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评价方法

文档序号:31466206发布日期:2022-09-09 21:20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评价方法

1.本发明属于三七种植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2.三七栽培对土壤环境要求极高,已被用作栽培三七的土壤中可能残留有多种植物致病物,已被用作栽培三七的土壤需要进行再植操作时,需要对土壤再植风险进行评估,现有技术中对三七栽培用土壤评估方法过于简单,评估效果也不理想,另外也未有明确的风险等级划分用于评定三七的再植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评价方法,所述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评价方法根据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及拟进行风险评价地块土壤中各评价指标的实际测定值,将所有评价指标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病原菌、病原线虫和化感物质中任一指标值落入的风险等级即为该土壤再植三七的风险等级,所有评价指标均处于低风险等级的土壤,表明其再植三七的风险较低;可以继续种植三七部分评价指标,特别是土壤病原菌数量和化感物质含量处于中风险或中高风险等级的土壤,表明其再植三七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应在再植三七生长过程中加强水肥药的管理,避免三七障碍因子如土传病原菌积累过快,威胁再植三七的健康生长。所有测定指标均处于中高或高风险等级的土壤,表明其再植三七的风险极高,应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土壤修复措施,待风险评价指标的风险等级下降之后,方可考虑再植,否则不建议继续种植三七,本发明记载的一种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评价方法对三七再植风险进行等级划分,方便根据等级划分进行三七再植,可有效降低三七再植风险。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所述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评价方法的步骤主要包括:
6.(1)取栽培过三七的土壤进行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评价;
7.(2)对土壤中土壤ph值进行测定;
8.(3)对土壤电导率进行测定;
9.(4)对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进行测定;
10.(5)对土壤中腐皮镰刀菌数量进行测定;
11.(6)对土壤中链格孢菌数量进行测定;
12.(7)对土壤中柱孢霉数量进行测定;
13.(8)对土壤中植物病原线虫数量进行测定;
14.(9)对土壤中皂苷类化感物质含量进行测定;
15.(10)对土壤中酚酸类化感物质含量进行测定;
16.(11)根据测定结果将种植风险划分种植风险等级为低风险、中风险、中高风险、高
风险,根据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等级评价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
17.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中根据测定后土壤ph值的数值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土壤ph值为5.5~6.5为低风险,5.0~5.5或6.5~7.5为中风险,4.0~ 5.0或7.5~8.0为中高风险,≤4.0或≥8.0为高风险;
18.所述步骤(3)中根据测定后土壤电导率的数值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土壤电导率的单位为(μs/cm),土壤电导率≤200为低风险,土壤电导率为200~ 500为中风险,土壤电导率为500~800为中高风险,土壤电导率≥800为高风险;
19.所述步骤(4)中根据测定后尖孢镰刀菌的数量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尖孢镰刀菌的数量的计量单位为(copies/g土),尖孢镰刀菌的数量≤105为低风险,尖孢镰刀菌的数量105~106为中风险,尖孢镰刀菌的数量105~106为中高风险,尖孢镰刀菌的数量≥107为高风险;
20.所述步骤(5)中根据测定后腐皮镰刀菌的数量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腐皮镰刀菌的数量的计量单位为(copies/g土),腐皮镰刀菌的数量≤105为低风险,腐皮镰刀菌的数量105~106为中风险,腐皮镰刀菌的数量105~106为中高风险,腐皮镰刀菌的数量≥107为高风险;
