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瓜植株耐弱光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文档序号:32400984发布日期:2022-12-02 19:00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黄瓜植株耐弱光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1.本发明属于农业及园艺植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黄瓜植株耐弱光性的综合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2.弱光一直是黄瓜在北方冬春季设施栽培和南方连绵阴雨期生长的主要障碍之一,弱光可致使黄瓜叶片光合速率下降、植株生长停滞、下胚轴变细、叶片褪色并反卷、沤根,植株抗性降低,病害发生严重,化瓜率及畸形瓜率升高,严重时造成减产甚至绝产。培育耐弱光黄瓜品种是解决黄瓜生产中弱光逆境障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关于黄瓜耐弱光性鉴定方法及种质资源耐弱光性鉴定研究并未得到统一,还未能快速、准确地对黄瓜植株进行耐弱光性鉴定,目前为止,关于黄瓜耐弱光性鉴定,缺乏标准的数量化的指标,尚未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大大限制了黄瓜耐弱光性的基因挖掘及分子育种进程。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黄瓜植株耐弱光性的综合评价方法,利用本技术提供的综合评价方法来评价黄瓜材料耐弱光性的准确度非常高。
4.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黄瓜植株耐弱光性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1)对黄瓜植株两叶一心期进行弱光处理,测定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叶绿素总量、光合系统ii量子产量y(ii)、最大量子产率(fv/fm)和株高的数值;
7.所述弱光处理的条件包括:日均光通量密度为60μmol.m-2
.s-1
~80μmol.m-2
.s-1

8.对照处理的条件包括:日均光通量密度为300μmol.m-2
.s-1

9.2)将所述步骤1)测定的数值代入以下公式,计算d值:
10.d=-0.282+0.841x1+0.662x2+0.706x3+1.009x4+0.837x5+0.674x6+0.738x7,其中,x1~x7分别代表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叶绿素总量、光合系统ii量子产量、最大量子产率和株高,此7个鉴定指标对照与处理比值与1差值的绝对值;
11.3)根据步骤2)计算得出的d值和弱光胁迫后黄瓜植株的表型特征综合分析黄瓜材料的耐弱光性;
12.当d《0.25,植株表型等级为0-1级时,所述黄瓜植株为耐弱光型;
13.当0.25≤d《0.50,植株表型等级为2级时,所述黄瓜植株为中度耐弱光型;
14.当0.50≤d《0.75,植株表型等级为3级时,所述黄瓜植株为较不耐弱光型;
15.当d≥0.75,植株表型等级为4级时,所述黄瓜植株为不耐弱光型;
16.弱光胁迫后黄瓜植株的表型特征综合分析黄瓜材料的耐弱光性的植株表型等级分为0~4等级:
17.0级:下胚轴粗壮,植株未徒长,植株正常拔节,茎节均匀伸长,叶片颜色深绿,无花打顶现象;
18.1级:下胚轴粗壮,植株正常拔节,节间长均匀伸长但节间变短,叶片颜色深绿,新叶面积较对照扩大不显著,叶片分化数与对照无差异,无花打顶现象;
19.2级:下胚轴未见明显变细,不易倒伏,植株正常拔节,节间长均匀伸长但节间变短,叶柄伸长较明显,叶片颜色轻微褪绿,见光后能够恢复,叶片分化数与对照无差异,花芽分化增多,无花打顶现象;
20.3级:下胚轴变长,未见明显变细,易倒伏,节间分化受到抑制,节间长度缩短,叶柄伸长较明显,叶片颜色轻微褪绿,见光后能够恢复,叶片分化数减少,第2节位雄花开放,每个节间有雄花花芽;
21.4级:下胚轴变细、变长,易倒伏,叶片浅绿变薄,节间分化受到严重抑制,叶片分化数减少,第3节位上有雄花开放,雄花芽数3~5个,出现严重花打顶现象。
22.优选的,所述叶绿素a的单位为mg/g,所述叶绿素b的单位为mg/g,所述叶绿素总量的单位为mg/g,所述株高的单位为cm。
23.优选的,所述弱光处理的时间为15d。
24.优选的,还包括:在黄瓜植株的三叶一心期进行弱光处理时,黄瓜成熟期植株的耐受性分为0~4等级:
