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31126366发布日期:2022-08-13 03:35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数据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在分布式基于日志结构存储(lss,log-structured storage)的存储系统中,所有的写操作,无论是新写还是修改写,都是附加操作,所以分布式lss系统经过长时间的运行之后,就会产生很多无效数据(又称垃圾数据),需要通过垃圾回收(gc,garbage collection)来完成空间的回收。但是,现有方案中在对分布式lss系统中的垃圾数据进行回收时,是将整个数据文件中的数据(包括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全部读出,再写入到新的数据文件中,如此,导致即便无效数据较少的数据文件也需要全部数据的导出再写入新的数据文件中,增加了数据处理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4.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5.根据分布式存储系统中每个数据文件的数据分布信息,确定每个数据文件中每个数据区块的无效数据量;
6.根据每个数据区块的所述无效数据量,将每个数据文件的数据区块分为第一类数据区块和第二类数据区块;其中,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表征满足清除条件的无效数据;
7.采用不同的回收策略分别对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和所述第二类数据区块中的无效数据进行回收,以使得所述分布式存储系统只对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的有效数据重新分配存储空间。
8.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每个数据区块的所述无效数据量,将每个数据文件的数据区块分为第一类数据区块和第二类数据区块,包括:
9.将每个数据区块的所述无效数据量分别与无效数据阈值进行比较;
10.根据比较结果,将无效数据量大于或等于所述无效数据阈值的第一目标数据区块确定为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将无效数据量小于所述无效数据阈值的第二目标数据区块确定为所述第二类数据区块。
11.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回收策略分别对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和所述第二类数据区块中的无效数据进行回收处理,包括:
12.提取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中的有效数据;
13.将所述有效数据存储到新创建的第一目标数据文件中,以释放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在对应的数据文件中的存储空间。
14.上述方案中,在所述将所述有效数据存储到新创建的第一目标数据文件中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15.向所述分布式存储系统对应的服务器集群中的存储装置发送空间请求,所述空间
请求中携带有区块数量;
16.接收所述存储装置基于所述空间请求为所述区块数量分配的目标空间;
17.基于所述目标空间和所述区块数量生成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文件。
18.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19.更新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在所述分布式存储系统中的索引地址,使得所述索引地址指向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文件。
20.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21.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文件中数据区块和校验区块的区块总数量大于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对应的各数据文件中的区块总数量。
22.上述方案中,所述采用不同的回收策略分别对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和所述第二类数据区块中的无效数据进行回收,包括:
23.将每个数据文件中的所述第二类数据区块进行组合,形成第二目标数据文件;其中,所述第二目标数据文件中每个所述第二类数据区块中的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保持不变。
24.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25.所述第二目标数据文件中数据区块和校验区块的区块总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类数据区块对应的各数据文件中的区块总数量。
26.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27.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分布式存储系统中每个数据文件的数据分布信息,确定每个数据文件中每个数据区块的无效数据量;
28.分类单元,用于根据每个数据区块的所述无效数据量,将每个数据文件的数据区块分为第一类数据区块和第二类数据区块;其中,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表征满足清除条件的无效数据;
29.回收单元,用于采用不同的回收策略分别对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和所述第二类数据区块中的无效数据进行回收,以使得所述分布式存储系统只对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的有效数据重新分配存储空间。
30.根据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
31.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方法步骤。