21.所述步骤(6)中根据测定后链格孢菌的数量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链格孢菌的数量的计量单位为(copies/g土),链格孢菌的数量≤103为低风险,链格孢菌的数量103~104为中风险,链格孢菌的数量104~105为中高风险,链格孢菌的数量≥105为高风险;
22.所述步骤(7)中根据测定后柱孢霉数量的数量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柱孢霉数量的数量的计量单位为(copies/g土),柱孢霉数量的数量≤105为低风险,柱孢霉数量的数量105~106为中风险,柱孢霉数量的数量105~106为中高风险,柱孢霉数量的数量≥107为高风险;
23.所述步骤(8)中根据测定后植物病原线虫数量的数量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植物病原线虫数量的计量单位为(条/100g土),植物病原线虫数量≤5为低风险,植物病原线虫数量5~25为中风险,植物病原线虫数量25~50为中高风险,植物病原线虫数量≥50为高风险;
24.所述步骤(9)中根据测定后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的计量单位为μg/g,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2为低风险,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为2~5为中风险,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5~10为中高风险,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10为高风险;
25.所述步骤(10)中根据测定后酚酸类化感物质的含量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酚酸类化感物质的含量的计量单位为μg/g,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10为低风险,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10~30为中风险,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30~60为中高风险,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60为高风险。
26.作为优选:所述土壤ph和土壤电导率通过与土壤病原菌、化感物质的互作形成再植风险;
27.作为优选:所述植物病原线虫数量是指土壤中所有为害植物的病原线虫数量总和。
28.作为优选:所述皂苷类化感物质指rg1、rb1、r1、rd、re和rg2总和。
29.作为优选:所述酚酸类化感物质指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香兰素、对香豆酸、阿魏酸、苯甲酸、肉桂酸和水杨酸总和。
3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所述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评价方法根据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及拟进行风险评价地块土壤中各评价指标的实际测定值,将所有评价指标进行风险等级划分,病原菌、病原线虫和化感物质中任一指标值落入的风险等级即为该土壤再植三七的风险等级,所有评价指标均处于低风险等级的土壤,表明其再植三七的风险较低;可以继续种植三七部分评价指标,特别是土壤病原菌数量和化感物质含量处于中风险或中高风险等级的土壤,表明其再植三七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应在再植三七生长过程中加强水肥药的管理,避免三七障碍因子如土传病原菌积累过快,威胁再植三七的健康生长。所有测定指标均处于中高或高风险等级的土壤,表明其再植三七的风险极高,应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土壤修复措施,待风险评价指标的风险等级下降之后,方可考虑再植,否则不建议继续种植三七,本发明记载的一种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评价方法对三七再植风险进行等级划分,方便根据等级划分进行三七再植,可有效降低三七再植风险。
附图说明
[0031][0032]
图1为ph值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的示意图;
[0033]
图2为土壤电导率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的示意图;
[0034]
图3为尖孢镰刀菌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的示意图;
[0035]
图4为腐皮镰刀菌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的示意图;
[0036]
图5为链格孢菌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的示意图;
