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键盘和鼠标的组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63201发布日期:2022-10-19 06:52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键盘和鼠标的组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脑键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键盘和鼠标的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2.键盘作为一种字符输入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电脑、笔记本、打字机及手机等需要输入字符的电子设备中。
3.现有的通用键盘基本都是双手键盘,存在以下缺点:1、右手在鼠标与键盘之间来回移动,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2、现有键盘的常用键、组合键使用不方便、不快捷。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单手键盘,有的是通过组合多个按键字符,减少键位数量,使得全部键位限制在单手覆盖范围内,例如一般都是“ab”、“cd
”……
,或者“abc”、“def
”……
,再或者是其他自由组合“1hg”、“2jf
”……
,这些改变与人们操作标准键盘的习惯不同,存在的缺点是操作复杂,且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过高,必须要记住每个按键对应的字符,即使熟练应用标准键盘进行盲打的人,也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和学习。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键盘和鼠标的组合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键盘工作效率低、操作复杂及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过高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键盘和鼠标的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键盘主体,所述键盘主体和鼠标配合使用,所述鼠标上设置有控制组合键;所述键盘主体分为上、下两层,其中:下层设置有静态主键盘区,所述静态主键盘区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按键;上层表面设置有手腕承托部,上层的前部设置有动态常用键盘区,所述动态常用键盘区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按键;所述静态主键盘区与动态常用键盘区能够前后滑动,当上层动态常用键盘区滑动至后端时,所述静态主键盘区完全露出;
7.所述静态主键盘区内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位于多个所述第一按键的下方,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按键、第二按键电连接。
8.可选地,下层包括上壳体和与所述上壳体连接的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处为所述静态主键盘区;所述下壳体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凹槽并对应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方;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按键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上部。
9.可选地,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下壳体沿宽度方向的中部;所述下壳体上部的两侧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有两个静轨道并对应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两侧,所述上壳体的两侧沿宽度方向对称开设有两个长条孔,两个所述长条孔分别对应于两个所述静轨道的上方;上层对应于所述动态常用键盘区底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与所述静轨道相适配的动轨道,使得静态主键盘区与动态常用键盘区能够前后滑动。
10.可选地,上层包括上面板,上面板设置有所述手腕承托部,所述上面板下部的两侧
对称设置有两个下支板,两个下支板的底部设置有两个所述动轨道。
11.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二按键包括第一“tab”键、第一“esc”键、“del”键、第一“enter”键、“back”键、“caps lock”键及第一“space”键,其中,所述第一“tab”键、第一“esc”键、“del”键、第一“enter”键、“back”键、“caps lock”键依次从左至右设置于所述上面板的前端,且第一“tab”键与第一“esc”键位于“del”键的后方,第一“enter”键位于“del”键的前方,“back”键与“caps lock”键位于同一水平线;所述第一“space”键设置于所述上面板的右端。
12.可选地,所述上表面的中部对应于手腕承托部处设置有橡胶垫,提高使用者操作时的舒适度。
13.可选地,所述第一按键包括键轴和键帽;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设置有置轴钢板,用于放置所述键轴,所述置轴钢板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上部。
14.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一按键包括功能键、字母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编辑键、方向键、常用键、常用符号键及其他符号键;