25.0级:叶片较对照无明显扩展;叶片分化数正常;第2节间较对照无明显伸长;第1雌花节位和开花时间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光恢复后10节位内雌花数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减少,无化瓜;
26.1级:新叶叶面积有明显扩展但较对照不显著;叶片分化数正常;第2节间较对照明显伸长;第1雌花节位和开花时间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光恢复后10节位内雌花数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减少,无化瓜;
27.2级:叶面积较对照有明显扩展;叶片分化数正常;第2节间较对照明显伸长;第1雌花开花时间晚,着生节位不变、上部茎节变细,光恢复后10节位内雌花数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减少,无化瓜;
28.3级:叶面积较对照有明显扩展;叶片分化数正常;第2节间较对照明显伸长;第1雌开花时间晚,着生节位推迟1~2个节位、整株茎节变细、光恢复后10节位内雌花数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减少,化瓜较少;
29.4级:叶面积较对照有明显扩展;叶片分化数正常;第2节间较对照明显伸长;第1雌开花时间晚,着生节位推迟3~4个节位,光恢复后10节位内雌花数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减少,化瓜较多;整株茎节较细、植株瘦弱。
30.优选的,所述弱光处理的时间为15d。
3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32.1、对不同生态型黄瓜品系弱光处理前后的弱光相关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对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光合系统ⅱ量子产量y(ⅱ)及最大量子产率(fv/fm)等7项弱光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及逐步回归分析,初步确立了黄瓜的耐弱光等级,为耐弱光型、中度耐弱光型、不耐弱光型和不耐弱光型四种耐弱光黄瓜材料,并对种质资源进行了分类与筛选。
33.2、根据综合评价d值(各形态指标的综合评价值)对前期筛选出的12份黄瓜材料进行耐弱光性分类,通过逐步回归建立黄瓜耐弱光评价体系(方程),对黄瓜的耐弱光性进行
评价。即,d《0.250,判定黄瓜材料为耐弱光型,0.250≤d《0.500,判定黄瓜材料为中度耐弱光型,0.500≤d《0.750,判定黄瓜材料为不耐弱光型,d≥0.750为不耐弱光型。
附图说明
34.图1为黄瓜两叶一心期各弱光受害等级植株表型;
35.图2为黄瓜成株期各弱光受害等级植株表型;
具体实施方式
3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黄瓜植株耐弱光性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7.1)对黄瓜植株两叶一心期进行弱光处理,测定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叶绿素总量、光合系统ii量子产量y(ii)、最大量子产率(fv/fm)和株高的数值;
38.所述弱光处理的条件包括:日均光通量密度为60μmol.m-2
.s-1
~80μmol.m-2
.s-1

39.对照处理的条件包括:日均光通量密度为300μmol.m-2
.s-1

40.2)将所述步骤1)测定的数值代入以下公式,计算d值:
41.d=-0.282+0.841x1+0.662x2+0.706x3+1.009x4+0.837x5+0.674x6+0.738x7,其中,x1~x7分别代表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叶绿素总量、光合系统ii量子产量、最大量子产率和株高,此7个鉴定指标对照与处理比值与1差值的绝对值;
42.3)根据步骤2)计算得出的d值和弱光胁迫后黄瓜植株的表型特征综合分析黄瓜材料的耐弱光性;
43.当d《0.25,植株表型等级为0-1级时,所述黄瓜植株为耐弱光型;
44.当0.25≤d《0.50,植株表型等级为2级时,所述黄瓜植株为中度耐弱光型;
45.当0.50≤d《0.75,植株表型等级为3级时,所述黄瓜植株为较不耐弱光型;
46.当d≥0.75,植株表型等级为4级时,所述黄瓜植株为不耐弱光型;
47.弱光胁迫后黄瓜植株的表型特征综合分析黄瓜材料的耐弱光性的植株表型等级分为0~4等级:
48.0级:下胚轴粗壮,植株未徒长,植株正常拔节,茎节均匀伸长,叶片颜色深绿,无花打顶现象;
