济评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5.图1为一实施例中区域人口经济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36.图2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3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0.本发明涉及一种区域人口经济检测方法。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区域人口经济检测方法包括获取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对应的经济测评参数;对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所述经济测评参数进行聚商处理,得到人济致性值;将所述人济致性值与预设致性值进行致差处理,得到致性偏离值;根据所述致性偏离值调整向测评监控系统发送的测评结果信号。通过对区域内的人口测评参数以及对应的经济测评参数的处理,便于知晓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的一致性情况,之后再与预设致性值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作为测评结果的评判标准,便于准确判断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协调程度,即准确判断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是否一致,提高了对人口经济评测的准确性。
41.请参阅图1,其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区域人口经济检测方法的流程图。所述区域人口经济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的部分或全部。
42.s100:获取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对应的经济测评参数。
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是对区域内的人口具体情况进行测评后的特征参数,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用于体现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的情况,便于知晓区域内的人口聚集分布情况。所述经济测评参数是与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相对应的,即每一个区域内的经济测评参数与其区域人口测评参数对应,也即所述经济测评参数是与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一一对应。在对区域内的人口以及对应的经济情况进行特征采集,便于对区域内的人口以及对应的经济状态进行实时采集,从而便于后续对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一致性进行评估。
44.s200:对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所述经济测评参数进行聚商处理,得到人济致性值。
4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所述经济测评参数作为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评估的特征参数,将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所述经济测评参数进行聚商处理,是将区域内的人口聚集情况与经济聚集情况进行评估,即是对区域内的人口聚集状态与经济聚集状态之间的一致性进行评估,得到的所述人济致性值就是对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
以及所述经济测评参数评估的结果,便于后续根据所述人济致性值的大小确定测评结果信号的发送类型。
46.s300:将所述人济致性值与预设致性值进行致差处理,得到致性偏离值。
4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人济致性值是对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所述经济测评参数进行聚商处理后得到的,所述人济致性值直接展示出区域内的人口聚集情况以及经济聚集情况之间的一致性,所述人济致性值体现出区域内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的一致程度。在得到所述人济致性值后,将所述人济致性值与所述预设致性值进行致差处理,实际是将当前区域内的人济致性值与标准的人济致性值进行比较,便于知晓当前区域内的人济致性值与标准的人济致性值之间的差别,从而便于知晓当前区域内的人济致性值与标准的人济致性值之间的偏差程度,进而便于后续根据所述致性偏离值调整测评结果信号的类型,以便于监控人员及时知晓每一个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的协调程度。
48.s400:根据所述致性偏离值调整向测评监控系统发送的测评结果信号。
4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致性偏离值是基于所述人济致性值和所述预设致性值的,在对所述人济致性值与所述预设致性值进行比较后,得到的致性偏离值是对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一致性的偏差值,用于体现对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一致性的偏差程度。这样,在确定了所述致性偏离值的大小后,通过对所述致性偏离值的数值判定,便于向所述测评监控系统发送对应且准确的测评结果信号,以使所述测评监控系统及时知晓各区域的人口与经济的一致程度。
