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绿色建筑的能耗优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219141发布日期:2022-03-12 12:17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绿色建筑的能耗优化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绿色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基于绿色建筑的能耗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业发展迅猛,建筑能耗已经占据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公共建筑的耗能情况尤为严重,虽然公共建筑数量只占总建筑物数量的5%左右,但其能耗却占建筑总能耗的22%,单位面积的用电能耗为普通住宅的5~15倍。同时,我国正处于能源相对短缺的时期,建筑高能耗状况加大了我国能源压力,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已是刻不容缓。因此,监测、控制和降低公共建筑能耗成为了当前建筑节能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最初为减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筑节能具体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增大室内外能量交换热阻,以减少供热系统、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因大量热消耗而产生的能耗。
4.为了降低能耗,我们提出一种基于绿色建筑的能耗优化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绿色建筑的能耗优化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绿色建筑的能耗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s1:获取待设计建筑的三维模型;
8.s2:根据三维模型,设计建筑物中围护系统、暖通系统、照明系统的相关布局;
9.围护系统:根据建筑的三维模型以及建筑物所处的地区的气候,设计围护结构中透明区域和非透明区域的比例以及位置分布,其次确定出透明区域和非透明区域各自的厚度;
10.暖通系统:根据建筑的三维模型以及建筑物所处的地区的气候,确定暖通系统中各个暖通设备的布局及功率;
11.照明系统:根据建筑的三维模型,确定照明系统中各个照明设备的布局以及照明设备的功率;
12.s3:根据设计的围护系统、暖通系统、照明系统,选择合适的材料;
13.s31:根据不同的材料,确定实现上述功能所需材料的厚度以及该材料的价格,从而确定材料的总价;
14.s32:对不同材料的总价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总价较低的材料;
15.s4:获取建筑各能耗系统的各自能耗,以及建筑总体的能耗;将各能耗数据与大数据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各能耗系统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
16.s41、如果各能耗系统均小于大数据中对应的各项数据,则维持现有建筑设计不变;
17.s42、如果存在能耗系统大于大数据的情况,则对相关能耗系统进行调整;调整后,需对各能耗系统的各自能耗,以及建筑总体的能耗进行监测;
18.s421、如果总体能耗大于原设计能耗,则恢复原有设计;
19.s422、如果总体能耗小于原设计能耗,则采用现有设计。
20.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透明区域的围护结构采用双层真空玻璃,透明区域的厚度为12-21mm;所述非透明区域采用保温墙体,非透明区域的厚度为30-60mm。
21.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暖通系统包括暖通数据采集模块、暖通控制模块和暖通数据监测模块,实时监测建筑室内的温湿度,根据建筑室内环境状况实时调控暖通设备。
22.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照明系统包括多个人体感应设备,将多个人体感应设备分别安装在建筑的各个区域,当该区域人员离开一定时间后,则对该区域的照明设备进行断电;断电后,如果人体感应设备感应到人员,则对相关照明设备进行供电。
23.优选的,当人离开的时间需大于5分钟,方可进行照明设备的断电处理。
24.优选的,还包括报警模块,当步骤s3中能耗系统需要调节时,可通过报警模块报警,用于提醒相关人员进行调节。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对建筑物中围护系统、暖通系统、照明系统进行合理布局,从而减小能耗;本技术还能获取建筑各能耗系统的各自能耗,以及建筑总体的能耗,可将各能耗数据与大数据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对各项设计进行调整,获取最优设计,从而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2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27.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基于绿色建筑的能耗优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0.s1:获取待设计建筑的三维模型;
31.s2:根据三维模型,设计建筑物中围护系统、暖通系统、照明系统的相关布局;
32.围护系统:根据建筑的三维模型以及建筑物所处的地区的气候,设计围护结构中透明区域和非透明区域的比例以及位置分布,其次确定出透明区域和非透明区域各自的厚度;
33.暖通系统:根据建筑的三维模型以及建筑物所处的地区的气候,确定暖通系统中各个暖通设备的布局及功率;
34.照明系统:根据建筑的三维模型,确定照明系统中各个照明设备的布局以及照明设备的功率;
35.s3:根据设计的围护系统、暖通系统、照明系统,选择合适的材料;
36.s31:根据不同的材料,确定实现上述功能所需材料的厚度以及该材料的价格,从而确定材料的总价;
37.s32:对不同材料的总价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总价较低的材料;
38.s4:获取建筑各能耗系统的各自能耗,以及建筑总体的能耗;将各能耗数据与大数据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各能耗系统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
39.s41、如果各能耗系统均小于大数据中对应的各项数据,则维持现有建筑设计不变;
40.s42、如果存在能耗系统大于大数据的情况,则对相关能耗系统进行调整;调整后,需对各能耗系统的各自能耗,以及建筑总体的能耗进行监测;
41.s421、如果总体能耗大于原设计能耗,则恢复原有设计;
42.s422、如果总体能耗小于原设计能耗,则采用现有设计。
43.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透明区域的围护结构采用双层真空玻璃,透明区域的厚度为12-21mm;所述非透明区域采用保温墙体,非透明区域的厚度为30-60mm。
44.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暖通系统包括暖通数据采集模块、暖通控制模块和暖通数据监测模块,实时监测建筑室内的温湿度,根据建筑室内环境状况实时调控暖通设备。
45.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照明系统包括多个人体感应设备,将多个人体感应设备分别安装在建筑的各个区域,当该区域人员离开一定时间后,则对该区域的照明设备进行断电;断电后,如果人体感应设备感应到人员,则对相关照明设备进行供电。
46.优选的,当人离开的时间需大于5分钟,方可进行照明设备的断电处理。
47.优选的,还包括报警模块,当步骤s3中能耗系统需要调节时,可通过报警模块报警,用于提醒相关人员进行调节。
48.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s1:获取待设计建筑的三维模型;s2:根据三维模型,设计建筑物中围护系统、暖通系统、照明系统的相关布局;围护系统:根据建筑的三维模型以及建筑物所处的地区的气候,设计围护结构中透明区域和非透明区域的比例以及位置分布,其次确定出透明区域和非透明区域各自的厚度;暖通系统:根据建筑的三维模型以及建筑物所处的地区的气候,确定暖通系统中各个暖通设备的布局及功率;照明系统:根据建筑的三维模型,确定照明系统中各个照明设备的布局以及照明设备的功率s3:获取建筑各能耗系统的各自能耗,以及建筑总体的能耗;将各能耗数据与大数据中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各能耗系统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s31、如果各能耗系统均小于大数据中对应的各项数据,
则维持现有建筑设计不变;s32、如果存在能耗系统大于大数据的情况,则对相关能耗系统进行调整;调整后,需对各能耗系统的各自能耗,以及建筑总体的能耗进行监测;s321、如果总体能耗大于原设计能耗,则恢复原有设计;s322、如果总体能耗小于原设计能耗,则采用现有设计。
4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