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数优化方法、系统及控制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31698734发布日期:2022-10-01 06:57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参数优化方法、系统及控制装置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显示触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参数优化方法、系统及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tddi(touch and 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触控与显示驱动器集成)芯片一般采用存储器中的缓冲区,来改变显示数据的显示时序并提供至面板,进而在显示中暂停向面板提供显示数据的时段内进行触控扫描。目前,通常会在显示一帧画面时插入多次触控扫描或者在显示一帧画面结束时插入一次触控扫描。采用上述不同驱动方式对缓冲区的容量需求不同。目前常通过将缓冲区的容量设置为最大以保证可以在不同驱动方式下均达到要求的触控时间,然而这会造成存储资源损耗,以及导致存储资源无法更好的分配。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参数优化方法、系统及控制装置。
4.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参数优化方法,包括:
5.设置控制参数的初始值,其中,所述控制参数包括触控行数以及缓冲区的容量;
6.基于非空约束条件、溢出约束条件以及触控时间约束条件动态调节所述控制参数,
7.其中,所述非空约束条件为第一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大于或者等于读取数据的行数;所述溢出约束条件为第二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和读取数据的行数之间的差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缓冲区的容量,所述触控行数为读取数据时插入一个触控时间读取数据的行数。
8.可选地,基于非空约束条件、溢出约束条件以及触控时间约束条件动态调节所述控制参数的步骤包括:
9.根据第一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和读取数据的行数获取数据传输率的上限值;
10.根据第二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和读取数据的行数获取数据传输率的下限值;
11.根据所述触控行数以及所述数据传输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获取所述触控时间的取值范围;
12.当所述取值范围未在预设范围内时,动态调节所述控制参数中的至少一个以使所述触控时间位于所述预设范围内。
13.可选地,基于非空约束条件、溢出约束条件以及触控时间约束条件动态调节所述控制参数的步骤还包括:
14.根据延时行数、第一触控扫描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以及所述第一时间内读取数据时写入数据的行数获取第一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
15.其中,所述第一触控扫描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根据所述数据传输率、所述第一触控时间中包含的所述触控时间的个数、所述触控行数确定;
16.所述第一时间内读取数据时写入数据的行数根据所述数据传输率、所述第一时间
内读取数据的行数确定;
17.所述第一触控扫描时间为在所述第一时间内插入的至少一个所述触控时间的总时间。
18.可选地,基于非空约束条件、溢出约束条件以及触控时间约束条件动态调节所述控制参数的步骤还包括:
19.根据延时行数、第二触控扫描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以及所述第二时间内读取数据时写入数据的行数获取所述第二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
20.其中,所述第二触控扫描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根据所述数据传输率、所述第二触控时间中包含的所述触控时间的个数、所述触控行数确定;
21.所述第二时间内读取数据时写入数据的行数根据所述数据传输率、所述第二时间内读取数据的行数确定;
22.所述第二触控扫描时间为在所述第二时间内插入的至少两个所述触控时间的总时间。
23.可选地,还包括:
24.根据触控行数、数据传输率、写入数据的时钟频率、写入一行数据的像素点数获取所述触控时间。
25.可选地,还包括:
26.动态调节所述延时行数以使所述触控时间位于所述预设范围内。
27.可选地,所述第一时间内读取数据的行数与所述第二时间读取数据的行数相等,所述第一触控扫描时间比所述第二触控扫描时间少一个所述触控时间。
28.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参数优化系统,包括:
29.设置模块,设置控制参数的初始值,所述控制参数包括触控行数以及缓冲区的容量;以及
30.调整模块,基于非空约束条件、溢出约束条件以及触控时间约束条件动态调节所述控制参数,
31.其中,所述非空约束条件为第一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大于或者等于读取数据的行数;所述溢出约束条件为第二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和读取数据的行数之间的差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缓冲区的容量,所述触控行数为读取数据时插入一个触控时间读取数据的行数。
