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盘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59522发布日期:2023-03-07 20:18阅读:29来源:国知局
托盘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关于一种托盘结构,特别是一种具有轴套的托盘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服务器的机箱中常需要安装多个机板,以满足现今对服务器的多样需求。为了方便维修或更换机板,有些机板会放置在可升降的托盘上,由托盘内固定的插销件穿过可移动的滑槽,来达到托盘的可升降功能。
3.然而,在升降托盘时,可能会导致插销件与滑槽壁面的摩擦,造成托盘的升降过程不平顺,甚至有可能造成插销件或滑槽壁面的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托盘结构,以解决先前技术中升降托盘的过程不平顺的问题。
5.本发明之一实施例所揭露的托盘结构,用以组装于一机箱内。托盘结构包含一托架、一滑片、一第二导引柱、一轴套以及一把手。托架用以设置于机箱内。托架包含一底板以及一侧墙。侧墙立于底板,且侧墙具有一第一导引槽。滑片可移动地设置于侧墙。滑片具有一斜向沟槽以及一第二导引槽。斜向沟槽与第一导引槽呈一夹角。斜向沟槽与第一导引槽有至少部分重叠,以用以供机箱的一第一导引柱穿过斜向沟槽与第一导引槽。第二导引柱设置于侧墙上,第二导引柱穿过第二导引槽,且滑片透过第二导引槽可相对于第二导引柱移动。轴套可转动地套住第二导引柱,且轴套位于第二导引槽内。把手设置于滑片上,以带动滑片相对于侧墙的移动。滑片透过轴套的转动可相对于第二导引柱移动,并透过斜向沟槽可相对于第一导引柱移动,其中滑片相对于第二导引柱移动的方向相异于滑片相对于第一导引柱移动的方向。
6.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托盘结构,由于轴套可相对滑片转动,使得滑片与轴套之间为转动的线接触,避免了滑片与第二导引柱之间移动的面接触,从而减少了滑片相对于侧墙移动时的摩擦力,使得能平顺地操作托盘结构的移动。
7.以上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8.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所绘示的托盘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9.图2是图1的托盘结构的侧视剖面图。
10.图3是图1的托盘结构的局部侧视剖面图。
11.图4是图2的托盘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12.图5与图6是图1的托盘结构的把手的作动示意图。
13.图7是图1的托盘结构的前视示意图。
14.图8是图7的托盘结构的把手的分解示意图。
15.图9与图10是图7的把手的卡扣结构的作动示意图。
16.元件标号说明
17.1:托盘结构
18.100:托架
19.110:底板
20.111:开口
21.120:侧墙
22.120a:第一侧墙
23.120b:第二侧墙
24.121:第一导引槽
25.200:滑片
26.201:斜向沟槽
27.202:直向沟槽
28.203:第二导引槽
29.204:第三导引槽
30.300:把手
31.310:侧臂部
32.311:通孔
33.320:握持部
34.330:卡扣机构
35.331:连接部
36.3311:第一端
37.3312:第二端
38.3312a:倾斜面
39.332:第一扣部
40.3321:导斜面
41.333:第二扣部
42.3331:导斜面
43.334:操作件
44.335:第一弹性件
45.336:第二弹性件
46.400:第二导引柱
47.500:轴套
48.600:第三导引柱
49.2:机箱
50.21:第一导引柱
51.rc:转动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52.以下将说明有关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请参照图1至图6,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所绘示的托盘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托盘结构的侧视剖面图,图3是图1的托盘结构的局部侧视剖面图,图4是图2的托盘结构的分解示意图,且图5与图6是图1的托盘结构的把手的作动示意图。
53.在本实施例中,托盘结构1用以组装于例如应用于服务器的一机箱2内,其中服务器例如可用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运算、边缘运算(edge computing),亦可当作5g服务器、云端服务器或车联网服务器使用。托盘结构1包含一托架100、二个滑片200以及一把手300。
