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方法及系统

文档序号:33521158发布日期:2023-03-22 06:36阅读:39来源:国知局
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方法及系统

1.本发明属于纤维增强混凝土模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2.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绿色循环再生资源,是将废弃混凝土经过破碎清晰筛分后按一定比例与级配与天然骨料进行混合后形成的混凝土。由于再生骨料表面附着大量的旧砂浆,再生混凝土的细观组分相对于普通混凝土来说更为复杂,具体包括天然骨料、天然骨料界面、老砂浆界面、老砂浆界面、新砂浆、新砂浆界面等6相结构。因此,大量的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劣于普通混凝土,但通过适当的改性处理(比如掺入适量的纤维)仍可以有效提升其力学性能,从而替代普通混凝土在工程实际中进行应用。
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数值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考虑再生混凝土内骨料形状、级配和界面等内部细观结构的随机骨料模型开始被采用,用于研究材料的细观破坏机理。目前,将骨料简化为圆形并采用蒙特卡罗方法随机投放,最终生成圆形随机骨料模型的方法已有比较成熟和常见,但骨料的形状、类型、取代率等对计算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于再生混凝土来说,其内部结构薄弱相较多,每一组分的结构和性质都对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不可忽视。对于纤维,从数值建模技术而言,普遍的做法是将纤维简化成线性单元,但是该方法较为粗糙,没有考虑纤维-水泥基界面的相互作用机理,与真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方法及系统,考虑骨料的形状和类型的影响及纤维-水泥基界面的相互作用机理,快速生成所有的细观相结构及界面,兼具高效率和高质量,有效模拟真实情况。
5.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方案:
6.《方法》
7.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8.步骤1,根据待模拟的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的信息,在宏观模型(例如,大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局部区域(例如,大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研究重点区域,梁的中间部位)生成相应相应尺寸、形状、位置的再生混凝土梁二维平面模型(再生混凝土二维平面细观模型);具体地,在给定的任意尺寸的正四边形边界内,通过输入到四边形某一顶点的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的距离,以及细观区域的长度length和宽度width,即可在宏观模型任意局部位置生成任意给定尺寸的细观模型;
9.步骤2,根据细观模型的骨料级配,计算每一粒径范围内再生粗骨料个数;基于瓦
拉文骨料级配公式,计算每一粒径范围内再生粗骨料个数n(di,dj):
[0010][0011]
n(di,dj)=(p(dj)-p(dj))
×
length
×
width/v[di,dj];
[0012]
式中,v[di,dj]表示di~dj范围内代表粒径的骨料面积。pk表示骨料体积分数;d
max
表示最大粗骨料粒径;
[0013]
步骤3,在细观模型中随机生成圆形骨料中心点坐标位置,并避免骨料之间发生重叠;
[0014]
步骤4,在细观模型中随机生成骨料形状;包括如下子步骤:
[0015]
步骤4.1,层间几何形状随机生成:
[0016]
在当前层的虚拟圆形边界线上随机生成一定数量的点,点的数量为给定范围内的随机整数;为了确定在具有n个点的圆上第i个点(i=0,1,2,

,n-1)的具体坐标,首先随机生成点i与x轴的角度each_angle:
[0017]
each_angle=random.uniform(2πi/n,2π(i+1)/n);
[0018]
接着根据圆的直径d和点i角度,判断点对于圆心的相对位置,即可得到点i的坐标(xi,yi):
[0019]
xi=x_center+dcos(each_angle)/2;
[0020]
yi=y_center+dsin(each_angle)/2
[0021]
将所有的点顺序连接起来构成当前层的随机多边形边界;
[0022]
步骤4.2,老砂浆层厚度随机非均匀生成;
[0023]
再生粗骨料表面附着一定量的老砂浆,这些老砂浆随机地包裹在天然骨料的老界面层周围;设多边形老界面层所有顶点所在的虚拟圆为骨料的内圆,多边形老砂浆层所有顶点所在的虚拟圆为骨料的外圆,基于步骤4.1在骨料的外圆和内圆上分别随机生成不同数量的点n1和n2,然后,分别基于n1和n2中的点围成随机多边形,组合成非均匀的老砂浆层;为了避免由于老砂浆层厚度过小,导致外圆随机多边形和内圆随机多边形几何边界发生重叠冲突,采取如下的方法:先在外圆上构造n1个点的随机多边形,设置多边形顶点编号分别为0,1,2,3,

