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80521发布日期:2022-01-12 12:12阅读:97来源:国知局
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中,为满足用户对电子设备的显示效果的要求,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尺寸越来越大。但是,在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尺寸设置过大时,将会导致用户携带电子设备的便携性降低。因此,如何实现在增加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尺寸的情况下,保证电子设备的便携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实现在增加电子设备的显示屏的尺寸的情况下,保证电子设备的便携性。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柔性显示屏、第一支撑杆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杆,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杆连接于与所述柔性显示屏的一侧面,沿环绕所述第一支撑杆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杆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呈夹角设置,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活动连接,且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的夹角可调节,其中:
6.在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的夹角改变的情况下,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杆带动所述柔性显示屏,可由展开状态调节至折叠状态或者由折叠状态伸展至展开状态。
7.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模组。
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通过该改变多个第二支撑杆中每一第二支撑杆与第一支撑杆的夹角,使得在多个第二支撑杆的支撑下,柔性显示屏可以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下切换,即在使用显示模组进行显示时,可以将柔性显示屏展开;而在未使用显示模组时,可以将柔性显示屏折叠。如此,在增加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屏在展开状态下的尺寸的情况下,由于柔性显示屏可以收缩至折叠状态,从而并不会导致显示模组在其显示屏收缩时的整体体积增加,即以保证显示模组的便携性。
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0.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1.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模组在其柔性显示屏处于展开状态的仰视示意
图;
12.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模组在其柔性显示屏处于收缩折叠状态的示意图;
13.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模组未设置柔性显示屏的示意图之一;
14.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模组未设置柔性显示屏的示意图之二;
15.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模组未设置柔性显示屏的示意图之三
16.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模组在其柔性显示屏处于展开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17.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屏处于折叠状态时的部分屏幕的示意图;
18.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模组在其柔性显示屏处于折叠状态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0.请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如图1和图2所示,该显示模组,包括柔性显示屏10、第一支撑杆20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杆30,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连接于与所述柔性显示屏10的一侧面,在环绕所述第一支撑杆20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在所述第一支撑杆20的第一端呈夹角设置,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30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0的第一端活动连接,且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30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0之间的夹角可调节,其中:
21.在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30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0之间的夹角改变的情况下,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带动所述柔性显示屏10,可由展开状态调节至折叠状态或者由折叠状态伸展至展开状态。
22.基于此,通过该改变多个第二支撑杆30中每一第二支撑杆30与第一支撑杆20的夹角,使得在多个第二支撑杆30的支撑下,柔性显示屏10可以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下切换,即在使用显示模组进行显示时,可以将柔性显示屏10展开;而在未使用显示模组时,可以将柔性显示屏10折叠。如此,在增加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屏10在展开状态下的尺寸的情况下,由于柔性显示屏10可以收缩至折叠状态,从而并不会导致显示模组在其显示屏收缩时的整体体积增加,即以保证显示模组的便携性。
23.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柔性显示屏10可以理解为具有柔软特性且可以发生弯曲的显示屏,且该柔性显示屏10可以处于展开状态以及折叠状态。
24.其中,上述展开状态可以理解为柔性显示屏10被展开且显示面积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面积阈值的状态,例如,其可以是柔性显示屏10的所有显示区域处于同一平面内的状态,例如如图1所示;或者也可以是柔性显示屏10呈预设弧度形成曲面显示屏的状态,等等;而
上述折叠状态可以理解为柔性显示屏10部分或者全部显示区域被折叠,且其体积相比于展开状态下的体积发生收缩,例如如图2所示。
25.另外,上述第一支撑杆20可以是任意的对上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具有支撑作用的杆状结构。
