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低功耗并具有上电复位和掉电复位功能的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51062发布日期:2022-01-26 18:47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低功耗并具有上电复位和掉电复位功能的电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低功耗、同时具有上电复位和掉电复位功能的电路。


背景技术:

2.许多集成电路中都包含上电复位电路和掉电复位电路,其作用是保证在施加电源后,模拟和数字模块能够初始化到已知状态。但是常见的复位电路如rc复位电路,上电时可以完成复位但是掉电时却不能够有效地复位,而且还会占用较大的版图面积。其他类型的复位电路虽然可以做到上电复位和掉电复位,但是无法很好地兼顾上下电电压、时长,以及适应不同电压域的要求,甚至还会产生较大的待机功耗。当前的电路都是对上述电路进行组合使用,进一步增加了面积和功耗。目前集成电路芯片尺寸和供电电压不断缩小和降低,因此对复位电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提出一种超低功耗、同时具有上电复位和掉电复位功能的电路,兼顾了功能、版图面积、功耗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发明目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出一种超低功耗并具有上电复位和掉电复位功能的电路。
4.技术方案:一种超低功耗并具有上电复位和掉电复位功能的电路,包括pmos管pmb1~pmbn、pmos管pm1~pm7、nmos管nm0~nm11、电容c1、电容c2;
5.pmos管pmb1~pmbn依次串联,pmos管pmb1~pmbn的栅极均连接vss,pmos管pmb1的源极连接vdd,pmos管pmbn的漏极连接nmos管nm0的漏极;pmos管pm1和pm2的源极连接vdd,pmos管pm1的漏极连接nmos管nm1的漏极,pmos管pm1的栅极与漏极相连并连接pmos管pm2的栅极;nmos管nm0的栅极与漏极连接并连接nmos管nm1的栅极,nmos管nm0和nm1的源极连接vss;pmos管pm2的漏极连接电容c2的第一端以及nmos管nm4的漏极,电容c2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nm4的源极连接vss,nmos管nm2的漏极连接vdd,nmos管nm2的源极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以及pmos管pm7的源极,nmos管nm2的栅极与漏极相连,pmos管pm7的漏极连接nmos管nm3的漏极以及nmos管nm4的栅极,nmos管nm3和nm4的源极以及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vss;pmos管pm3和pm4的源极连接vdd,pmos管pm3的漏极连接nmos管nm9的漏极,pmos管pm4的漏极连接nmos管nm10的漏极,pmos管pm3的栅极与漏极相连并连接pmos管pm4的栅极,nmos管nm9和nm10的源极连接nmos管nm5的漏极,nmos管nm5的栅极连接vss,nmos管nm9的栅极连接pmos管pm2与电容c2的公共端;pmos管pm5的源极连接vdd,pmos管pm5的漏极连接nmos管nm6的漏极,nmos管nm6的源极连接vss,pmos管pm5的栅极连接pmos管pm4与nmos管nm10的公共端;nmos管nm11的漏极以及栅极连接vdd,nmos管nm11的源极连接nmos管nm7漏极,nmos管nm7的源极连接vss,nmos管nm10的栅极连接nmos管nm11与nmos管nm7的公共端;pmos管pm6的源极连接vdd,pmos管pm6的漏极连接nmos管nm8的漏极,nmos管nm8的源极连接vss,pmos管pm6的栅极与nmos管nm8的相连并连接pmos管pm5与nmos管nm6的公共端,pmos管pm6与nmos管nm8的公共端作为输出;nmos管nm3、nm5、nm6、nm7的栅极与nmos管nm1的栅极连接。
6.进一步的,pmos管的数量为6个,即pmos管pmb1~pmb6。
7.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路将上电复位和掉电复位功能巧妙结合,可实现na级别的超低待机功耗,同时占用极低的芯片面积,合理调整各mos管的尺寸、电容大小,可以实现不同的上电、下电需求,包括上电、下电电压以及时长,也可以在不同的电压域下工作。
附图说明
8.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图;
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仿真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进一步的解释。
11.一种超低功耗并具有上电复位和掉电复位功能的电路,通过电源电压的变化引起电容的充放电效应,当电源电压逐渐升高或者降低时,使得差分比较器两个输入端表现出不同的大小关系,并根据比较结果输出高低电平,实现电路的复位功能。