32.可选地,所述调整模块包括:
33.第一调整单元,根据第一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和读取数据的行数获取数据传输率的上限值;
34.第二调整单元,根据第二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和读取数据的行数获取数据传输率的下限值;以及
35.第三调整单元,根据所述触控行数以及所述数据传输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获取所述触控时间的取值范围,并当所述取值范围未在预设范围内时,动态调节所述控制参数中的至少一个以使所述触控时间位于所述预设范围内。
36.可选地,所述第一调整单元根据延时行数、第一触控扫描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以及所述第一时间内读取数据时写入数据的行数获取第一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
37.其中,所述第一触控扫描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根据所述数据传输率、所述第一触控时间中包含的所述触控时间的个数、所述触控行数确定;
38.所述第一时间内读取数据时写入数据的行数根据所述数据传输率、所述第一时间内读取数据的行数确定;
39.所述第一触控扫描时间为在所述第一时间内插入的至少一个所述触控时间的总时间。
40.可选地,所述第二调整单元根据延时行数、第二触控扫描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以及所述第二时间内读取数据时写入数据的行数获取所述第二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
41.其中,所述第二触控扫描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根据所述数据传输率、所述第二触控时间中包含的所述触控时间的个数、所述触控行数确定;
42.所述第二时间内读取数据时写入数据的行数根据所述数据传输率、所述第二时间内读取数据的行数确定;
43.所述第二触控扫描时间为在所述第二时间内插入的至少两个所述触控时间的总时间。
44.可选地,所述第三调整单元根据触控行数、数据传输率、写入数据的时钟频率、写入一行数据的像素点数获取所述触控时间。
45.可选地,还包括:
46.第四调整单元,动态调节所述延时行数以使所述触控时间位于所述预设范围内。
47.可选地,所述第一时间内读取数据的行数与所述第二时间读取数据的行数相等,所述第一触控扫描时间比所述第二触控扫描时间少一个所述触控时间。
48.又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包括:
49.输入控制单元,设置写入数据的时钟频率、缓冲区的容量、以及写入一行数据的像素点数;
50.输出控制单元,设置触控行数、延时行数以及读取子数据的行数,
51.其中,基于所述输出控制单元和所述输入控制单元设置的参数向缓冲区写入数据以及从所述缓冲区读取数据,并在读取相邻子数据之间插入触控时间进行触控扫描,
52.其中,所述缓冲区的容量与所述触控行数通过执行所述参数优化方法获得,或者由所述参数优化系统提供。
53.本技术提供的参数优化方法、系统及控制装置,其通过设置触控行数以及缓冲区的容量的初始值,并基于非空约束条件、溢出约束条件以及触控时间约束条件动态调节触控行数以及缓冲区的容量,可以避免造成存储资源损耗,以更好地分配触控显示装置中的存储资源。
54.应当说明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55.图1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6.图2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写入和读取一个图像帧的时序示意图;
57.图3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写入和读取一个图像帧中一行数据的时序示意图;
58.图4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及缓冲区的结构示意图;
59.图5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参数优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60.图6示出图5中步骤s520的流程示意图;
61.图7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参数优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62.图8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参数优化系统中调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3.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64.图1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写入和读取一个图像帧的时序示意图。图3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触控显示装置中写入和读取一个图像帧中一行数据的时序示意图。图4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装置及缓冲区的结构示意图。
