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33932发布日期:2022-10-18 20:18阅读:37来源:国知局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可穿戴显示装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例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以及智能手环等。
3.现有的可穿戴设备的盖板上设有用于安装旋钮的缺口,缺口的加工精度低以及旋钮的组装工艺存在误差,导致可穿戴显示装置的防水性能较差。
4.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实现旋钮控制功能的情况下,解决可穿戴显示装置的防水性能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6.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基板、盖板和触控基板,盖板包括平直区和设于平直区外围的弯折区,弯折区靠近显示基板的边缘,平直区靠近显示基板的显示面,平直区与弯折区相交;触控基板包括第一触控部,第一触控部设于弯折区,第一触控部包括至少两个相邻设置的第一触控单元,通过相邻两个第一触控单元的电容值变化来识别弯折区的触控指令。
7.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触控单元沿弯折区的边缘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触控基板的形状为轴对称图形,多个第一触控单元沿对称轴分为两组第一触控单元组。
8.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单元组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相邻设置的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中,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在平直区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在平直区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相互交叠。
9.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上,第一子触控单元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段的宽度小于第一段的宽度,第二段沿弯折区的长度方向设于第一段的一端,其中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二段靠近平直区设置,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二段远离平直区设置,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二段相互搭接,且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一段与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二段相互接触。
10.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段与第一段的连接处非平滑过渡,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一配合面为台阶面,第一配合面包括第一面、第二面和第三面,第一面和第二面位于第二段,第三面位于第一段,第一面平行于第一子触控单元的长度方向,第二面和第三面垂直于第一子触控单元的长度方向,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一面与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一面相互接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二面与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三面相互接触。
11.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触控单元组包括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和至少一个
第二子触控单元,第二子触控单元设于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之间,第二子触控单元在平直区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在平直区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相互交叠。
12.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子触控单元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段的宽度小于第一段的宽度,在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上,第二段沿平直区的长度方向设于第一段的一端,其中一个靠近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二段靠近平直区设置,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二段远离平直区设置;第二子触控单元包括一个第三段和两个第四段,在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上,第四段的宽度小于第三段的宽度,且第四段沿弯折区的长度方向位于第三段的两端,其中一个第四段靠近平直区设置,另一个第四段远离平直区设置,两个第四段分别与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二段相互搭接,且两个第四段与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一段相互接触。
13.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设有凸起和/或凹陷,第二子触控单元的第三段和第四段设有凹陷和/或凸起,凸起设于凹陷内。
14.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子触控单元设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两个第二子触控单元之间,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在平直区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另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在平直区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相互交叠。
