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24905发布日期:2022-03-26 14:55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显示屏已被广泛用于便携式电子器件(例如可以用于移动通讯终端、平板电脑、电子书以及导航设备)以及大屏化电子装置等诸多领域,其中,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因具有低功耗、高色饱和度、广视角、薄厚度、能实现柔性化等优异性逐渐被应用到显示屏中。
3.目前,oled触控显示屏中主要包括显示基板和设置在显示面板表面的触控功能层,但是对于全面屏,因触控功能层中的金属信号走线在显示面板的不同区域对外界环境光的反射角度不同,使得显示屏部分区域存在显示亮度不均(mura)的现象,从而影响显示效果。
4.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急需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能够解决信号走线在显示区的不同区域由于布线走向而造成的亮度不均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8.显示基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边框区,所述边框区内包括绑定区;以及
9.触控功能层,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上,所述触控功能层包括触控电极层与触控信号走线层,所述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位于显示区的触控感应块;所述触控信号走线层包括多个信号走线,所述多个信号走线与多个所述触控感应块一一对应连接并延伸至所绑定区;以及
10.遮光层,位于所述触控功能层远离所述显示基板的一侧,所述遮光层包括多个遮光图案,所述遮光图案覆盖于所述信号走线的表面。
11.在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功能层包括扇出区,所述扇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靠近所述边框区的一侧,至少部分所述扇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内,所述多个信号走线经所述扇出区延伸至所述绑定区,所述遮光层形成于所述扇出区的部分所述信号走线的表面。
12.在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信号走线层和触控电极层层叠设置且通过导电过孔导通,所述遮光层覆盖于所述触控信号走线层的全部表面。
13.在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信号走线层和触控电极层同层设置,所述遮光层覆盖于所述触控信号走线层及触控电极层的全部表面。
14.在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层叠设置的基板和发光层,所
述发光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像素单元,所述多个像素单元位于所述显示区内,所述像素单元包括子像素;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所述信号走线与所述子像素错开设置,所述遮光层显露所述子像素。
15.在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的所述信号走线并行排列形成多个出光孔,每个所述出光孔与至少一个所述子像素对应。
16.在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光孔为中心对称图形。
17.在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走线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及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为直线段,所述第二连接段为曲线段,每个第二连接段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段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信号走线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段相对设置,相邻的两个信号走线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段相对设置,所述遮光层形成于所述扇出区的所述第二连接段的表面。
18.在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段背离另一信号走线的表面还延伸有一凸柱对,所述凸柱对旋转一定角度能与所述第一连接段重合。
19.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20.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在信号走线表面设置遮光层,以消除信号走线在显示区的不同区域造成的亮度不均现象,提升了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22.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23.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
24.图2为图1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25.图3为图1的触控显示面板的a区域的放大图;
26.图4为图1的触控显示面板b区域的放大图;
27.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的信号走线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的剖面图;
29.图7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00、200、300-触控显示面板;
32.222-第一部分信号走线;224-第二部分信号走线;
33.1-显示基板;2、210-触控功能层;3、31、41-遮光层;4-平坦层;
34.101-显示区;103-边框区;105-绑定区;234-汇集段;
35.10-基板;12-发光层;120、130-像素单元;30、301、410-遮光图案
36.20-触控电极层;22-触控信号走线层;201-触控感应块;
37.221、250、330-信号走线;225-冗余金属垫;
38.110-扇出区;231-走线对;233-第一出光孔;
39.235-第二出光孔;241、251、331-第一连接段;
40.242、252、340-第二连接段;232-纵向段;
