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消防隐患识别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32951757发布日期:2023-01-14 13:55阅读:52来源:国知局
智慧城市消防隐患识别方法及系统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消防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智慧城市消防隐患识别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和要求。智慧城市的含义是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在城市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消防安全是最重要的预防缓解,一旦出现消防隐患会极大的危害人民生产及财产安全;尤其针对于人群密集型场所,如商场、夜市小吃,一旦人为或其他因素造成火灾安全隐患,突发火灾安全事故,则容易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因此对于城市消防安全隐患的识别预防重中之重,体现城市管理高效安全最重要的一环。
3.为此,提出智慧城市消防隐患识别方法及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智慧城市消防隐患识别方法及系统,本发明通过提供慧城市消防隐患识别方法及系统通过对商铺电力数值分析计算,得出商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用电峰值以及低值,得出商铺用电模型、通过对商铺内消防设备监测,包括消防设备状态、建筑区域内消防设备数量以及建筑内与商铺经营项目匹配的消防设备信息、通过对商铺内火源识别,并根据火源识别后建立火源范围模型,计算火源蔓延范围以及周边物体可燃性推演,反馈至系统识别评估模块,对识别信息内容推演得出结果,并将结果反馈相关巡检人员对指定商铺以及商铺建筑内区域危险区域重点巡检关注,降低火灾隐患发生概率,有效预防火灾隐患发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智慧城市消防隐患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101、通过对商铺电力数值分析计算,得出商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用电峰值以及低值,得出商铺用电模型;
7.102、通过对商铺内消防设备监测,包括消防设备状态、建筑区域内消防设备数量以及建筑内与商铺经营项目匹配的消防设备信息;
8.103、通过对商铺内火源识别,并根据火源识别后建立火源范围模型,计算火源蔓延范围以及周边物体可燃性推演;
9.104、火灾发生时根据推演模型监测商铺内自动灭火设备的使用状态。
10.优选的,所述101中商铺正常用电模型为基础识别模型,用电数值与时间节点匹配,一旦某个时间节点用电数值超出基础识别模型数值,即重点关注该商铺所处位置的消防信息,调动消防设备监测模块预计火源识别模块对该商铺进行消防隐患识别。
11.智慧城市消防隐患识别系统,括系统评估模块、电力检测模块、消防设备监测模块
以及火源识别模块;通过对商铺电力数值分析计算,得出商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用电峰值以及低值,得出商铺用电模型;通过对商铺内消防设备监测,包括消防设备状态、建筑区域内消防设备数量以及建筑内与商铺经营项目匹配的消防设备信息;通过对商铺内火源识别,并根据火源识别后建立火源范围模型,计算火源蔓延范围以及周边物体可燃性推演;火灾发生时根据推演模型监测商铺内自动灭火设备的使用状态。
12.优选的,所述电力监测模块包括电力分布状态、用电峰值计算以及漏电保护信息,其中通过电力电缆的主要分布路径对该商铺识别,避免商户私拉电线出现消防隐患,同时对该商铺用电信息分析建模,以及对商铺漏电保护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测。
13.优选的,所述消防设备检测模块包括消防设备信息,消防设备状态以及消防区域数量,通过对商铺内消防设备监测,包括消防设备状态、建筑区域内消防设备数量以及建筑内与商铺经营项目匹配的消防设备信息,监测消防设备是否状态启用,以及规定建筑面积内的消防设备数量是否合格,同时针对于商铺经营项目匹配是否搭配合格的消防设备,如油炸类经营商家是否搭配针对于油脂起火而进行灭火的消防设备。
14.优选的,所述火源识别模块包括火源类型识别,包括可燃物、火灾烟气以及燃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成分。
15.优选的,所述火源识别模块包括火源范围计算火灾发生可分为阴火与明火根据可燃物识别以及火源状态推演火源正常蔓延状态划分为火源安全区、火源危险区以及火源蔓延区,根据推演结果计算火灾发生态势以及火灾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通过热释放速率计算火源蔓延程度进行可燃性推演。
