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智能调度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48704发布日期:2022-07-05 23:31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力智能调度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力智能调度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电力调度是电力配送中的关键方面,电力调度通信的畅通与否是正常的电力生产和调度的保证。为了电力调度通信的畅通,电力调度通信网即相当庞大而复杂,近几年,电网的发展对调度自动化系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变电所综合自动化、无人值班变电所的实现,使调度智能化系统成为集电网测量、控制、保护、经济运行、指标考核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管理系统。电力调度智能化系统是一个技术不断发展、功能不断扩充的系统,在发展中总会碰到新的问题,现行的一些标准已明显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工程实施中常常遇到系统满足实用化指标,但不能满足实际要求的问题。
3.目前现有的电力监控管理系统虽然大都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并显示,但是存在零漂、误报、遥控不成功的问题。当电力监控管理系统出现故障时,会出现不能顺利切换至备用节点机、通道不可靠、监视不完善(烟火报警、发热部位温度、视频系统等)以及一次设备开关机构分合不可靠等现象,因此建立一个电力智能调度管理系统是刻不容缓的。
4.在现有技术中,当调度中心遇紧急情况需要调度通断某一地区的电力时,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信息,以通知当地管理人员,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力智能调度管理系统,解决了当前技术当调度中心遇紧急情况需要调度某地区的电力时,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信息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力智能调度管理系统,其至少包括主控制端,以及与所述主控制端相连接的数据采集模块、转换器、模型预测模块、信息交互模块、通道切换模块以及智能调度中心,其中:
7.主控制端,用于发出电力调度控制命令并发出定位标签连接电力调度设备;
8.转换器,用于与主控制端连接并传递主控制端发出的电力通断控制命令;
9.模型预测模块,用于预测所述电力调度设备控制命令并接通或断开电网;
10.数据采集模块,采集所处安全定位范围内的所述电力调度设备的数据信息;
11.信息交互模块,接收数据采集模块执行指令并允许修改操作参数值;
12.智能调度中心,用于反馈系统内电力调度情况并与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网络通信;
13.通道切换模块;用于反馈智能调度中心操作指令并通过转换器到主控制端实时进行跟踪管理。
14.优选地,所述智能调度中心进一步包括:
15.监测模块,用于监测系统内电力情况,采集所述定位范围内对应的所述电力调度设备发送操作信息指令并分别反馈至调度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和配电管理模块;
16.调度管理模块,用于分析当前系统内电力情况,发送基于所述参数值的操作指令;
17.数据管理模块,用于根据主控制端操作内容生成不同的加密码,并将所述加密码嵌入所述的所述定位标签内;
18.配电管理模块,用于依据当前系统内配电环境对其进行通断电。
19.优选地,所述智能调度中心进一步用于对模型预测模块所接收的预测数据进行交易调度处理,对所述电力调度设备执行调度指令。
20.优选地,所述数据信息包括电力信息、气象信息和运行数据;所述电力信息包括: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压或电流;所述气象信息包括:光照强度、温度;所述运行数据包括:装机容量、逆变器台数、累计弃电量、累计调节次数、补贴费用、上网电价或实时出力。
21.优选地,所述操作信息指令包括:根据运行数据设置目标函数;根据所述运行数据确定约束条件;根据所述目标函数和所述约束条件确定所述定位标签区域内所述电力调度设备的有功调节指令。
22.优选地,数据采集模块进一步用于实时采集异常电力数据,通过信息交互模块实时传递至智能调度中心调整修正所述操作指令。
23.优选地,智能调度中心进一步用于控制所述电力调度设备与主控制端连接,用于对配电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生成工作指令;将所述工作指令生成调度语言发送给所述现场工作人员,并采集所述现场工作人员的反馈信息,对所述反馈信息进行识别分析,生成业务决策信息,将所述业务决策信息发送给所述现场工作人员进行电力调度。
24.优选地,所述数据管理模块进一步用于基于所述配电业务流程、所述工作指令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操作日志记录,并对所述操作日志记录进行存储。
25.优选地,所述通道切换模块进一步用于对智能调度中心的所述操作指令进行核实验证,生成核实验证结果,根据所述核实验证结果向转换器发送传送指令。
26.优选地,所述通道切换模块进一步用于依据所述操作指令判断电力调度是否异常,若所述电力调度出现异常,则生成电力调度异常报告,将所述电力调度异常报告发送给预先设置的对应的人工调度员。