65.如图1所示,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控制装置100、驱动装置200、面板300以及缓冲区400。触控显示装置例如包含手机、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终端。控制装置100基于设置的参数(至少包括优化的控制参数)控制向缓冲区400写入显示数据以及从缓冲区读取显示数据。进而通过控制写入数据的速度小于读取数据的速度,以在从缓冲区400读取数据向面板300提供显示数据的过程中形成停止读取数据的暂停时间。其中暂停时间中包括至少一个触控时间。在触控时间内向缓冲区400内写入数据但不从缓冲区内读取数据以提供至面板300。驱动装置200基于控制装置100控制缓冲区400提供的改进后的显示时序实现画面显示及触控扫描。其中,驱动装置200采用分时复用的方式驱动面板300实现显示和触控扫描功能。进一步地,驱动装置200在控制装置100控制读取数据时通过扫描面板300以将从缓冲区400读取的显示数据提供至面板300实现画面显示,并在控制装置100控制下处于触控时间内时通过扫描面板300实现触控扫描。驱动装置200例如包括时序控制电路、数据驱动电路以及扫描驱动电路。时序控制电路接收同步信号(用于控制显示时序)、时钟信号、待显示数据并传送至数据驱动电路和扫描驱动电路。数据驱动电路用于向面板300写入待显示数据,扫描驱动电路用于扫描面板以实现画面显示或者触控扫描。面板300为触控显示面板,具体地,面板300例如可以为oled面板、lcd面板、led面板等。缓冲区400例如为触控显示装置的存储器中的其中一个缓存数据区域。
66.本实例中主要针对在一帧画面显示中插入多次触控扫描的驱动方式,对应地,控制装置100设置参数使得在从缓冲区400读取一帧显示数据时读取多个子数据以及在每组相邻子数据之间插入一个触控时间。
67.结合图2,本技术采用控制装置100控制缓冲区写入数据和读取数据,以基于初始帧同步信号synci的时序将显示数据写入缓冲区400,同时基于目标帧同步信号synco的时序从缓冲区400中读取显示数据并经由驱动装置200驱动提供至面板300。在向缓冲区写入
一帧显示数据的过程中,控制装置100控制在经过延时时长之后从缓冲区400中分段读取显示数据的多个子数据,并在相邻子数据之间插入触控时间(在该段内暂停从缓冲区400中读取数据)。其中,每个子数据中例如包含了多行显示数据。进一步地,驱动装置200基于目标帧同步信号synco控制在延时时长之后分别向面板300提供多个子数据以进行画面显示,以及在相邻子数据之间的触控时间内提供有效电平状态的触控使能信号en1并控制面板300进行触控扫描。
68.在一种实施例中,结合图3所示,例如在写入阶段基于初始帧同步信号synci连续向缓冲区400内写入显示数据。进一步地,基于初始行同步信号hsynci向缓冲区400内写入每行待显示数据。其中初始行同步信号hsynci处于有效电平状态下(例如为高电平)处于一行画面的显示阶段(输入用于显示的像素点数hacti),初始行同步信号hsynci处于无效电平状态下(例如为低电平)处于消隐阶段(输入用于消隐的像素点数hblanki)。在读取阶段基于目标帧同步信号synco从缓冲区400读取显示数据,即首先在延时时长之后读取多个子数据的显示数据,以及在读取相邻子数据之间插入触控时间以进行触控扫描。进一步地,在读取各子数据时基于目标行同步信号hsynco从缓冲区400内读取每行显示数据。其中目标行同步信号hsynco处于有效电平状态下(例如为高电平)进入一行画面的显示阶段(读取用于显示的像素点数hacto),目标行同步信号hsynco处于无效电平状态下(例如为低电平)处于消隐阶段(读取用于消隐的像素点数hblanko)。
69.其中由于数据传输率中的写入一行数据时间和读出一行数据的时间不同,进而初始行同步信号hsynci与目标行同步信号hsynco的周期也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写入数据的时钟频率与读取数据的时钟频率例如相同时,则写入一行数据中包含的用于显示的像素点数hacti与读取一行数据中包含的用于显示的像素点数hacto相等。但写入一行数据中包含的在消隐阶段的像素点数hblanki与读取一行数据中包含的在消隐阶段的像素点数hslanko不等。
70.为使得从缓冲区400读取数据并提供至面板300的显示时序为目标帧同步信号synco的时序,本技术通过控制装置100控制缓冲区400实现。进一步地,结合图4,控制装置100包括输入控制单元121和输出控制单元122。输入控制单元121用于设置写入数据的时钟频率、缓冲区的容量、以及写入一行数据的像素点数。输出控制单元122用于设置触控行数、延时行数以及读取子数据的行数。进而基于输出控制单元122和输入控制单元121设置的参数控制向缓冲区400写入数据以及从缓冲区400读取数据。进一步地,根据写入数据的时钟频率和写入一行数据的像素点数控制将显示数据写入缓冲区400,以及根据写入数据的时钟频率(读取数据与写入数据时例如共用同一个时钟)、触控行数、延时行数以及读取各子数据的行数控制从缓冲区400读取显示数据。进一步地,通过控制使得从缓冲区400中读取多个子数据段以及在相邻子数据段之间插入触控时间以通过驱动面板300进行触控扫描。上述读取数据以及显示数据需要一个相对合适的缓冲区的容量来支持。缓冲区的容量太大会造成存储资源浪费。其中,上述参数中至少触控行数、缓冲区的容量可以基于约束条件动态调节,以使得在尽可能小的缓冲区容量的支持下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触控时间。因此,在采用控制装置100设置参数之前需要先将上述参数优化,进而将优化后的参数通过控制装置100设置并控制缓冲区400,以得到更改后的目标显示时序,并在该显示时序下可以满足客户所需求的进行触控扫描所用的触控时间。
71.进一步地,参数优化的方法及装置请见下述描述。
72.图5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参数优化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6示出图5中步骤s520的流程示意图。