32.本技术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通过不同数据文件中各数据区块的无效数据量对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各数据文件的数据区块进行分类,然后采用不同的回收策略对不同类别的数据区块分别进行无效数据的回收,使得该分布式存储系统只对满足清除条件的第一类数据区块重新分配存储空间,从而减少了gc对于业务的影响,同时还减少了服务器集群中固态硬盘(ssd,solid state disk)的写入次数,延长了ssd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技术中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实现示意图;
34.图2为本技术中数据文件的数据分布示意图;
35.图3为本技术中针对无效数据量较多的数据文件的回收示意图;
36.图4为本技术中针对无效数据量较少的数据文件的回收示意图一;
37.图5为本技术中针对无效数据量较少的数据文件的回收示意图二;
38.图6为本技术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一;
39.图7是本技术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在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41.由前所述,由于在分布式lss的存储系统中,所有的写操作,无论是新写还是修改写,都是附加操作,所以分布式lss系统经过长时间的运行之后,就会产生很多无效数据(又称垃圾数据),需要通过gc来完成空间的回收。但是,现有方案中在对分布式lss系统中的无效数据的空间进行回收时,是将整个数据文件中的数据(包括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全部读出,再写入到新的数据文件中,如此,导致即便无效数据较少的数据文件也需要全部数据的导出再写入新的数据文件中,增加了数据处理负担。而本技术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通过不同数据文件中各数据区块的无效数据量对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各数据文件的数据区块进行分类,然后采用不同的回收策略对不同类别的数据区块分别进行无效数据的回收,使得该分布式存储系统只对满足清除条件的第一类数据区块重新分配存储空间,从而减少了gc对于业务的影响,同时还减少了服务器集群中ssd的写入次数,延长了ssd的使用寿命。
42.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43.图1为本技术中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实现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
44.步骤101,根据分布式存储系统中每个数据文件的数据分布信息,确定每个数据文件中每个数据区块的无效数据量;
45.步骤102,根据每个数据区块的所述无效数据量,将每个数据文件的数据区块分为第一类数据区块和第二类数据区块;其中,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表征满足清除条件的无效数据;
46.步骤103,采用不同的回收策略分别对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和所述第二类数据区块中的无效数据进行回收,以使得所述分布式存储系统只对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的有效数据重新分配存储空间。
47.本技术中,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分布式服务器集群,该分布式服务器集群中的每个服务器可以运行有分布式lss存储系统,该分布式lss存储系统中可以具有多个数据文件(也可以称为文件副本,也可以称为plog),每个plog中可以具有多个数据区块,其中,一部
分数据区块用于存储元数据,另一部分数据区块用于存储数据。由于元数据需要经常进行修改,所以在元数据对应的数据区块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垃圾;而数据相对于元数据来讲,其修改量较低,所以在数据对应的数据区块中产生的数据垃圾量就会相对低一些。在这种情况下,该分布式存储系统可以根据每个数据文件的数据分布信息,确定每个数据文件中每个数据区块中的无效数据量和有效数据量,根据每个数据区块中的无效数据量可以对每个数据文件的数据区块进行分类。
48.这里,该分布式存储系统中内部管理有每个数据文件的数据分布信息。
49.图2为本技术中数据文件的数据分布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数据分布单元201和数据文件单元(plog)202,其中,数据文件单元(plog)202中的ec是4+2结构,也就是说,数据文件单元(plog)202中包括有4个数据区块(zone1、zone2、zone3、zone4)和2个校验区块(zone5、zone6)。在数据分布单元201中的“1”表示存放在plog 202中数据区块(zone1)的第1个数据块中;数据分布单元201中的“10”表示存放在plog 202中数据区块(zone2)的第1个数据块中;数据分布单元201中的“19”表示存放在plog 202中数据区块(zone3)的第1个数据块中;数据分布单元201中的“28”表示存放在plog 202中数据区块(zone4)的第1个数据块中。数据分布单元201中的“2”表示存放在plog 202中数据区块(zone1)的第2个数据块中;数据分布单元201中的“11”表示存放在plog 202中数据区块(zone2)的第2个数据块中;数据分布单元201中的“20”表示存放在plog 202中数据区块(zone3)的第2个数据块中;数据分布单元201中的“29”表示存放在plog 202中数据区块(zone4)的第2个数据块中。
50.这里,数据分布单元201中的“29”后面可以依次是plog 202中数据区块(zone1、zone2、zone3、zone4)的第3个数据块。所以,分存式存储系统根据该数据分布单元201中的数据分布信息就可以知晓plog中对应的zone的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其中,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可以是通过颜色的不同来区分,比如,篮色数字代表有效数据,红色数字代表无效数据。或者,白色数字代表有效数据,灰色数字代表无效数据。
51.在本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分布式存储系统在获取到每个数据文件中每个数据区块的有效数据量和无效数据量后,可以将每个数据文件中每个数据区块的无效数据量分别与无效数据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将无效数据量大于或等于无效数据阈值的第一目标数据区块确定为满足清除条件的第一类数据区块;将无效数据量小于无效数据阈值的第二目标数据区块确定为不满足清除条件的第二类数据区块。