15.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上,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靠近平直区设置的第四段与另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远离平直区设置的第四段相互搭接,且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的第四段与另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的第三段相互接触。
16.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两个相互接触的第二子触控单元中,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的第第三段和第四段设有凸起和/或凹陷,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三段和第四段设有凹陷和/或凸起,凸起设于凹陷内。
17.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段与第一段的连接处平滑过渡,第四段与第三段的连接处平滑过渡,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一配合面为外凸弧形面,第二子触控单元的第二配合面为外凸弧形面相适配的内凹弧形面。
18.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段与第一段的连接处非平滑过渡,第四段与第三段的连接处非平滑过渡,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一配合面为台阶面,第二子触控单元的第二配合面为台阶面;第一配合面包括第一面、第二面和第三面,第一面和第二面位于第二段,第三面位于第一段,第一面平行于第一子触控单元的长度方向,第二面和第三面垂直于第一子触控单元的长度方向;第二配合面包括第四面、第五面和第六面,第四面和第五面位于第四段,第六面位于第三段,第四面平行于第二子触控单元的长度方向,第五面和第六面垂直于第二子触控单元的长度方向;第二子触控单元的两个第四面分别与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一面相互接触,第二子触控单元两个的第五面分别与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三面相互接触,第二子触控单元的两个第六面分别与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的第二面相互接触。
19.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子触控单元的长度为第二子触控单元的长度的1/2-2/3。
20.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平直区包括走线区,走线区与弯折区邻接,触控基板还包括触控绑定部和多根第一触控信号线,触控绑定部设于走线区,绑定部包括多个触控绑定引脚;多根第一触控信号线设于走线区,第一触控信号线的一端连接第一触控单元,另一端连接至触控绑定引脚。
21.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触控信号线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第一连接段的一端与第一触控单元连接,另一端延伸至靠近对称轴;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段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沿对称轴的延伸方向远离第一触控单元;第三连接段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段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沿弯折区的长度方向延伸至与触控绑定引脚连接。
22.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平直区还包括触控区,触控基板还包括第二触控部和第二触控信号线,第二触控部设于触控区,第二触控部的一侧与显示基板连接,远离显示基板的一侧与触控区连接,第二触控部包括多个第二触控单元;第二触控信号线通过第二触控单元之间的间隙,和/或走线区中第一触控信号线与触控区之间的区域,延伸至与触控绑定引脚连接。
23.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触控部至少包围部分第二触控部。
24.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显示模组还包括触控柔性电路板和主柔性电路板,触控柔性电路板包括第一绑定部和第二绑定部,第一绑定部包括多个第一绑定引脚,第二绑定部包括多个第二绑定引脚,第一绑定引脚与触控绑定引脚绑定,触控柔性电路板自触控基板的触控面朝向背离触控面的一侧弯折;主柔性电路板设于显示基板的非显示面,主柔性电路板包括第三绑定引脚,第三绑定引脚与第二绑定引脚绑定。
25.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所述的显示模组。
26.本公开的显示模组包括盖板和触控基板,触控基板包括第一触控部,第一触控部设于盖板的弯折区,第一触控部包括至少两个相邻设置的第一触控单元,用户用手在弯折区的第一触控部上滑动时,相邻两个第一触控单元中,先接触到的第一触控单元的电容值不断减小,后接触到的第一触控单元的电容值不断增大,驱动芯片可以通过相邻两个第一触控单元的电容值变化来识别弯折区的触控指令,从而可以识别用户的滑动操作,实现旋钮的控制功能,因而无需在盖板上设置缺口安装旋钮,解决了可穿戴显示装置的防水性能较差的问题。
27.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28.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一种触控基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另一种触控基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又一种触控基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4.图6为图5的a-a剖视图。
35.图7为图5的b-b剖视图。
36.图8为图4的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37.图9为图4的b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38.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另一种触控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39.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显示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40.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显示基板的截面示意图。
41.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又一种显示装置切换应用时的一种示意图。
42.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又一种显示装置切换应用时的另一种示意图。
43.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又一种显示装置增加音量时的示意图。