49.1级:下胚轴粗壮,植株正常拔节,节间长均匀伸长但节间变短,叶片颜色深绿,新叶面积较对照扩大不显著,叶片分化数与对照无差异,无花打顶现象;
50.2级:下胚轴未见明显变细,不易倒伏,植株正常拔节,节间长均匀伸长但节间变短,叶柄伸长较明显,叶片颜色轻微褪绿,见光后能够恢复,叶片分化数与对照无差异,花芽分化增多,无花打顶现象;
51.3级:下胚轴变长,未见明显变细,易倒伏,节间分化受到抑制,节间长度缩短,叶柄伸长较明显,叶片颜色轻微褪绿,见光后能够恢复,叶片分化数减少,第2节位雄花开放,每个节间有雄花花芽;
52.4级:下胚轴变细、变长,易倒伏,叶片浅绿变薄,节间分化受到严重抑制,叶片分化数减少,第3节位上有雄花开放,雄花芽数3~5个,出现严重花打顶现象。
53.本发明对黄瓜植株进行弱光处理,测定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叶绿素总量、光合系统ii量子产量、最大量子产率和株高的数值;所述弱光处理的条件包括:日均光
通量密度为60μmol.m-2
.s-1-80μmol.m-2
.s-1
;对照处理的条件包括:日均光通量密度为300μmol.m-2
.s-1
。在本发明中,所述叶绿素a的单位优选为mg/g,所述叶绿素b的单位优选为mg/g,所述叶绿素总量的单位优选为mg/g,所述株高的单位优选为cm。本发明对测定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叶绿素总量、光合系统ii量子产量、最大量子产率(fv/fm)和株高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采用常规测定方法测定即可。本发明优选在所述黄瓜植株的子两叶一心期进行弱光处理。在本发明中,所述弱光处理的时间优选为半致死时间节点,处理15d,半致死节点为弱光处理后群体植株一半达到弱光胁迫状态的天数。本发明对所述黄瓜的品种没有特殊限定。
54.本发明将测定的数值代入以下公式,计算d值:
55.d=-0.282+0.841x1+0.662x2+0.706x3+1.009x4+0.837x5+0.674x6+0.738x7,其中,x1~x7分别代表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叶绿素总量、光合系统ii量子产量、最大量子产率和株高,此7个鉴定指标对照与处理比值与1差值的绝对值;绝对值相当于一个常数,反应植株在弱光下指标变化的程度。对照和处理的比值越接近于1(差值绝对值越小),说明弱光对植株指标的影响越小,植株越耐弱光。
56.在本发明中,还包括:当优选在黄瓜植株的三叶一心期进行弱光处理时,根据所述d值和黄瓜植株的形态指标,将黄瓜成株期植株的耐受性分为0~4等级,具体如下:
57.0级:叶片较对照无明显扩展;叶片分化数正常;第2节间较对照无明显伸长;第1雌花节位和开花时间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光恢复后10节位内雌花数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减少,无化瓜。
58.1级:新叶叶面积有明显扩展但较对照不显著;叶片分化数正常;第2节间较对照明显伸长;第1雌花节位和开花时间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光恢复后10节位内雌花数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减少,无化瓜。
59.2级:叶面积较对照有明显扩展;叶片分化数正常;第2节间较对照明显伸长;第1雌花开花时间晚,着生节位不变、上部茎节变细,光恢复后10节位内雌花数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减少,无化瓜。
60.3级:叶面积较对照有明显扩展;叶片分化数正常;第2节间较对照明显伸长;第1雌开花时间晚,着生节位推迟1~2个节位、整株茎节变细、光恢复后10节位内雌花数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减少,化瓜较少。
61.4级:叶面积较对照有明显扩展;叶片分化数正常;第2节间较对照明显伸长;第1雌开花时间晚,着生节位推迟3~4个节位,光恢复后10节位内雌花数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减少,化瓜较多;整株茎节较细、植株瘦弱。
62.依据0~4级鉴定标准对材料进行分级,并由公式计算耐弱光指数,以耐弱光指数为主,结合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黄瓜耐弱光性。依据此完善的弱光鉴定体系,进一步验证与确定了与本研究黄瓜材料的耐弱光性,为后续更准确地进行作图群体耐弱光性鉴定及耐弱光基因精细定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不能把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64.实施例1
