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改进FRAM方法的飞机着陆安全品质分析方法

文档序号:30623283发布日期:2022-07-02 05:18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改进FRAM方法的飞机着陆安全品质分析方法
一种基于改进fram方法的飞机着陆安全品质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飞机安全问题,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改进fram方法的 飞机着陆安全品质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2.飞机着陆阶段的安全性分析对于飞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波 音公司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2年间,全球27216公斤 级以上商用喷气式飞机发生的安全事故中,23%的严重事故发生于着 陆阶段,17%的事故死亡人数同样发生于着陆阶段。从飞行人员的角 度出发,着陆阶段的技术能力培养也是重中之重,涉及速度、航向、 制动、高度等多个航行诸元的控制,与外界多个环境因素具有耦合作 用,一旦某一项因素控制产生偏差,就会对飞行安全产生极大影响。 在着陆飞行控制过程中,人为因素是分析的重点,虽然当前航空技术 可靠性不断提高,但仍无法完全实现自动驾驶,这也使得人为因素成 为系统运行安全中最大不确定因素。根据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对 十年间发生的144起飞行事故的分析结果表明,其中105起事故直接 或间接由人为差错引起,占事故总数的73%。因此,对着陆阶段中的 人为因素展开分析尤为重要。
3.当前有关航空人为因素的研究中,大多仍基于定性分析的方法展 开,分析结果对分析者或专家的经验依赖性较强。如:事故树分析、 故障树分析、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等方法,这类分析方法对系统子部 件之间的关联性挖掘并不充分,分析结果会有一定缺陷;第二代人因 可靠性分析方法中的认知可靠性和差错分析技术和人因差错分析技 术在安全生产各个领域的人因分析中被广泛应用,该类方法注重对迫 使不安全控制行为发生情景的识别,认为通过对情景的瓦解可以实现 人因差错预防,但该类方法分析结果会受分析者的影响;系统理论过 程分析方法是基于系统理论事故建模和过程的一种危险分析方法,该 方法充分引入了系统化的理念,将分析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把安全作 为一个控制问题来处理,从而有效降低了对分析者工作经验的依赖, 但该方法依然缺乏定量分析的能力,且不善于对人为因素展开分析; 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分析效果更好、可以有效提高飞机着陆安全性 能的飞机着陆安全品质分析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提高飞机着陆安全性能的 基于改进fram方法的飞机着陆安全品质分析方法。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基于改进fram方法的飞机着陆安全品质分析方法,包括以 下步骤:
7.s1、确定飞机着陆滑跑过程中的分析目标和问题边界;
8.s2、对飞机的着陆系统功能模块进行识别;
9.s3、对着陆系统功能模块的潜在变化进行确定;
10.s4、通过着陆系统功能模块构建着陆滑跑模型,通过着陆滑跑模 型得到虚拟试飞
数据,对虚拟试飞数据的功能共振关系进行识别;
11.s5、对功能共振关系的形成原因进行梳理总结并构建初步安全屏 障措施;
12.s6、重复步骤s1~s5,开展新一轮的数据采集,并对不同周期 内的数据进行比对,将初步安全屏障措施中的无效安全屏障措施及时 剔除,确定最终的安全屏障措施。