,i,

,j,

,n
1-1,用这些点连接成外圆随机多边形作为老砂浆层外边界;接着,在内圆上构造随机多边形,按照外圆多边形的点的编号及位置,随机间隔0~2个点提取一个点出来,再生用这些点连接成内圆随机多边形作为老砂浆层内边界;利用这样的方法,不仅保证构造出了非均匀的老砂浆层,同时也绝对避免了多边形几何边界发生冲突,具体见图2;
[0024]
步骤5,设置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
[0025]
根据待模拟的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的再生粗骨料取代率r,依据步骤2,分别计算每一粒径范围内(di,dj)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的个数,并用取整函数对计算结果取整:int(r
×
n(di,dj)),n(di,dj)-int(r
×
n(di,dj));再生粗骨料和天然粗骨料的位置信息和几何信息都需要分别存储于不同的数组中,并分别设置骨料几何参数,确定骨料形状:
[0026]
当设定取代率为1.0时,此时全部是再生粗骨料,要设置再生粗骨料的几何参数,包括老砂浆层、老砂浆界面层和新砂浆界面层的厚度;对于单个再生粗骨料模型来说,厚度参数为多边形外接圆的半径差值;
[0027]
当设定取代率为0时,此时全部是天然粗骨料,只需设置天然骨料与新砂浆之间的
界面厚度;
[0028]
当取代率在0~1之间时,此时为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混合,可以为天然骨料界面和新界面设置相同的厚度;
[0029]
步骤6,建立纤维-界面模型,实现如下:
[0030]
在二维细观模型中引入纤维模型,虑到纤维与水泥基的相互作用设置纤维-水泥基界面,将纤维模型设置成为二维四边形单元,并将纤维以及纤维-水泥基界面的几何边界切分出来;在纤维模型周围均匀的向外扩展一定的厚度thickness,并将界面划分出来,形成纤维-水泥基体的界面层;
[0031]
步骤6.1,确定纤维-界面模型几何轮廓点的坐标;如图3所示,通过“三步分解法”来生成纤维-界面模型:第一步,在初始坐标点位置

生成纤维-界面单元模型,模型的左下角端点置于xoy坐标系零点;第二步,随机生成绕坐标原点逆时针旋转的角度:angle=random.uniform(0,2π),将模型旋转到位置

;第三步,随机生成沿x轴的平移距离:xlength=random.uniform(0,length)和沿y轴的平移距离:ylength=random.uniform(0,width),并将模型沿坐标轴平移到位置

,从而完成一次纤维-界面模型的生成;可以方便生成满足特定研究需求的纤维模型;通过调整第二步中angle的范围,能够控制纤维的朝向,研究纤维的方向性作用机理;例如,设置angle=random.uniform(4π/9,5π/9),则纤维长度方向整体沿着x轴布置,具体见图4(a);通过调整第三步中的平移距离xlength和ylength,能够控制纤维模型生成位置,研究纤维对于整个模型的局部增强效应,具体见图4(b);
[0032]
如图3中最终位置