5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对应的经济测评参数,包括:获取区域内的人口聚集水平值以及对应的经济聚集水平值。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为当前区域内的人口聚集水平值,所述人口聚集水平值用于体现当前区域内的人口数的聚集程度,而所述经济测评参数为该区域内的经济聚集水平值,所述经济聚集水平值用于体现该区域内的经济生产总值的聚集程度。在对相同区域内的人口以及经济的集聚水平采集后,根据人口聚集程度以及对应的经济集聚程度,便于知晓当前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从而便于知晓当前区域内的人口数量与经济生产总值之间是否一致。
51.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所述经济测评参数进行聚商处理,得到人济致性值,包括:求取区域内的人口聚集水平值与对应的经济聚集水平值的比值,得到的比值设置为所述人济致性值。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人口聚集水平值是作为当前区域内的人口数的聚集程度的数字量化结果,将当前区域内的人口分布的集聚情况通过数字显示,直观展示出当前区域内的人口在此区域内的集聚程度的高低,而所述经济聚集水平值作为该区域内的经济生产总值的聚集程度的数字量化结果,将当前区域内的经济生产总值分布的集聚情况通过数字显示,直观展示出当前区域内的经济生产总值在此区域内的集聚程度的高低。这样,在当前区域内,人口与经济均有对应的集聚程度的数值,这两个数值具有相同的属性,便于将人口集聚程度与经济集聚程度进行同等比较,从而便于确定当前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程度是否相同。
5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对应的经济测评参数,包括:获取多个区域的人口总数以及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是基于多个区域的人口总数获取的,所述人口总数即是各区域的人口数,即每一个区
域的人口对应于所述人口总数,将每一个区域的人口总数进行分别采集,便于区分各区域的人口数,从而便于区分各区域的人口分布情况。而所述国内生产总值则对应于该区域内的经济生产总值,每一个区域的经济生产总值通过所述国内生产总值展现,将各区域的经济生产总值区分出来,使得每一个区域的人口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对应,从而使得每一个区域的分布与经济分布进行对应,便于区分各区域在所有采样区域内的人口经济一致程度。
53.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所述经济测评参数进行聚商处理,得到人济致性值,包括:对多个区域的人口总数进行人口聚效处理,得到各区域的人口特聚值;对多个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经济聚效处理,得到各区域的经济特聚值;根据所述人口特聚值以及所述经济特聚值获取对应区域的人济致性值。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人口总数是一个区域内的人口数,将多个区域的人口总数进行人口聚效处理,是求取各区域的人口在所有采样区域的人口的集聚分布,作为各区域的人口特有的集聚情况,属于各区域的人口分布特性。而所述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内的经济生产值,将多个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经济聚效处理,是求取各区域的经济产值在所有采样区域的经济产值的集聚分布,作为各区域的经济产值特有的集聚情况,属于各区域的经济产值分布特性。在获取了各区域的人口分布特性以及经济产值分布特性之后,即获取的所述人口特聚值和所述经济特聚值,对所述人口特聚值以及所述经济特聚值做商,以取得所述人口特聚值与所述经济特聚值之间的比值,便于确定各区域的人口数与经济产值之间的协调程度,从而便于确定各区域的人口数与经济产值是否一致。
54.可以理解的,所述人济致性值是基于人口以及经济所得出的,所述人济致性值是根据当地各区域的人口分布以及经济分布情况得到的。在确定了区域内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经济分布情况,即可知道当前区域在整个地区内的人口集聚情况以及经济集聚情况,便于知晓当前区域的人口集聚程度以及经济集聚程度,从而便于知晓当前区域的人口集聚水平与经济集聚水平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使得当前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协调程度得以展示。然而,在实际测算中,只根据区域的人口分布以及经济分布情况来计算,而不考虑到该区域是属于沿海区域还是属于内陆区域的话,容易导致对测算结果的不准确,毕竟对于不同的发展要求的地区,没有必要将所有地区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评测,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准确获取各区域的人济致性值。
55.所述根据所述人口特聚值以及所述经济特聚值获取对应区域的人济致性值中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0056][0057]
其中,cpe
