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化餐饮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98762发布日期:2023-01-18 00:40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化餐饮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餐饮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化餐饮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餐饮行业正逐渐进入智能餐饮时代,智能餐饮时代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产品和数据能力来帮助传统的商家革新新的经营方式,将传统的纸质菜单点菜转变未线上菜单点菜,将人工收银转变为终端收银,将线下营销转变为线上活动营销等等,一系列的转变都给传统的餐饮行业带来的巨大的改变和影响,使得能够顺应时代发展。
3.现有的智能餐饮管理技术虽然能够给商家带来收银方便、传菜方便、营销面广的便利,但是只有这些便利还不够,商户在想要了解自己的当日、当月的营收情况时,需要通过餐饮管理系统进行统计了解,同时,若相关部门想要考察商户的经营情况以便政策的精准推送,需要了解所管辖区域内的所有商户情况,现有的智能餐饮管理技术使用范围有限,每个商户均使用单独的餐饮管理系统,只有商户通过主动提交经营情况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才能获取到相关数据,其中会存在商户提供虚报的情况,影响相关部门的决断,因此,目前的餐饮管理技术存在行业间数据流通的壁垒,导致数据真实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化餐饮管理系统,以解决现有管理技术存在行业间数据流通的壁垒,导致数据真实性降低的问题。
5.本发明提供的基础方案:一种智能化餐饮管理系统,包括管理端、收银端和数据中台,收银端和管理端通过互联网与数据中台连接进行数据通信,其中:
6.所述管理端用于聚合预设的区域范围内的商家订单管理数据,所述收银端用于聚合预设的区域范围内的商家收银数据,所述数据中台包括数据获取模块、数据建模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以及数据库模块,所述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管理端的订单管理数据和收银端的收银数据,生成汇总数据,并存储至数据库模块;
7.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用于从数据库模块中获取汇总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生成预处理结果;
8.所述数据分析模块用于通过将预处理结果按照预设的类别信息生成报表数据;
9.所述数据建模模块用于根据报表数据进行数字建模。
10.本发明的原理及优点在于:通过管理端和收银端分别聚合预设的区域范围内的商家订单管理数据和收银数据,比如按照一个商圈为一个预设的区域范围,则能够整合整个商圈的商家订单管理数据和收银数据,整合完成后,通过数据中台中的数据获取模块将商家订单管理信息和收银数据进行汇总,经过数据预处理后进行数据分析,生成报表数据,其中,生成的报表数据能够展示详细明了的数据类别以及相关数据值,具有较强的数据整合和数据管理能力,数据获取模块直接从管理端和收银端获取数据,打破了行业间的数据壁
垒,使得数据能够真实有效的直接传输至数据中台,生成的报表数据再通过数字建模模块能够更生动和更直观的展示在用户面前,为相关部门提供扶持的数据支撑。
11.因此,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解决了现有管理技术存在行业间数据流通的壁垒,导致数据真实性降低的问题。
12.进一步,所述数据处理模块中的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抽取、数据清洗和数据转换,所述数据抽取为:抽取汇总数据中的商户信息数据、门店信息数据、商品信息数据、桌台信息数据;收银数据、订单数据、顾客信息数据以及打印机数据;所述数据清洗为:除去无效化数据;所述数据转换为:转换为统一格式传输至数据分析模块。
13.有益效果:通过数据预处理中的数据抽取、数据清洗和数据转换过程,能够将汇总数据中的无效数据进行清除,减少数据中台的处理压力。
14.进一步,所述数据分析模块中预设的类别信息包括商户类型单量信息、商户总订单数信息、商户月营收信息、区域数据信息以及餐饮总信息;所述数据分析模块包括报表生成单元,所述报表生成单元用于根据预处理结果按照预设的类别信息进行分析,生成对应的报表数据。
15.有益效果:通过报表生成单元按照预设的类别信息对数据预处理后的汇总数据进行类别分析,能够使得汇总数据更直观更清楚。
16.进一步,所述数据建模模块中预设有数字模型,所述数据建模模块中包括模型建立单元和模型扩展单元,所述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将报表数据与预设的数字模型进行匹配,并在匹配成功后进行数字建模,所述模型扩展单元用于在模型建立单元匹配失败后接收用户上传的模型进行扩展。