15.所述功能键包括“f1
”‑“
f12”共计12个键;所述字母键包括“a
”‑“
z”共计26个键;所述数字键包括“0
”‑“
9”共计10个键;所述运算符号键包括“+”、
“‑”
、“*”、“/”、“=”共计5个键;所述编辑键包括“insert”、“delete”、“home”、“end”、“pgup”和“pgdn”共计6个键;所述方向键包括“上”、“下”、“左”、“右”共计4个键;所述常用键包括第二“esc”键、“backspace”键、第二“tab”键、第二“space”键及第二“enter”键共计5个键;所述其他符号键包括“;”、“,”、“。”、“/”、“`”、
“’”
、“[”、“]”、“\”、
“‑”
共计10个键。
[0016]
可选地,两个所述静轨道内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卡挡件,使得动态常用键盘区沿静态主键盘区能够进行多级滑动。
[0017]
可选地,所述控制组合键包括“shift”键、“ctrl”键和“alt”键,其中所述“shift”键设置于鼠标的左侧,所述“ctrl”键和“alt”键设置于鼠标的右侧。
[0018]
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键盘和鼠标的组合装置,包括键盘主体和鼠标,鼠标上设置有控制组合键;键盘主体的下层设置有静态主键盘区,静态主键盘区上设有多个第一按键,上层表面设置有手腕承托部,上层的前部设置有动态常用键盘区,动态常用键盘区上设有多个第二按键;静态主键盘区与动态常用键盘区能够前后滑动;本技术结构简单,方便操作,通过多个第一按键、多个第二按键及控制组合键的合理布局,使得操作电脑时,第一按键、第二按键和控制组合键一直都在即时备用状态,提高了使用者操作电脑时的便利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上层动态常用键盘区的设置使得其能够沿着静态主键盘区前后滑动,实现左手手指对不同位置的第一按键的敲击,右手一直放置在鼠标上,不用来回移动右手,动态常用键盘区上的第二按键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大幅度增大了工作效率,且节省了空间;整体结构美观。
[0020]
2、本技术上面板的中部设置橡胶垫,提高了使用者操作时的舒适度。
[0021]
3、本技术控制组合键包括“shift”键、“ctrl”键和“alt”键,控制组合键设置在右手鼠标上,且“shift”设置于鼠标的左侧,“ctrl”键和“alt”键设置于鼠标的右侧,实现了即时敲击快速、与左手的第一按键进行组合式命令的输出,更加快捷,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0022]
4、本技术动轨道在滑动时具有多级滑动模式,通过在两个静轨道内部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卡挡件,使得动态常用键盘区能够沿静态主键盘区进行多级滑动,对动轨道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防止动轨道在滑动时,下层静态主键盘区发生移动。
附图说明
[0023]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现有技术以及本技术,下面给出几个示例性的附图。应当理解,附图中所示的具体形状、构造,通常不应视为实现本技术时的限定条件;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技术揭示的技术构思和示例性的附图,有能力对某些单元(部件)的增/减/归属划分、具体形状、位置关系、连接方式、尺寸比例关系等容易作出常规的调整或进一步的优化。
[0024]
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键盘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2为图1所示的俯视示意图一(动态常用键盘区处于后部);
[0026]
图3为图1所示的俯视示意图二(动态常用键盘区处于前部);
[0027]
图4为图1所示的侧视示意图;
[0028]
图5为图1所示的后视示意图;
[0029]
图6为图1所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0]
图7为图1中的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8为图1中的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9为图8中的静轨道的俯视示意图;
[0033]
图10为图8中的静轨道的后视示意图;
[0034]
图11为图1所示的纵截面示意图;
[0035]
图1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鼠标的结构示意图一;
[0036]
图1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鼠标的结构示意图二。
[0037]
附图标记说明:
[0038]
1、键盘主体;2、静态主键盘区;21、上壳体;211、第一通孔;212、长条孔;22、下壳体;221、第一凹槽;222、第二凹槽;23、第一按键;231、键轴;232、键帽;24、置轴钢板;241、第二通孔;25、静轨道;251、卡挡件;3、动态常用键盘区;31、上面板;32、下支板;33、第二按键;34、动轨道;4、鼠标;41、控制组合键;411、“shift”;412、“ctrl”键;413、“alt”键;5、电路板;6、橡胶垫;7、指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
[0040]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旨在区别指代的对象,而不具有技术内涵方面的特别意义(例如,不应理解为对重要程度或次序等的强调)。“包括”、“包含”、“具有”等表述方式,同时还意味着“不限于”(某些单元、部件、材料、步骤等)。
[0041]
本技术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通常是为了便于对照附图直观理解,而并非对实际产品中位置关系的绝对限定。在未脱离本技术揭示的技术构思的情况下,这些相对位置关系的改变,当亦视为本技术表述的范畴。
[0042]