i
为第i区域的人济致性值,p
i
为第i区域的人口特聚值,即第i区域的人口集聚程度,g
i
为第i区域的经济特聚值,即第i区域的经济集聚程度,p
i
为第i区域的人口总数,g
i
为第i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w
i
为第i区域的区域面积度,用于体现各区域所处的省市内的面积百分比,a
i
为第i区域的区域发展重要度,用于体现各区域在省市内所起到的发展优先程度,即用于体现各区域在省市内的发展优先级,log为以10为底的对数函数。在对人
口特聚值以及经济特聚值进行求取时,不仅将区域内的人口占比进行计算,而且,还对区域面积度以及区域发展重要度进行计算,将区域在整个地区内的面积所占比以及发展重要程度进行统计,使得面积所占比以及发展重要程度作为人口特聚值以及经济特聚值的重要参数。毕竟一个地区的面积占比以及发展优先权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例如,当前区域处于沿海省市内,区域面积度所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小,即沿海省市的各区域的面积普遍不大,也即沿海省市的各区域之间的面积差异程度较小,而区域发展重要度相对于内陆省市的区域,影响人口特聚值以及经济特聚值的程度就比较大,即根据现有的发展策略,沿海省市内的各区域具有优先发展的特点。这样,在对于不同的省市的各区域进行测评时,需要考虑到当前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之后再根据所采集的参数,对应求取各区域在当前省市内的人济致性值,便于确定具有类似发展以及人口特点的省市内的各区域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一致性。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对于区域人口经济分布而言,cpe(consistency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越大,即人济致性值系数越大,表示人口的空间集聚能力越强。以0.618为临界值,cpe>0.618表明该地区人口集聚水平高于经济集聚水平,cpe<0.618表明该地区人口集聚水平低于经济集聚水平。cpe越偏离0.618,表明该区域人口经济分布一致性越差;反之,区域人口经济分布一致性越好,区域人口经济协调程度越高。
[0058]
为了进一步地从相对比较角度,反映人口经济协调性的偏离程度,同时反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偏离对上级行政区人口经济分布协调程度的影响。所述将所述人济致性值与预设致性值进行致差处理,得到致性偏离值,包括以下步骤:
[0059]
对所述人济致性值与所述预设致性值进行第一致差处理,得到第一致性偏离值;
[0060]
获取区域发展期望值以及上级行政区的人济致性值;
[0061]
检测所述区域发展期望值是否大于预设年限;
[0062]
当所述区域发展期望值大于所述预设年限时,将所述第一致性偏离值、所述区域发展期望值以及上级行政区的人济致性值进行第二致差处理,得到第二致性偏离值;
[0063]
将所述第二致性偏离值设置为所述致性偏离值。
[0064]
上述步骤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0065][0066]
其中,cd为区域人口经济偏离度指数,即所述致性偏离值,p
j
为第j区域的人口集聚程度,cpe
j
为第j区域的人济致性值,m
j
为第j区域的所在的上级行政区人口经济分布协调程度,即第j区域的所在的上级行政区的人济致性值,γ为第j区域的所在的上级行政区的极化发展期望,即第j区域的所在的上级行政区在理想状态下发展达标的情况下,所需的人口经济发展期望时长,通常以年作为计量时长。所述第一致差处理即为将第j区域的人济致性值与预设致性值进行求差平方,即第一致性偏离值(cpe
j

0.618)2,之后再将此值与区域发展期望值以及上级行政区的人济致性值进行第二致差处理,即求取的第一致性偏离值与人口集聚程度以及上级行政区人口经济一致度进行累加并开方,得到当前区域在人口经济分布上的偏离程度。因此,在cpe指标基础上构建区域人口经济偏离度指数(consistency deviation,简称cd),以准确衡量一个国家或高级行政区域总体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
一致性程度。cd指数类似于标准差,实质是反映区域人口经济分布与完全理想一致性状态时的偏离程度。
[006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致性偏离值调整向测评监控系统发送的测评结果信号,包括:检测所述致性偏离值与预设偏离值是否匹配;当所述致性偏离值与所述预设偏离值匹配时,向所述测评监控系统发送人口经济一致信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致性偏离值作为各区域的人口与经济一致性的偏离程度值,用于体现各区域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偏离程度,直接地展示了各区域的人口经济一致性的程度。所述预设偏离值作为标准偏离值,所述预设偏离值是对区域内的人口经济完全一致性时对应的致性偏离值,使得所述预设偏离值作为各区域的人口经济一致性的评判标准。所述致性偏离值与所述预设偏离值匹配,表明了当前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为一致,即当前区域内的人口集聚程度与经济集聚程度相适应,也即当前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协调程度较高。这样,此时向所述测评监控系统发送人口经济一致信号,便于将当前区域的人口经济分布具有一致性的信息发送至测评监控系统,从而便于监控人员通过获取接收到的信号了解当前区域的人口经济分布情况。