1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飞机着陆滑跑过程中的分析目标为 飞行员在操控飞机着陆过程中的安全品质,包括下滑曲线、下降率、 接地速度、接地点、滑行航向、制动系统;飞机着陆滑跑过程中的问 题边界为飞机开始下滑直至减速滑跑结束期间着陆系统功能模块的 工作品质。
14.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飞机的着陆系统功能模块包括油门、 方向舵、升降舵、制动系统、态势感知、操作规程、道面信息、接地。
15.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中,构建着陆滑跑模型包括以下步骤:
16.s41、计算飞机着陆时的接地速度,其计算公式为:
[0017][0018]
式中:v
td
为接地速度;k1为速度修正系数;s为机翼面积;w为 飞机重量;ρ为空气密度;c
ltd
为飞机接地时的升力系数;
[0019]
s42、计算飞机接地后的运动方程,其计算公式为:
[0020][0021]
f=fgn;
[0022][0023][0024]
式中:d为空气阻力;f为刹车作用下的滚动摩擦阻力;l为升 力;g为重力系数;f为摩擦系数;c
dtd
为空气阻力系数;综合后得出:
[0025][0026]
对速度进行积分后得到:
[0027][0028]
式中:δt为数据采样时间间隔;v(t+δt)为所需求解的下一时刻 速度值;由于ds=tdv,可得出滑跑距离计算公式为:
[0029][0030]
式中:δs为间隔时间内滑行的距离;x轴和y轴的偏移距离可以 表示为:
[0031][0032]
式中:θ为飞机滑行航向与跑道磁航向的交角;
[0033]
s43、对运动方程进行偏距修正,其计算公式为:
[0034][0035]
式中:δy为飞机与跑道中心线的偏距;δy
max
为允许的最大偏距。
[003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37]
本发明通过基于fram方法对飞机着陆阶段安全性进行分析,重点 分析目标为飞机着陆接地至滑跑结束期间的飞行员操控能力,其通过 虚拟试飞的方式,对不同环境影响下的飞机着陆数据进行分析,识别 得到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共振关系,同时也了解到飞行员驾驶技术上的 缺陷,从而从系统和人因两个方面制定安全屏障措施,有效提升了飞 机着陆系统的运行安全水平,给飞机的运行安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附图说明
[003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 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 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 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 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9]
图1为改进fram方法的分析流程图;
[0040]
图2为飞机着陆阶段划分图;
[0041]
图3为飞机接地航向与接地点示意图;
[0042]
图4为飞机着陆阶段功能网络图;其中,图4a为飞机着陆下滑 阶段功能网络图;图4b为飞机着陆滑跑阶段功能网络图;
[0043]
图5为滑跑距离安全包络示意图;
[0044]
图6为侧偏距安全包络示意图;
[0045]
图7为着陆滑跑轨迹图;
[0046]
图8为着陆滑跑距离示意图;
[0047]
图9为着陆滑跑侧偏距示意图;
[0048]
图10为着陆滑跑最大偏航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之内。
[0050]
1、改进fram方法分析步骤介绍
[0051]