52.这里,无效数据阈值可以是数据文件的总存储空间的80%、85%、90%。比如,各数据文件(plog)的总存储空间是100m,其中,无效数据阈值设置为该数据文件的总存储空间的80%(即80m)。这样,如果数据文件(plog)a的数据区块a中的无效数据量为80m,由于80m等于无效数据阈值80m,则确定该数据文件(plog)a的数据区块a满足清除条件,将该数据文件(plog)a的数据区块a确定为第一类数据区块。如果数据文件(plog)a的数据区块b中的无效数据量为70m,由于70m小于无效数据阈值80m,则确定将该数据文件(plog)a的数据区块b不满足清除条件,将该数据文件(plog)a的数据区块b确定为第二类数据区块。
53.本技术中,在分布式存储系统对应的服务器集群中,每个服务器均具有存储装置(比如ssd),该分布式存储系统在完成对各数据文件的区块分类后,还可以针对该第一类数据区块向该分布式存储系统对应的服务器集群中的存储装置发送空间请求,其中,该空间请求中携带有区块数量。该存储装置接收到该空间请求后,基于该空间请求中携带的区块
数量可以确定该分存式存储系统请求的空间大小,从而基于该空间大小为该分布式存储系统分配目标空间。该分布式存储系统接收到该存储装置基于该空间请求为该区块数量分配的目标空间后,基于该目标空间和该区块数量可以生成第一目标数据文件,该第一目标数据文件用于承载该第一类数据区块中的有效数据。
54.在分布式存储系统中,每个数据文件中即包括有数据区块和校验区块,其中,校验区块用于在数据区块中的数据损坏或丢失后,通过纠删码计算方式对该数据区块中的数据进行计算从而使得损坏或丢失的数据进行恢复。
55.本技术中,分布式存储系统新申请的该第一目标数据文件中的区块总数量(包括数据区块和校验区块)大于第一类数据区块对应的各数据文件中的区块总数量。
56.比如,第一类数据区块对应的数据文件a的区块总数量是120m,其中,数据文件a包括有4个数据区块和2个校验区块(可以称为ec 4+2),表示该数据文件a的4个数据区块中可以有2个数据区块在出现数据丢失或数据损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2个校验区块进行数据恢复。而新分配的第一目标数据文件中的区块总数量可以是200m,其中,第一目标数据文件包括有8个数据区块和2个校验区块(可以称为ec 8+2),表示该第一目标数据文件的8个数据区块中可以有2个数据区块在出现数据丢失或数据损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2个校验区块进行数据恢复。如此,可以提高有效数据的存储比例,降低空间回收的频繁度。
57.本技术中,该分布式存储系统在第一目标数据文件创建完成后,还可以在该第一类数据区块中提取有效数据;然后将该第一类数据区块中的有效数据存储到新创建的该第一目标数据文件中,以释放该第一类数据区块在对应的数据文件中的存储空间。
58.比如,plog1中的数据区块a为第一类数据区块,则将plog1中的数据区块a的有效数据提取出来存储到新创建的plog2中,然后将数据区块a在plog1中的存储空间释放给分布式存储系统对应的存储装置。
59.本技术中,该分布式存储系统在将第一类数据区块的有效数据存放到新创建的第一目标数据文件之后,还可以更新该第一类数据区块在分存式存储系统中的索引地址,以使得更新后的索引地址指向第一目标数据文件,这样方便客户端能够根据索引地址准确地查找到对应的该第一目标数据文件中的数据。
60.比如,第一类数据区块的索引地址是plog1的zone1,则更新索引后的地址是plog2的zone1。
61.本技术中,该分布式存储系统在向服务器集群中的存储装置请求存储空间时,请求的存储空间大小可以大于当前第一类数据区块对应的数据文件的存储空间(比如第一类数据区块对应的数据文件的存储空间表征的纠删码(ec,erasure code)是4+2,请求的存储空间表征的ec可以是8+2),如此,可以提高数据文件中有效数据的占比,进而提高空间利用率。
62.图3为本技术中针对无效数据量较多的数据文件的回收示意图,如图3所示,包括数据文件(plog)301和数据文件(plog)302,其中,数据文件(plog)302是分布式存储系统新创建的数据文件,且plog301和plog302中的ec均是4+2结构,表征plog301和plog302中分别有4个数据区块和2个校验区块。
63.从图3中可以看出,plog301中的每个数据区块(zone)均包括有9个数据块。每个数据块中的数据类型可以用颜色区分,其中,灰色数据块表征无效数据,白色数据块表征有效
数据。如图3所示,plog301的zone1和zone3中的无效数据量较大,分别达到了zone1或zone3的总存储空间的90%,zone2和zone4的无效数据量较小,分别是zone2或zone4的总存储空间的10%,在此,分布式存储系统只针对plog301的zone1和zone3中的有效数据进行转移,即在plog301的zone1中提取数据块1中的数据,在plog301的zone3中提取数据块1中的数据,然后将该plog301的zone1中数据块1的数据写入plog302的zone7的数据块1中,将该plog301的zone3中的数据块1的数据写入plog302的zone8的数据块1中。然后释放plog301的zone1和zone3的存储空间。如此,通过只针对无效数据量较多的数据区块重新分配存储空间,对于无效数据量较少的数据区块不再进行存储空间的分配,可以减少对服务器集群中存储装置的写入次数,延长存储装置的使用寿命。
64.本技术中,该分布式存储系统在对第二类数据区块中的无效数据进行回收时,可以在第二类数据区块对应的每个数据文件中提取该第二类数据区块(或者提取该第二类数据区块中的数据(包括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然后,将每个数据文件中的该第二类数据区块或第二类数据区块中的数据进行组合,以形成第二目标数据文件;其中,该第二目标数据文件中每个该第二类数据区块中的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保持不变。
65.这里,该第二目标数据文件中每个该第二类数据区块中的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保持不变,是指,比如该第二类数据区块中有10个数据块,其中9个数据块是有效数据块,1个数据块是无效数据块,则在将该第二类数据区块与其他数据文件中的第二类数据区块进行组合后形成新的数据文件时,该第二类数据区块中还是包括有1个无效数据块和9个有效数据块。
66.本技术中,该第二目标数据文件中数据区块和校验区块的区块总数量大于该第二类数据区块对应的各数据文件中的区块总数量。
67.比如,该第二类数据区块对应的原数据文件中的纠删码(ec)是4+2,表征有4个数据块和2个校验块;则在对该第二类数据区块进行重组后,形成的第二目标数据文件中的纠删码(ec)动态调整为8+2,表征有8个数据块和2个校验块。
68.这里,形成的第二目标数据文件中的纠删码(ec)还可以调整为更高(比如10+2、10+4),在此不做限定。
69.图4为本技术中针对无效数据量较少的数据文件的回收示意图,如图4所示,包括数据文件(plog)401、数据文件(plog)402和数据文件(plog)403,其中,数据文件(plog)403是分布式存储系统对数据文件(plog)401、数据文件(plog)402进行重新组合后形成的数据文件,且plog401、plog402和plog403中的ec均是4+2结构,表征plog401、plog402和plog403中分别有4个数据区块和2个校验区块。