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一种键盘和鼠标的组合装置,如图1-图6所示,包括:键盘主体1,键盘主体1和鼠标4配合使用,如图12-图13所示,鼠标4上设置有控制组合键41;键盘主体1分为上、下两层,其中:下层设置有静态主键盘区2,静态主键盘区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按键23;上层表面设置有手腕承托部,上层的前部设置有动态常用键盘区3,动态常用键盘区3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按键33;上层与下层能够相对滑动,即静态主键盘区2与动态常用键盘区3能够前后滑动,当上层动态常用键盘区3滑动至下层的后端时,静态主键盘区2完全露出,如图2所示;
[0043]
如图6所示,静态主键盘区2内设置有电路板5,电路板5位于多个第一按键23的下方,用于在多个第一按键23按下时产生相应的按键信号,并分别与第一按键23、第二按键33电连接。
[0044]
优选地,如图6所示,下层包括上壳体21和与上壳体21固定连接的下壳体22,上壳体21开设有第一通孔211,第一通孔211前部为静态主键盘区2;下壳体22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凹槽221并对应于第一通孔211的下方;电路板5位于第一凹槽221内;第一按键23穿过第一通孔211后位于电路板5的上部。
[0045]
优选地,第一凹槽221设置于下壳体22沿宽度方向的中部;下壳体22上部的两侧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有两个静轨道25并对应于第一凹槽221的两侧;下壳体22上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凹槽222,两个静轨道25放置于两个第二凹槽222内;上壳体21的两侧沿宽度方向对称开设有两个长条孔212,两个长条孔212分别对应于两个静轨道25的上方;上层对应于动态常用键盘区3底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与静轨道25相适配的动轨道34,使得静态主键盘区2与动态常用键盘区3能够前后滑动。
[0046]
进一步优选地,长条孔212的长度大于第一通孔211的长度。
[0047]
优选地,上层包括上面板31,上面板31设置有手腕承托部,上面板31下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下支板32,两个下支板32的底部设置有两个动轨道34;动轨道34为设置于静轨道25内。
[0048]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两个静轨道25内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卡挡件251,使得动态常用键盘区3沿静态主键盘区2能够进行多级滑动,对动轨道34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防止动轨道34在滑动时,静态主键盘区2发生移动;当动轨道34滑动至卡挡件251处,稍微施加更大的力,使得其继续向前或向后至下一个卡挡件251处。
[0049]
优选地,如图2、图6所示,多个第二按键33包括第一“tab”键(跳格键)、第一“esc”键(退出键)、“del”键(删除键)、第一“enter”键(回车键)、“back”键(退格键)、“caps lock”键(转换键)及第一“space”键(空格键)共计7个键,其中,第一“tab”键、第一“esc”键、“del”键、第一“enter”键、“back”键、“caps lock”键依次从左至右设置于上面板31的前端,且第一“tab”键与第一“esc”键位于“del”键的后方,第一“enter”键位于“del”键的前方,“back”键与“caps lock”键位于同一水平线;第一“space”键设置于上面板31的右端;使用时,可以使得左手的大拇指放置在第一“space”键,另外四个手指头放置在需要按压的第二按键33上;
[0050]
使用时,第一“tab”键、第一“esc”键、“del”键、第一“enter”键、“back”键、“caps lock”键能够进行前后按压,第一“space”键能够进行左右按压;
[0051]
第一“tab”键、第一“esc”键、第一“enter”键、“back”键、第一“space”键、“del”键
作为备用键,与第二“tab”键、第二“esc”键、第二“enter”键、“backspace”键、第二“space”键、“delete”键分别一一对应,功能一致,可以轮换使用,防止键盘失灵的情况出现。动态常用键盘区3上多个第二按键33的合理布局,提高了操作电脑的快捷性,第二按键33均为常用键,且设置在静态主键盘区2的上层,能够相对静态主键盘区2前后滑动,使得第二按键33随时处于备用状态,方便操作,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0052]
优选地,上面板31的中部对应于手腕承托部处设置有橡胶垫6,便于操作,提高了使用者操作时的舒适度。
[0053]
优选地,如图6所示,第一按键23包括键轴231和键帽232,多个键轴231的上部套设有与其一一对应的多个键帽232;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之间设置有置轴钢板24,用于放置键轴231,置轴钢板24位于电路板5的上部。
[0054]
进一步优选地,置轴钢板24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241,多个第二通孔241与多个键轴231一一对应,键轴231下部穿过第二通孔241,上部设置有卡挡片,卡接在第二通孔241处。
[0055]
优选地,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按键23包括功能键、字母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编辑键、方向键、常用键、常用符号键及其他符号键;其中:功能键位于静态主键盘区2的左侧一列,包括“f1
”‑“
f12”共计12个键;字母键位于静态主键盘区2的右上方,包括“a
”‑“
z”共计26个键;数字键位于其他符号键的下方,且位于方向键的上方,包括“0
”‑“
9”共计10个键;运算符号键包括“+”、
“‑”
、“*”、“/”、“=”共计5个键;编辑键包括“insert”、“delete”、“home”、“end”、“pgup”(pageup)和“pgdn”(pagedown)共计6个键;方向键位于静态主键盘区2的右下方,包括“上”(

)、“下”(