[0037]
图6为柱孢霉菌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的示意图;
[0038]
图7为植物病原线虫数量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的示意图;
[0039]
图8为皂苷类化感物质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的示意图;
[0040]
图9为酚酸类化感物质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为使上述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晰明确,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具体说明。
[0042]
实施例:
[0043]
所述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评价方法的步骤主要包括:
[0044]
(1)取栽培过三七的土壤进行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评价;
[0045]
(2)对土壤中土壤ph值进行测定,根据测定后土壤ph值的数值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土壤ph值为5.5~6.5为低风险,5.0~5.5-6.5~7.5为中风险,4.0~ 5.0-7.5~8.0为中高风险,≤4.0-≥8.0为高风险;
[0046]
(3)对土壤电导率进行测定,根据测定后土壤电导率的数值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土壤电导率的单位为(μs/cm),土壤电导率≤200为低风险,土壤电导率为200~500为中风险,土壤电导率为500~800为中高风险,土壤电导率≥800 为高风险,所述土壤ph和土壤电导率通过与土壤病原菌、化感物质的互作形成再植风险;
[0047]
(4)对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进行测定,根据测定后尖孢镰刀菌的数量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尖孢镰刀菌的数量的计量单位为(copies/g土),尖孢镰刀菌的数量≤105为低风险,尖孢镰刀菌的数量105~106为中风险,尖孢镰刀菌的数量105~106为中高风险,尖孢镰刀菌的数量≥107为高风险;
[0048]
(5)对土壤中腐皮镰刀菌数量进行测定,根据测定后腐皮镰刀菌的数量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腐皮镰刀菌的数量的计量单位为(copies/g土),腐皮镰刀菌的数量≤105为低风险,腐皮镰刀菌的数量105~106为中风险,腐皮镰刀菌的数量105~106为中高风险,腐皮镰刀菌的数量≥107为高风险;
[0049]
(6)对土壤中链格孢菌数量进行测定,根据测定后链格孢菌的数量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链格孢菌的数量的计量单位为(copies/g土),链格孢菌的数量≤103为低风险,链格孢菌的数量103~104为中风险,链格孢菌的数量104~105为中高风险,链格孢菌的数量≥105为高风险;
[0050]
(7)对土壤中柱孢霉数量进行测定,根据测定后柱孢霉数量的数量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柱孢霉数量的数量的计量单位为(copies/g土),柱孢霉数量的数量≤105为低风险,柱孢霉数量的数量105~106为中风险,柱孢霉数量的数量 105~106为中高风险,柱孢霉数量的数量≥107为高风险;
[0051]
(8)对土壤中植物病原线虫数量进行测定,根据测定后植物病原线虫数量的数量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植物病原线虫数量的计量单位为(条/100g土),植物病原线虫数量≤5为低风险,植物病原线虫数量5~25为中风险,植物病原线虫数量25~50为中高风险,植物病原线虫数量≥50为高风险,所述植物病原线虫数量是指土壤中所有为害植物的病原线虫数量总和;
[0052]
(9)对土壤中皂苷类化感物质含量进行测定,根据测定后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的计量单位为μg/g,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2为低风险,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为2~5为中风险,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5~10为中高风险,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10为高风险,所述皂苷类化感物质指rg1、rb1、r1、rd、re和rg2总和;
[0053]
