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压配电线路设备的可视化运维与移动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58562发布日期:2021-10-09 09:08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中压配电线路设备的可视化运维与移动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定位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压配电线路设备的可视化运维与移动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中压运维业务集约化后,或者相关运维人员岗位变动后,由于不熟悉其他区域线路设备位置,无法自行开展线路设备日常巡视运维工作,目前运维人员使用pda设备从主站获取待巡检设备的经纬度信息,并获取gis台账,运维人员可以通过pda设备上的第三方软件搜索设备并进行导航,查看设备相关信息,方便其开展日常巡视维护工作,但运维人员在巡视过程中需要携带较多设备,而现有的pda设备不方便携带,在对设备进行检修过程中不便于用户查看。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压配电线路设备的可视化运维与移动定位装置,以克服或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4.一种中压配电线路设备的可视化运维与移动定位装置,包括一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主板和定位模块,所述主板上集成有处理器、存储器和通讯芯片,所述存储器、通讯芯片分别与处理器相连接,所述壳体正面设置有显示屏和操作按键,所述定位模块、显示屏、操作按键分别与主板电连接,所述壳体背面设置有缓冲部、贴附机构和佩戴机构,所述佩戴机构包括第一圆杆、第二圆杆和腕带,壳体背面两侧分别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圆杆、第二圆杆分别设置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并相互平行,所述腕带一端与第一圆杆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圆杆相连接。
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一端可转动设置有扭转弹簧,所述第一圆杆一端与扭转弹簧相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凹槽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扭转弹簧用于驱动第一圆杆转动。
6.进一步的,所述腕带表面设有透气孔,腕带外侧表面设置有牵引部。
7.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背面设有光学心率传感器,所述光学心率传感器与主板信号相连。
8.进一步的,所述贴附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背面的贴附部。
9.进一步的,所述贴附部处的壳体向内凹陷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可沿空腔往复移动的活动部,贴附部设置于活动部的顶端,活动部侧面设有从空腔侧面开口伸出的齿条,壳体内部还设有相互垂直的第三圆杆和第四圆杆,所述第三圆杆一端从壳体侧面伸出,另一端与壳体内侧壁转动连接,第三圆杆上同轴设置有第一锥齿轮,第四圆杆一端与壳体内侧壁转动连接,第四圆杆上同轴设置有第二锥齿轮和圆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相互啮合,圆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
10.进一步的,所述贴附部为吸盘或单面胶。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中压配电线路设备可视化运维与移动定位装置,在使用时,用户可以通过其壳体背面的佩戴机构将其佩戴于手腕处,从而方便携带,并便于在巡视路线图中抬手对装置进行操作,查看导航等相关信息,在对设备进行检修时,用户可通过装置壳体背面的贴附机构将装置固定于方便观察到的位置,例如配电柜表面,从而方便用户在动手检修设备的同时可以通过装置查看设备相关信息以便于更好地开展检修工作,所述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携带,有助于提高中压配电线路巡检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中压配电线路设备的可视化运维与移动定位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装置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一种中压配电线路设备的可视化运维与移动定位装置的侧面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装置的背面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壳体,2主板,3定位模块,11显示屏,12操作按键,13缓冲部,4贴附机构,41贴附部,42空腔,43活动部,431齿条,44第三圆杆,441第一锥齿轮,442旋钮,45第四圆杆,451第二锥齿轮,452圆齿轮,5佩戴机构,51第一圆杆,52第二圆杆,53腕带,531拉环,54第一凹槽,55第二凹槽,56扭转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列举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0.实施例一