65.一、弱光处理方法和时期:
66.选取均匀一致的黄瓜种子催芽后播种,待黄瓜苗长出第一片真叶时,定植到9
×
9(cm)营养钵中,黄瓜苗长出至两叶一心时进行弱光处理。具体试验设计如下:
67.1、弱光处理
68.1)弱光处理方法及强度:田间遮阳网处理模拟弱光田间,弱光处理最佳处理强度为日均光通量密度80μmol.m-2
.s-1
;对照组处理强度设为300μmol.m-2
.s-1

69.2)弱光处理的关键时期及处理时间:
70.两叶一心期,处理时间设为弱光处理半致死关键节点15d,半致死节点为弱光处理后群体植株一半达到弱光胁迫状态的天数。
71.2、鉴定的主要指标:
72.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株高、比叶面积、花打顶出现时天数;
73.3、田间性状调查及指标测定方法
74.1)在幼苗两叶一心期进行弱光处理,处理15d后去除边株,在弱光处理时期进行植株下胚轴性状追踪测定,用直尺测量下胚轴长,用游标卡尺测量下胚轴粗和茎粗;
75.2)y(ii)与fv/fm:使用美国opti-scienceos-5p+便携式脉冲调制叶绿素荧光仪进行测定,在晴天上午8-9点钟开始;
76.3)叶绿素含量:利用乙醇、丙酮法进行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总量的测量;
77.4)株高:使用直尺测定;
78.5)开花时期及节位的调查:在植株开花期观察各单株的第一雄花与第1雌花的开花时期和节位,并进行统计,统计周期为两天。
79.4、数据处理分析
80.4.1田间性状数据处理
81.1)耐弱光性综合指标ci参考程建权(程建权,杨仁,陈兆玉.多指标综合评价中一种计算权重的改进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4(11):39-45.)的方法计算:
[0082]
公式:
[0083]
式中:cii表示第i个综合指标;e
ij
表示第i个主成分第j个单项指标对应的特征向量;xj表示第j个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0084]
2)隶属函数u(x
ij
)、综合指标权重wj及综合评价值di参照王贺正(王贺正,马均,李旭毅,李艳,张荣萍,刘慧远,汪仁全.水稻开花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j].作物学报,2005(11):101-105.)的方法计算:公式:u(x
ij
)=(x
ij-x
jmin
)/(x
jmax-x
jmin
)
[0085]
式中:x
ij
表示i材料主成分分析中第j个综合指标值;x
j max
、x
j min
分别表示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于同一综合指标而言,各黄瓜材料的隶属函数值的大小反映了耐弱光性的强弱。
[0086]
公式:
[0087]
式中:wj表示第j个综合指标在所有综合指标中的重要程度;pj为主成分分析中第j个综合指标的贡献率。
[0088]
公式:
[0089]
式中:di表示第i个材料用综合指标评价所得的耐弱光性综合评价值,根据d值大小可以对各黄瓜材料的耐弱光性进行排序。
[0090]
3)叶面积计算参考裴孝伯(裴孝伯,李世诚,张福墁,蔡润.温室黄瓜叶面积计算及其与株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08):80-82.)的计算公式
[0091]
公式:y=k.x(k=0.7430)
[0092]
4)叶绿素计算公式参考张宪政(张宪政.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乙醇混合液法[j].辽宁农业科学,1986(03):26-28.)的计算公式
[0093]
公式:
[0094][0095][0096]
式中d
645
、d
663
分别为相应波长下的光密度值,v为提取液的体积,w为叶片鲜重或叶面积。
[0097]
2、数据处理软件
[0098]
利用word processing system 2021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标准化处理及后期的作图分析;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平方euclidean聚类法分析。
[0099]
二、结果与分析:
[0100]
1黄瓜苗期耐弱光性主成分分析
[0101]
对黄瓜12份材料和鉴定指标进一步筛选,为遗传群体构建提供可靠的不同耐性黄瓜材料。12纯合品系黄瓜材料标准化数据(见表1)。
[0102]
表1 12品系两叶一心期弱光处理后各指标标准化数据
[0103]