(10)对土壤中酚酸类化感物质含量进行测定,根据测定后酚酸类化感物质的含量进行再植风险等级划分,酚酸类化感物质的含量的计量单位为μg/g,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10为低风险,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10~30为中风险,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30~60为中高风险,皂苷类化感物质的含量≥60为高风险,所述酚酸类化感物质指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丁香酸、香兰素、对香豆酸、阿魏酸、苯甲酸、肉桂酸和水杨酸总和;
[0054]
(11)根据测定结果将种植风险划分种植风险等级为低风险、中风险、中高风险、高风险,根据风险等级,根据风险等级评价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
[0055]
分别收集30批不同区域栽培三七后的土壤和5批没有栽培三七的土壤,每批至少8m3,填入种植槽中,移栽2年生三七,至3年生时收获时统计存活数量,移栽前每批土壤按以6.2-方法检测土壤ph值、土壤电导率、尖孢镰刀菌数量、腐皮镰刀菌数量、链格孢菌数量、柱孢霉数量、植物病原线虫数量、皂苷类化感物质含量、酚酸类化感物质含量
[0056]
表1土样信息表
[0057]
[0058][0059]
注:未种植过三七的土壤收集后需经过物理熏蒸消毒。
[0060]
(1)土壤病原菌的测定
[0061]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0062]
ds-11超微量分光光度计(denovix,usa)、quanstudio 3实时荧光定量pcr 仪(applied biosystems,usa)、eppendorf 5424r离心机、eppendorf移液枪、土壤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mp biomedicals,usa)、sybr green定量pcr试剂盒、omega质粒试剂盒、特异性
引物。
[0063]
土壤dna提取
[0064]
称取0.5g(含水量记为m)保存于-80℃冰箱中的土壤样品,采用 spin kit for soil(mp biomedicals,usa)试剂盒提取土壤基因组dna,方法参照说明书,并通过ds-11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测定a260/a280和a230/a260的比值,对提取的dna样品进行质量控制后保存于-20℃冰箱中待用。
[0065]
定量pcr标准曲线的构建:
[0066]
提取尖孢镰刀菌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采用通用引物:its1f/afp308r (its1f:5
’‑
cttggtcatttagaggaagtaa-3’;afp308r:5
’ꢀ‑
cgaattaacgcgagtcccaac-3’)分别进行扩增,扩增体系(25μl)包括tiangentaq pcr master mix(2
×
,天根生化科技,中国北京)12.5μl,正、反引物 (10μmol l-1)各1μl,dna模板1μl,无菌水9.5μl。pcr扩增程序为95℃预变性2min,95℃变性30s,58℃退火20s,72℃延伸45s,30个循环,72℃延伸10min。
[0067]
t-a克隆
[0068]
酶连体系(10μl)包括1μl peasy-t1质粒载体(transgen,全式金生物,中国北京),4μl特异性pcr产物,5μl水,16℃过夜酶连。将50μl的trans1-t1 感受态细胞(transgen,全式金生物,中国北京)置于冰上解冻,解冻后加入酶连产物,轻轻摇匀后冰浴20~30min,42℃热激30s,立即置于冰上2min,加 250μl lb培养基(不含amp),200rpm,37℃孵育1h,结束后取100μl菌液涂布于含amp(x-gal,iptg)的筛选平板上,37℃过夜培养后用无菌牙签挑取白色菌落,置于含amp的lb试管中培养10h。培养结束后采用omega质粒试剂盒提取菌液中的质粒dna,用m13正反向引物验证重组子。pcr扩增体系同上,扩增程序为:95℃预变性10min,95℃变性30s,58℃退火30s,72℃延伸45s,30个循环,72℃延伸10min。
[0069]
经pcr验证后的阳性重组子,对上述提取的质粒浓度进行测定,并按10倍稀释法逐级稀释后进行定量pcr。定量pcr扩增反应在quanstudio 3real-time pcrsystem(applied biosystems,usa)上进行,扩增体系为premix ex taq tm
(2
×
,takara,中国大连)10μl,参比荧光染料rox ii(50
×
)0.4μl,正、反引物(10μmol l-1)各1μl,dna模板2μl和dd h2o 5.6μl;扩增程序为95℃预变性1min,95℃变性30s,58℃退火延伸30s,40个循环。根据各质粒浓度下定量pcr的ct值,构建ct值-基因拷贝数的标准曲线。
[0070]
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测定
[0071]
按上述定量pcr扩增体系和条件对土壤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根据ct值-基因拷贝数的标准曲线计算土壤dna样品中尖孢镰刀菌的基因拷贝数,记为n。