41.25-导电过孔;5-绝缘层;342-凸柱对;341-凸耳。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4.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以下请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所述触控显示面板进行详细描述。
45.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以下请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00进行详细描述。
46.请参阅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基板1、触控功能层2与遮光层3。
47.显示基板1包括显示区101和位于所述显示区101一侧的边框区103,所述边框区103内包括绑定区105。
48.触控功能层2设置在所述显示基板1上,所述触控功能层2包括触控电极层20与触控信号走线层22。
49.所述触控电极层20包括多个位于显示区101的触控感应块201;所述触控信号走线层22包括多个信号走线221,所述多个信号走线221与多个所述触控感应块201一一对应连接并延伸至所绑定区105。遮光层3位于所述触控功能层2远离所述显示基板1的一侧,所述遮光层3包括多个遮光图案30,所述遮光图案30覆盖于所述信号走线221的表面。
5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在信号走线221表面设置遮光层3,以消除信号走线221在显示区101的不同区域的反射角度不同造成的亮度不均现象,提升了显示效果。
51.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进行说明。
52.请参阅图1-4,图1-4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100,所述触控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基板1、触控功能层2、遮光层3及平坦层4。
53.所述显示基板1具有显示区101和位于显示区101一侧的边框区103,所述边框区103内包括绑定区105。
54.所述显示基板1包括层叠设置的基板10、发光层12以及封装层14。所述发光层1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像素单元120,所述像素单元120位于所述显示区101内,每个所述像素单元120包括至少一个子像素。
55.所述触控功能层2包括设置在显示基板1上的触控电极层20和触控信号走线层22。触控信号走线层22和触控电极层20同层设置。
56.所述触控电极层20包括多个触控感应块201,至少部分触控感应块201位于显示区101内。需要说明的是,触控感应块201可以部分位于显示区101内,也可以全部位于显示区101内。优选的,触控感应块201全部位于显示区101内。由此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01内均可以进行触控操作,增大了触控感应的范围。
5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感应块201构成m行、n列的矩阵排列,其中,第1行至第m-1行的触控感应块201的尺寸相同,第m行的触控感应块201的尺寸相同,第m行的触控感应块201的尺寸小于剩余行的触控感应块201的尺寸。使显示区101的最下面一行的触控感应块201的尺寸减小,是为了在显示区101留出扇出区110所需的空间。
58.所述触控信号走线层22包括多个信号走线221,多个信号走线221与多个触控感应块201一一对应并与多个触控感应块201电连接,且多个信号走线221延伸至绑定区105,并与绑定区105内的驱动集成电路连接。通过信号走线221连接触控感应块201和驱动集成电路,实现触控信号的传输。需要说明的是,驱动集成电路可以是触控驱动电路,也可以是触控驱动电路与显示驱动电路的结合。
59.所述触控功能层2包括扇出区110,至少部分扇出区110位于显示区101内,使信号走线221在显示区101内进行汇集,因此信号走线221在边框区103内所需要的空间减小。由此可以减小触控显示面板100边框在第二方向上的高度,实现窄边框设计。优选的,如图1所示,扇出区110全部位于显示区101内,即显示区101覆盖扇出区110。
60.信号走线221包括第一部分信号走线222及第二部分信号走线22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信号走线222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纵向段232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汇集段234,汇集段234的末端延伸至绑定区105,所述纵向段232与汇集段234相交且纵向段232及汇集段234均位于显示区10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汇集段234位于与其导通的触控感应块201所在列的触控感应块201靠近所述边框区103的一侧。信号走线221中的第二部分信号走线224直线延伸至所述扇出区110再到边框区10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61.为了消除扇出区110区域的信号走线与其它区域的信号走线221因反射角度造成的视角mura现象,会在其与其导通的该列的触控感应块201的下方设置冗余金属垫225。冗余金属垫225仅用于消除信号走线反射角度造成的差异,不参与导电。
62.相邻的两个所述信号走线221并行排列构成走线对231,每个走线对231之间形成多个第一出光孔233,相邻走线对之间形成多个第二出光孔235,每个所述第一出光孔233与至少一个所述像素单元120对应,每个所述第二出光孔235与至少一个所述像素单元130对应。避免因为信号走线221遮挡子像素而对显示效果造成影响。相比现有技术通过一个信号走线绕开像素单元,本实施例是两个所述信号走线221相对设置并避开像素单元120,这样可以减小每个信号走线221所占据的显示区101的空间,从而提升触控感应块201的空间占比。
6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出光孔233及第二出光孔235可以和一个像素单元120对应,也可以和多个像素单元120对应,即一个出光孔中环绕多个像素单元120。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此处不作限定这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光孔233及第二出光孔235的形状可以依像素单元120的形状来决定,在本实施中,第一出光孔233及第二出光孔235均为中心对称图形。