73.如图5所示,参数优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74.步骤s510:设置控制参数的初始值。其中,控制参数例如至少包括触控行数以及缓冲区的容量。初始值例如为经验值。触控行数例如为读取数据时插入一个触控时间读取数据的行数(这个时间段内不读取数据,触控行数仅为了表示该时段的长度)。
75.步骤s520:基于非空约束条件、溢出约束条件以及触控时间约束条件动态调节控制参数。其中,非空约束条件为第一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大于或者等于读取数据的行数。溢出约束条件为第二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和读取数据的行数之间的差值小于或者等于缓冲区的容量。进一步地,满足非空约束条件可以避免数据下溢(underflow),满足溢出约束条件可以避免数据上溢(overflow),满足触控时间约束条件可以满足客户对触控扫描的要求。进一步地,第一时间例如为插入至少一个触控时间之后并从缓冲区中读取下一个子数据之后且未插入下一个触控时间之前所用的时间。第二时间例如为插入至少两个触控时间之后且未从缓冲区中读取下一个子数据之前所用的时间。结合附图6所示,该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76.步骤s521:根据第一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和读取数据的行数获取数据传输率的上限值。为避免从缓冲区400内读不到数据,需要满足非空约束条件。非空约束条件表示为公式如下:公式如下:进而其中,数据传输率rate为写入一行数据的时间与读取一行数据的时间的比值,d指从缓冲区400读取的第一子数据中包含的显示数据的行数,d指从缓冲区400读取的中间子数据中包含的显示数据的行数,n≤i-2,且n为整数,i指一帧显示数据中包含的子数据的个数,delay_line指读取时刻比写入时刻延迟的行数,touch_line指相邻子数据之间插入的触控时间内读取数据的行数。具体地,结合图2,第一时间例如为从缓冲区400读取了前两个子数据(第一个子数据包含d行显示数据,第二个子数据包含d行显示数据)且未插入下一个触控时间之前所用的时间,n=1。其中,i例如为10。进一步地,根据延时行数delay_line、第一触控扫描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以及第一时间内读取数据时写入数据的行数获取第一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其中,第一触控扫描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根据数据传输率rate、第一触控时间中包含的触控时间的个数n、触控行数touch_line确定。其中,第一时间内读取数据时写入数据的行数根据数据传输率rate、第一时间内读取数据的行数(d+d*n)确定。第一触控扫描时间为在第一时间内插入的至少一个触控时间的总时间。
77.步骤s522:根据第二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和读取数据的行数获取数据传输率的下限值。为避免缓冲区400无效写入数据,需要满足溢出约束条件。溢出约束条件表示为公式如下:式如下:进而其中,数据传输率rate为写入一行数据的时间
与读取一行数据的时间的比值,d指从缓冲区400读取的第一子数据中包含的显示数据的行数,d指从缓冲区400读取的中间子数据中包含的显示数据的行数,n≤i-2,且n为整数,i指一帧显示数据中包含的子数据的个数,delay_line指读取时刻比写入时刻延迟的行数,touch_line指相邻子数据之间插入的触控时间内读取数据的行数,buf_size指缓冲区400的容量。具体地,结合图2,第二时间例如为从缓冲区400读取了前两个子数据(第一个子数据包含d行显示数据,第二个子数据包含d行显示数据)且插入下一个触控时间之后所用的时间,n=1。其中,i例如为10。进一步地,根据延时行数delay_line、第二触控扫描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入数据的行数以及第二时间内读取数据时写入数据的行数获取第二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其中,第二触控扫描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根据数据传输率rate、第二触控时间中包含的触控时间的个数n+1、触控行数touch_line确定。第二时间内读取数据时写入数据的行数根据数据传输率rate、第二时间内读取数据的行数(d+d*n)确定。第二触控扫描时间为在第二时间内插入的至少两个触控时间的总时间。
78.步骤s523:根据触控行数以及数据传输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获取触控时间的取值范围。为满足对触控时间的需求,需要满足触控时间约束条件。触控时间约束条件表示为公式如下:其中,数据传输率rate为写入一行数据的时间与读取一行数据的时间的比值,touch_line指相邻子数据之间插入的触控时间内读取数据的行数,htoti指写入一行数据总的像素点数,touch指触控时间,f_clk指写入数据的时钟频率。其中,可以根据触控行数touch_line、数据传输率rate、写入数据的时钟频率f_clk获取触控时间touch。进一步地,通过上述得到的数据传输率rate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可以得到触控时间的取值范围。
79.步骤s524:当取值范围未在预设范围内时,动态调节控制参数中的至少一个以使触控时间位于预设范围内。当取值范围未在预设范围内时,更新触控行数和缓冲区400的容量的值以使得触控时间位于预设范围内。在上述实施例中,延时行数delay_line例如预先给定一个经验值,进而在取值范围未在预设范围内时,通过调节控制参数中的触控行数和缓冲区400的容量即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同时动态调节延时行数、触控行数和缓冲区400的容量以使触控时间位于所述预设范围内,例如根据取值范围与预设范围的比较结果增加或减小延时行数delay_line。