70.从图4中可以看出,plog401和plog402中的每个数据区块(zone)均包括有9个数据块。每个数据块中的数据类型可以用颜色区分,其中,灰色数据块表征无效数据,白色数据块表征有效数据。如图4所示,plog401的zone2和zone4中的无效数据量较小,分别占zone2或zone4的总存储空间的10%,plog402的zone1和zone4中的无效数据量较小,其中,plog402的zone1中的无效数据量占zone1的总存储空间的20%,zone4中的无效数据量占zone4的总存储空间的10%,在此,分布式存储系统将plog401中zone2和zone4(包括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提取出来,将plog402中zone1和zone4(包括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提取出来,将plog401中zone2和zone4和plog402中zone1和zone4进行组合,形成plog403中的
zone1、zone2、zone3和zone4。其中,plog403中的zone1、zone2、zone3和zone4中的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均保持不变。如此,对于垃圾量低的zone,不需要将该zone的大量的有效数据,重新写入新的plog,从而减少gc垃圾收集对于业务的影响。另外,对于垃圾量低的zone,不需要为该zone重新分配ssd的空间,减少ssd的写入次数,延长了ssd的使用寿命。
71.这里,在将plog401中zone2和zone4和plog402中zone1和zone4进行组合以形成plog403时,该plog403的ec结构还可以调整为8+2,表示该plog403中有8个数据区块和2个校验区块。其中,zone1、zone2、zone3、zone4、zone5、zone6为数据区块,zone7和zone8是校验区块(如图5所示)。如此可以提高ec的有效数据的占比,进而提高空间利用率,达到与真正gc相同的效果。
72.在图5中,plog403中的zone5、zone6的数据可以是其他plog(图中未示出)中垃圾量较低的数据。
73.本技术中,在分布式lss存储系统中,上层使用者(通常指的是客户端)通过记录分布式lss存储系统中数据的索引,可以明确知道分布式lss存储系统中每个plog中哪些数据是有效数据,哪些数据是垃圾数据。而分布式lss存储系统的内部又管理了plog的数据分布,所以,通过上层使用者记录的索引和分布式lss存储系统内部管理的plog的数据分布,则可以明确知道plog内部的zone的无效数据量和有效数据量。
74.上层使用者在对分布式lss存储系统进行gc操作时,通过plog及zone的无效数据量和有效数据量,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对于无效数据量高的zone,则重新分配一个plog,对于垃圾量低的zone及服务器集群中的其他plog的垃圾量低的zone,重新使用ec算法计算组合成一个新的plog,以提高ec的比例,例如原来ec的比例是4+2,则将plog中垃圾量低的zone进行通过ec算法重新计算组合后,生成8+2的plog,而上层使用者只要更新该垃圾量低的zone的索引即可,这样垃圾量低的zone,并不需要重新分配zone,并且将垃圾量低的zone的数据进行组合形成新的zone,同样能提高ec数据的比例,释放出更多的空间。
75.本技术中,该分布式lss存储系统还可以应用于虚拟化场景中,比如,服务器集群均是虚拟机,在该虚拟机上具有虚拟的系统盘或数据盘,plog可以作为虚拟机上的文件系统。这样,采用本技术的数据回收方案由于只对高垃圾量的zone的数据进行回收,所以可以减少系统的压力。
76.图6为本技术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一,如图6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
77.确定单元601,用于根据分布式存储系统中每个数据文件的数据分布信息,确定每个数据文件中每个数据区块的无效数据量;
78.分类单元602,用于根据每个数据区块的所述无效数据量,将每个数据文件的数据区块分为第一类数据区块和第二类数据区块;其中,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表征满足清除条件的无效数据;
79.回收单元603,用于采用不同的回收策略分别对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和所述第二类数据区块中的无效数据进行回收,以使得所述分布式存储系统只对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的有效数据重新分配存储空间。
80.在优选方案中,该电子设备还包括:
81.比较单元604,用于将每个数据区块的所述无效数据量分别与无效数据阈值进行比较;
82.分类单元602具体用于根据比较结果,将无效数据量大于或等于所述无效数据阈值的第一目标数据区块确定为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将无效数据量小于所述无效数据阈值的第二目标数据区块确定为所述第二类数据区块。
83.在优选方案中,该电子设备还包括:
84.提取单元605,用于提取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中的有效数据;
85.回收单元603具体用于将所述有效数据存储到新创建的第一目标数据文件中,以释放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在对应的数据文件中的存储空间。
86.在优选方案中,该电子设备还包括:发送单元606、接收单元607和生成单元608;
87.其中,发送单元606用于向所述分布式存储系统对应的服务器集群中的存储装置发送空间请求,所述空间请求中携带有区块数量;
88.接收单元607用于接收所述存储装置基于所述空间请求为所述区块数量分配的目标空间;
89.生成单元608用于基于所述目标空间和所述区块数量生成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文件。
90.在优选方案中,该电子设备还包括:
91.更新单元609,用于更新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在所述分布式存储系统中的索引地址,使得所述索引地址指向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文件。
92.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文件中数据区块和校验区块的区块总数量大于所述第一类数据区块对应的各数据文件中的区块总数量。
93.在优选方案中,该电子设备还包括:
94.组合单元610,用于将每个数据文件中的所述第二类数据区块进行组合,形成第二目标数据文件;其中,所述第二目标数据文件中每个所述第二类数据区块中的有效数据和无效数据保持不变。
95.其中,所述第二目标数据文件中数据区块和校验区块的区块总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类数据区块对应的各数据文件中的区块总数量。