[0072]
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计算:尖孢镰刀菌数量=n/((1-m)*0.5,单位为拷贝数每克干土。
[0073]
(2)植物病原线虫的测定
[0074]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0075]
光学显微镜(olympus bx53f)、体视显微镜(motic smz-168)、高速冷冻离心机(xz-21k)、塑料浅盘、不锈钢网孔浅盘、塑料小皿、500目网筛、洗瓶、胶皮棒、盖玻片、载玻片、指甲油、eppendorf移液枪、蔗糖。
[0076]
土壤线虫分离
[0077]
称取50g鲜土平铺于事先放有滤纸的不锈钢带网孔浅盘内,将不锈钢浅盘置于配
套的塑料浅盘中,加水至土壤完全浸润,并在其表面形成约1mm的水膜,随后将浅盘置于室温条件下(20~25℃)静置48h,静置过程中适当补水以确保水膜存在。浅盘分离结束后,首先将不锈钢网孔浅盘轻轻拿起沥水完全,然后将滤纸上所有土壤用称样勺轻轻刮到250ml离心瓶内,滤纸上残余的少量土壤用洗瓶中的自来水冲洗到离心瓶内,准备蔗糖离心。同时,将塑料浅盘中的线虫水悬液过两个套在一起的500目(孔径25μm)筛子,反复进行三次后将套筛中的线虫冲洗至带有刻度划线的塑料小皿中。
[0078]
用蔗糖浮选离心法分离土壤中残留的线虫。向上述250ml离心瓶中补水至 100ml,3000rpm下离心5min后弃去上清液,随后加入蔗糖溶液(浓度454g l-1) 100ml,迅速用胶皮棒把土壤悬液搅散均匀,1500rpm下离心5min后将上清液立即倒入装有约三分之一自来水的塑料浅盘中,以同种方法过500目套筛收集线虫后合并,即得到土壤线虫。
[0079]
土壤线虫的计数
[0080]
将分离得到的土壤线虫静置1h后,用胶头滴管小心吸取塑料小皿上层中的水并弃去,然后在体视显微镜motic smz-168下进行计数,线虫总数换算成每100 g干土中线虫的数量。若土壤中线虫数量过多,则需将线虫水悬液稀释后再进行计数。
[0081]
土壤线虫的鉴定
[0082]
用量程为20μl的移液枪随机从塑料小皿中吸取150-200条线虫放置于载玻片上,并用无色指甲油密封盖玻片四周,避免因失水影响线虫的形态特征。将玻片置于光学显微镜(olympus bx53f)下将线虫鉴定到属,线虫鉴定主要参考《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及bongers的分类图鉴。根据线虫头部的形态学特征和取食生境,将其分为4个营养类群:食细菌线虫(bacterivores)、食真菌线虫 (fungivores)、植食性线虫(plant-parasites)和杂食/捕食性线虫 (omnivores/predators)。根据各线虫属的绝对数量与鉴定的线虫总数,计算各线虫属的相对多度。若土壤线虫计数后不能及时鉴定,需固定后保存。
[0083]
植物病原线虫数量的计算:植物病原线虫数量=土壤线虫总数
×
植物病原线虫相对多度,单位为条/100g干土。
[0084]
(3)化感物质的测定
[0085]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0086]
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milford,ma,usa)、eppendorf 5424r离心机、 eppendorf移液枪、三角瓶、超声仪、旋转蒸发仪、甲醇、乙腈、皂苷类物质纯品(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b1、rd、re、rg2,购自于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酚酸类物质纯品(对香豆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丁香酸、香草酸、肉桂酸、水杨酸、香兰素,购自于北京北纳创联生物技术研究院)。
[0087]
皂苷类化感物质的提取与测定
[0088]
称取50g风干土样(100目)三份,分别置于1l的三角瓶中,加入600ml 100%甲醇(水/甲醇=1:12,m/v)摇床过夜提取(30℃,220rpm min-1),然后超声提取2h(35℃,45khz)后离心(3000rpm min-1,3min)并收集上清液,下层土壤再重复提取2次,离心后合并3次上清液,将所有上清液用旋转蒸发仪蒸发至干(30℃),称重后再用一定量的色谱甲醇溶解,0.22μm有机系滤膜过滤后将滤液置于-20℃冰箱中保存备用。
[0089]
称取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rb1、rd、re、rg2各1mg,加入一定量甲醇溶解配制成每1ml分别含0.1mg的标准溶液,所得标准溶液用0.45μm有机系滤膜过滤后各吸取1ml配
制成混合标准溶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waters e2695 系统的pda检测器对上述土壤浸提液中的皂苷进行测定,色谱柱为waters c18 (250mm
×
