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响应面的海底滑坡海啸的快速预报方法

文档序号:32621943发布日期:2022-12-20 22:55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响应面的海底滑坡海啸的快速预报方法

1.本发明涉及滑坡海啸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响应面的海底滑坡海啸的快速预报方法。


背景技术:

2.除海底地震这一引发海啸的最主要因素外,海底滑坡是引发海啸又一重要因素,从近期的记录中发现,在所有的海啸事件中,将近30%的海啸和海底滑坡等海底沉积物运动有关,其中大型的滑坡海啸会对沿岸人类活动和海洋生态造成巨大破坏,也会对人类的海底工程设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为海底滑坡不易观测且海底地质和地形复杂,故人们对海底滑坡的认识较少,随着近几年观测技术的发展,滑坡海啸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3.我国陆架宽阔且存在大量富含天然气水合物的区域,极有可能发生海底滑坡,且滑坡位置离我国沿岸较近,迫切需要开展滑坡海啸的评估,构建一种滑坡海啸的快速预报方法,为滑坡海啸的危险性分析和灾害预警工作提供关键的参考和指导。
4.随着计算机算力与海啸数值模式的发展,预测和评估滑坡海啸变得愈发的可能。
5.现有技术对滑坡海啸的危险性评估多为使用数值模式对滑坡海啸进行特定的情景式模拟并进行分析,选定的滑坡参数来源于前人对滑坡海啸危险区域的研究,所以进行数值模拟的滑坡海啸情景的数量少且参数固定,还原现实中的滑坡海啸的概率非常小,无法起到对滑坡海啸的预警作用。
6.综上所述,研发一种基于响应面的海底滑坡海啸的快速预报方法,是滑坡海啸技术领域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响应面的海底滑坡海啸的快速预报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使用滑坡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作为自变量,海啸最大波高作为因变量进行曲面拟合,构建响应面,通过构建响应面,降低滑坡海啸模拟次数,且还能准确且高效地对滑坡海啸进行预报。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响应面的海底滑坡海啸的快速预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研究资料,判断会发生海底滑坡的位置。
9.(2)获得包含滑坡位置的研究区域的高精度地形文件。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在gebco网站中获得高精度地形文件。
10.(3)根据海底滑坡所在的深度范围及滑坡体体积量的区间,将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进行离散化,离散的区间个数分别为和。
11.(4)建立一个包含所有滑坡参数的目录,优选的,在目录中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的大小取值于各区间的中间数,海底滑坡的情景数量为。
12.(5)采用navier-stokes海啸三维数值模型对个滑坡情景进行滑坡海啸的模拟,对个滑坡情景进行滑坡海啸的模拟,得到个研究范围内的海啸最大波高数据。
13.(6)对研究范围内的所有像素点的最大波高进行统计,每个像素点受到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两个参数的影响,会产生个海啸的最大波高,对这三个变量的数据进行拟合;所述拟合公式为:;式中,和均为待定系数。
14.(7)构建出每个像素点的滑坡海啸最大波高响应面,具体过程为:计算获得每个像素点的拟合公式的系数;将系数代入拟合公式,获得每个像素点的海啸最大波高公式,自变量为滑坡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构建出每个像素点的滑坡海啸最大波高响应面。
15.(8)当有海底滑坡发生时,判断该滑坡发生的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是否在构建的响应面内;若海底滑坡的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在响应面的影响范围内时,则将海底滑坡的发生的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输入到步骤(7)构建的响应面中,求得整个区域的海啸最大波高数据。
16.若海底滑坡的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不在响应面范围内,则使用快速建模的方法对滑坡海啸进行预报,并扩大响应面滑坡的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的范围,并继续进行滑坡海啸的情景模拟,将响应面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17.(9)获取整个区域的海啸最大波高,对海啸波高超过阈值的高风险区域进行快速预警,并对滑坡海啸的最大波高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
18.有益效果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发明使用最小二乘法对滑坡深度、滑坡体体积量和海啸最大波高三个参数进行了曲面拟合,构建了以滑坡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为自变量,以海啸最大波高为因变量的公式,完成了响应面的构建,使对滑坡海啸的预报能够较为准确且高效的完成。
19.(2)本发明采用构建响应面的方法,只需对特定的数十个滑坡海啸情景进行模拟,便可求得响应面范围内所有情景的海啸最大波高,使得到的滑坡海啸的数据量由点变为面,大大降低了模拟滑坡海啸的计算成本和时间成本。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一种基于响应面的海底滑坡海啸的快速预报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