[0104][0105]
对统计指标与1的差值进行绝对值取值,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表2)。结果表明,7个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其它指标间有一定相关性,但相关显著性不强。
[0106]
表2 12品系7指标间相关系数
[0107][0108][0109]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0110]
用统计指标与1的差值的绝对值,标准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纳入标准,由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可知,提取到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426%,表明这3个主成分代表了原来7项指标82.426%的信息,7项统计指标由此转换为3项新的综合指标(表3)。
[0111]
表3 12品系7指标间主成分分析
[0112][0113]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0114]
在这3个新确立的综合指标中,主成分1中光合荧光反应y(ii)的特征向量最大,为0.823,反映出14.90%原始数据的信息;主成分2中的叶绿素b的特征向量最大,为0.907,反映出14.00%原始数据的信息;主成分3中叶绿素a的特征向量最大,为0.942,反映出12.80%原始数据的信息(表4)。
[0115]
表4 12品系7指标间各主成分特征向量及贡献率
[0116][0117]
根据3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值(表3)及所测7项指标的标准化值,求出12份黄瓜材料的3个新综合指标值(ci),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它们的隶属函数值μ(x)和综合评价d值(表5)。12份黄瓜材料经过遮光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各项统计指标比值与1差值的绝对值越小,说明弱光环境对黄瓜材料影响越小,材料越耐弱光,因此,根据各指标得到的综合指标值(ci)、隶属函数值μ(x),最终计算出的综合评价d值也就越小。d值的大小间接反映了黄瓜材
料耐弱光性的强弱,材料所得d值越小,耐弱光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0118]
表5 12品种的耐弱光综合指标(ci)、隶属函数值(μ)、综合评价值(d)及预测值(vp)
[0119][0120][0121]
根据综合评价d值对12份黄瓜材料进行耐弱光性分类,其弱光分类和d值取值区间分别为耐弱光型(d《0.25)、中度耐弱光型(0.25≤d《0.50)、较不耐弱光型(0.50≤d《0.75)和不耐弱光型(0.75≤d)4类。其中,耐弱光型黄瓜品系得分区间在0~0.25之间,有华南型黄瓜品系m67,华北型黄瓜品系m70、m8,综合评价d值得分分别为0.000、0.194、0.229;中度耐弱光型得分区间在0.25~0.50之间,有华南型黄瓜品系贵2、贵1、综合评价d值得分分别为0.366、0.385;华北型黄瓜品系m4,d值得分为0.379,西双版纳黄瓜wi7679,综合评价d值得分分别为0.418;较不耐弱光性型得分区间在0.50~0.75之间,有华南型黄瓜m28,得分为0.612,华北型黄瓜m16、m14,综合评价d值得分分别为0.644、0.684;不耐弱光型黄瓜品系的得分区间在0.75~1.00之间,包括华北型黄瓜m3、m76,综合评价d值得分别为0.814、0.898(表6)。
[0122]
表6 12品系黄瓜耐弱光性综合评价
[0123][0124]
2.黄瓜苗期耐弱光指标的筛选
[0125]
综合评价d值反应了各黄瓜品系的耐弱光性。以用统计指标与1的差值的绝对值,d值为因变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最优回归方程:
[0126]
d=-0.282+0.841x1+0.622x2+0.706x3+1.009x4+0.837x5+0.674x6+0.738x7(1)
[0127]
其中,x1~x7分别代表chla、chlb、chla/b、叶绿素总量、y(ii)、fv/fm、株高,此7个鉴定指标对照与处理比值与1差值的绝对值。方差分析中显示f统计量为6023.105,系统自动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回归方程非常显著,方程判定系数r2=1,说明线性回归的拟合程度非常好。将相关方程代入回归方程得到预测值vp。12份黄瓜的耐弱光综合评价d值与预测值vp(表5)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000,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利用此方程来评价黄瓜材料耐弱光性的准确度非常高,指标chl.a、chl.b、chl.a/b、叶绿素总量、y(ii)、fv/fm、株高为弱光鉴定的关键指标。