4.6mm,5μm),流动相由乙腈(a)和水(b)组成,其梯度设置为:0~30min用18%a和82%b洗脱,30~35min用30%a和70%b洗脱,35~55min 用35%a和65%b洗脱,55~77min用18%a和82%b洗脱;流速1.5mlmin-1;波长203 nm;柱温40℃;进样量30μl。以标准样品的保留时间为依据,对浸提液中的皂苷类物质进行鉴定,并根据各皂苷物质的峰面积计算其浓度,表示为μg/g干土。
[0090]
酚酸类化感物质的提取与测定
[0091]
称取10g风干土样(50目),置于50ml三角瓶中,加入2mol/l naoh溶液 20ml,220rpm min-1,30℃摇床震荡提取12h,提取结束后3000rpm min-1 离心3min,收集上清液并用5mol/l hcl溶液调节ph至2.5,随后用等量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并萃取液后利用旋转蒸发仪将其蒸发至干(45℃),残渣用5ml 色谱纯甲醇溶解,0.22μm有机系滤膜过滤后将滤液置于-20℃冰箱中保存备用。
[0092]
称取对香豆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丁香酸、香草酸、肉桂酸、水杨酸、香兰素各1mg,加入一定量甲醇溶解配制成每1ml分别含0.1mg的标准溶液,所得标准溶液用0.22μm有机系滤膜过滤后各吸取1ml配制成混合标准溶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waters e2695系统的pda检测器对上述土壤浸提液中的酚酸进行测定,色谱柱为waters c18(250mm
×
4.6mm,5μm),流动相由甲醇(a)和0.16%的乙酸水溶液(b)组成,其梯度设置为:0min,流动相a为5%,流动相b为95%;5min,流动相a为20%,流动相b为80%;10min,流动相a为35%,流动相b为65%;21min,流动相a为45%,流动相b为55%;30min,流动相a为60%,流动相b为40%;33min,流动相a为5%,流动相b为95%。流速0.6ml min-1;波长280nm;柱温40℃;进样量10μl。以标准样品的保留时间为依据,对浸提液中的酚酸类物质进行鉴定,并根据各酚酸物质的峰面积计算其浓度,表示为μg/g 干土。
[0093]
土壤化感物质含量的计算
[0094]
土壤中皂苷类(酚酸类)化感物质的含量是各类皂苷(酚酸)物质的总和,单位为μg/g干土。
[0095]
实验数据:
[0096]
检测结果
[0097]
表2土壤风险指标检测结果表(x
±
sd n=3)
[0098]
[0099]
[0100][0101]
表3土壤风险指标检测结果表(x
±
sd n=3)
[0102]
[0103]
[0104][0105]
风险指标与存苗数的相关性
[0106]
表4各风险指标与存苗率的pearson相关性
[0107]
评价指标存苗率(%)pearson相关性土壤ph值.357*土壤电导率(μs/cm)-.933**尖孢镰刀菌数量(copies/g土)-.930**腐皮镰刀菌数量(copies/g土)-.924**链格孢菌数量(copies/g土)-.923**柱孢霉数量(copies/g土)-.940**植物病原线虫数量(条/100g土)-.917**皂苷类化感物质含量(μg/g)-.916**酚酸类化感物质含量(μg/g)-.952**
[0108]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0109]
根据各风险指标与存苗率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得出,除土壤ph外,土壤电导率、尖孢镰刀菌数量、腐皮镰刀菌数量、链格孢菌数量、柱孢霉数量、植物病原线虫数量、皂苷类化感物质含量和酚酸类化感物质含量均与三七存苗率呈极显著性负相关。说明除土壤ph外,其它风险指标对再植三七存苗率影响较大,且风险指标值越大三七存苗率越低,再植风险越高。
[0110]
实验分析:
[0111]
(1)土壤ph值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
[0112]
由图1得出,当再植土壤ph在5.5~6.5范围内三七存苗在70%以上,能满足三七种植需求;当ph从5.5开始降低或从6.5开始增高时三七存苗率逐渐下降,其变化关系为ph6.5~7.5和5.0~5.5优于4.0~5.0和7.5~8.0,而ph小于4或大于8 时,存苗率较低不满足生产需求,再植风险高。
[0113]
(2)土壤电导率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
[0114]
由图2得出,当再植土壤电导率逐渐升高时三七存苗率逐渐下降;其中当电导率小于200μs/cm时存苗率高于70%,满足生产需求;当电导率介于200~500 μs/cm,三七存苗率接近70%,再植风险相对电导率介于500~800μs/cm低;当土壤电导率高于800μs/cm时,存苗率低于10%,不满足生产需求,再植风险高。
[0115]
(3)尖孢镰刀菌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
[0116]
由图3得出,当再植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逐渐升高时三七存苗率明显下降,再植风险逐渐升高;其中当尖孢镰刀菌数量小于105(copies/g土)时存苗率高于70%,满足生产需求,再植风险低;当尖孢镰刀菌数量介于105~106(copies/g 土)时,三七存苗率接近70%,再植风险相对较低;当尖孢镰刀菌数量高于10