26.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支撑杆20的形状、大小以及材料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上述第一支撑杆20可以是在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截面为矩形或者圆形的支撑杆,而且,该第一支撑杆20可以是金属杆或者塑料杆,等等,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27.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连接于上述柔性显示屏10的一侧面,在环绕第一支撑杆20的方向上,上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在上述第一支撑杆20的第一端呈夹角设置,每个第二支撑杆30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0的第一端活动连接,且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30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0之间的夹角可调节。
28.其中,上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中每一第二支撑杆30可以是任意的在上述柔性显示屏10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对柔性显示屏10提供支撑力的杆状结构,且上述第二支撑杆30的形状、长度以及材料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29.另外,沿环绕所述第一支撑杆20的方向上,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在所述第一支撑杆20的第一端呈夹角设置,且每个第二支撑杆30在所述第一支撑杆20的第一端呈夹角设置,可以是沿环绕第一支撑杆20的方向上,第一支撑杆20的第一端处设置有与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一一对应的多个可旋转部件,且不同可旋转部件在所述第一支撑杆20所处的不同平面内发生旋转,每个第二支撑杆30通过其所对应的可旋转部件与第一支撑杆20的第一端连接。
30.例如,如图3所示,可以是在环绕上述第一支撑杆20的第一端设置多个第一可旋转卡扣40(即可旋转部件),每个第一可旋转卡扣40可以包括卡接槽体和连接栓,第二支撑杆30的一端设置于卡接槽体内,并通过连接栓与卡接槽体活动连接,且第二支撑杆30可以绕连接栓在卡接槽体内发生转动,从而实现该第二支撑杆30与第一支撑杆20之间的夹角的变化。
31.本技术实施例中,在上述柔性显示屏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上述每个上述第二支撑杆30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0之间可以具有第一夹角。
32.其中,上述第一夹角可以是第一预设范围内的夹角,且在上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与上述第一支撑杆20均处于该第一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上述柔性显示屏10处于展开状态。例如,上述第一预设范围可以是大于或者等于60
°
且小于或者等于120
°
,等等。
33.另外,在上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与上述第一支撑杆20之间可以具有第一夹角,即柔性显示屏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上述多个第二支撑杆可以是不处于同一平面内。
34.或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在调节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30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0之间具有第一夹角,即柔性显示屏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处于同一平面内,例如,如图4所示,可以是设置上述第一夹角α为90
°
,即上述每个第二支撑杆30与上述第一支撑杆20均垂直,使得多个第二支撑杆30所在的支撑面处于同一平面,从而使得上述柔性屏处于平展状态,进而可以提升显示模组的显示效果。
35.另外,沿环绕上述第一支撑杆20的方向上,上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在上述第一支撑杆20的第一端呈夹角设置,可以是在上述每个第一支撑杆20与第二支撑杆30之间具有上
述第一夹角的情况下,相邻两个支撑杆沿环绕上述第一支撑杆20的方向上均具有夹角,且相邻两个支撑杆之间的夹角可以相同或者不同。
3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调节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30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0之间具有第一夹角即柔性显示屏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在环绕所述第一支撑杆20的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杆30之间的夹角相同,从而使得在柔性显示屏10处于展开状态的情况下,柔性显示屏10受到上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提供的支撑力分布均衡,提升多个第二支撑杆30在柔性显示屏10处于展开状态下的支撑性能,进一步提升柔性显示屏10的显示质量。
3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为保证多个支撑杆对柔性显示屏10的支撑性能,可以设置上述多个支撑杆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支撑杆。
38.例如,如图4所示,可以是设置上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包括四个第二支撑杆30,且在调节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30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0之间的夹角β为90
°
的情况下,所述四个第二支撑杆30之间两两垂直设置,即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杆30的夹角为90
°

39.本技术实施例中,在上述柔性显示屏处于收缩状态的情况下,上述每个上述第二支撑杆30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0之间可以具有第二夹角。
40.其中,上述第二夹角小于所述第一夹角,且该第二夹角可以是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的夹角,且在多个第二支撑杆30与第一支撑杆20之间的夹角处于该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上述柔性显示屏10收缩至折叠状态,在该折叠状态下,显示模组的体积小于柔性显示屏10处于展开状态下的体积。例如,可以设置上述第二预设范围为小于或者等于30
°
,等等。
41.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对每个第二支撑杆30与第一支撑杆20之间的夹角的调节,可以是用户通过多次角度调节操作实现,且每次角度调节操作用于调节一个第二支撑杆30与第一支撑杆20的角度。
42.例如,在上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均与第一支撑杆20垂直的情况下,即如图4所示,用户可以在任一个第二支撑杆30与第一支撑杆20共同所在的平面内,对该第二支撑杆30施加沿a方向的压力,使得各第二支撑杆30与第一支撑杆20之间的夹角减小,实现对多个第二支撑杆30的收缩,即如图5所示;反之,在多个第二支撑杆30处于如图5所示的收缩状态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在任一个第二支撑杆30与第一支撑杆20共同所在的平面内,对该第二支撑杆30施加沿b方向的拉力,使得各第二支撑杆30与第一支撑杆20之间的夹角变大,实现对多个第二支撑杆30的展开,即如图4所示。