传统fram分析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的方式对各个功能模块之间 的共振关系进行识别,虽然引入了系统化的分析理念,但分析程序中 缺乏验证环节,安全屏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无法证实。对此,需改进 分析流程,使fram方法能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系统运行安全缺陷, 改进的分析流程如图1所示。
[0052]
显然,建立滚动优化的动态安全分析方法必须基于一定的计算机 技术,若完全基于人工评判将使安全分析的工作量过于庞大。
[0053]
step0:确定分析目标和问题边界
[0054]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大量分析目标都呈现出复杂系统的特征, 功能模块与性能指标爆炸式增长,若不对问题进行边界定义,会出现 问题规模过大而无法完成的现象。因此,必须根据现实需求明确分析 目标并划定问题边界。
[0055]
step1:系统功能模块的识别和描述
[0056]
以往的分析模型大都基于因果逻辑勾画系统运行关系,功能模块 间的关联性具有串联特点,这不能刻画部分复杂系统子部件间的多关 联和非线性特性。fram方法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采用六角图形来描 述系统功能单位,更有利于刻画各功能子部件之间关联的类型和作用 方式。六个角分别代表:输入(i)、输出(o)、时间(t)、控制(c)、资 源(r)、前提(p)。
[0057]
step2:系统功能潜在变化的确定
[0058]
要准确识别功能部件之间的共振关系必须理清各部件上游与下 游之间的作用关系,了解上游部件的输出性能变化。此外,功能部件 的输出变化还与其运行背景有关。在具有充足数据的基础上,只需对 输入输出数据进行等级标准的划分即可知道上下游部件间的功能变 化关系,部分情况下只需明白功能部件之间的数据变化趋势即可。
[0059]
step3:基于运行数据的功能共振识别
[0060]
基于经验和单一事例的功能依赖关系判断会存在片面性,会有漏 识别和错识别的现象,部分识别的关系还因为极低的触发概率不具备 较高的防控价值。在有大量数据累积的基础上,可及时修正不正确的 依赖关系,明确功能共振关系。在实际运行中,数据主要来自于两个 方面,一是飞行员日常执行任务过程中记录的飞行参数,二是进行地 面模拟训练中积累的训练数据。本发明的数据主要是飞机着陆滑跑模 型虚拟试飞生成,对数据的品质评价主要基于成熟飞行员的经验判断。 通过对数据的挖掘,识别功能共振关系。
[0061]
step4:安全屏障的构建
[0062]
屏障的构建主要用于隔绝功能共振的发生。fram方法中主要有 四类屏障:物理屏障、功能屏障、象征屏障、无形屏障。对于不同的 功能关系,因充分考虑现实制约因素,在统筹成本、效率、实现延迟 等因素前提下设计最佳的屏障方案。
[0063]
step5:跳回step1,开展新一轮分析
[0064]
将构建的安全屏障带入新一轮的安全分析之中是检验安全屏障 措施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具备虚拟仿真平台的前提下,可显著提高 系统优化效率。
[0065]
2、虚拟飞行员着陆滑跑模型构建
[0066]
为提高分析效率,本发明采用虚拟试飞的方式模拟飞行员着陆这 一过程。着陆阶段是指飞机从安全高度开始下滑,到接地后滑跑减速 至正常地面滑行速度的全过程。着陆阶段可近似分为两个阶段,即下 滑减速阶段和地面减速滑跑阶段,如图2所示。下滑曲线的控制会影 响接地时的航向诸元,如接地点、接地速度、航向等。由于通过对接 地时航向诸元的分析可间接反映出下滑过程品质的优劣,因此本发明 只对着陆接地与滑跑减速过程进行模拟。
[0067]
接地速度是指飞机主轮接地时的水平速度,该速度要略小于升力 平衡飞机重量所需的速度。计算方法为:
[0068][0069]
式中:v
td
为接地速度;k1为速度修正系数;s为机翼面积;w为 飞机重量;ρ为空气密度;c
ltd
为飞机接地时的升力系数。但在实际 飞行中,因为人因和环境扰动,接地速度会有波动,假设其服从高斯 分布n(v
td
,σv)。为缩短滑跑距离,应尽可能小,但必须大于飞机的失 速速度且留有余度,避免顺风切变下失速坠毁,因此会有一个安全波 动区间。另外,飞机在着陆接地时,接地点、接地航向与刹车的使用 均会有一定的扰动,均假设服从高斯分布。
