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位置识别的板配筋计算结果DWG文件识别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661579发布日期:2022-09-27 23:10阅读:69来源:国知局
基于位置识别的板配筋计算结果DWG文件识别方法与流程
基于位置识别的板配筋计算结果dwg文件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中板配筋计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位置识别的板配筋计算结果dwg文件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2.配筋是指为增强混凝土承载力而在混凝土中设置钢筋并进行设计、加工、配置的作业过程。目前,建筑工程结构计算软件导出的板配筋计算书为dwg文件,包含不同颜色的线信息与文字信息,计算机面对这些散乱的信息,需要逐字逐线进行分析,面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分析方法也可能不一样,且计算书情形复杂时,容易出现误差,造成同一计算书出现多种不同的解析,导致工程设计出现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位置识别的板配筋计算结果dwg文件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板配筋文字的插入点与板配筋边线的相对关系,对板配筋计算结果中的板底计算书、板顶计算书及归属支座进行识别。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基于位置识别的板配筋计算结果dwg文件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1)定义颜色指针识别文字信息和线数据,并按照颜色分类;
7.其中,黄色线为柱线,青色、绿色线为支座线;黄色文字为板底计算值,青色文字为板顶计算值;
8.(2)分析线数据并判断绘图后修正;
9.(3)通过位置数据匹配板底计算书和板顶计算书;
10.其中,所述板底计算书具体通过以下步骤匹配:
11.b1:按照角度将所有的板底计算值分为三组,0度的板底计算值为a组、90度的板底计算值b组、其他角度的板底计算值为c组;
12.b2:将a组和b组按照行列排序,并将a组和b组距离最近两个板底计算值匹配为一组;
13.b3:将c组复制一份为d组,将c组和d组按照行列排序,获取c组板底计算值的x轴坐标数据大于d组板底计算值x轴坐标数据的板底计算值,再计算板底计算值之间距离,并获取距离小于设定的距离阈值时的板底计算值,再从d组板底计算值中找到所有与c组计算值角度垂直且距离最近的板底计算值匹配为一组;
14.b4:匹配后的所有板底计算值即为所述板底计算书;
15.所述板顶计算书是通过获取支座线的中点坐标数据和板顶计算值的定点坐标数据,设置距离限值,支座线的中点坐标数据和板顶计算值的定点坐标数据之间距离小于距离限值时,将该支座线和板顶计算值匹配;匹配后的所有支座线数据和板顶计算值即为板顶计算书。
16.进一步地,步骤(2)中的所述分析线数据并判断绘图后修正是通过获取柱线数据的起点坐标数据和终点坐标数据计算出柱线的长度,再根据柱线的长度判断绘图的比例,根据比例缩放修正绘图。
17.进一步地,步骤(2)中的所述分析线数据并判断绘图后修正是通过随机获取10段支座线数据的长度的平均值,再根据平均值判断绘图的比例,根据比例缩放修正绘图。
18.进一步地,所述支座线数据小于10段时获取全部的支座线数据。
19.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按照行列排序是指板底计算值沿坐标轴x轴方向从左往右的排成多列,再以一定的梯度沿y方向从上往下排成多行。
20.进一步地,所述一定的梯度为距离为500绘图单位。
21.进一步地,步骤(b3)中所述距离阈值为2000绘图单位。
22.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距离限值是指从0开始并以50绘图单位为增量设置10次距离限值。
23.进一步地,步骤(3)中所述板顶计算书中每条支座匹配到0/1/2个板顶计算值,当匹配到0个板顶计算值时,板顶计算书的左、右侧计算值数据取为0;当匹配到1个板顶计算值时板顶计算书的左、右侧计算值数据取为此计算值;当匹配到2个板顶计算值时,通过方向公式判断板顶计算书的左、右侧计算值数据。
24.进一步地,所述通过方向公式判断板顶计算书的左、右侧计算值数据具体是指:当两个板顶计算值对齐点分别在支座线两侧时,分别对应板顶计算书两侧计算值;当一个板顶计算值位于支座线一侧,另一个板顶计算值在支座线上时,在支座线一侧的计算值为当侧计算值,在支座线上的计算值为另一侧计算值;当两个板顶计算值对齐点分别在支座线同侧时,距离支座线较远的计算值为当前侧计算值,距离支座线较近的计算值为另一侧计算值。