44.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又一种显示装置减小音量时的示意图。
45.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涉及的又一种显示装置开启或关闭电源时的示意图。
46.图中:100-触控基板,1-第一触控部,11-第一子触控单元,111-第一段,112-第二段,1101-第一面,1102-第二面,1103-第三面,12-第二子触控单元,121-第三段,122-第四段,1201-第四面,1202-第五面,1203-第六面,13-凸起,14-凹陷,2-第二触控部,21-第二触控单元,3-第一触控信号线,31-第一连接段,32-第二连接段,33-第三连接段,4-触控绑定部,41-触控绑定引脚,5-第二触控信号线;
47.200-显示基板,201-显示区,202-非显示区,20-驱动背板,21-衬底基板,22-缓冲层;23-驱动电路层,231-有源层,232-栅绝缘层,233-栅极,234-层间绝缘层,235-层间介质层,2361-第一源极,2362-漏极,237-保护层,2381-第二源极,239-数据线;24-平坦化层组,241-第一平坦化层,242-第二平坦化层;25-像素界定层,251-像素开口;26-像素层,261-像素电极,262-发光层,263-公共电极;27-封装层,271-第一无机封装层,272-有机封装层,273-第二无机封装层;28-阻挡坝,281-第二阻挡坝,282-第一阻挡坝;283-绝缘层组,2831-第一绝缘层,2832-第二绝缘层,2833-第三绝缘层;
48.300-盖板,3001-平直区,3002-弯折区,3003-缺口,3004-触控区,3005-走线区;
49.400-触控柔性电路板,500-主柔性电路板,600-驱动芯片,700-第二粘接层;
50.800-第一粘接层,8001-第一粘接部,8002-第二粘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51.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52.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53.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54.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可穿戴显示装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例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以及智能手环等。目前的智能可穿戴显示装置的形状往往设置为多边形或圆形。以智能手表为例进行说明,相比于方形的智能手表,圆形的智能手表更符合人体佩戴的舒适感。
55.相关技术中,圆形的智能手表的设计有如下两种形式,一种如图1所示,是平面的2d智能手表,其盖板300是平直结构;另一种如图2所示,是带有弧度的3d智能手表,3d智能手表的无论外观以及客户的使用体验感都要更好。
56.智能手表往往还具有触控功能,如图2所示,现有3d智能手表的及触控区域仅为盖板300的平直区3001,盖板300的弯折区3002由油墨涂覆,无触控功能以及显示功能,通常会在盖板300的弯折区3002设置缺口3003来组装旋钮,以实现智能手表的数字轮盘功能。因缺口3003的加工精度低以及旋钮的组装工艺存在误差,导致可穿戴显示装置的防水性能较差。
57.基于此,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如图3至图16所示,该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基板200、盖板300和触控基板100,盖板300包括平直区3001和设于平直区3001外围的弯折区3002,弯折区3002靠近显示基板200的边缘,平直区3001靠近显示基板200的显示面,平直区3001与弯折区3002相交;触控基板100包括第一触控部1,第一触控部1设于弯折区3002,第一触控部1包括至少两个相邻设置的第一触控单元,通过相邻两个第一触控单元的电容值变化来识别弯折区3002的触控指令。
58.用户用手在弯折区3002的第一触控部1上滑动时,相邻两个第一触控单元中,先接触到的第一触控单元的电容值不断减小,后接触到的第一触控单元的电容值不断增大,驱动芯片600可以通过相邻两个第一触控单元的电容值变化来识别弯折区3002的触控指令,从而可以识别用户的滑动操作,实现旋钮的控制功能,因而无需在盖板300上设置缺口3003安装旋钮,解决了可穿戴显示装置的防水性能较差的问题。
59.如图6和图7所示,盖板300包括平直部和设于平直部外围的弯折部,平直部的内表面为平直区3001,弯折部的内表面为弯折区3002,弯折区3002设于平直区3001的外围,弯折区3002与平直区3001相交。弯折区3002靠近显示基板200的侧面,平直区3001靠近显示基板200的显示面。平直区3001包括触控区3004和走线区3005,触控区3004位于中部,走线区3005位于触控区3004的外围,弯折区3002位于走线区3005的外围。
60.触控基板100包括第一触控部1、第二触控部2和触控绑定部4,第二触控部2设于触控区3004,第一触控部1设于弯折区3002,触控绑定部4设于走线区3005,第一触控部1至少包围部分第二触控部2。第一粘接层800包括第一粘接部8001和第二粘接部8002,盖板300的弯折区3002设有第二粘接部8002,第一触控部1设于第二粘接部8002远离弯折区3002的一面,第一触控部1通过第二粘接部8002固定于弯折区3002。
61.第二触控部2设于第一粘接部8001远离触控区3004的一面,第一粘接部8001设于第二触控部2远离触控区3004的一面,盖板300设于第一粘接部8001远离触控区3004的一
面,盖板300通过第一粘接部8001固定于第二触控部2上。第二触控部2靠近显示基板200的一侧设有第二粘接层700,盖板300通过第二粘接层700固定于第二触控部2上。
62.如图4、图5、图8和图9所示,第二触控部2包括多个第二触控单元21;第一触控部1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11;触控绑定部4包括多个触控绑定引脚41。每个第二触控单元21连接一根第二触控信号线,第二触控信号线的一端连接第二触控单元21,另一端连接至触控绑定引脚41。每个第一触控单元连接一根第一触控信号线3,第一触控信号线3的一端连接第一触控单元,另一端连接至触控绑定引脚41。
63.第一触控信号线3包括第一连接段31、第二连接段32和第三连接段33,第一连接段31的一端与第一触控单元11连接,另一端延伸至靠近对称轴;第二连接段3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段31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沿对称轴的延伸方向远离第一触控单元11;第三连接段33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段32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沿弯折区3002的长度方向延伸至与触控绑定引脚41连接。
64.如图10和图11所示,显示模组还包括触控柔性电路板400和主柔性电路板500,主柔性电路板500设于显示基板200的非显示面,触控柔性电路板400设于主柔性电路板500远离显示基板200的一侧。触控柔性电路板400包括第一绑定部和第二绑定部,第一绑定部包括多个第一绑定引脚,第二绑定部包括多个第二绑定引脚,第一绑定引脚与触控绑定引脚41绑定,触控柔性电路板400自触控基板100的触控面朝向背离触控面的一侧弯折,主柔性电路板500包括第三绑定引脚,第三绑定引脚与第二绑定引脚绑定。