54.托架100用以设置于机箱2内,且包含一底板110以及二个侧墙120。底板110用以装载机箱2的电子组件,如机板(未另绘示)。侧墙120分别立于底板110的相对两侧。二个滑片200分别可移动地设置于二个侧墙120上。把手300包含二个侧臂部310以及一握持部320。侧臂部310分别可移动地设置于二个滑片200上且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二个侧墙120上。握持部320设置于二个侧臂部310之间。由于托盘结构1在靠近二个侧墙120的两侧结构大致上相同,因此以下仅就其中一侧的结构来进行说明。
55.侧墙120具有多个第一导引槽121。滑片200具有多个斜向沟槽201以及多个直向沟槽202。第一导引槽121的数量、斜向沟槽201的数量与直向沟槽202的数量皆相同。第一导引槽121与斜向沟槽201呈一夹角。第一导引槽121与斜向沟槽201有至少部分重叠,以用以供机箱2的一第一导引柱21穿过第一导引槽121与斜向沟槽201。斜向沟槽201分别与直向沟槽202相连,且斜向沟槽201与直向沟槽202相连的一端位于斜向沟槽201远离直向沟槽202的一端与底板110之间。直向沟槽202的长轴方向实质上相同于第一导引槽121的长轴方向。直向沟槽202的长轴方向与第一导引槽121的长轴方向皆朝向底板110。也可以说,直向沟槽202与第一导引槽121皆为垂直方向延伸的槽体。
56.托盘结构1更包含多个第二导引柱400以及多个轴套500。滑片200更包含多个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引槽203。第二导引柱400的数量、轴套500的数量与第二导引槽203的数量皆相同。第二导引柱400设置于侧墙120上,第二导引柱400穿过滑片200的第二导引槽203,且滑片200透过第二导引槽203可相对于第二导引柱400移动。轴套500可转动地套住第二导引柱400,且轴套500位于第二导引槽203内并与第二导引槽203的壁面接触。
57.托盘结构1更包含一第三导引柱600。滑片200更具有一第三导引槽204。把手300的侧臂部310具有一通孔311。第三导引柱600设置于侧墙120上,且第三导引柱600穿过滑片200的第三导引槽204与把手300的侧臂部310的通孔311,且把手300的侧臂部310透过第三导引槽204可移动地设置于滑片200上。并且,搭配把手300的侧臂部310以一转动中心rc可转动地设置于侧墙120上,把手300的侧臂部310相对于侧墙120的转动,透过把手300的侧臂部310相对于滑片200的移动,转变为滑片200相对于侧墙120的移动。如此一来,把手300可在一初始位置与一抬升位置之间透过侧臂部310而转动,并带动滑片200相对于侧墙120的移动。
58.如图1与图2所示,当把手300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导引柱21位于第一导引槽121的上端部分并位于斜向沟槽201远离直向沟槽202的一端,且滑片200尚未被移动。在把手300从初始位置移向抬升位置的过程中,如图2、图5到图6所示,滑片200受到把手300的侧臂
部310的带动,并且滑片200受到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引槽203的限制,使得滑片200仅能透过轴套500与第二导引柱400相对于侧墙120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由于轴套500可相对滑片200转动,使得滑片200与轴套500之间为转动的线接触,避免了滑片200与第二导引柱400之间移动的面接触,从而减少了滑片200相对于侧墙120移动时的摩擦力。并且,在把手300从初始位置移向抬升位置的过程中,斜向沟槽201与第一导引槽121的重叠部分基于水平移动的滑片200而从第一导引槽121的上端部分移往下端部分(即,垂直方向移动),这样可将斜向沟槽201与第一导引槽121供第一导引柱21穿过的位置从第一导引槽121的上端部分移往下端部分,也就是带动侧墙120相对于第一导引柱21移动,达到将托盘结构1相对于机箱2抬升的效果。换句话说,使用者可握住握持部320来转动把手300,并在转动把手300的同时带动滑片200相对于侧墙120的水平移动,进而在机箱2内升降整个托盘结构1。
59.此外,在本实施例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握持部320与侧臂部310的连接处到转动中心rc之间的距离大于侧臂部310与滑片200的连接处(即第三导引柱600或通孔311的位置)到转动中心rc之间的距离。藉此,可透过力矩放大,达到以相对较小的转动把手300的力道来升降相对较重的托盘结构1的效果。
60.在本实施例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底板110可具有多个开口111。开口111的数量与第一导引槽121的数量相同,且开口111分别与第一导引槽121相连。藉此,可在把手300移到抬升位置时,藉由提起把手300的握持部320,平顺地让第一导引柱21的头部透过直向沟槽202与开口111自底板110下方脱离,进而将整个托盘结构1抬离机箱2,完成托盘结构1自机箱2的拆卸。