所示,根据纤维的长度和直径参数以及纤维-水泥基界面厚度thickness,判断点的相对位置,最终生成纤维-界面模型四个轮廓点的坐标:
[0033]ai
=(thickness
×
sin(angle)+xlength,-thickness
×
cos(angle)+ylength);
[0034]bi
=(-(thickness+fibre_l)
×
sin(angle)+xlength,(thickness+fibre_l)
×
cos(angle)+ylength);
[0035]ci
=(thickness
×
sin(angle)+(2thickness+fibre_d)
×
cos(angle)+xlength,-thickness
×
cos(angle)+(2thickness+fibre_d)
×
sin(angle)+ylength);
[0036]di
=(-(thickness+fibre_l)
×
sin(angle)+(2thickness+fibre_d)
×
cos(angle)+xlength,(thickness+fibre_l)
×
cos(angle)+(2thickness+fibre_d)
×
sin(angle)+ylength);
[0037]
步骤6.2,分别判断纤维与骨料之间、纤维与纤维之间是否重叠;在脚本中利用循环命令for,重复步骤6.1的纤维-界面模型生成过程,每生成一次就对模型几何边界进行重叠判断,直至生成满足数量fibre_n的纤维-界面模型;
[0038]
将纤维与骨料之间看作圆与矩形的重叠判断,需满足纤维-界面模型最外层矩形的各个点不在骨料外界圆内,即每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圆的半径;同时圆心到矩形各边的距离必须不小于圆半径;
[0039]
纤维与纤维之间避免重叠(包括避免边界重叠),则轮廓点不能同时满足以下2个公式:
[0040]
[0041]
式中,下标1和2表示不同的两个纤维。
[0042]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方法,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在步骤3中,将混凝土骨料的分布特征看作成位置坐标的随机生成投放,随机生成二维圆形骨料圆心点坐标(x_center,y_center),并对每一个生成骨料两两之间进行重叠判断,需要满足圆心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圆的半径之和;同时在混凝土四周设置一定厚度c的保护层:c+d《x_center《length-c-d,c+d《y_center《width-c-d。
[0043]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方法,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在步骤5中,通过切割命令为所有细观相结构划分几何区域,为了方便后续在abaqus设置截面属性和单元属性,利用查找函数findat收集每一相结构的位置信息:mypart.faces.findat(point),进而为每一相细观结构创建集合set,包括:天然骨料集合set_agg、天然界面集合set_itz1、新砂浆集合set_newce、新砂浆界面集合set_itz2、老砂浆集合set_oldce、老砂浆界面集合set_itz3、纤维集合set_fibre、纤维-水泥基界面set_fibre_ce集合;对于不同取代率r下的再生混凝土,存在如下关系:
[0044]
(1)如果r≠0,则创建set_itz2、set_oldce、set_itz3;
[0045]
(2)如果r≠1,则创建set_itz1;
[0046]
(3)无论r为多少,均创建set_agg、set_newce、set_fibre、set_fibre_ce。
[0047]
本发明生成的模型十分简洁,所有细观相结构均通切割命令划分出几何区域,并利用查找函数findat为再生混凝土每一相细观结构创建了集合set,方便后续设置截面属性和单元属性。
[0048]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方法,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在步骤6中,利用abaqus中的函数命令constrainedsketch将纤维以及纤维-水泥基界面的几何边界切分出来:
[0049]
mdb.models["model-1"].constrainedsketch(name='sketch').line(point1=(x1,y1),point2=(x2,y2));
[0050]
脚本中,point1和point2均为纤维-界面模型的几何边界点,通过直线切分类型line将2个点连接起来;在纤维模型周围均匀的向外扩展一定的厚度thickness,并再次利用函数命令将界面划分出来。
[0051]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方法,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在步骤6中,根据待模拟的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的信息设置纤维的长度fibre_l和直径fibre_d,并依据纤维的体积掺量vf以及混凝土的尺寸,计算得到纤维的数量fibre_n;
[0052]
fibre_n=width
×
length
×vf
/fibre_l/fibre_d;
[0053]
式中,width和length分别为再生混凝土梁二维平面模型的宽度和长度。
[0054]
《系统》
[0055]
进一步,本发明还提供了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系统,能够自动实现上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0056]
细观模型生成部,根据待模拟的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的信息,生成相应相应尺寸、形状、位置的再生混凝土梁二维平面模型;
[0057]
骨料计算部,根据再生混凝土梁二维平面模型的骨料级配,计算每一粒径范围内
再生粗骨料个数;
[0058]
骨料位置生成部,在再生混凝土二维平面模型中随机生成圆形骨料中心点坐标位置,并避免骨料之间发生重叠;
[0059]
骨料形状生成部,采用如下步骤4.1~4.2在再生混凝土二维平面模型中随机生成骨料形状;
[0060]
步骤4.1,层间几何形状随机生成:
[0061]
在当前层的虚拟圆形边界线上随机生成一定数量的点,点的数量为给定范围内的随机整数;为了确定在具有n个点的圆上第i个点(i=0,1,2,