6 (copies/g土)时,菌数量越接近接近107(copies/g土),存苗率越低,再植风险相对较高;当尖孢镰刀菌数量高于107(copies/g土)时,三七存苗率低于 10%,不满足生产需求,再植风险高。
[0117]
(4)腐皮镰刀菌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
[0118]
由图4得出,当再植土壤中腐皮镰刀菌数量逐渐升高时三七存苗率明显下降,再植风险逐渐升高;其中,当腐皮镰刀菌数量小于105(copies/g土)时存苗率高于70%,满足生产需求,再植风险低;当腐皮镰刀菌数量介于105~106(copies/g 土)时,三七存苗率接近70%,再植风险相对较低;当腐皮镰刀菌数量高于10
6 (copies/g土)时,菌数量越接近接近107(copies/g土),存苗率越低,再植风险相对较高;当腐皮镰刀菌数量高于107(copies/g土)时,三七存苗率低于 10%,不满足生产需求,再植风险高。
[0119]
(5)链格孢菌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
[0120]
由图5得出,当再植土壤中链格孢菌数量逐渐升高时三七存苗率明显下降,再植风险逐渐升高;其中,当链格孢菌数量小于105(copies/g土)时存苗率高于70%,满足生产需求,再植风险低;当链格孢菌数量介于105~106(copies/g 土)时,三七存苗率接近70%,再植风险相对较低;当链格孢菌数量高于10
6 (copies/g土)时,菌数量越接近接近107(copies/g土),存苗率越低,再植风险相对较高;当链格孢菌数量高于107(copies/g土)时,三七存苗率低于10%,不满足生产需求,再植风险高。
[0121]
(6)柱孢霉菌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
[0122]
由图6得出,当再植土壤中柱孢霉菌数量逐渐升高时三七存苗率明显下降,再植风险逐渐升高;其中,当柱孢霉菌数量小于105(copies/g土)时存苗率高于70%,满足生产需求,再植风险低;当柱孢霉菌数量介于105~106(copies/g 土)时,三七存苗率接近70%,再植风险相对较低;当柱孢霉菌数量高于10
6 (copies/g土)时,菌数量越接近接近107(copies/g土),存苗率越低,再植风险相对较高;当柱孢霉菌数量高于107(copies/g土)时,三七存苗率低于10%,不满足生产需求,再植风险高。
[0123]
(7)植物病原线虫数量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
[0124]
由图7得出,当再植土壤中植物病原线虫数量逐渐升高时三七存苗率明显下降,再植风险逐渐升高;其中,当每100克土中植物病原线虫数量小于5条时,存苗率高,满足生产需求,再植风险低;当每100克土中植物病原线虫数量小于30 条时,存苗率接近70%,再植风险相对较低;当每100克土中植物病原线虫数量高于30条时,存苗率明显降低,再植风险相对较高;当每100克土中植物病原线虫数量高于50条时,存苗率低于10%,不满足生产需求,再植风险高。
[0125]
(8)皂苷类化感物质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
[0126]
由图8得出,当再植土壤中皂苷类化感物质含量总和逐渐升高时三七存苗率明显下降,再植风险逐渐升高;其中,当皂苷类化感物质含量总和小于2μg/g 时,存苗率高于70%,满足生产需求,再植风险低;当皂苷类化感物质含量总和在 5~10μg/g时,三七存苗率在20%~40%,再植风险相对较高;当皂苷类化感物质含量总和大于10μg/g时,三七存苗
率低于20%,不满足生产需求,再植风险高。
[0127]
(9)酚酸类化感物质对三七存活数的影响
[0128]
由图9得出,当再植土壤中酚酸类化感物质含量总和逐渐升高时三七存苗率明显下降,再植风险逐渐升高;其中,当酚酸类化感物质含量总和小于10μg/g 时,存苗率高于70%,满足生产需求,再植风险低;当酚酸类化感物质含量总和在10~30μg/g时,三七存苗率高于50%,再植风险相对较低;当酚酸类化感物质含量总和在30~60μg/g时,三七存苗率介于10%~40%,再植风险相对较高;当酚酸类化感物质含量总和大于60μg/g时,三七存苗率低10%,不满足生产需求,再植风险高。
[0129]
综上所述,根据再植三七存活率高低,将各风险指标值分为4个等级即低风险、中风险、中高风险、高风险,参数详见表5.
[0130]
表5三七栽培土壤再植风险评价指标分级表
[0131][0132]
当所有评价指标均处于低风险等级的土壤,表明其再植三七的风险较低;可以继续种植三七;部分评价指标,特别是土壤病原菌数量和化感物质含量处于中风险或中高风险等级的土壤,表明其再植三七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应在再植三七生长过程中加强水肥药的管理,避免三七障碍因子如土传病原菌积累过快,威胁再植三七的健康生长。所有测定指标均处于中高或高风险等级的土壤,表明其再植三七的风险极高,应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土壤修复措施,待风险评价指标的风险等级下降之后,方可考虑再植,否则不建议继续种植三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