27.实施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28.首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主控制端控制电力设备的操作情况并保证通断情况可通过智能调度中心将状态信息发送至主控制端,而人工通过通信终端接收电力调度异常报告,使得在电力调度时能及时有效传达信息至管理人员,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本发明能够校验信息用于调整,实现相关调度人员的人为调整,保证电力设备执行任务的准确性,提升了电力调度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29.其次,本系统针对调度自动化、配网自动化、电能量计费数据采集的需求进行了合理的整体设计,能支持多种通信方式包括模拟、数字、拨号、网络、和通信扑结构(点对点,多点共线,星型,环行),在一个数据采集子系统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数据采集任务。另外通过设立定位标签内的电力调度设备可以远程配电,将采集的数据通过信息交互模块的预处理,将有效的数据发往智能调度中心服务器,避免大量冗余的数据直接进入主网,占用主网带宽。同时,远方配电电力调度设备可以直接连接在数据采集网络上,也可利用主网直接连接终端服务器,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
30.另外,为了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本系统提供了一系列模型预测电网
分析,为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调度员可以模拟对设备的各种操作,如线路的投切、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负荷发电机的功率调节等,达到计算迅速准确,为研究电网的运行状态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负荷预报提供了神经网络,可以准确预测电网未来的运载负荷,提高了准确率。通过调整电力调度设备的操作指令,保证了电力实施的合格率,降低了线路损耗,为供电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仍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32.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力智能调度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35.实施例1
3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力智能调度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电力智能调度管理系统至少包括主控制端(1),以及与所述主控制端相连接的数据采集模块(2)、转换器(3)、模型预测模块(4)、信息交互模块(5)、通道切换模块(6)以及智能调度中心(7),其中:
37.主控制端1,用于发出电力调度控制命令并发出定位标签连接电力调度设备;
38.转换器3,用于与主控制端1连接并传递主控制端1发出的电力通断控制命令;
39.模型预测模块4,用于预测所述电力调度设备控制命令并接通或断开电网;数据采集模块2,采集所处安全定位范围内的所述电力调度设备的数据信息;
40.信息交互模块5,接收数据采集模块2执行指令并允许修改操作参数值;
41.智能调度中心7,用于反馈系统内电力调度情况并与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网络通信;
42.通道切换模块6;用于反馈智能调度中心7操作指令并通过转换器3到主控制端1实时进行跟踪管理。
43.数据采集模块2,用于实时采集异常电力数据,通过信息交互模块5实时传递至智能调度中心7调整修正所述操作指令。
44.所述数据信息包括电力信息、气象信息和运行数据;所述电力信息包括: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压或电流;所述气象信息包括:光照强度、温度;所述运行数据包括:装机容量、逆变器台数、累计弃电量、累计调节次数、补贴费用、上网电价或实时出力。
45.所述操作信息指令包括:根据运行数据设置目标函数;根据所述运行数据确定约束条件;根据所述目标函数和所述约束条件确定所述定位标签区域内所述电力调度设备的有功调节指令。
46.智能调度中心7进一步包括:监测模块8调度管理模块9、数据管理模块10和配电管理模块11。所述监测模块8用于监测系统内电力情况,采集所述定位范围内对应的所述电力调度设备发送操作信息指令并分别反馈至调度管理模块9、数据管理模块10和配电管理模块11。
47.调度管理模块9,用于分析当前系统内电力情况,发送基于所述参数值的操作指令;数据管理模块10,用于根据主控制端1操作内容生成不同的加密码,并将所述加密码嵌入所述的所述定位标签内;配电管理模块11,用于依据当前系统内配电环境对其进行通断电。
48.智能调度中心7对模型预测模块4所接收的预测数据进行交易调度处理,对所述电力调度设备执行调度指令。
49.在本实施例使用时,人工调度员登录管理调度系统,并根据历史采集情况选择进行电力调度操作,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在本发明实施例1中,该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系统的存储介质中,并被该计算机系统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各电力智能调度。