[0068]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所述致性偏离值与预设偏离值是否匹配,之后还包括:当所述致性偏离值与所述预设偏离值不匹配时,向所述测评监控系统发送人口经济偏致信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致性偏离值与所述预设偏离值不匹配,表明了当前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为不一致,即当前区域内的人口集聚程度与经济集聚程度不适配,也即当前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协调程度较低。这样,此时向所述测评监控系统发送人口经济偏致信号,便于将当前区域的人口经济分布一致性较差的信息发送至测评监控系统,从而便于监控人员通过获取接收到的信号了解当前区域的人口经济分布情况,进而便于知晓所有区域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
[0069]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1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1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007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区域人口经济检测装置,其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区域人口经济检测方法实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区域人口经济检测装置具有用于实现所述区域人口经济检测方法各步骤对应的功能模块。所述区域人口经济检测装置包括采样模块、第一处理模块、第二处理模块以及测评检测模块,其中:
[0071]
采样模块,用于获取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对应的经济测评参数;
[0072]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以及所述经济测评参数进行聚商处理,得到人济致性值;
[0073]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人济致性值与预设致性值进行致差处理,得到致性偏离值;
[0074]
测评检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致性偏离值调整向测评监控系统发送的测评结果信号。
[007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处理模块通过对区域内的人口测评参数以及对应的经济测评参数的处理,便于知晓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的一致性情况,之后第二处理模块再与预设致性值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作为测评结果的评判标准,便于测评检测模块准确判断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协调程度,即准确判断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是否一致,提高了对人口经济评测的准确性。
[007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样模块还用于获取区域内的人口聚集水平值以及对应的经济聚集水平值。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为当前区域内的人口聚集水平值,所述人口聚集水平值用于体现当前区域内的人口数的聚集程度,而所述经济测评参数为该区域内的经济聚集水平值,所述经济聚集水平值用于体现该区域内的经济生产总值的聚集程度。采样模块在对相同区域内的人口以及经济的集聚水平采集后,根据人口聚集程度以及对应的经济集聚程度,便于知晓当前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匹配程度,从而便于知晓当前区域内的人口数量与经济生产总值之间是否一致。
[0077]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处理模块还用于求取区域内的人口聚集水平值与对应的经济聚集水平值的比值,得到的比值设置为所述人济致性值。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人口聚集水平值是作为当前区域内的人口数的聚集程度的数字量化结果,所述第一处理模块将当前区域内的人口分布的集聚情况通过数字显示,直观展示出当前区域内的人口在此区域内的集聚程度的高低,而将所述经济聚集水平值作为该区域内的经济生产总值的聚集程度的数字量化结果,第一处理模块又将当前区域内的经济生产总值分布的集聚情况通过数字显示,直观展示出当前区域内的经济生产总值在此区域内的集聚程度的高低。这样,在当前区域内,人口与经济均有对应的集聚程度的数值,这两个数值具有相同的属性,便于第一处理模块将人口集聚程度与经济集聚程度进行同等比较,从而便于确定当前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程度是否相同。
[007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采样模块还用于获取多个区域的人口总数以及对应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采样模块采集的所述区域人口测评参数是基于多个区域的人口总数获取的,所述人口总数即是各区域的人口数,即每一个区域的人口对应于所述人口总数,将每一个区域的人口总数进行分别采集,便于区分各区域的人口数,从而便于区分各区域的人口分布情况。而所述采样模块采集的所述国内生产总值则对应于该区域内的经济生产总值,每一个区域的经济生产总值通过所述国内生产总值展现,采样模块将各区域的经济生产总值区分出来,使得每一个区域的人口总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对应,从而使得每一个区域的分布与经济分布进行对应,便于区分各区域在所有采样区域内的人口经济一致程度。