,n-1)的具体坐标,首先随机生成点i与x轴的角度each_angle:
[0062]
each_angle=random.uniform(2πi/n,2π(i+1)/n);
[0063]
接着根据圆的直径d和点i角度,判断点对于圆心的相对位置,即可得到点i的坐标(xi,yi):
[0064]
xi=x_center+dcos(each_angle)/2;
[0065]
yi=y_center+dsin(each_angle)/2
[0066]
将所有的点顺序连接起来构成当前层的随机多边形边界;
[0067]
步骤4.2,老砂浆层厚度随机非均匀生成;
[0068]
再生粗骨料表面附着一定量的老砂浆,这些老砂浆随机地包裹在天然骨料的老界面层周围;设多边形老界面层所有顶点所在的虚拟圆为骨料的内圆,多边形老砂浆层所有顶点所在的虚拟圆为骨料的外圆,基于步骤4.1在骨料的外圆和内圆上分别随机生成不同数量的点n1和n2,然后,分别基于n1和n2中的点围成随机多边形,组合成非均匀的老砂浆层;为了避免由于老砂浆层厚度过小,导致外圆随机多边形和内圆随机多边形几何边界发生重叠冲突,采取如下的方法:先在外圆上构造n1个点的随机多边形,设置多边形顶点编号分别为0,1,2,3,

,i,

,j,

,n
1-1,用这些点连接成外圆随机多边形作为老砂浆层外边界;接着,在内圆上构造随机多边形,按照外圆多边形的点的编号及位置,随机间隔0~2个点提取一个点出来,再生用这些点连接成内圆随机多边形作为老砂浆层内边界;
[0069]
取代率设置部,设置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根据给定的再生粗骨料取代率r,依据步骤2,分别计算每一粒径范围内(di,dj)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的个数,并用取整函数对计算结果取整:int(r
×
n(di,dj)),n(di,dj)-int(r
×
n(di,dj));再生粗骨料和天然粗骨料的位置信息和几何信息都需要分别存储于不同的数组中,并分别设置骨料几何参数,确定骨料形状:当设定取代率为1.0时,此时全部是再生粗骨料,要设置再生粗骨料的几何参数,包括老砂浆层、老砂浆界面层和新砂浆界面层的厚度;对于单个再生粗骨料模型来说,厚度参数为多边形外接圆的半径差值;当设定取代率为0时,此时全部是天然粗骨料,只需设置天然骨料与新砂浆之间的界面厚度;当取代率在0~1之间时,此时为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混合,可以为天然骨料界面和新界面设置相同的厚度;仅针对宏观模型中的细观模型设置不同的骨料取代率,宏观模型其他部分是均质;
[0070]
纤维界面模型构建部,在二维细观模型引入纤维模型,虑到纤维与水泥基的相互作用设置纤维-水泥基界面,将纤维模型设置成为二维四边形单元,并将纤维以及纤维-水泥基界面的几何边界切分出来;在纤维模型周围均匀的向外扩展一定的厚度thickness,并将界面划分出来,形成纤维-水泥基体的界面层;采用如下步骤6.1和6.2高效准确投放纤
维:
[0071]
步骤6.1,确定纤维-界面模型几何轮廓点的坐标:第一步,在初始坐标点位置

生成纤维-界面单元模型,模型的左下角端点置于xoy坐标系零点;第二步,随机生成绕坐标原点逆时针旋转的角度:angle=random.uniform(0,2π),将模型旋转到位置

;第三步,随机生成沿x轴的平移距离:xlength=random.uniform(0,length)和沿y轴的平移距离:ylength=random.uniform(0,width),并将模型沿坐标轴平移到位置