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2.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23.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响应面的海底滑坡海啸的快速预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研究资料,判断会发生海底滑坡的位置。
24.在本步骤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判断会发生海底滑坡的位置时,通常海底滑坡易发生在富含天然气水合物的区域。根据专家对富含天然气水合物区域位置计算得到的滑坡安全系数分布云图,对安全系数小于1.1的区域绘制轮廓线,轮廓线内的区域即为发生海底滑坡的位置。
25.(2)获得包含滑坡位置的研究区域的高精度地形文件。
26.其中,在gebco网站中获得高精度地形文件。
27.在本步骤中,需要说明的是,gebco(general bathymetric chart of the oceans)网站是由国际海道测量组织和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协调有关国家联合编制的覆盖全球18幅1:1000万(两极为1:600万)的地势图。
28.(3)根据专家的研究得到海底滑坡所在的深度范围及滑坡体体积量的区间,并将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进行离散化,离散的区间个数分别为和,建议滑坡发生深度的离散区间为,滑坡体体积量离散区间为,则离散的区间个数分别为:;。
29.在本步骤中,需要说明的是,离散间隔视计算机算力而定,间隔越小,计算量则越庞大,但对滑坡海啸的预报则越准确。
30.(4)建立一个包含所有滑坡参数的目录。
31.其中,在目录中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的大小取值于各区间的中间数,海底滑坡的情景数量为。
32.(5)对个滑坡情景进行滑坡海啸的模拟,得到个研究范围内的海啸最大波高数据。
33.其中,采用navier-stokes海啸三维数值模型对个滑坡情景进行滑坡海啸的模拟。
34.(6)对研究范围内的所有像素点的最大波高进行统计,每个像素点受到深度和
滑坡体体积量两个参数的影响,会产生个海啸的最大波高,对这三个变量的数据进行拟合。
35.其中,拟合公式为:,式中,和均为待定系数。
36.(7)构建出每个像素点的滑坡海啸最大波高响应面。
37.其中,构建出每个像素点的滑坡海啸最大波高响应面的过程为:计算获得每个像素点的拟合公式的系数;将系数代入拟合公式,获得每个像素点的海啸最大波高公式,自变量为滑坡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构建出每个像素点的滑坡海啸最大波高响应面。
38.(8)当有海底滑坡发生时,判断该滑坡发生的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是否在构建的响应面内。
39.其中,若海底滑坡的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不在响应面范围内,则对该次滑坡重新建模,并在两分的低精度地形数据下进行快速数值模拟,在舍弃精确预测的情况下实现对响应面范围外滑坡海啸的预报功能,并扩大响应面滑坡的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的范围,并继续进行滑坡海啸的情景模拟,将响应面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40.若海底滑坡的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在响应面的影响范围内时,则将海底滑坡的发生的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输入到步骤(7)构建的响应面中,求得整个区域的海啸最大波高数据。
41.(9)获取整个区域的海啸最大波高,对海啸波高超过阈值的高风险区域进行快速预警,其中海啸波高在2米以上的区域,启用一级预警;海啸波高在1.5m-2m之间的区域,启用二级预警;海啸波高在1.0m-1.5m之间的区域,启用三级预警;海啸波高在0.5m-1m之间的区域,启用四级预警。同时对滑坡海啸的最大波高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
42.具体实施例:下面对南海的白云滑坡区域内的一处海底滑坡进行实例计算:(1)在第三步中,中国南海白云滑坡区域中的一处滑坡,滑坡所在的深度范围为-500~-800米,滑坡体体积量的区间为30~80km3,使用滑坡深度的离散区间为,滑坡体体积量的离散区间为,则滑坡发生深度和滑坡体体积量的离散区间个数分别为:;;
(2)在第四步中,建立应该滑坡海啸的目录,里面的滑坡海啸的情景数量为,其中滑坡发生深度的具体取值为:-515、-545、-575、-605、635、-665、-695、-725、-755、-785米;滑坡体体积量的具体取值为:35、45、55、65、75km3。
43.(3)在对上诉50个滑坡海啸进行数值模拟后,得到50个研究范围内的海啸最大波高数据,而每个研究区域内每个像素点对应都有50个海啸最大波高,故在第i个像素点上也有50个最大波高数据,将滑坡深度(km)、滑坡体体积量 (km3)作为自变量,最大波高作为因变量,对三组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第i个像素点的最大波高的拟合公式如下:;(4)使用上面得到的拟合公式后,构建出该点(第i个像素点)处的最大波高响应面,若白云滑坡区域发生了滑坡深度为0.5km,滑坡体体积量为50km3的海底滑坡,则在研究区域范围内的第i个像素点的海啸最大波高为:;同理可得整个研究区域范围内所有点处的海啸最大波高。
4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