65.第二触控单元21的图案为矩形图案,多个第二触控单元21呈阵列排布于触控区3004。如图5所示,多根第二触控信号线5可以通过相邻两个第二触控单元21之间的间隙延伸至与触控绑定引脚41连接,也可以通过走线区3005中靠近触控区3004的区域延伸至与触控绑定引脚41连接。还可以是,将部分第二触控信号线5通过相邻两个第二触控单元21之间的间隙延伸至与触控绑定引脚41连接,部分第二触控信号线5通过走线区3005中靠近触控区3004的区域延伸至与触控绑定引脚41连接。
66.如图11所示,该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触控驱动芯片600(touch driver ic),触控驱动芯片600与第三绑定引脚连接,通过触控基板100的电容值变化来计算触控事件发生的位置。
67.可以将触控控制与显示控制集成到触控与显示驱动器集成(touch display driver ic,tddi)中,作为驱动芯片600,通过驱动芯片600实现触控功能和显示功能的驱动控制,不需要独立的显示驱动芯片和触控驱动芯片。
68.自容式触控单元的厚度更薄,弯折性能更好,可以降低制作成本。为了节约成本,第二触控部2可以为自容式触控结构,前面提到通过多根第二触控信号线5与各个第二触控单元21连接起来,当手指触摸到第二触控部2时,手指的电容将会叠加到某一位置的第二触控单元21上,使该第二触控单元21的电容量增加。
69.在触摸检测时,依次分别检测横向与纵向的第二触控单元21,根据触摸前后第二触控单元21的电容的变化,分别确定横向坐标和纵向坐标,然后组合成平面的触摸坐标。通过发送电压信号,然后接收电流信号,处理后对触控事件做出判断。
70.如图3所示,多个第一触控单元沿弯折区3002的边缘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触控基板100的形状为轴对称图形,多个第一触控单元沿对称轴分为两组第一触控单元组。第一触
控部1也可以为自容式触控结构,自容式触控结构的原理已经在第二触控部2进行说明,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71.每个第一触控单元组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相邻设置的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中,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在平直区300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在平直区300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相互交叠。
72.第一子触控单元11可以包括第一段111和第二段112,第二段112的宽度小于第一段111的宽度,第二段112沿弯折区3002的长度方向设于第一段111的一端。在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上,其中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二段112靠近平直区3001设置,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二段112远离3001区设置,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二段112相互搭接,且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段111与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二段112相互接触。
73.第二段112与第一段111的连接处可以平滑过渡。当第二段112与第一段111的连接处平滑过渡时,第二段112的宽度可以自远离第一段111的一端向靠近第一段111的一端逐渐增加,第一段111的宽度可以自靠近第二段112的一端向远离第二段112的一端逐渐增加。进一步可以是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宽度自相互靠近的一端向相互远离的一端逐渐增加。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配合时,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配合面均可以为斜面,也可以是其中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配合面为内凹的弧形面,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配合面为外凸的弧形面。
74.第二段112与第一段111的连接处也可以非平滑过渡。当第二段112与第一段111的连接处非平滑过渡时,第一配合面为台阶面,第一配合面包括第一面1101、第二面1102和第三面1103,第一面1101和第二面1102位于第二段112,第三面1103位于第一段111,第一面1101平行于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长度方向,第二面1102和第三面1103垂直于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长度方向。
75.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相互配合时,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面1101与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面1101相互接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二面1102与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三面1103相互接触。
76.为了提高第一触控部1的触控灵敏度,可以考虑增加第一触控单元的电容值的变化幅度。具体是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第一子触控单元11中,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段111和第二段112设有凸起(图3中未示出),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段111和第二段112设有凹陷(图3中未示出),也可以是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段111和第二段112设有凸起和凹陷,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段111和第二段112对应位置设凹陷和凸起,凸起设于凹陷内。
77.可以理解的是,相当于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配合面上设有凹陷,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配合面上设有凸起,或者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配合面上设有凸起和凹陷,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配合面上设有凹陷和凸起,凸起设于凹陷内。
78.如图4所示,本公开提供另外一种第一触控单元组。与图3中第一触控单元组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之间设有第二子触控单元12,第二子触控单元12在平直区300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在平直区300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相互交叠。