,从而完成一次纤维-界面模型的生成;通过调整第二步中angle的范围,能够控制纤维的朝向,研究纤维的方向性作用机理;通过调整第三步中的平移距离xlength和ylength,能够控制纤维模型生成位置,研究纤维对于整个模型的局部增强效应;
[0072]
根据纤维的长度和直径参数以及纤维-水泥基界面厚度thickness,判断点的相对位置,最终生成纤维-界面模型四个轮廓点的坐标:
[0073]ai
=(thickness
×
sin(angle)+xlength,-thickness
×
cos(angle)+ylength);
[0074]bi
=(-(thickness+fibre_l)
×
sin(angle)+xlength,(thickness+fibre_l)
×
cos(angle)+ylength);
[0075]ci
=(thickness
×
sin(angle)+(2thickness+fibre_d)
×
cos(angle)+xlength,-thickness
×
cos(angle)+(2thickness+fibre_d)
×
sin(angle)+ylength);
[0076]di
=(-(thickness+fibre_l)
×
sin(angle)+(2thickness+fibre_d)
×
cos(angle)+xlength,(thickness+fibre_l)
×
cos(angle)+(2thickness+fibre_d)
×
sin(angle)+ylength);
[0077]
步骤6.2,分别判断纤维与骨料之间、纤维与纤维之间是否重叠;重复步骤6.1的纤维-界面模型生成过程,每生成一次就对模型几何边界进行重叠判断,直至生成满足数量fibre_n的纤维-界面模型;
[0078]
将纤维与骨料之间看作圆与矩形的重叠判断,需满足纤维-界面模型最外层矩形的各个点不在骨料外界圆内;同时圆心到矩形各边的距离必须不小于圆半径;
[0079]
纤维与纤维之间避免重叠,则轮廓点不能同时满足以下2个公式:
[0080][0081]
式中,下标1和2表示不同的两个纤维;
[0082]
控制部,与细观模型生成部、骨料计算部、骨料位置生成部、骨料形状生成部、取代率设置部、纤维界面模型构建部均通信相连,控制它们的运行。
[0083]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系统,还可以包括:输入显示部,与控制部通信相连,用于让用户输入操作指令,并进行相应显示。通过输入显示部的图形用户界面,用户可直观、快速地操作生成和查看模型,模型参数可调性高,适用范围广:从材料层次到构件层次;从普通混凝土到再生混凝土。
[0084]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系统,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在骨料位置生成部中,将混凝土骨料的分布特征看作成位置坐标的随机生成投放,随机生成二维圆形骨料圆心点坐标(x_center,y_center),并对每一个生成骨料两两之间进行重叠判断,需要满足圆心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个圆的半径之和;同时在混凝土四周设置一定厚度c的保护层:c+d《x_center《length-c-d,c+d《y_center《width-c-d。
[0085]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系统,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在取代率设置部中,利用查找函数findat收集每一相结构的位置信息:mypart.faces.findat(point),进而为每一相细观结构创建集合set,包括:天然骨料集合set_agg、天然界面集合set_itz1、新砂浆集合set_newce、新砂浆界面集合set_itz2、老砂浆集合set_oldce、老砂浆界面集合set_itz3、纤维集合set_fibre、纤维-水泥基界面set_fibre_ce集合;对于不同取代率r下的再生混凝土,存在如下关系:
[0086]
(1)如果r≠0,则创建set_itz2、set_oldce、set_itz3;
[0087]
(2)如果r≠1,则创建set_itz1;
[0088]
(3)无论r为多少,均创建set_agg、set_newce、set_fibre、set_fibre_ce。
[0089]
优选地,本发明提供的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系统,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在纤维界面模型构建部中,利用abaqus中的函数命令constrainedsketch将纤维以及纤维-水泥基界面的几何边界切分出来:
[0090]
mdb.models["model-1"].constrainedsketch(name='sketch').line(point1=(x1,y1),point2=(x2,y2));
[0091]
脚本中,point1和point2均为纤维-界面模型的几何边界点,通过直线切分类型line将2个点连接起来;在纤维模型周围均匀的向外扩展一定的厚度thickness,并再次利用函数命令将界面划分出来。
[0092]
发明的作用与效果
[0093]
1)本发明精细化地考虑了模型所有的细观相结构及界面,再生混凝土包含6相结构,插入纤维后,则包括8相结构。
[0094]
2)本发明所建立的再生粗骨料模型中,老砂浆非均匀地包裹在天然骨料表面,老砂浆层厚度是非等厚度的,与再生粗骨料的真实情况更加符合。
[0095]
3)本发明建立了不同取代率下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细观随机骨料模型,根据实际情况取代率可设置为0~1之间的任意值,而不局限于0或1,精细化地考虑了再生混凝土内部所有细观相结构,可以根据具体科学问题设置粗骨料、纤维以及界面参数,进行多尺度数值计算分析。
[0096]