12.如图1所示,电路具体包括pmos管pmb1~pmb6、pmos管pm1~pm7、nmos管nm0~nm11、电容c1、电容c2。
13.pmos管pmb1~pmb6依次串联,pmos管pmb1~pmb6的栅极均连接vss,pmos管pmb1的源极连接vdd,pmos管pmb6的漏极连接nmos管nm0的漏极;pmos管pm1和pm2的源极连接vdd,pmos管pm1的漏极连接nmos管nm1的漏极,pmos管pm1的栅极与漏极相连并连接pmos管pm2的栅极;nmos管nm0的栅极与漏极连接并连接nmos管nm1的栅极,nmos管nm0和nm1的源极连接vss;pmos管pm2的漏极连接电容c2的第一端以及nmos管nm4的漏极,电容c2的第二端以及nmos管nm4的源极连接vss,nmos管nm2的漏极连接vdd,nmos管nm2的源极连接电容c1的第一端以及pmos管pm7的源极,nmos管nm2的栅极与漏极相连,pmos管pm7的漏极连接nmos管nm3的漏极以及nmos管nm4的栅极,nmos管nm3和nm4的源极以及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vss;pmos管pm3和pm4的源极连接vdd,pmos管pm3的漏极连接nmos管nm9的漏极,pmos管pm4的漏极连接nmos管nm10的漏极,pmos管pm3的栅极与漏极相连并连接pmos管pm4的栅极,nmos管nm9和nm10的源极连接nmos管nm5的漏极,nmos管nm5的栅极连接vss,nmos管nm9的栅极连接pmos管pm2与电容c2的公共端;pmos管pm5的源极连接vdd,pmos管pm5的漏极连接nmos管nm6的漏极,nmos管nm6的源极连接vss,pmos管pm5的栅极连接pmos管pm4与nmos管nm10的公共端vo;nmos管nm11的漏极以及栅极连接vdd,nmos管nm11的源极连接nmos管nm7漏极,nmos管nm7的源极连接vss,nmos管nm10的栅极连接nmos管nm11与nmos管nm7的公共端;pmos管pm6的源极连接vdd,pmos管pm6的漏极连接nmos管nm8的漏极,nmos管nm8的源极连接vss,pmos管pm6的栅极与nmos管nm8的相连并连接pmos管pm5与nmos管nm6的公共端vo1,pmos管pm6与nmos管nm8的公共端作为输出;nmos管nm3、nm5、nm6、nm7的栅极与nmos管nm1的栅极连接。
14.其中,pmos管pmb1~pmb6用作电阻,与nmos管nm0作用产生偏置电流,nmos管nm1、nm3以及nmos管nm5~nm7是电流镜,对nmos管nm0产生的电流进行镜像;pmos管pm1、pm2构成pmos电流镜,对nmos管nm1的电流进行镜像;pmos管pm3管、pm4以及nmos管nm9、nm10、nm5管组成一个n型的双端输入单端输出的五管差分对,nmos管nm9和nm10作为比较器的输入对管,pmos管pm3和pm4为输入对管的有源负载;差分管的输出级连接一个由pmos管pm5和nmos
管nm6组成的恒流源做负载的共源级放大器,并将其输出端连入由pmos管pm6和nmos管nm8构成反相器中,最后得到输出结果por;其中,pmos管pm5是比较器第二级,vo是第一级输出,vo1是第二级输出。
15.本复位电路,其上电复位、掉电复位原理是在上电时,vdd逐渐升高,到达一定电压后,nmos管nm0有电流流过,比较器的输入vin跟随电源电压变化,在vdd电压稳定之后,vin电压也随之稳定,而输入vip接有电容c2,pmos管pm2对电容c2进行缓慢充电,vip上升速度比vin上升速度慢,当vip》vin之后(并在vdd稳定期间一直保持该状态),比较器反转,输出por变高,电容c2充电快慢控制vip的上升速度。上电的过程中,nmos管nm2是二极管接法,vdd超过一定电压后通过nmos管nm2对电容c1进行充电,最后va会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电压。pmos管pm7栅极接vdd,随着vdd的上升,pm7逐渐关闭,使得vb维持在一个极低的电压,nmos管nm4处在关闭状态,让电容c2上的电荷得以维持,vip最终被充电至vdd。当有某种原因导致vdd突然降低,vin也随之降低。此时nmos管nm2迅速关闭并且pmos管pm7迅速打开,有va=vb,即使vdd=0也能维持较长时间,从而nmos管nm4导通,c2上的电荷被快速释放,将vip电位拉低,在vdd=0之前会有vip《vin,por输出低电平,实现掉电复位,如图2所示。
16.本电路中,作为电阻使用的pmb1~pmb6是pmos管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调整,电阻越大,电流越小,以实现超低功耗。合理调整各mos管的尺寸、电容大小,可以实现不同的上电、下电需求,包括上电、下电电压以及时长,不同的电压域下工作,同时还能实现na(纳安)级别的超低待机功耗。如设置流过nm0的电流为20na,nm1、nm3、nm5~nm7,pm1、pm2等电流镜设置在na级别,整体功耗可维持在na级别。
17.进一步的,电路中的电容也可以使用mos管来代替,使整个电路占用芯片面积进一步降低。
1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