61.在本实施例与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开口111、第一导引槽121、斜向沟槽201、直向沟槽202、第二导引槽203、第二导引柱400与轴套500各自的数量皆非用来限制本发明,而可视实际情况来调整。
62.接着请一并参照图7至图10,其中图7是图1之托盘结构的前视示意图,图8是图7之托盘结构的把手的分解示意图,且图9与图10是图7之把手的卡扣结构的作动示意图。
63.在本实施例以及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把手300更可包含一卡扣机构330。卡扣机构330包含一连接部331、一第一扣部332、一第二扣部333以及一操作件334。连接部331可移动地设置于握持部320的内侧,且连接部331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3311以及一第二端3312。第一端3311固定于第一扣部332,且第一扣部332可随着连接部331相对于握持部320移动。第二端3312抵顶第二扣部333,且第二扣部333可转动地设置于握持部320。操作件334设置于连接部331并位于握持部320的外侧,且操作件334可随着连接部331相对于握持部320移动。
64.如图1、图2与图7所示,当把手300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扣部332勾扣于二个侧墙120当中的一第一侧墙120a,第二扣部333勾扣于二个侧墙120当中的一第二侧墙120b,以共同限制把手300与侧墙120之间的转动。使用者可在握住握持部320的同时,以手指朝远离第一侧墙120a的方向拨动操作件334,而带动连接部331与第一扣部332相对于握持部320远离第一侧墙120a移动,藉以解除第一扣部332对第一侧墙120a的勾扣关系。同时,连接部331的第二端3312推动第二扣部333,使得第二扣部333相对于握持部320转动并远离第二侧墙120b,藉以解除第二扣部333对第二侧墙120b的勾扣关系。也就是说,使用者可在握住把手300的握持部320后,藉由操作操作件334来解除把手300与侧墙120之间的锁定关系,接着将
把手300从初始位置转动到抬升位置后,将整个托盘结构1脱离机箱2,并且全程的操作可仅用单手完成,十分方便。
65.在本实施例以及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连接部331的第二端3312在远离操作件334的一侧可具有一倾斜面3312a。藉此,除了可让第二端3312推动第二扣部333的位置离第二扣部333的转动中心较远而产生较大的力矩之外,还可在第二端3312推动第二扣部333转动时提供让位,使得第二扣部333的转动不受第二端3312的干涉。
66.在本实施例以及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卡扣机构330更可包含一第一弹性件335以及一第二弹性件336。第一弹性件335设置于握持部320并抵顶连接部331。第二弹性件336设置于握持部320并抵顶第二扣部333。藉此,可在使用者拨动操作件334以移动连接部331与转动第二扣部333之后,分别藉由第一弹性件335与第二弹性件336的弹性回复力将连接部331(连同第一扣部332和操作件334)与第二扣部333复位。
67.在本实施例以及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中,第一扣部332在远离操作件334的一侧具有一导斜面3321,且第二扣部333在远离操作件334的一侧具有一导斜面3331。藉此,可在把手300从抬升位置回到初始位置的过程中,利用导斜面3321、3331抵顶侧墙120的上端,从而分别向握持部320的中心位置推动与转动第一扣部332与第二扣部333,待第一扣部332与第二扣部333越过侧墙120的上端后,藉由第一弹性件335与第二弹性件336复位并重新勾扣于侧墙120。
68.根据上述实施例之托盘结构,由于轴套可相对滑片转动,使得滑片与轴套之间为转动的线接触,避免了滑片与第二导引柱之间移动的面接触,从而减少了滑片相对于侧墙移动时的摩擦力,使得能平顺地操作托盘结构的升降。
69.虽然本发明以前述之诸项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相像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之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之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说明书所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