4)本发明将纤维模型为二维四边形壳单元,并在二维模型中考虑了纤维-水泥基界面,为了能够精确地控制纤维-界面模型的位置和方向,首次通过“三步分解法”来生成纤维-界面模型,可以方便生成满足特定研究需求的纤维模型,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第二步中angle的范围,控制纤维的朝向,研究纤维的方向性作用机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第三步中的平移距离xlength和ylength,可以控制纤维模型生成位置,研究纤维对于整个模型的局部增强效应。对研究纤维的方向性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0097]
5)本发明所提出的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细观模型生成方法中,特殊的纤维生成和重叠判断方法,可以对模型进行快速生成和精准判断,当纤维数量较少时,不因为随机函数命令的“惰性”导致纤维过度集中,当纤维数量较多时,也能保证纤维之间以合适的角度和相对位置插入,兼具高投放率和高质量,在纤维数量多和少时,都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0098]
6)本发明操作步骤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使用效果好,并且投入成本不高。且本发明建立的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计算耗时短,能够较好的应用于数值模拟(例如,再生混凝土构件层次计算分析)中。
附图说明
[0099]
图1为本发明涉及的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方法的流程图;
[0100]
图2为本发明涉及的再生粗骨料随机体系生成及重叠判断算法示意图;再生混凝土中包含天然粗骨料与再生粗骨料,天然粗骨料与新砂浆之间是天然界面;再生粗骨料中从内到外依次为:天然骨料、老界面、老砂浆、新界面,最外层为新砂浆;
[0101]
图3为本发明涉及的纤维-界面模型“三步分解法”示意图;
[0102]
图4为本发明涉及的“三步分解法”的有益效果示意图,其中,(a)为控制纤维长度方向整体沿着x轴布置,(b)为控制纤维模型生成位置(局部生成);
[0103]
图5是本发明涉及的纤维-界面模型重叠判断算法示意图;
[0104]
图6是本发明涉及的纤维-界面模型重叠判断算法的有益效果示意图;
[0105]
图7是本发明涉及的gui图形用户界面;
[0106]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涉及的10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1.0%纤维体积掺量下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梁二维多尺度模型;
[0107]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10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不同纤维体积掺量下(0、1.0%、2.0%)的(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标准立方体的二维平面模型,其中,(a)为取代率=100%,纤维掺量=0;(b)为取代率=100%,纤维掺量=1.0%;(c)为取代率=100%,纤维掺量=2.0%;
[0108]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1.0%纤维体积掺量,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下(0和50%)的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标准棱柱体的二维平面模型,其中,(a)为取代率=0,纤维掺量=1.0%;(b)为取代率=50%,纤维掺量=1.0%。
具体实施方式
[0109]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方法及系统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详细地说明。
[0110]
《实施例一》
[0111]
本实施例一的目的是生成10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1.0%纤维体积掺量下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梁二维多尺度模型。
[0112]
1)根据给定再生粗骨料参数、纤维参数以及再生混凝土梁几何尺寸,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梁二维平面模型,梁模型平面尺寸为1250mm
×
250mm,在梁的中间部位400mm,采用蒙特卡罗方法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细观随机骨料模型,设置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100%;
[0113]
2)建立再生粗骨料、纤维-界面几何模型,实现如下:
[0114]
基于瓦拉文骨料级配公式设定骨料级配参数,骨料为连续级配,总骨料体积分数设置为常用连续级配的取值0.75,再生粗骨料粒径范围为5~35mm;以外接同心圆的半径差作为界面以及砂浆的几何厚度,老砂浆界面与新砂浆界面均设置为0.5mm,老砂浆厚度设置为1.0mm。接着设置纤维以及内聚力单元的几何参数,其中纤维长度为20mm,纤维直径为0.2mm,长径比为100;依据纤维的体积分数、几何参数以及细观区域尺寸,计算得到纤维的个数为250;设置内聚力区域厚度为0.05mm,均匀分布在纤维周围。所有结构均通过切割命
令将几何轮廓划分出来。生成结果见图8所示。
[0115]
《实施例二》
[0116]