[0070]
飞机在主轮接地后,机头缓慢放下,由两点滑跑变为三点滑跑。 两点滑跑时间较短,飞机迎角较大,阻力也大,为更好地控制滑跑方 向,不使用刹车或其它制动系统(反推系统与减速伞)。三点滑跑时 间较长,迎角小,空气阻力小,但在摩擦力和刹车作用下,减速效果 与两点滑跑相当,因此可近似认为接地后加速度不变。此时发动机推 力近乎为0,运动方程可表示为:
[0071][0072]
f=fgn
ꢀꢀꢀꢀꢀꢀꢀꢀꢀꢀꢀꢀꢀꢀꢀꢀꢀꢀꢀꢀꢀꢀꢀꢀꢀꢀꢀꢀ
(3)
[0073][0074][0075]
式中:d为空气阻力;f为刹车作用下的滚动摩擦阻力;l为升 力;g为重力系数;f为摩擦系数;c
dtd
为空气阻力系数。联立式(2)~ (5)可得出:
[0076][0077]
对速度进行积分可得到:
[0078][0079]
式中:δt为数据采样时间间隔;v(t+δt)为所需求解的下一时刻 速度大小。由于ds=tdv,因此可以得出滑跑距离计算公式为:
[0080][0081]
式中:δs为时间内滑行的距离,在采样间隔足够小的情况下, 可以近似为直线距离。由此,x轴和y轴的偏移距离可以表示为:
[0082][0083]
式中:θ为飞机滑行航向与跑道磁航向的交角,规定向右偏转为 负,向左为正,如图3所示。
[0084]
由于飞机滑行中与跑道中心线存在侧偏距,飞行员会及时进行修 正,避免飞机偏出跑道。偏距修正的快慢可用角速度表示,且偏距越 大,角速度越大,飞行员偏距修正模型可表示为:
[0085][0086]
式中:δy为飞机与跑道中心线的偏距;δy
max
为允许的最大偏距, 若飞机超过这一偏距值则会有较高的偏出跑道风险。通过最大偏移距 离的限制也可以限制转弯角速度的大小,避免因转弯率过大造成飞机 侧翻的安全事故。
[0087]
3、基于改进fram方法的着陆滑跑安全分析
[0088]
基于改进的fram方法分析流程,对飞机着陆滑跑过程的安全品 质展开分析:
[0089]
step0:确定分析目标和问题边界
[0090]
本发明的分析目标为飞行员在操控飞机着陆过程中的安全品质, 包括下滑曲线、下降率、接地速度、接地点、滑行航向、制动系统等 诸元的操控质量。若某一要素超出了安全包络线的区间范围,则说明 飞行员实施了某一不安全控制行为或某一功能模块发生异变,会影响 飞机着陆过程的整体安全品质。分析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识别功能异变 产生的上游功能模块原因与下游功能模块影响。问题的边界范围就是 飞机开始下滑直至减速滑跑结束期间的着陆系统功能模块工作品质, 对着陆阶段以外或与飞机着陆无关的功能模块不在分析范围之内。
[0091]
step1:系统功能模块的识别和描述
[0092]
飞机着陆阶段飞行员需要不断关注各个航行诸元的状态,使飞机 按照设计的着陆程序着陆。各个功能模块之间并不是以串行的方式连 接,但会以输入和输出的形式发生交互。根据飞行员在着陆过程中的 操控流程,可将问题边界内的功能模块归结为表1所示,
每一个功能 模块均可按人员(m)、技术(t)和组织(o)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0093]
表1飞机着陆阶段功能模块
[0094][0095][0096]
除模块f5~f7以外,表1中每一个功能模块的划分都对应了飞行 员对某一航行诸元的操控,f5~f7则对其他功能模块起到制约作用。 在这些功能模块中,f2、f4、f8最为重要,直接影响飞机着陆安全品 质,因此对其功能结构进行详细介绍,如表2~4所示。
[0097]
表2“f2:方向舵”功能结构
[0098]
功能单位描述输入(i)侧偏距、航向偏角、操作规程输出(o)转弯率与航向资源(r)导航台的导引、道面标识信息时间(t)着陆阶段全程控制(c)飞行员踩脚舵前提(p)存在偏角和侧偏距并被感知
[0099]
表3“f4:制动系统”功能结构
[0100]
功能单位描述输入(i)滑行速度输出(o)加速度资源(r)刹车、减速板时间(t)接地至滑跑结束控制(c)握刹车杆、打开减速板阀门前提(p)速度大于标准程序设定
[0101]
表4“f8:接地”功能结构
[0102][0103]