80.需要说明的是,动态调节上述控制参数之前,写入一行数据总的像素点数htoti,写入数据的时钟频率f_clk、从缓冲区400读取的第一子数据中包含的显示数据的行数d、从缓冲区400读取的中间子数据中包含的显示数据的行数d是预先设定的。根据上述参数优化方法可以得到合适的缓冲区的容量值,将其通过控制装置100设置之后,该缓冲区的容量可以支持触控显示器进行触控扫描的触控时间满足预设范围。即后续触控时间的变化在预设范围内均可以采用上述缓冲区的容量实现。
81.进一步地,第一时间内读取数据的行数与第二时间读取数据的行数相等,第一触控扫描时间比第二触控扫描时间少一个所述触控时间,进而可以在参数优化过程中降低计算复杂度。
82.进一步地,数据传输率rate根据写入一行数据的像素点数htoti和读取一行数据的像素点数htoto获取得到,进一步地,数据传输率rate为写入一行数据的像素点数htoti与
读取一行数据的像素点数htoto的比值。
83.图7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参数优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参数优化系统中调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84.如图7所示,参数优化系统600包括设置模块610和调整模块620。设置模块610用于设置控制参数的初始值,控制参数至少包括触控行数以及缓冲区的容量。调整模块620基于非空约束条件、溢出约束条件以及触控时间约束条件动态调节控制参数,其中,非空约束条件为第一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大于或者等于读取数据的行数;溢出约束条件为第二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和读取数据的行数之间的差值小于或者等于缓冲区的容量,触控行数为读取数据时插入一个触控时间读取数据的行数。
85.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调整模块620包括第一调整单元621、第二调整单元622、第三调整单元623。第一调整单元621根据第一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和读取数据的行数获取数据传输率的上限值。第二调整单元622根据第二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和读取数据的行数获取数据传输率的下限值。第三调整单元623根据触控行数以及数据传输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获取触控时间的取值范围,并当取值范围未在预设范围内时,动态调节控制参数中的至少一个以使触控时间位于所述预设范围内。
86.进一步地,第一调整单元621根据延时行数、第一触控扫描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以及第一时间内读取数据时写入数据的行数获取第一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其中,第一触控扫描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根据数据传输率、第一触控时间中包含的触控时间的个数、触控行数确定。第一时间内读取数据时写入数据的行数根据数据传输率、第一时间内读取数据的行数确定。第一触控扫描时间为在第一时间内插入的至少一个触控时间的总时间。
87.进一步地,第二调整单元622根据延时行数、第二触控扫描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以及第二时间内读取数据时写入数据的行数获取第二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其中,第二触控扫描时间内写入数据的行数根据数据传输率、第二触控时间中包含的触控时间的个数、触控行数确定。第二时间内读取数据时写入数据的行数根据数据传输率、第二时间内读取数据的行数确定。第二触控扫描时间为在第二时间内插入的至少两个触控时间的总时间。
88.进一步地,第三调整单元623根据触控行数、数据传输率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写入数据的时钟频率、写入一行数据的像素点数获取触控时间的取值范围。
89.进一步地,调整模块620还包括第四调整单元624,用于动态调节延时行数以使触控时间位于预设范围内。
90.进一步地,第一时间内读取数据的行数与第二时间读取数据的行数相等,第一触控扫描时间比第二触控扫描时间少一个所述触控时间。
9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数值均仅用于示例性的说明,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样其它的数值来实现本方案,具体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92.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
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
93.还应理解,本文采用的术语和表述方式只是用于描述,本说明书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并不应局限于这些术语和表述。使用这些术语和表述并不意味着排除任何示意和描述(或其中部分)的等效特征,应认识到可能存在的各种修改也应包含在权利要求范围内。其他修改、变化和替换也可能存在。相应的,权利要求应视为覆盖所有这些等效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