79.该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形状和结构与图3中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形状和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第二子触控单元12包括一个第三段121和两个第四段122,第四段的宽度小于第三段121的宽度,且第四段122沿弯折区3002的周向位于第三段121的两端,其中一个第四段122靠近平直区3001设置,另一个第四段122远离平直区3001设置,两个第四段122分别与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二段112相互搭接,且第四段122与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段111相互接触。
80.第四段122与第三段121的连接处可以平滑过渡。当第四段122与第三段121的连接处平滑过渡时,第四段122的宽度可以自靠近第一段111的一端向远离第一段111的一端逐渐增加,第三段121的宽度可以自靠近第二段112的一端向远离第二段112的一端逐渐增加。进一步可以是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宽度自靠近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一端向远离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一端逐渐增加。第二子触控单元12配合时,两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二配合面均可以为斜面,也可以是其中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二配合面为内凹的弧形面,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二配合面为外凸的弧形面。
81.第四段122与第三段121的连接处也可以非平滑过渡。当第四段122与第三段121的连接处非平滑过渡时,第二配合面为台阶面,第二配合面包括第四面1201、第五面1202和第六面1203,第四面1201和第五面1202位于第四段122,第六面1203位于第三段121,第四面1201平行于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延伸方向,第五面1202和第六面1203垂直于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延伸方向。
82.第二子触控单元12与第一子触控单元11配合时,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四面1201与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面1101相互接触,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五面1202与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三面1103相互接触,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六面1203与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二面1102相互接触。
83.为了提高第一触控部1的触控灵敏度,可以考虑增加第一触控单元11与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电容值的变化幅度。如图5所示,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段111和第二段112设有凸起13,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三段121和第四段122设有凹陷14,也就是在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配合面设有凸起13,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配合面设有凹陷14,凸起13设于凹陷14内。也可以是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段111和第二段112设有凸起13和凹陷14,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三段121和第四段122设凹陷14和凸起13,即在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配合面设有凸起13和凹陷14,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二配合面设有凸起13和凹陷14,凸起13设于凹陷14内。
84.可以理解的是,相当于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配合面上设有凹陷14,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二配合面上设有凸起13,或者两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一配合面上设有凸起13和凹陷14,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二配合面上设有凹陷14和凸起13,凸起13设于凹陷14内。
85.第二子触控单元12可以设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两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之间,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在平直区300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与另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在平直区3001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相互交叠。
86.两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相互配合时,在显示模组的厚度方向上,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靠近平直区3001设置的第四段122与另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远离平直区3001设置
的第四段122相互搭接,且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四段122与另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三段121相互接触。
87.当第三段121与第四段122的连接处平滑过渡时,两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二配合面均可以为斜面,也可以是其中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二配合面为内凹的弧形面,另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二配合面为外凸的弧形面。