本实施例二的目的是生成10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三种不同纤维体积掺量下的(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标准立方体平面模型,纤维体积分数分别为0、1.0%、2.0%。其中,纤维体积分数设置为0时,生成无纤维的再生混凝土模型,属于本发明方法的一种特殊情形。
[0117]
1)根据给定的再生粗骨料参数、纤维参数,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标准立方体的二维平面模型,模型尺寸为150mm
×
150mm,并设置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100%;
[0118]
2)建立再生粗骨料、纤维-界面几何模型,实现如下:
[0119]
基于瓦拉文骨料级配公式设定骨料级配参数,骨料为连续级配,总骨料体积分数设置为常用连续级配的取值0.75,再生粗骨料粒径范围为5~20mm;老砂浆界面与新砂浆界面均设置为0.5mm,老砂浆厚度设置为1.0mm。接着设置纤维以及内聚力单元的几何参数,其中纤维长度为14mm,纤维直径为0.2mm,长径比为70;依据纤维的体积分数、几何参数以及细观区域尺寸,计算得到每种体积掺量下纤维的个数,分别为0、80、160;设置内聚力区域厚度为0.05mm,均匀分布在纤维周围。生成结果见图9所示。
[0120]
《实施例三》
[0121]
本实施例三的目的是生成1.0%纤维体积掺量,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下的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标准棱柱体的二维平面模型,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分别为0和50%,模型中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混杂,可用于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材料层次的数值模拟研究。其中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0时将生成普通混凝土模型,为本发明方法的另一特殊情形。
[0122]
1)采用蒙特卡罗方法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细观随机骨料模型,尺寸为标准棱柱体的平面尺寸150mm
×
300mm;
[0123]
2)建立再生粗骨料、纤维-界面几何模型,实现如下:
[0124]
基于瓦拉文骨料级配公式设定骨料级配参数,骨料为连续级配,总骨料体积分数设置为常用连续级配的取值0.75,粗骨料粒径范围为5~20mm;老砂浆界面与新砂浆界面均设置为0.5mm,老砂浆厚度设置为1.0mm,天然骨料界面总是与新砂浆界面厚度保持一致,为0.5mm。依据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分别计算每种粒径范围内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的个数。接着设置纤维以及内聚力单元的几何参数,其中,设置纤维长度为12mm,纤维直径为0.2mm,纤维长径比为60;依据纤维的体积分数、几何参数以及再生混凝土细观模型尺寸,计算得到纤维的个数为188;设置内聚力区域厚度为0.05mm,均匀分布在纤维周围。生成结果见图10所示。
[0125]
《实施例四》
[0126]
本实施例四中,提供能够自动实现以上本发明方法的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系统,该系统包括细观模型生成部、骨料计算部、骨料位置生成部、骨料形状生成部、取代率设置部、纤维界面模型构建部、输入显示部、控制部。
[0127]
细观模型生成部执行上文步骤1所描述的内容,根据待模拟的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的信息,在混凝土构件宏观模型对应区域处生成相应相应尺寸、形状、位置的再生混凝土二维平面细观模型。
[0128]
骨料计算部执行上文步骤2所描述的内容,根据再生混凝土梁二维平面模型的骨
料级配,计算每一粒径范围内再生粗骨料个数;
[0129]
骨料位置生成部执行上文步骤3所描述的内容,在细观模型中随机生成圆形骨料中心点坐标位置,并避免骨料之间发生重叠;
[0130]
骨料形状生成部执行上文步骤4所描述的内容,在细观模型中随机生成骨料形状。
[0131]
取代率设置部执行上文步骤5所描述的内容,设置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
[0132]
纤维界面模型构建部执行上文步骤6所描述的内容,在细观模型引入纤维模型,虑到纤维与水泥基的相互作用设置纤维-水泥基界面,形成纤维-水泥基体的界面层,并高效、准确地投放纤维。
[0133]
输入显示部用于让用户输入操作指令,并进行相应显示。例如,对各个部的输入、输出数据和处理过程以文字、表或者静态或动态图的方式进行显示。
[0134]
控制部与细观模型生成部、骨料计算部、骨料位置生成部、骨料形状生成部、取代率设置部、纤维界面模型构建部、输入显示部均通信相连,控制它们的运行。
[0135]
以上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所做的举例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快速生成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二维多尺度模型的方法及系统并不仅仅限定于在以上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内容,而是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修改或补充或等效替换,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