[0079]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处理模块还用于对多个区域的人口总数进行人口聚效处理,得到各区域的人口特聚值;对多个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经济聚效处理,得到各区域的经济特聚值;根据所述人口特聚值以及所述经济特聚值获取对应区域的人济致性值。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人口总数是一个区域内的人口数,所述第一处理模块将多个区域的人口总数进行人口聚效处理,是求取各区域的人口在所有采样区域的人口的集聚分布,作为各区域的人口特有的集聚情况,属于各区域的人口分布特性。而所述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内的经济生产值,所述第一处理模块将多个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经济聚效处理,是求取各区域的经济产值在所有采样区域的经济产值的集聚分布,作为各区域的经济产值特有
的集聚情况,属于各区域的经济产值分布特性。在获取了各区域的人口分布特性以及经济产值分布特性之后,即获取的所述人口特聚值和所述经济特聚值,所述第一处理模块对所述人口特聚值以及所述经济特聚值做商,以取得所述人口特聚值与所述经济特聚值之间的比值,便于确定各区域的人口数与经济产值之间的协调程度,从而便于确定各区域的人口数与经济产值是否一致。
[0080]
可以理解的,所述人济致性值是基于人口以及经济所得出的,所述人济致性值是根据当地各区域的人口分布以及经济分布情况得到的。在确定了区域内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经济分布情况,即可知道当前区域在整个地区内的人口集聚情况以及经济集聚情况,便于知晓当前区域的人口集聚程度以及经济集聚程度,从而便于知晓当前区域的人口集聚水平与经济集聚水平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使得当前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协调程度得以展示。然而,在实际测算中,只根据区域的人口分布以及经济分布情况来计算,而不考虑到该区域是属于沿海区域还是属于内陆区域的话,容易导致对测算结果的不准确,毕竟对于不同的发展要求的地区,没有必要将所有地区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评测,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准确获取各区域的人济致性值。
[0081]
所述根据所述人口特聚值以及所述经济特聚值获取对应区域的人济致性值中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0082][0083]
其中,cpe
i
为第i区域的人济致性值,p
i
为第i区域的人口特聚值,即第i区域的人口集聚程度,g
i
为第i区域的经济特聚值,即第i区域的经济集聚程度,p
i
为第i区域的人口总数,g
i
为第i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w
i
为第i区域的区域面积度,用于体现各区域所处的省市内的面积百分比,a
i
为第i区域的区域发展重要度,用于体现各区域在省市内所起到的发展优先程度,即用于体现各区域在省市内的发展优先级,log为以10为底的对数函数。在对人口特聚值以及经济特聚值进行求取时,不仅将区域内的人口占比进行计算,而且,还对区域面积度以及区域发展重要度进行计算,将区域在整个地区内的面积所占比以及发展重要程度进行统计,使得面积所占比以及发展重要程度作为人口特聚值以及经济特聚值的重要参数。毕竟一个地区的面积占比以及发展优先权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例如,当前区域处于沿海省市内,区域面积度所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小,即沿海省市的各区域的面积普遍不大,也即沿海省市的各区域之间的面积差异程度较小,而区域发展重要度相对于内陆省市的区域,影响人口特聚值以及经济特聚值的程度就比较大,即根据现有的发展策略,沿海省市内的各区域具有优先发展的特点。这样,在对于不同的省市的各区域进行测评时,需要考虑到当前区域所在的地理位置,之后再根据所采集的参数,对应求取各区域在当前省市内的人济致性值,便于确定具有类似发展以及人口特点的省市内的各区域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一致性。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对于区域人口经济分布而言,cpe系数越大,即人济致性值系数越大,表示人口的空间集聚能力越强。以0.618为临界值,cpe>0.618表明该地区人口集聚水平高于经济集聚水平,cpe<0.618表明该地区人口集聚水平低于经济集聚水平。cpe越偏离0.618,表明该区域人口经济分布一致性越差;反之,区域人口经济分布一致性越好,区
域人口经济协调程度越高。
[0084]
为了进一步地从相对比较角度,反映人口经济协调性的偏离程度,同时反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偏离对上级行政区人口经济分布协调程度的影响。所述第二处理模块还用于:
[0085]
对所述人济致性值与所述预设致性值进行第一致差处理,得到第一致性偏离值;