基于识别的功能模块,构设飞机着陆阶段功能网络,如图4所示。 图中虚线描述是因为态势感知功能模块工作的间断性和不稳定性,其 工作品质的优劣影响下游功能模块的工作品质,但并非决定因素。
[0104]
step2:系统功能潜在变化的确定
[0105]
从功能模块的类别属性可知,组织类型(o)的功能模块变动性 最低,技术类型(t)功能模块的变动性中等,但本发明不考虑机械 系统异常的情况,因此,重点分析人员类型(m)功能模块的潜在变 化情况。油门控制直接影响飞机接地速度大小,根据速度偏离设计值 的大小评价其油门控制安全品质,如表5所示:
[0106]
表5“f1:油门”功能变化
[0107][0108]
方向舵主要控制飞机的航向,影响下滑和滑跑阶段的横向偏移量, 下滑曲线的横向位置偏移度由接地点偏离跑道中心线的距离评判,滑 行阶段方向舵操控的品质则由滑行轨迹与跑道中心线的偏移度评判, 评判标准一致,如表6所示:
[0109]
表6“f2:方向舵”δy功能变化
[0110][0111]
另一方面,航向与跑道中心线的交角也是方向舵控制品质的评判 标准,尤其是接地时的航向交角直接影响滑行阶段的安全品质,也是 下滑阶段方向舵控制质量的反映,如表7所示:
[0112]
表7“f2:方向舵”δθ功能变化
[0113][0114]
升降舵在着陆阶段的作用主要用于控制下降率和下滑曲线,对接 地点的准确性影响巨大,对升降舵的控制质量评价通过接地点的纵向 偏移量判定,如表8所示:
[0115]
表8“f3:升降舵”功能变化
[0116][0117]
制动系统主要用于滑跑阶段的减速,不同的机型制动原理存在差 异,本发明以刹车为例进行分析。当前飞机刹车系统虽然有防抱死系 统,但在道面摩擦系数过低的情况下,仍然存在打滑的可能。因此, 飞行员在使用刹车时,往往会根据环境及自身经验使用不同的刹车力 矩,这使得滚动摩擦系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现象。在滑行减速阶 段最直接的体现为滑跑距离的不同。本发明对制动系统的功能变化以 安全包络的形式给出,当滑跑距离超出包络范围时,说明制动系统功 能模块发生异变,如图5所示。安全包络数据会根据机型的不同产生 变化,本发明基于某型飞机成熟飞行员的经验绘制包络曲线,使用插 值函数形成图形,不影响分析方法的介绍。
[0118]
对于飞机滑跑过程中的方向控制品质同样可以用侧偏距安全包 络来表示,若突破安全包络,则方向舵功能模块发生异变,如图6所 示:
[0119]“f5:态势感知”主要是指飞行员对外在环境、机体运动状态及 仪表系统显示的感知,飞行员对所有航行诸元的操控都必须建立在正 确的态势感知基础上,而任一要素控制的失误都有可能伴随着感知的 部分缺失。功能f5的变化可由f1~f4的变化间接判断。功能“f8: 接地”是连接下滑阶段与滑跑阶段的枢纽,既能反映下滑曲线控制质 量的优劣,也能影响滑跑的安全品质,若接地控制不好,极有可能造 成偏/冲出跑道事故。接地功能变化体现为接地点、接地速度、接地 时航向的偏离度,评判标准同表5~8。
[0120]
step3:基于虚拟试飞数据的功能共振识别
[0121]
为能够准确识别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共振关系,本发明基于着陆 滑行模型模拟飞行员的着陆过程。由于飞行员操控都含有人因扰动, 因此对各个要素的变化都加入扰动因子。模型参数设置如表9所示:
[0122]
表9着陆滑跑模型参数设置
[0123][0124][0125]
使用模拟飞行员进行着陆试飞,仿真滑跑轨迹如图7所示:
[0126]
图7中两条直线为模拟的跑道边界,两条直线之间的弯折线为飞 机滑行轨迹,若轨迹超出两条直线的范围,则判定为偏出跑道事故。 弯折线最左侧起始点为接地点,飞机由西向东着陆。对飞机在不同道 面摩擦系数环境下的着陆数据进行采集,如表10所示。通常认为摩 擦系数小于0.15时为雨雪天气,跑道受一定程度污染;大于0.15且 小于0.25时为湿滑,跑道上会有不同程度积水;大于0.25时道面干 燥,天气状况良好。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根据飞行员每一架次起降或 模拟训练的数据记录,同样可以提取该表的数据用于着陆安全品质分 析。
[0127]
表10飞机着陆滑跑模拟数据
[0128]
[0129][0130]