17.有益效果:通过模型建立单元建立跟报表数据相关的数字模型,同时在模型匹配过程中失败,通过模型扩展单元便于用户补充和扩展新的数字模型,提升数字模型的多样性。
18.进一步,还包括用户端,所述用户端与数据中台通信连接,所述用户端用于供用户通过唯一标识码登录数据中台,并获取商户经营信息;所述数据中台中还包括定位获取模块和导航模块,所述定位获取模块用于在用户端登录数据中台后通过授权获取用户端定位信息,所述导航模块用于在获取用户端定位信息后并根据预设的定位范围向用户推送导航信息。
19.有益效果:用户通过用户端登录可以查看数据中台中保存的商户经营信息,便于用户了解和选择心仪的商户进行就餐和预约,在用户选择某一商户就餐或者预约了某一商户就餐时,通过定位获取模块获取用户的用户端定位信息,在用户到达预设的定位范围内后,通过导航模块向用户端推送导航信息,便于用户按照导航信息前往商户处,避免用户花费过多时间寻找商户,提升用户就餐体验感。
20.进一步,所述商户经营信息包括商户营业信息、商户菜单信息以及商户菜品价格信息。
21.有益效果:通过商户营业信息便于用户了解商户是否营业,避免用户跑空,商户菜单信息和商户菜品价格信息便于用户了解商户的经营种类。
22.进一步,所述用户端包括第一语音播报模块,所述收银端包括第二语音播报模块,所述第一语音播报模块用于根据推送的导航信息进行语音播报,所述第二语音播报模块用
于在推送导航信息时发出语音提醒给商户。
23.有益效果:用户通过用户端查看导航信息,通过第一语音播报模块播报路线,与目前的地图导航类型不同,地图导航只能定位在商户所在的商圈大概位置,具体详细到几楼以及寻找路线需要用户自行寻找或者通过设置在扶梯旁的机器人进行查询,若查询用户过多或者不会使用机器人的人群来说,这会导致用户就餐的体验感降低,本技术通过第一语音播报模块为用户提供语音导航路线,再通过第二语音播报模块从收银端提醒商户用户即将到达就餐,给商户提前准备和迎接用户的时间,因此不仅用户就餐路程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去查找,商户也能及时提前准备好用户的就餐安排,以此来提升用户的就餐体验感,也能增加商户的顾客量。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功能框图;
25.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功能框图;
26.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28.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一种智能化餐饮管理系统,包括管理端、收银端以及数据中台,其中,收银端和管理端通过互联网与数据中泰连接以进行数据通信;
29.管理端用于聚合预设的区域范围内的商家订单管理数据,收银端用于聚合预设的区域范围内的商家收银数据,在本实施例中,管理端和收银端聚合的预设的区域范围为按照商圈为一个单位,通过将多个商圈按照单位数量进行聚合,便于管理端和收银端的数据汇总和明确数据的明细。
30.管理端聚合的商户订单信息包括商户的线上订单信息、线上客户管理信息、线下订单信息以及线下客户管理信息,线上订单信息比如美团、饿了吗、微信点餐等线上点餐平台的订单信息,线上客户管理信息比如店铺会员信息、用户浏览信息以及用户评价信息,线下订单信息比如客户到店就餐的点单信息,按照餐桌桌号为一个单位,汇总所有餐桌的点单信息,线下客户管理信息比如线下会员客户信息,通过管理端将上述的商户订单信息进行聚合,能够使得商户的数据明细更清晰更明了。
31.收银端在本实施例中接洽了各大银行,比如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并且收银端能够实现多种方式的付款,包括微信、支付宝、银联卡等,通过收银端按照一个单位的商圈内的每一个商户的收银数据进行聚合,汇总能够得到商户的所有收银流水;同时,收银端和管理端之间相互通信,使得商户通过管理端输入客户就餐的订单信息,并直接传输至收银端,通过收银端显示客户订单信息并供客户查看和付款。
3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收银端还包括称重模块,称重模块与收银端连接,使得收银端还具有接收称重数据的功能。
33.数据中台包括数据获取模块、数据建模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以及数据库模块,其中:
34.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管理端的订单管理数据和收银端的收银数据,生成汇总数
据,并存储至数据库模块,在本实施例中,生成的汇总数据类型包括文件数据源和接口数据源,使得数据获取模块获取的数据类型多样,包括文件类型的数据以及从接口传输的数据,最后数据获取模块将汇总的数据存储至数据库模块中,以使得防数据丢失。
35.在本实施例中,数据库模块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在数据获取模块存储汇总数据时,通过分布式数据库能够加快存储的效率。