88.当第三段121与第四段122的连接处非平滑过渡时,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四面1201与另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四面1201相互接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五面1202与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六面1203相互接触。
89.如图5所示,还可以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第二子触控单元12中,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三段121和第四段122设有凸起13,另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三段121和第四段122设有凹陷14,也可以是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三段121和第四段122设有凸起13和凹陷14,另一个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第三段121和第四段122对应位置设凹陷14和凸起13,凸起13设于凹陷14内。
90.可以理解的是,相当于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二配合面上设有凹陷14,另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二配合面上设有凸起13,凸起13设于凹陷14内。或者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二配合面上设有凸起13和凹陷14,另一个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第二配合面上设有凹陷14和凸起13,凸起13设于凹陷14内。
9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触控单元11的长度为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长度的1/2-2/3。第一子触控单元11相对于第二子触控单元12太长,会导致第一触控部1的触控效果下降,第一子触控单元11相对于第二子触控单元12太短,会导致第一触控单元11和第二子触控单元12的数量增加。
92.如图12所示,显示基板200一般可以包括衬底基板21、驱动电路层23、平坦化层组24和像素层26,驱动电路层23设于衬底基板21的一侧,平坦化层组24设于驱动电路层23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像素层26设于平坦化层组24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另外,显示基板200还可以包括缓冲层22,缓冲层22设于衬底基板21与驱动电路层23之间。
93.衬底基板21可以为无机材料的衬底基板,也可以为有机材料的衬底基板。举例而言,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衬底基板21的材料可以为钠钙玻璃(soda-lime glass)、石英玻璃、蓝宝石玻璃等玻璃材料,或者可以为不锈钢、铝、镍等金属材料。
94.在本公开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衬底基板21也可以为柔性衬底基板,例如衬底基板21的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polyimide,pi)。衬底基板21还可以为多层材料的复合,举例而言,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衬底基板21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底膜层(bottom film)、压敏胶层、第一聚酰亚胺层和第二聚酰亚胺层。
95.在本公开中,驱动电路层23设置有用于驱动子像素的驱动电路。在驱动电路层23中,任意一个驱动电路可以包括有晶体管和存储电容。进一步地,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可以选自顶栅型薄膜晶体管、底栅型薄膜晶体管或者双栅型薄膜晶体管;以顶栅型薄膜晶体管为例,驱动电路层23可包括有源层231、栅绝缘层232、栅极233、第一源漏金属层,其中:
96.有源层231设于衬底基板21的一侧,且位于显示区201。有源层231的材料可以为非晶硅半导体材料、低温多晶硅半导体材料、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有机半导体材料或者其
他类型的半导体材料;因此薄膜晶体管可以为n型薄膜晶体管或者p型薄膜晶体管。有源层231可包括沟道区和位于沟道区两侧的两个不同掺杂类型的掺杂区。
97.栅绝缘层232可覆盖有源层231和衬底基板21,且栅绝缘层232的材料为氧化硅等绝缘材料。
98.栅极233设于显示区201。栅极233设于栅绝缘层232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且与有源层231正对,即栅极233在衬底基板21上的投影位于有源层231在衬底基板21的投影范围内,例如,栅极233在衬底基板21上的投影与有源层231的沟道区在衬底基板21的投影重合。
99.驱动电路层23还包括层间绝缘层234,层间绝缘层234覆盖栅极233和栅绝缘层232,驱动电路层23还包括层间介质层235,层间介质层235设于层间绝缘层234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层间绝缘层234及层间介质层235均为绝缘材料,但层间绝缘层234与层间介质层235的材料可以不同。
100.第一源漏金属层设于层间介质层235远离衬底基板21的表面,第一源漏金属层包括第一源极2361和漏极2362,第一源极2361和漏极2362设于显示区201,且与有源层231连接,例如,第一源极2361和漏极2362分别通过过孔与对应的有源层231的两个掺杂区连接。
101.在第一源漏金属层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设保护层237,保护层237覆盖第一源漏金属层。第一源漏金属层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设平坦化层组24,平坦化层组24设于保护层237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平坦化层组24覆盖保护层237,且平坦化层组24远离衬底基板21的表面为平面。
102.具体地,平坦化层组24可以包括第一平坦化层241,第一平坦化层241覆盖保护层237。显示基板200还可以包括第二源漏金属层,第二源漏金属层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设第二平坦化层242,第二平坦化层242覆盖第二源漏金属层以及第一平坦化层241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第二源漏金属层包括第二源极2381,第二源极2381通过过孔与第一源极2361连接。