64.具体地,所述信号走线221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241及第二连接段242,所述第一连接段241为直线段,所述第二连接段242为曲线段,每个第二连接段242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段241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信号走线221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段241相对设置,相邻的两个信号走线221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段242相对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段242为圆弧或者半圆形状。
65.所述遮光层3包括多个遮光图案30,所述遮光图案30覆盖于显示区的所述信号走线221的表面。所述遮光层3显露所述像素单元120。因为汇集段234沿第二方向延伸,从而,汇集段234对外界环境光的反射角度与纵向段232对外界环境光的反射角度不同,所以,在整个信号走线221的表面设置遮光层3,直接把由于信号走线221的走向改变而造成的亮度不均匀现象消除,提升了显示效果。
6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层3还覆盖触控电极层20的表面,这样,还能消除触控感应块201反射造成的亮度不均的现象。
67.在本实施方式中,平坦层4设置在遮光层3及平坦层4的表面。该平坦层4具体可以为绝缘材料制成的膜层,例如可以为采用有机树脂(organic coating简称:oc)制成的绝缘膜层。
68.请参阅图5,图5显示的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信号走线250包括的第二连接段25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例稍有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段252由三个支段顺次连接构成,具体地,第二连接段252包括第一支段255以及位于第一支段255两端的第二支段253,第一支段255的长度小于第二支段253的长度,两个第二连接段252相对构成的形状为类菱形。也即,第一连接段251用于连接,第二连接段252用于绕开像素单元130。从而像素单元120也可以为菱形。可以理解,遮光层还是形成于信号走线250的全部表面。
69.请参阅图6,图6显示的所述触控显示面板200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控功能层210包括的触控信号走线层22和触控电极层20层叠设置,触控信号走线层22和触控电极层20之间设置有绝缘层5且通过导电过孔25导通,以此实现触控信号走线层22包括的多个信号走线221与触控电极层20包括的多个触控感应块201的连接。且触控信号走线层22与基板10的距离大于触控电极层20与基板10的距离。遮光层31位于触控信号走线层22的表面积侧面,触控电极层20包括的触控感应块201的投影位于对应的遮光层31包括的遮光图案301在基板10上的投影范围内,从而,遮光层31可以一并消除触控感应块201产生的反射引起的视觉不良现象。
70.而且由于触控信号走线层22和触控电极层20设置在不同层,避免了信号走线221挤占显示区101内触控感应块201的空间,从而保证了触控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扇出区110可以部分位于显示区101内,也可以全部位于显示区101内。
71.请参阅图7,图7显示的所述触控显示面板300与第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基
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信号走线330的形状与信号走线221的形状稍有不同。
72.在本实施例中,信号走线330包括的所述第二连接段340背离另一第二连接段340的一侧还延伸有一凸柱对342,每个凸柱对342包括两个间隔的凸耳341,凸耳341之间的间隙d与两个第一连接段331之间的间隙相同,从而,所述凸柱对342旋转一定角度能与所述第一连接段331重合,相邻信号走线330的凸柱对342是间隔的。凸柱对342与信号走线330同时形成。
73.另外,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遮光层形成于整个信号走线的表面,在本实施例中,遮光层41仅形成于扇出区的汇集段包括的第一连接段331的表面,也即遮光层41包括的遮光图案410形成于每个第一连接段331的表面。
74.因为部分信号走线330从第一方向汇聚到扇出区110,那就是信号走线330从竖向延伸到横向延伸的转变,从而导致了汇集段234对外界环境光的反射角度与信号走线221的纵向段232对外界环境光的反射角度不同,利用遮光图案30去覆盖汇集段234部分的第一连接段331,消除了汇集段234的第一连接段331在横向上对光线的反射。
75.相邻信号走线330的凸柱对342也是沿竖直方向延伸,如图7的虚线框c显示,使扇出区的多个汇集段234在纵向上的排列与纵向段232的延伸方向一致,也就是利用凸柱对342缩小相邻的信号走线330之间的形状差异,以减小这部分光线之间的反射差异,从而能消除扇出区110的信号走线的反射角度造成的亮度不均现象。
76.也即,在本实施例中,是直接对产生反射差异的地方设置遮光层以进行消除,以及利用凸柱对342进行反射修正,从而也能消除由于信号走线的反射角度不同造成的亮度不均现象。
7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78.显示装置包括触控显示面板、控制电路及壳体。其中,壳体与触控显示面板连接以对触控显示面板进行支撑和固定,控制电路设置在壳体内,且控制电路与触控显示面板电连接,以控制触控显示面板进行画面显示。
79.其中,触控显示面板可以固定到壳体上,与壳体形成一个整体,触控显示面板和壳体形成密闭空间,用以容纳控制电路。控制电路可以为显示装置主板,同时,控制电路上还可以集成有电池、天线结构、麦克风、扬声器、耳机接口、通用串行总线接口、摄像头、距离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受话器以及处理器等功能组件中的一个或多个,以使显示装置1能适应于各种应用领域。
80.需要说明的是,显示装置并不限于以上内容,其还可以包括其他器件,比如还可以包括摄像头、天线结构、指纹解锁模块等,以扩大其使用范围,此处不作限制。
8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电视机、电脑、移动电话、可折叠以及可卷曲oled等柔性oled显示及照明,以及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均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所属应用领域范围内。
8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100,在信号走线221的表面设
置遮光层3,以消除信号走线221在显示区101的不同区域由于布线走向而造成的亮度不均现象,提升了显示效果。
83.综上所述,虽然本技术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