[0086]
获取区域发展期望值以及上级行政区的人济致性值;
[0087]
检测所述区域发展期望值是否大于预设年限;
[0088]
当所述区域发展期望值大于所述预设年限时,将所述第一致性偏离值、所述区域发展期望值以及上级行政区的人济致性值进行第二致差处理,得到第二致性偏离值;
[0089]
将所述第二致性偏离值设置为所述致性偏离值。
[0090]
上述步骤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0091][0092]
其中,cd为区域人口经济偏离度指数,即所述致性偏离值,p
j
为第j区域的人口集聚程度,cpe
j
为第j区域的人济致性值,m
j
为第j区域的所在的上级行政区人口经济分布协调程度,即第j区域的所在的上级行政区的人济致性值,γ为第j区域的所在的上级行政区的极化发展期望,即第j区域的所在的上级行政区在理想状态下发展达标的情况下,所需的人口经济发展期望时长,通常以年作为计量时长。所述第一致差处理即为将第j区域的人济致性值与预设致性值进行求差平方,即第一致性偏离值(cpe
j

0.618)2,之后再将此值与区域发展期望值以及上级行政区的人济致性值进行第二致差处理,即求取的第一致性偏离值与人口集聚程度以及上级行政区人口经济一致度进行累加并开方,得到当前区域在人口经济分布上的偏离程度。因此,在cpe指标基础上构建区域人口经济偏离度指数cd,以准确衡量一个国家或高级行政区域总体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程度。cd指数类似于标准差,实质是反映区域人口经济分布与完全理想一致性状态时的偏离程度。
[009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测评检测模块还用于检测所述致性偏离值与预设偏离值是否匹配;当所述致性偏离值与所述预设偏离值匹配时,向所述测评监控系统发送人口经济一致信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处理模块获取的所述致性偏离值作为各区域的人口与经济一致性的偏离程度值,用于体现各区域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偏离程度,直接地展示了各区域的人口经济一致性的程度。所述预设偏离值作为标准偏离值,所述预设偏离值是对区域内的人口经济完全一致性时对应的致性偏离值,使得所述预设偏离值作为各区域的人口经济一致性的评判标准。所述测评检测模块将所述致性偏离值与所述预设偏离值匹配,表明了当前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为一致,即当前区域内的人口集聚程度与经济集聚程度相适应,也即当前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协调程度较高。这样,此时测评检测模块向所述测评监控系统发送人口经济一致信号,便于将当前区域的人口经济分布具有一致性的信息发送至测评监控系统,从而便于监控人员通过获取接收到的信号了解当前区域的人口经济分布情况。
[0094]
进一步地,所述测评检测模块还包括当所述致性偏离值与所述预设偏离值不匹配时,向所述测评监控系统发送人口经济偏致信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致性偏离值与所述预
设偏离值不匹配,表明了当前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为不一致,即当前区域内的人口集聚程度与经济集聚程度不适配,也即当前区域内的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协调程度较低。这样,此时测评检测模块向所述测评监控系统发送人口经济偏致信号,便于将当前区域的人口经济分布一致性较差的信息发送至测评监控系统,从而便于监控人员通过获取接收到的信号了解当前区域的人口经济分布情况,进而便于知晓所有区域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
[0095]
关于区域人口经济检测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区域人口经济检测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区域人口经济检测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本技术
[0096]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服务器,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2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区域内的人口总数以及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区域人口经济检测方法。
[0097]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2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技术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009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009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0100]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技术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等。
[0101]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