103.需要说明的是,驱动电路层23还包括第一引线,第一引线可以包括数据线239,数据线239与阵列基板中的第一源极2361、漏极2362或第二源极2381同层分布。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引线由显示区延伸至非显示区。
104.在平坦化层组24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可以设置有像素界定层25和像素层26,像素界定层25和像素层26位于显示区201。像素界定层25具有多个像素开口251,像素层26包括多个子像素,多个子像素分别设于多个像素开口251内。多个子像素阵列分布于驱动背板20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具体子像素可以位于平坦化层组24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子像素根据发光颜色的不同,可以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
105.像素层26可以包括多个像素电极261、发光层262和公共电极263,像素电极261位于驱动背板20远离衬底基板21的表面,发光层262设于像素电极261远离衬底基板21的表面,公共电极263设于发光层262远离衬底基板21的表面。
106.像素电极261与第一源极2361或第二源极2381连接。当驱动电路层23仅包括第一源极2361和第一平坦化层241时,像素电极261穿过第一平坦化层241上的过孔与第一源极2361连接,设置像素界定层25覆盖第一电极161、第一平坦化层241。当驱动电路层23还包括
第二源漏金属层和第二平坦化层242时,像素电极261穿过第二平坦化层242上的过孔与第二源极2381连接,设置像素界定层25覆盖第二源漏金属层和第二平坦化层242。
107.公共电极263可作为阴极,像素电极261可作为阳极,像素电极261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公共电极263与电源的负电极相连,可通过像素电极261和公共电极263施加信号可驱动发光层262发光,以显示图像,具体发光原理在此不再详述。发光层262可包含电致有机发光材料,例如,发光层262可包括依次层叠于像素电极261上的辅助层和发光材料层。一般在掩膜板上设图案区,采用蒸镀等工艺形成不同颜色子像素的辅助层及不同颜色子像素的发光层262。
108.此外,本公开的显示基板200还可包括封装层27,封装层27设于像素层26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从而将像素层26包覆起来,防止水氧侵蚀。封装层27可为单层或多层结构,封装层27的材料可包括有机或无机材料,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109.在本实施例中,封装层27可以包括第一无机封装层271、有机封装层272和第二无机封装层273,第一无机封装层271设于像素层26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有机封装层272设于第一无机封装层271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第二无机封装层273设于有机封装层272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第二触控部通常设于第二无机封装层273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
110.因为液态的有机封装材料的流动,容易出现液态的有机封装材料外溢的情况,为了防止有机封装材料外溢,尤其是下侧的边框位置,一直以来都是在非显示区202设有依次远离显示区201的多个阻挡坝28,采用多个阻挡坝28起到多重阻挡的作用。
111.以两个阻挡坝28为例进行说明,阻挡坝28设于保护层237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包括第一阻挡坝282和第二阻挡坝281,第一阻挡坝282环绕显示区201设置;第二阻挡坝281环绕第一阻挡坝282设置;第一阻挡坝282和第二阻挡坝281远离衬底基板21的一侧设有封装层27。
112.第一阻挡坝282和第二阻挡坝281的叠层图案包括绝缘层组283,绝缘层组283与第一平坦化层241、第二平坦化层242和像素界定层25的一层或多层同层材料设置。
113.第一阻挡坝282的叠层图案和第二阻挡坝281的叠层图案可以设置为相同。第一阻挡坝282和第二阻挡坝281的叠层图案均包括第一绝缘层2831,第一绝缘层2831与第一平坦化层241同层同材料设置。还可以在第一绝缘层2831上设第二绝缘层2832,第二绝缘层2832与第二平坦化层242同层同材料设置。还可以在第二绝缘层2832上设第三绝缘层2833,第三绝缘层2833与像素界定层25同层同材料设置。
114.第一阻挡坝282的叠层图案和第二阻挡坝281的叠层图案可以设置为不同。例如:第一阻挡坝282的叠层图案包括第一绝缘层2831和第二绝缘层2832,第一绝缘层2831与第一平坦化层241同层同材料设置,第二绝缘层2832与第二平坦化层242同层同材料设置。第二阻挡坝281的叠层图案包括第一绝缘层2831、第二绝缘层2832和第三绝缘层2833,第一绝缘层2831与第一平坦化层241同层同材料设置,第二绝缘层2832与第二平坦化层242同层同材料设置,第三绝缘层2833与像素界定层25同层同材料设置。
115.由于第一阻挡坝282比第二阻挡坝281少了像素界定层25的膜层图案,所以第一阻挡坝282相对于衬底基板21的高度比第二阻挡坝281相对于衬底基板21的高度低,这样使外部水汽和氧气进入显示区201的路径变长,增加进入显示区201的难度,进一步提高阻挡坝28的阻挡能力。
116.如图13和图14所示,通过沿弯折区3002的边缘的延伸方向滑动该盖板300的弯折区3002,可以实现切换应用程序、图片、信息,调节音量等。顺时针滑动或逆时针滑动第一触控部1均可,使驱动芯片通过判断电容值的变化情况确定触控位置,驱动芯片识别用户的滑动动作,将滑动动作的信息上报host端,即可实现切换应用程序的功能。
117.如图15至图17所示,也可以将第一触控部1的固定位置的第一触控单元作为固定功能按键,取代原有调音键、电源键的功能,可以将第一触控部1的c位置的第一触控单元作为加音键,设置长按c位置的第一触控单元3s加大音量;可以将第一触控部1的d位置的第一触控单元作为减音键,设置长按d位置的第一触控单元3s减小音量;可以将第一触控部1的e位置的第一触控单元作为电源键,设置长按e位置的第一触控单元3s开启或关闭电源。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自定义第一触控部1的触控功能,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118.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本公开实施方式上面任一项的显示模组。显示模组的具体结构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119.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除了显示模组以外,还包括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以显示器为例,具体例如外壳、电路板、电源线,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120.显示装置可以是传统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电脑、电视和摄录放影机,也可以是新兴的穿戴设备,例如:虚拟现实设备和增强现实设备,在此不一一进行列举。
121.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