[0128]
3.黄瓜苗期耐弱光性综合评价
[0129]
根据表5综合d值的计算,确定了黄瓜耐弱光性的分级结果(表6),通过逐步回归建立黄瓜耐弱光评价体系(方程1),对黄瓜的耐弱光性进行评价。
[0130]
即,d《0.250,判定黄瓜材料为耐弱光型,0.250≤d《0.500,判定黄瓜材料为中度耐弱光型,0.500≤d《0.750,判定黄瓜材料为不耐弱光型,d≥0.75为极不耐弱光型。
[0131]
4.黄瓜苗期耐弱光分级标准
[0132]
4.1两叶一心期耐弱光分级标准
[0133]
两叶一心期开始弱光处理12d后,对黄瓜植株进行表型鉴定,根据综合评价d值和植株表型数据(下胚轴粗、株高、拔节情况、叶柄长度、叶片颜色、叶面积、花芽分化情况),将黄瓜植株的耐受性分为0~4这5个等级(图1)。弱光分级标准如下:
[0134]
0级:下胚轴粗壮;植株未徒长,植株正常拔节,茎节均匀伸长;叶片颜色深绿,无花打顶现象。
[0135]
1级:下胚轴粗壮;植株正常拔节,节间长均匀伸长但节间变短;叶片颜色深绿;新叶面积较对照扩大不显著;叶片分化数与对照无差异;无花打顶现象。
[0136]
2级:下胚轴未见明显变细,不易倒伏;植株正常拔节,节间长均匀伸长但节间变短;叶柄伸长较明显;叶片颜色轻微褪绿,见光后能够恢复;叶片分化数与对照无差异;花芽分化增多,无花打顶现象。
[0137]
3级:下胚轴变长,未见明显变细,易倒伏;节间分化受到抑制,节间长度缩短,叶柄伸长较明显;叶片颜色轻微褪绿,见光后能够恢复;叶片分化数减少;第2节位雄花开放,每个节间有雄花花芽。
[0138]
4级:下胚轴变细、变长,易倒伏;叶片浅绿变薄;节间分化受到严重抑制;叶片分化数减少;第3节位上有雄花开放,雄花芽数3~5个,出现严重花打顶现象。
[0139]
4.2成株期黄瓜耐弱光分级
[0140]
三叶一心期开始弱光处理15天后,定植到温室中正常栽培,在黄瓜植株拔节至10节位时,进行表型(叶面积、叶片数、拔节、节间长、茎粗、花芽分化、化瓜情况),观察与分级,将黄瓜植株的弱光耐受性分为0~4这5个等级(表3-1-3)。具体弱光分级标准如下:
[0141]
0级:叶片较对照无明显扩展;叶片分化数正常;第2节间较对照无明显伸长;第1雌花节位和开花时间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光恢复后10节位内雌花数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减少,无化瓜。
[0142]
1级:新叶叶面积有明显扩展但较对照不显著;叶片分化数正常;第2节间较对照明显伸长;第1雌花节位和开花时间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光恢复后10节位内雌花数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减少,无化瓜。
[0143]
2级:叶面积较对照有明显扩展;叶片分化数正常;第2节间较对照明显伸长;第1雌花开花时间晚,着生节位不变、上部茎节变细,光恢复后10节位内雌花数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减少,无化瓜。
[0144]
3级:叶面积较对照有明显扩展;叶片分化数正常;第2节间较对照明显伸长;第1雌开花时间晚,着生节位推迟1~2个节位、整株茎节变细、光恢复后10节位内雌花数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减少,化瓜较少。
[0145]
4级:叶面积较对照有明显扩展;叶片分化数正常;第2节间较对照明显伸长;第1雌开花时间晚,着生节位推迟3~4个节位,光恢复后10节位内雌花数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减少,化瓜较多;整株茎节较细、植株瘦弱。
[0146]
依据0~4级鉴定标准对材料进行分级,并由公式计算耐弱光指数,以耐弱光指数为主,结合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黄瓜耐弱光性。依据此完善的弱光鉴定体系,进一步验证与确定了与本研究黄瓜材料的耐弱光性,为后续更准确地进行作图群体耐弱光性鉴定及耐弱光基因精细定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0147]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