5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主控制端控制电力设备的操作情况并保证通断情况可通过智能调度中心将状态信息发送至主控制端,而人工通过通信终端接收电力调度异常报告,使得在电力调度时能及时有效传达信息至管理人员,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51.为了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本系统提供了一系列模型预测电网分析,为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调度员可以模拟对设备的各种操作,如线路的投切、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负荷发电机的功率调节等,达到计算迅速准确,为研究电网的运行状态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负荷预报提供了神经网络,可以准确预测电网未来的运载负荷,提高了准确率。通过调整电力调度设备的操作指令,保证了电力实施的合格率,降低了线路损耗,为供电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52.实施例2
53.在具体实施层面,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参照图1所示对实施例1中电力智能调度管理系统做进一步具体说明,智能调度中心7还可控制所述电力调度设备与主控制端1连接,用于对配电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生成工作指令,所述工作指令生成调度语言,将所述调度语言发送给所述现场工作人员,并采集所述现场工作人员的反馈信息,对所述反馈信息进行识别分析,生成业务决策信息,将所述业务决策信息发送给所述现场工作人员进行电力调度。
54.在本实施例中,主控终端1基于配电调度指令分配操作任务,提取所述操任务中的作业时间,根据所述作业时间确定作业内容,生成作业指令发送给主控制端1进行复位操作。
55.本发明以支撑电力物联网的海量数据实时处理为基础,将分散在配网各系统的感知的海量传感监测数据进行深度融合,分析挖掘、提炼沉淀配网生产指挥专业信息,利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知识图谱技术进行调度专业决策分析,并利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多轮人机对话等技术实现配网大脑的分析引擎和指挥引擎,为人和系统提供信息决策,以及指挥现场作业人员执行调度决策,最终实现在智能电网感知、传输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电网智能中台和前台智能应用,提供主动智能分析、智能决策和智能执行的端到端物联网人工智能应
用,最终提升调度人员在海量数据中的信息获得感,提升电力物联网环境下的调度效能,推动配网生产指挥向高效、精准、智能转变。
56.本发明能够校验信息用于调整,实现相关调度人员的人为调整,保证电力设备执行任务的准确性,提升了电力调度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根据任务指令进行相应的电力调度处理,便于相关系统或现场相关人员执行电力调度处理。基于此,实现电力调度处理的自动化,减轻乃至替代调度员的工作。
57.实施例3
58.在具体实施层面,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参照图1所示对实施例2中电力智能调度管理系统做进一步具体说明,通道切换模块6对智能调度中心7的所述操作指令进行核实验证,生成核实验证结果,根据所述核实验证结果向转换器3发送传送指令。通道切换模块6还可依据所述操作指令判断电力调度异常,若所述电力调度出现异常,则生成电力调度异常报告,将所述电力调度异常报告发送给人工调度员。
59.综上而言,实施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60.首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主控制端控制电力设备的操作情况并保证通断情况可通过智能调度中心将状态信息发送至主控制端,而人工通过通信终端接收电力调度异常报告,使得在电力调度时能及时有效传达信息至管理人员,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本发明能够校验信息用于调整,实现相关调度人员的人为调整,保证电力设备执行任务的准确性,提升了电力调度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61.其次,本系统针对调度自动化、配网自动化、电能量计费数据采集的需求进行了合理的整体设计,能支持多种通信方式包括模拟、数字、拨号、网络、和通信扑结构(点对点,多点共线,星型,环行),在一个数据采集子系统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数据采集任务。另外通过设立定位标签内的电力调度设备可以远程配电,将采集的数据通过信息交互模块的预处理,将有效的数据发往智能调度中心服务器,避免大量冗余的数据直接进入主网,占用主网带宽。同时,远方配电电力调度设备可以直接连接在数据采集网络上,也可利用主网直接连接终端服务器,进行数据的采集处理。
62.另外,为了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本系统提供了一系列模型预测电网分析,为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调度员可以模拟对设备的各种操作,如线路的投切、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负荷发电机的功率调节等,达到计算迅速准确,为研究电网的运行状态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负荷预报提供了神经网络,可以准确预测电网未来的运载负荷,提高了准确率。通过调整电力调度设备的操作指令,保证了电力实施的合格率,降低了线路损耗,为供电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63.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