16.优选的,所述系统评估模块根据电力检测模块、消防设备监测模块以及火源识别模块三者识别内容信息建模得出消防安全隐患推演柱状图,提醒相关人员日常巡检预防重点关注商家以及商家建筑内火源发生危险区域,重点预防火灾安全隐患发生。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8.本发明通过提供慧城市消防隐患识别方法及系统通过对商铺电力数值分析计算,得出商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用电峰值以及低值,得出商铺用电模型、通过对商铺内消防设备监测,包括消防设备状态、建筑区域内消防设备数量以及建筑内与商铺经营项目匹配的消防设备信息、通过对商铺内火源识别,并根据火源识别后建立火源范围模型,计算火源蔓延范围以及周边物体可燃性推演,反馈至系统识别评估模块,对识别信息内容推演得出结果,并将结果反馈相关巡检人员对指定商铺以及商铺建筑内区域危险区域重点巡检关注,降低火灾隐患发生概率,有效预防火灾隐患发生。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发明的智慧城市消防隐患识别方法流程图;
21.图2为本发明的智慧城市消防隐患识别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至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4.智慧城市消防隐患识别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25.101、通过对商铺电力数值分析计算,得出商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用电峰值以及低值,得出商铺用电模型;
26.102、通过对商铺内消防设备监测,包括消防设备状态、建筑区域内消防设备数量以及建筑内与商铺经营项目匹配的消防设备信息;
27.103、通过对商铺内火源识别,并根据火源识别后建立火源范围模型,计算火源蔓延范围以及周边物体可燃性推演;
28.104、火灾发生时根据推演模型监测商铺内自动灭火设备的使用状态。
29.优选的,所述101中商铺正常用电模型为基础识别模型,用电数值与时间节点匹配,一旦某个时间节点用电数值超出基础识别模型数值,即重点关注该商铺所处位置的消防信息,调动消防设备监测模块预计火源识别模块对该商铺进行消防隐患识别。
30.智慧城市消防隐患识别系统,括系统评估模块、电力检测模块、消防设备监测模块以及火源识别模块;通过对商铺电力数值分析计算,得出商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用电峰值以及低值,得出商铺用电模型;通过对商铺内消防设备监测,包括消防设备状态、建筑区域内消防设备数量以及建筑内与商铺经营项目匹配的消防设备信息;通过对商铺内火源识别,并根据火源识别后建立火源范围模型,计算火源蔓延范围以及周边物体可燃性推演;火灾发生时根据推演模型监测商铺内自动灭火设备的使用状态。
31.所述电力监测模块包括电力分布状态、用电峰值计算以及漏电保护信息,其中通过电力电缆的主要分布路径对该商铺识别,避免商户私拉电线出现消防隐患,同时对该商铺用电信息分析建模,以及对商铺漏电保护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测。
32.所述消防设备检测模块包括消防设备信息,消防设备状态以及消防区域数量,通过对商铺内消防设备监测,包括消防设备状态、建筑区域内消防设备数量以及建筑内与商铺经营项目匹配的消防设备信息,监测消防设备是否状态启用,以及规定建筑面积内的消防设备数量是否合格,同时针对于商铺经营项目匹配是否搭配合格的消防设备,如油炸类经营商家是否搭配针对于油脂起火而进行灭火的消防设备。
33.所述火源识别模块包括火源类型识别,包括可燃物、火灾烟气以及燃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成分。
34.所述火源识别模块包括火源范围计算火灾发生可分为阴火与明火根据可燃物识别以及火源状态推演火源正常蔓延状态划分为火源安全区、火源危险区以及火源蔓延区,根据推演结果计算火灾发生态势以及火灾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通过热释放速率计算火源蔓延程度进行可燃性推演。
35.所述系统评估模块根据电力检测模块、消防设备监测模块以及火源识别模块三者识别内容信息建模得出消防安全隐患推演柱状图,提醒相关人员日常巡检预防重点关注商
家以及商家建筑内火源发生危险区域,重点预防火灾安全隐患发生。
36.本发明通过提供慧城市消防隐患识别方法及系统通过对商铺电力数值分析计算,得出商铺正常经营状态下的用电峰值以及低值,得出商铺用电模型、通过对商铺内消防设备监测,包括消防设备状态、建筑区域内消防设备数量以及建筑内与商铺经营项目匹配的消防设备信息、通过对商铺内火源识别,并根据火源识别后建立火源范围模型,计算火源蔓延范围以及周边物体可燃性推演,反馈至系统识别评估模块,对识别信息内容推演得出结果,并将结果反馈相关巡检人员对指定商铺以及商铺建筑内区域危险区域重点巡检关注,降低火灾隐患发生概率,有效预防火灾隐患发生。
3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