25.本发明将dwg分散的文字数据与线数据,识别并组织成板顶、板底计算书数据集,同时修正了绘图比例,为后续板计算书在计算机上的应用提供了极大便利。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发明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位置识别的板配筋计算结果dwg文件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8.(1)定义颜色指针识别文字与线数据并按颜色分类。
29.定义线颜色指针:黄色为柱、青色为梁、绿色为墙;定义文字颜色指针:黄色为板底计算值,青色为板顶计算值。
30.遍历dwg文件中的线与文字,按定义的颜色指针进行分类:黄色线分类为柱线;青色、绿色线分类为支座线;黄色文字分类为板底计算值;青色文字分类为板顶计算值。
31.(2)分析线数据判断绘图比例并修正。
32.在dwg计算书绘图比例可能为1:1,1:100,100:1。
33.以柱线数据的起点坐标和终点坐标计算出柱线长度,根据柱线长度进行比例判
断:当柱线长度大于9000绘图单位时,绘图比例为100:1;当柱线长度小于90绘图单位时,绘图比例为1:100;
34.若无柱边线,则随机取10段支座线长求平均值进行比例判断:当平均线长大于30000绘图单位时,绘图比例为100:1;当平均线长小于80绘图单位时,绘图比例为1:100;若支座线不足10段,则取全部支座线求平均值按上述方法进行比例判断。
35.未出现上述情况判断绘图比例为1:1。
36.当绘图比例为100:1时,将所有线、文字与坐标相关的数据缩小100倍;当绘图比例为1:100时,将所有线、文字与坐标相关的数据放大100倍;当绘图比例为1:1时,不操作,无需缩放。
37.(3)通过位置数据匹配板底计算书。
38.将所有的板底计算书按照板底左、右两侧计算值之间的角度进行分类,具体分为以0度的板底计算值为a组、90度的板底计算值b组、其他角度的板底计算值为c组、复制c组为d组。
39.将a组、b组、c组和d组都以沿x方向从左往右进行排成列,再按500绘图单位为梯度沿y方向从上往下进行排成多行。
40.先匹配板底计算值角度为0度与90度的板底计算值:遍历a组板底计算值,获取每个a组计算值定位点坐标,遍历b组板底计算值,获取每个b组计算值定位点坐标;找到所有位于a组板底计算值右下位置的b组板底计算值,求出距离最小的b组板底计算值,该b组板底计算值即为与a组计算值匹配的板底计算值,将匹配好的a、b组计算值分别从a、b组中抽出进行存储;进行循环,直到匹配完所有a组计算值。
41.再匹配板底计算角度不为0度与90度的板底计算值:遍历c组板底计算值,获取每个c组板底计算值的角度和定位点坐标,遍历d组计算值。获取每个d组板底计算值的角度和定位点坐标;找到所有位于c组板底计算值右侧的d组板底计算值;再从右侧d组计算值中找到所有与c组计算值距离小于2000绘图单位的板底计算值,然后从右侧d组板底计算值中找到所有与c组板底计算值角度垂直的板底计算值;若只找到一个匹配的板底计算值,则该板底计算值即为与c组计算值匹配的板底计算值;若找到多个匹配的板底计算值,再选择距离c组板底计算值最近的板底计算值作为匹配的板底计算值;将匹配好的c、d组板底计算值分别从c、c组中抽出进行存储;进行循环,直到匹配完所有c组板底计算值。
42.遍历每组两两匹配好的板底计算值,建立板底计算书数据,取右侧板底计算书定位点坐标为板底计算书点坐标,记录一对计算值的角度与数据信息。
43.(4)通过位置数据匹配板顶计算书。
44.遍历所有支座线信息,计算支座线中点坐标和板顶计算值定位点坐标之间距离,设置距离限值,匹配板顶计算值和支座线,所述距离限值为从0开始以50绘图单位为增量设置,设置10次,因此具有10个距离限值,从而需要进行10次循环匹配。每次匹配遍历所有板顶计算值,当板顶计算值定位点坐标与支座线中点坐标距离小于距离限值时,匹配成功。当支座线匹配到两个计算值,或完成10次循环后,匹配结束。
45.匹配结束后,每条支座线能够匹配到0或1或2个板顶计算值:当匹配到0个板顶计算值时,板顶计算书的左、右侧计算值数据取为0;当匹配到1个板顶计算值时,板顶计算书的左、右侧计算值数据取为此计算值;当匹配到2个板顶计算值时,通过方向公式进行判断。
46.通过支座线起点坐标、终点坐标、板顶计算值对齐点坐标计算方向判断值,方向判断值d=(x起点-x对齐点)
×
(y终点-y对齐点)-(y起点-y对齐点)
×
(x终点-x对齐点)。
47.当d》0,对齐点坐标位于线左侧;d《0,对齐点坐标位于线右侧;d=0,对齐点坐标在线上。当两个板顶计算值对齐点分别在支座线两侧时,分别对应板顶计算书两侧计算值;当一个板顶计算值位于支座线一侧,另一个板顶计算值在支座线上时,在支座线一侧的计算值为当侧计算值,在支座线上的计算值为另一侧计算值;当两个板顶计算值对齐点分别在支座线同侧时,距离支座线较远的计算值为当前侧计算值,距离支座线较近的计算值为另一侧计算值。
48.至此,板顶筋支座与计算值分析与归纳完成形成板顶计算书。
49.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基于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发明构思进行的改造和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