4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4所示,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活动件50以及多个第三支撑杆60;
44.所述活动件50环绕所述第一支撑杆20设置,且所述活动件50可沿所述第一支撑杆20的长度方向活动;
45.所述多个第三支撑杆60与所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对应设置,每个所述第三支撑杆60的第一端与所述活动件50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三支撑杆60的第二端与其对应的第二支撑杆30活动连接,其中:
46.在所述活动件50沿所述第一支撑杆20的长度方向活动的情况下,所述活动件50通过每一所述第三支撑杆60,带动与所述第三支撑杆60对应的第二支撑杆30运动,以使所述第二支撑杆30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0之间的夹角改变。
47.基于此,显示模组上设置上述活动件50和上述多个第三支撑杆60,可以通过活动件50在第一支撑杆20、多个第三支撑杆60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杆30的配合,在活动件50沿第一支撑杆20的长度方向活动的情况下,由多个第三支撑杆60带动多个第二支撑杆30运动,同时使得多个第二支撑杆30与第一支撑杆20之间的夹角改变,从而使得实现对显示模组的调节的操作更便捷。
48.其中,上述第三支撑杆60可以是任意的用于支撑与其对应的第二支撑杆30的杆状结构,且第三支撑杆60的两端分别与上述活动件50以及其所对应的第二支撑杆30活动连接。
49.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三支撑杆60的两端分别与活动件50以及其所对应的第二支撑杆30活动连接,可以是第三支撑杆60与活动件50的连接处,以及第三支撑杆60与其所对应的第二支撑杆30的连接处设置有可旋转结构,使得在第三支撑杆60、活动件50以及该第三支撑杆60对应的第二支撑杆30所在的平面内,该第三支撑杆60的两端均可以发生旋转。
50.例如,如图3所示,可以是在任一第三支撑杆60与活动件50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可旋转卡扣70,该第二可旋转卡扣70与第一可旋转卡扣40结构类似,且在活动件50沿第一支撑杆20的长度方向活动的情况下,该第三支撑杆60在其所处的第二可旋转卡扣70内发生旋转;另外,可以在第三支撑杆60远离活动件50的一端设置有卡口(未示出),且通过连接栓将第二支撑杆30活动连接于其对应的第三支撑杆60的卡扣内,使得在第三支撑杆60在活动件50活动的情况下,可以绕连接栓与第二支撑杆30之间发生相对旋转。
51.另外,上述每个第三支撑杆60的第二端与其对应的第二支撑杆30活动连接,可以是第三支撑杆60与第二支撑杆30的任意位置连接。具体地,可以是每个第三支撑杆60的第二端,与其对应的第二支撑杆30的中心位置活动连接,从而提升第三支撑杆60对第二支撑杆30的支撑稳定性。
52.本技术实施例中,在将上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中每一第二支撑杆30与第一支撑杆20之间的夹角调节至任意角度之后,在各第二支撑杆30未受到调节力的情况下,为实现多个第二支撑杆30对柔性显示屏10的支撑而不发生角度改变,可以将第二支撑杆30与第一支撑杆20之间的角度锁定。
53.其中,上述显示将第二支撑杆30与第一支撑杆20之间的角度锁定而不发生改变,可以是通过设置连接第一支撑杆20与第二支撑杆30的可旋转部件具备自锁功能实现,例如,可以是设置上述第一可旋转部件为阻尼铰链,等等。
54.或者,在上述显示模组还包括上述活动件50和上述多个第三支撑杆60的情况下,可以设置上述活动件50可与上述第一支撑杆20锁紧,具体地,在所述活动件50未沿所述第一支撑杆20的长度方向活动的情况下,所述活动件50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0锁紧,从而使得多个第二支撑杆30对柔性显示屏10的支撑更稳定。
55.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支撑杆20与上述柔性显示屏10之间可以是分离设置。
56.或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柔性显示屏10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
57.基于此,第一支撑杆20也可以对柔性显示屏10形成支撑作用,增加柔性显示屏10的支撑受力点,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柔性显示屏10在展开状态下的稳定性,提升柔性显示屏10的使用寿命。
58.其中,在上述柔性显示屏10与第一支撑杆2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的情况下,在上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带动上述柔性显示屏10展开或者收缩时,柔性显示屏10与第一支撑杆20的第一端固定的位置不动。
59.另外,在上述柔性显示屏10与第一支撑杆20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的情况下,上述第一支撑杆20的第一端可以是固定连接于柔性显示屏10的任意位置。
60.具体地,所述柔性显示屏10与所述第一支撑的第一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柔性显示屏10的中心位置11,如图6所示。更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显示屏还包括非形变显示区域,所述非形变显示区域位于所述中心位置,且所述非形变显示区域为具备熄屏显示功能的显示区域。
61.基于此,不仅可以提升柔性显示屏10的受力均衡性,还可以提升显示模组的显示功能。
62.其中,上述非形变显示区域具备熄屏显示功能,可以在可折叠显示屏处于熄屏状态下,显示时钟、电量以及通知消息等。
63.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柔性显示屏10处于折叠状态的情况下,可以在柔性显示屏10上,由柔性显示屏10与第一支撑杆20的固定连接处向柔性显示屏10的边缘处延伸设置有至少一个折叠处80,且在多个第二支撑杆30带动柔性显示屏10收缩时,柔性显示屏10在该至少一个折叠处80发生折叠。
64.例如,如图6所示,上述多个第二支撑杆30为四个第二支撑杆30,且在柔性显示屏10处于展开状态下,该四个第二支撑杆30分别支撑柔性显示屏10的四个屏幕区域12,假设在柔性显示屏10任一屏幕区域12内设置两个折叠处80,那么,在柔性显示屏10收缩时,该各屏幕区域12内屏幕可以沿其设置的两个折叠处80发生折叠,即如图7所示,使得任一屏幕区域内的屏幕处于如图8所示的折叠状态。
65.当然,上述显示模组还可以设置有基座90,且该基座90可以用于固定上述显示模组以及便于用户握持等;上述基座90还可以用于设置电子设备的本体,该电子设备的本体可以包括处理器、主板以及电池等,从而使得显示模组与电子设备的本体形成为一个整体,提升电子设备的便携性。
6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模组。
6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电子设备的本体设置于显示模组的基座90内。
68.由于显示模组的具体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已进行描述,而电子设备的本体结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6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