21.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中压配电线路设备可视化运维与移动定位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主板2和定位模块3。所述主板2上集成有处理器、存储器和通讯芯片,所述存储器、通讯芯片分别与处理器通信连接。所述壳体1正面设置有显示屏11和操作按键12,所述定位模块3、显示屏11、操作按键12分别与主板2电连接。所述壳体1的背面还设有缓冲部13、贴附机构4和佩戴机构5。
22.具体的,所述贴附机构4用1于将所述装置贴附于平整表面,用户在检修过程中,可以将所述装置通过贴附机构4贴附于被检修设备上或周边,例如配电柜的柜体上,从而在用户的双手都在进行检修工作时,便于其通过装置查看被检修设备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提高检修工作效率。
23.所述佩戴机构5用于将所述装置固定于用户的手腕处。如图2所示,所述佩戴机构5包括第一圆杆51、第二圆杆52和腕带53,同时壳体1背面两侧分别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凹槽54和第二凹槽55,所述第一圆杆51、第二圆杆52分别设置于第一凹槽54和第二凹槽55内,且
第一圆杆51、第二圆杆52相互平行。
24.运维人员在进行巡视维护工作时,可以将所述装置佩戴在手腕上,通过操作按键12输入指令,处理器可以通过通讯芯片从上位机获取设备导航信息和gis台账等信息,并通过显示屏11进行显示。当用户到达设备附近并开展检修工作时,可以将装置脱下,并通过其壳体1背面的贴附机构4将其贴附于方便观察的位置,以便在检修的同时通过装置查看设备的相关信息,或进行设备故障信息的记录,提高检修工作效率。
25.示例性地,所述第一凹槽54一端可转动设置有扭转弹簧56,第一圆杆51的一端与扭转弹簧56相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一凹槽54另一端转动连接,使得扭转弹簧56可以驱动第一圆杆51转动。所述腕带53在第一圆杆上缠绕多圈,当用户将腕带53向外拉动时,第一圆杆51带动扭转弹簧56转动,使得扭转弹簧56发生形变,同时腕带53伸长,用户将手臂穿过腕带53并松开腕带53后,扭转弹簧56失去外力作用恢复形状,带动第一圆杆51转动,使得腕带53自动缠绕在第一圆杆51上,直至腕带53贴合用户手臂无法再缩短,从而使得所述佩戴机构可以自动收紧以适应不同体型的用户。
26.示例性地,所述腕带53表面设有透气孔,用户在佩戴所述装置时,手臂一侧贴紧装置壳体1背面的缓冲部13,另一侧贴紧腕带53,缓冲部13可以在用户手臂与壳体1间提供缓冲,避免用户手臂直接接触壳体1,长时间佩戴时,透气孔可以改善腕带53的透气性,以提升用户的佩戴体验。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缓冲部13可以采用记忆海绵。所述腕带53表面还设有拉环531,所述拉环531可方便用户拉动腕带53以调节其长度。
27.示例性地,所述壳体1背面设有光学心率传感器6,所述光学心率传感器6与主板2信号相连。当光学心率传感器6检测到用户心率数据时,向主板1发送信号,处理器接收到信号时,说明用户已将装置佩戴于手上,此时处理器控制显示屏11显示图像旋转90
°
显示,以便用户抬手时可以方便地查看到相应内容,同时装置通过通讯芯片将用户心率数据上传到上位机,当用户心率数据不正常时发出报警信息。若光学心率传感器6未检测到用户心率数据,说明此时用户可能未将所述装置佩戴在手上,此时处理器控制显示屏正常显示图像,以便用户在将装置贴附于设备附近时查看显示内容。
28.所述贴附机构4包括设置于壳体1背面的贴附部41,所述贴附部41用于将壳体1贴附于平整表面。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贴附部41可以采用真空吸盘或者单面胶。
29.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存储器、通讯芯片、主板、光学心率传感器均可以采用市面上的现有型号。
30.实施例二
31.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
32.参照图3和图4,所述贴附部41处的壳体1向内凹陷形成垂直于壳体1侧壁的空腔42,所述空腔42内设有可沿空腔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的活动部43,贴附部41设置于所述活动部43的顶端,空腔42侧面设有长条状开口,活动部43侧面设有齿条431,齿条431从空腔42侧面的开口处伸出。
33.同时壳体1内部还设有相互垂直的第三圆杆44和第四圆杆45。所述第三圆杆44一端从壳体1侧面伸出,另一端与壳体1内侧壁转动连接,第三圆杆44上同轴设置有第一锥齿轮441。第四圆杆45一端与壳体1内侧壁转动连接,第四圆杆45上同轴设置有第二锥齿轮451和圆齿轮452,所述第一锥齿轮441和第二锥齿轮451相互啮合,而圆齿轮452与齿条431相互
啮合。
34.本实施例中当第三圆杆44旋转,第一锥齿轮441带动第二锥齿轮451旋转,第二锥齿轮451带动第四圆杆45旋转,从而带动圆齿轮452旋转,通过将旋钮442向不同方向转动,可使得圆齿轮452带动齿条431向上或向下移动,从而令活动部43顶端的贴附部41沉入空腔42内或从空腔42中伸出。用户在佩戴所述装置时或不需要使用贴附机构时,可以转动第三圆杆44令贴附部41沉入空腔42内;在需要使用贴附机构时再转动第三圆杆44令贴附部41从空腔42中升起。
35.示例性地,第三圆杆44伸出壳体1侧面的一端设置有旋钮442,从而方便用户转动第三圆杆44。
36.示例性地,当贴附部41有多个时(可以是在壳体1背面上部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或者在壳体1背面四角),可以通过增加第四圆杆45上圆齿轮452的数量使其可以驱动多个活动部上下移动;也可以增加第三圆杆44上第一锥齿轮441的数量和第四圆杆45的数量以驱动不同位置的活动部移动;还可以将多个活动部通过连接杆相互连接,使得圆齿轮452驱动一个活动部上下移动时该活动部可以带动其他活动部移动。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