根据着陆数据与安全包络,查看在不同道面环境下飞行员的着陆 控制品质,如图8~9所示:
[0131]
滑跑过程中的航向最大偏离如图10所示:
[0132]
综合图8~10可知,该飞行员存在显著的方向舵功能异常,且在 序号6的着陆过程中问题最为严重,因此以该架次为线索对“f2:方 向舵”功能模块展开分析。该功能模块的输入为飞行员的操控指令, 侧偏距和航向偏角通过态势感知功能模块以资源的形式被接收,前提 为操作规程,输出为舵面偏角,舵面产生的方向变化再次被态势感知 功能模块接收。在机械系统运行正常、前提满足的情况下,功能模块 运行运行资源必须充足。因此可以认为当飞机与跑道中心线存在显著 侧偏距与航向偏角的时候,飞行员的感知功能模块发生了延迟,并不 能及时修正偏差,因此,f2与f5之间形成功能共振。也正是这一功能 异变,该飞行员方向舵的控制在历次飞行中多有不理想的情况。
[0133]
从滑跑长度的安全包络曲线来看,序号5存在显著的突破安全包 络现象,因此以序号5入手展开分析。序号5的方向舵控制良好,但 接地速度略微偏大,接地点过早,说明下降率过大,下滑阶段的油门 和升降舵协同控制不到位,导致接地功能模块的控制端功能异常。滑 跑过程中,飞行员并未及时意识到减速不够快的状况,制动系统控制 未施加足够的制动力,制动系统功能模块态势资源不充分,导致滑跑 距离过长,突破安全包络,存在较大冲出跑道风险。因此,f1与f3之间,f4与f5之间形成功能共振。
[0134]
序号1的着陆过程则发生了侧偏距和滑跑距离包络的双突破。从 当日的道面信息来看,属于雨雪天气,道面摩擦系数小,滑跑距离显 著延长,安全余度降低。从飞行员的历史数据中可以研判态势感知能 力弱的现象普遍存在,难以及时施加足够的制动力减速。在操作刹车 系统和放减速板的同时,方向控制无法兼顾,最终造成了安全包络的 双突破。下滑阶段的f1与f2之间,滑跑阶段的f2、f4与f5之间均形 成功能共振。
[0135]
step4:安全屏障的构建
[0136]
根据识别的共振关系,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梳理总结,如表11 所示:
[0137]
表11功能共振原因分析
[0138][0139][0140]
从功能模块发生共振的频率来看,“f2:方向舵”和“f5:态势感 知”发生频率最高,是影响该飞行员着陆安全品质的主要原因,其余 功能模块所发生的功能异变都直接或间接与其发生关联。因此,对 f2与f5施加安全屏障最为关键。施加屏障如表12~13所示:
[0141]
表12“f2:方向舵”安全屏障
[0142][0143]
表13“f5:态势感知”安全屏障
[0144][0145][0146]
step5:开展新一轮分析验证
[0147]
在真实的应用场景中,应在施加安全屏障的同时开展新一轮的数 据采集,并对不同周期内的数据进行比对,验证安全屏障的合理性与 不足,在改进安全品质的同时是否也产生了新的弊端。通过投入成本 与效益的比对,最终确定安全屏障措施的有效性。对于无效的屏障措 施应对及时剔除,基于新一轮采集的数据制定新的安全屏障措施。本 发明因篇幅原因,只对方法原理进行介绍,不再展开详细叙述。
[0148]
4、结论
[0149]
(1)通过将飞机着陆阶段按照fram模型的功能模块进行划分, 可以对着陆安全品质的评判展开更为细致的分析。对于其中的安全薄 弱环节也可以展开更具针对性的管控。这对飞行学员的培养或成熟飞 行员的技术提升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0150]
(2)本发明对功能共振的判断基于一定周期内采集的模拟训练 或飞行中记录的数据,通过安全包络的对比与航行诸元数据的评判, 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该飞行员的技术水平及存在的一些倾向性问题, 克服了传统基于主观判断或单一事例分析的缺陷。
[0151]
(3)由于常用于单一事例分析,原有fram方法具有很强的静态 特性,对某一系统或群体的安全优化作用有限,对安全屏障措施的有 效性也缺乏验证。本发明改进了fram方法的分析流程,使其能够在 周期性的运行中提升系统的安全品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