36.数据处理模块用于从数据库模块终获取汇总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生成预处理结果,在本实施例中,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抽取、数据清洗和数据转换,数据抽取为:抽取汇总数据中的商户信息数据、门店信息数据、商品信息数据、桌台信息数据;收银数据、订单数据、顾客信息数据以及打印机数据;所述数据清洗为:除去无效化数据;所述数据转换为:转换为统一格式传输至数据分析模块。
37.数据抽取能够将汇总数据中的多个商圈多个商户的数据进行分类,比如将商户的信息数据分为一类,将订单数据分为一类,数据清洗能够将分类完成的汇总数据中的每一类数据的无效数据进行清除,比如针对订单数据中的无效订单、错误订单以及空白订单进行清除,针对收银数据中的重复收银数据、无效收银数据进行清除,数据转换在数据清洗完成后将甚于的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生成统一的格式,便于后续数据分析模块进行分析处理。
38.数据分析模块用于通过将预处理结果按照预设的类别信息生成报表数据;在本实施例中,数据分析模块中预设的类别信息包括商户类型单量信息、商户总订单数信息、商户月营收信息、区域数据信息以及餐饮总信息;数据分析模块包括报表生成单元,所述报表生成单元用于根据预处理结果按照预设的类别信息进行分析,生成对应的报表数据。
39.其中,生成的报表数据中的商户类型单量信息包括订单类别统计图、区域单量统计图以及商户的订单信息,其中,商户的订单信息包括店铺名、店铺类别、单量、订单金额、优惠金额、营收等等信息;生成的报表数据中的商户总订单数信息包括总订单数统计图以及线上线下订单曲线图;报表数据中的商户月营收信息包括商户当日营收金额统计、线上线下营收统计以及客流量统计;报表数据中的区域数据信息包括地区区域的商户信息、商户营收信息以及商户营收分布热力图,地区区域在本实施例中由多个单位的商圈共同组成,按照区/县划分为一个地区区域;报表数据中的餐饮总信息包括按照市划分的地区区域内的商户总营收信息。
40.数据建模模块用于根据报表数据进行数字建模;数据建模模块中预设有数字模型,数据建模模块中包括模型建立单元和模型扩展单元,模型建立单元用于将报表数据与预设的数字模型进行匹配,并在匹配成功后进行数字建模,模型扩展单元用于在模型建立单元匹配失败后接收用户上传的模型进行扩展。
41.在本实施例中,预设的数字模型包括多种统计图、曲线图和热力图等,通过数据建模模块中的模型建立单元,从预设的数字模型中提取出与报表数据中对应的数据信息进行建模,生成的数字模型能够便于用户进行分析和比对。
42.此外,若预设的数字模型中存在与报表数据匹配不上的模型,则通过模型扩展单元接收用户上传的数字模型进行数字模块的扩充,满足建模需求。
43.实施例二:
44.如图2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二中,还包括用户端,用
户端与数据中台通信连接,用户端用于供用户通过唯一标识码登录数据中台,并获取商户经营信息,在本实施例中,唯一标识码为用户端账号和密码,通过获取用户手机号来作为用户端账号,密码通过用户设置;商户经营信息包括商户营业信息、商户菜单信息以及商户价格信息,用户通过用户端登录查看商户的经营信息,便于用户了解商户的经营种类、经营的商品信息等,便于用户选择。
45.数据中台中还包括定位获取模块和导航模块,定位获取模块用于在用户端登录数据中台后通过授权获取用户端定位信息,导航模块用于在获取用户端定位信息后并根据预设的定位范围向用户推送导航信息。
46.用户端包括第一语音播报模块,收银端包括第二语音播报模块,第一语音播报模块用于根据推送的导航信息进行语音播报,第二语音播报模块用于在推送导航信息时发出语音提醒给商户。
47.在本实施例中,定位获取模块通过在用户从用户端登录进数据中台后,通过获取用户授权来获取用户端的定位信息,用户端为手机,即获取手机的定位信息,在用户端进入预设的定位范围内后,本技术预设的定位范围为商圈区域,导航模块向用户端推送导航信息,导航信息用于指导用户寻找商家,第一语音播报模块发出语音播报提醒信息提醒用户寻找商家,同时数据中台还将声音提示信息推送至商户的收银端,通过第二语音播报模块提醒商户用户进入所在商圈区域内,以便及时接待用户,能够提高用户的到店体验感。
48.实施例三:
49.如图3所示,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的区别特征在于,实施例三中,数据中台中还包括店铺导航信息获取模块和ip信息获取模块,所述店铺导航信息获取模块用于经用户授权后获取用户通过用户端导航的店铺导航信息,所述ip信息获取模块用于经用户授权获取用户端的ip信息,所述数据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ip信息和店铺导航信息进行分析,整合进报表数据中。
50.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在一个商圈范围内,同一种类型的商户,商户1接入本技术的餐饮管理系统中,商户2未接入本技术的餐饮管理系统中,而此时搜索这两家店铺导航信息的用户一共有m个,其中有n个用户选择去了商户1,那么通过m/n和1-m/n这两个数值就能够得到反映到商户1和商户2的经营数据关系,则可以通过商户1的经营数据得到商户2的经营数据,从而统计到报表数据中,从而使得即使有商户未接入本技术的智能化餐饮管理系统,也能够统计到其经营数据,使得本技术的智能化餐饮管理系统的适用性强,数据完善程度高。
51.以上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