)、“左”“右”共计4个键;常用键包括第二“esc”键、“backspace”键、第二“tab”键、第二“space”键(空格键)及第二“enter”键共计5个键;其他符号键位于静态主键盘区2右侧的中间位置,包括“;”、“,”、“。”、“/”、“`”、
“’”
、“[”、“]”、“\”、
“‑”
共计10个键。
[0056]
进一步优选地,多个第一按键23还包括常用符号键,当数字键换挡后即为常用符号键,节省了空间,使得本键盘和鼠标的组合装置体积变小,常用符号键包括“!”、“@”、“#”、“$”、“%”、“^”、“&”、“*”、“(”、“)”共计10个键,其中:“0”与“)”共用一个键帽232,“1”与“!”共用一个键帽232,“2”与“@”、共用一个键帽232,“3”与“#”共用一个键帽232,“4”与“$”共用一个键帽232,“5”与“%”共用一个键帽232,“6”与“^”共用一个键帽232,“7”与“&”共用一个键帽232,“8”与“*”共用一个键帽232,“9”与“(”共用一个键帽232;
[0057]
其他符号键还包括“:”、“《”、“》”、“?”、“~”、
“””
、“{”、“}”、“|”、“_”,其中:“;”与“:”共用一个键帽232;“,”与“《”共用一个键帽232,“。”与“》”共用一个键帽232,“/”与“?”共用一个键帽232,“`”与“~”共用一个键帽232,
“’”

“””
共用一个键帽232,“[”与“{”共用一个键帽232,“]”与“}”共用一个键帽232,“\”与“|”共用一个键帽232,
“‑”
与“_”共用一个键帽232。
[0058]
再进一步优选地,多个第一按键23还包括“print screen”键、“scroll lock”键及“pause break”键;第二“esc”键、“f1
”‑“
f12”键从上至下依次排列,并位于上壳体21的第一列;“print screen”键、“scroll lock”键及“pause break”键依次排列成一行,设置于第二“esc”键的右侧,并位于上壳体21的第一排;所述“print screen”键的右侧依次并排设置有三个指示灯7,左侧第一个指示灯为“num lock”,中间第二个指示灯为“caps lock”,右侧第
三个指示灯为“scroll lock”;
[0059]“a
”‑“
z”共计26个键位于第一排下方、第一列右侧;“home”键位于f12的下方,“home”键的右侧为“end”键,“end”键的上部依次是“pagedown”键、“pageup”键、“delete”键、“insert”键;“end”键的右侧依次是键、
“▽”
键、键,
“▽”
键上部是
“△”
键,
“△”
键的上部是“2”,“2”的左、右侧分别是“1”、“3”;“1”、“2”、“3”的上部分别是“4”、“5”、“6”,“4”、“5”、“6”的“7”、“8”、“9”,“9”的右侧是“0”;“1”与之间是“=”;键的右侧是第二“enter”键,第二“enter”键的上部由下至上依次是第二“space”键(空格键)、第二“tab”键、“backspace”键。
[0060]
优选地,如图12、图13所示,控制组合键41包括“shift”键411、“ctrl”键412和“alt”键413共计3个键,其中“shift”411设置于鼠标4的左侧,“ctrl”键412和“alt”键413设置于鼠标4的右侧。使用时,“shift”键411、“ctrl”键412和“alt”键413分别用右手的大拇指、无名指、小拇指操控。
[0061]
另外,“shift”键411、“ctrl”键412和“alt”键413的设置方式可以有三种:一是设置在鼠标4上;二是设置在动态常用键盘区3上,属于多个第二按键33中的按键;三是既设置在鼠标4上,也在动态常用键盘区3上保留。
[0062]
上述实施例在使用时,将左手手腕放置在上层表面的手腕承托部,利用手腕承托部对左手进行支撑,右手放置在鼠标4上,使得右手大拇指放在“shift”键411上、无名指放在“ctrl”键412上、小拇指放在“alt”键413上;然后前后滑动上层(动态常用键盘区3),例如当需要按压第一按键23中的数字键时,将动态常用键盘区3移动至静态主键盘区2的后部,露出数字键,并进行敲击,同时配合使用鼠标4上的控制组合键41。
[0063]
本技术结构简单,通过多个第一按键、多个第二按键及控制组合键的合理布局,提高了使用者操作电脑时的便利性,大幅度增大了工作效率;同时,所有按键的输入全部由左手操作,解放右手来操作鼠标、查阅资料、手写记录以及其它右手动作;上层动态常用键盘区的设置使得其能够沿着静态主键盘区前后滑动,实现左手手指对不同位置的第一按键的敲击,右手一直放置在鼠标上,不用来回移动右手,动态常用键盘区的第二按键随时处于备用状态,方便操作,且节省了空间;静态主键盘区上第一按键及鼠标上控制组合键的设置使得操作电脑时,第一按键和控制组合键一直都在即时备用状态,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0064]
另外,动态常用键盘区的上面板上设置橡胶垫,提高了使用者操作时的舒适度;控制组合键包括“shift”键、“ctrl”键和“alt”键,控制组合键设置在右手鼠标上,且“shift”设置于鼠标的左侧,“ctrl”键和“alt”键设置于鼠标的右侧,实现了即时敲击快速、与左手的第一按键进行组合式命令的输出,更加快捷,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多个第二按键的布局合理,使得操作电脑更加快捷;动轨道在滑动时具有多级滑动模式,通过在两个静轨道内部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卡挡件,使得动态常用键盘区能够沿静态主键盘区进行多级滑动,对动轨道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防止动轨道在滑动时,下层静态主键盘区发生移动。
[0065]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这些未明确写出的实施例,也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66]
上文中通过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较为具体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基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还可以对这些具体实施例作出若干常规的调整或进一步的
创新;但只要未脱离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这些常规的调整或进一步的创新得到的技术方案也同样落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