96.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仅以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与上述提供的处理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9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
98.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处理方法中任一项方法步骤。
99.图7是本技术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二,电子设备700可以是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信息收发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终端对应的服务器。图7所示的电子设备7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701、存储器702、至少一个网络接口704和用户接口703。电子设备70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705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705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705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
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7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705。
100.其中,用户接口703可以包括显示器、键盘、鼠标、轨迹球、点击轮、按键、按钮、触感板或者触摸屏等。
101.可以理解,存储器702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fram,ferro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可以是磁盘存储器或磁带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sram,synchronous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sdram,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rram,direct rambus random access memory)。本技术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702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102.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存储器702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电子设备7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电子设备700上操作的任何计算机程序,如操作系统7021和应用程序7022;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音频等。其中,操作系统7021包含各种系统程序,例如框架层、核心库层、驱动层等,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应用程序7022可以包含各种应用程序,例如媒体播放器(media player)、浏览器(browser)等,用于实现各种应用业务。实现本技术实施例方法的程序可以包含在应用程序7022中。
103.上述本技术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701中,或者由处理器701实现。处理器701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701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7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处理器701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技术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702,处理器701读取存储器702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方法的步骤。
104.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子设备7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dsp、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前述方法。
105.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702,上述计算机程序可由电子设备700的处理器701执行,以完成前述方法所述步骤。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fram、rom、prom、eprom、eeprom、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cd-rom等存储器;也可以是包括上述存储器之一或任意组合的各种设备,如移动电话、计算机、平板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10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运行时,执行上述处理方法中任一项方法步骤。
107.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108.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109.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
110.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产品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产品实施例。
111.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方法或设备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或设备实施例。
11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