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拓扑数据生成方法及相关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33289984发布日期:2023-02-28 18:45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拓扑数据生成方法及相关装置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拓扑数据生成方法、拓扑数据生成装置、计算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软硬件布局越发的庞大,在实际的运维过程中,运维人员需要通过查看某些场景或者相关业务的架构拓扑视图进行全局故障诊断和定位。
3.相关技术中,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行定义组件和关系,自由布局后生成所需的拓扑图。另一种是定制开发的拓扑图,根据输入的数据内容及关系,固定布局方案,然后生成对应拓扑,或者自动和人工干预综合生成拓扑。但是,生成的拓扑数据的效果较差,并且生成的效率较低。
4.因此,如何提高拓扑数据的生成效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拓扑数据生成方法、拓扑数据生成装置、计算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提高拓扑数据生成的效果。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拓扑数据生成方法,包括:
7.从配置数据中获取节点信息和连线信息;
8.基于软件分块布局顺序和节点布局顺序对所述节点信息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布局,得到节点布局图;
9.基于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对所述节点布局图进行连线布局,得到拓扑图。
10.可选的,基于软件分块布局顺序和节点布局顺序对所述节点信息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布局,得到节点布局图,包括:
11.基于预设布局顺序对所述节点信息中的各个软件分块进行布局,得到软件分块布局图;
12.基于预设布局顺序对所述软件分块布局图中各个软件分块的节点进行布局,得到所述节点布局图。
13.可选的,基于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对所述节点布局图进行连线布局,得到拓扑图,包括:
14.当所述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为相邻层关系时,采用直线方式连接对应的两个节点,得到所述拓扑图。
15.可选的,基于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对所述节点布局图进行连线布局,得到拓扑图,包括:
16.当所述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为跨层关系时,基于绕线模型对对应的两个节点进行连接,得到所述拓扑图。
17.可选的,还包括:
18.当接收到节点展开指令时,基于所述配置数据对对应的节点生成部署依赖架构图;
19.显示所述部署依赖架构图。
20.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拓扑数据生成装置,包括:
21.信息获取模块,用于从配置数据中获取节点信息和连线信息;
22.节点布局模块,用于基于软件分块布局顺序和节点布局顺序对所述节点信息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布局,得到节点布局图;
23.连线布局模块,用于基于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对所述节点布局图进行连线布局,得到拓扑图。
24.可选的,所述节点布局模块,包括:
25.软件分块布局单元,用于基于预设布局顺序对所述节点信息中的各个软件分块进行布局,得到软件分块布局图;
26.节点分块布局单元,用于基于预设布局顺序对所述软件分块布局图中各个软件分块的节点进行布局,得到所述节点布局图。
27.可选的,所述连线布局模块,包括:
28.当所述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为相邻层关系时,采用直线方式连接对应的两个节点,得到所述拓扑图。
2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计算设备,包括:
30.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31.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拓扑数据生成方法的步骤。
3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拓扑数据生成方法的步骤。
33.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拓扑数据生成方法,包括:从配置数据中获取节点信息和连线信息;基于软件分块布局顺序和节点布局顺序对所述节点信息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布局,得到节点布局图;基于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对所述节点布局图进行连线布局,得到拓扑图。
34.通过先从配置数据中获取节点信息和连线信息,然后基于软件分块布局顺序和节点布局顺序对节点信息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布局,得到该节点布局图,最后基于该节点布局图其中的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进行连线布局,得到拓扑图,而不是基于节点之间的关系手动连接出拓扑图,以便展示更加清晰的拓扑结果,提高拓扑图的效果。
35.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拓扑数据生成装置、计算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具有以上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3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拓扑数据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3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拓扑数据生成方法的绕线模型处理过程的流程
图;
3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拓扑数据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拓扑数据生成方法、拓扑数据生成装置、计算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提高拓扑数据生成的效果。
41.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2.相关技术中,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行定义组件和关系,自由布局后生成所需的拓扑图。另一种是定制开发的拓扑图,根据输入的数据内容及关系,固定布局方案,然后生成对应拓扑,或者自动和人工干预综合生成拓扑。但是,生成的拓扑数据的效果较差,并且生成的效率较低。
43.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拓扑数据生成方法,通过先从配置数据中获取节点信息和连线信息,然后基于软件分块布局顺序和节点布局顺序对节点信息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布局,得到该节点布局图,最后基于该节点布局图其中的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进行连线布局,得到拓扑图,而不是基于节点之间的关系手动连接出拓扑图,以便展示更加清晰的拓扑结果,提高拓扑图的效果。
44.以下通过一个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拓扑数据生成方法进行说明。
45.请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拓扑数据生成方法的流程图。
46.本实施例中,该方法可以包括:
47.s101,从配置数据中获取节点信息和连线信息;
48.可见,本步骤可以包括从配置数据中获取节点信息和连线信息。
49.其中,配置数据为cmdb(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配置管理数据库)中的配置数据。
50.其中,节点信息为配置数据中描述的各个节点的信息。
51.其中,连线信息为配置数据中描述各个节点之间的连线关系的信息。
52.s102,基于软件分块布局顺序和节点布局顺序对节点信息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布局,得到节点布局图;
53.在s101的基础上,本步骤旨在基于软件分块布局顺序和节点布局顺序对节点信息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布局,得到节点布局图。
54.其中,软件分块布局顺序为软件分块的布局顺序。其中,一个软件分块中包括多个节点,也就是说该软件分块的一个集合。因此,本步骤中先对节点的集合进行布局,然后再针对每个集合中的节点进行布局。
55.具体的,节点的布局方案是采用先上下后左右的顺序,并且归属于同一个软件的节点划分在同一分块中显示等原则,先按照一定的算法对软件分块进行上下和左右的布局,然后在分块内部对节点自身进行上下和左右的布局,并根据连线数量对软件分块的左右布局进行一定的优化。
56.进一步的,本步骤可以包括:
57.步骤1,基于预设布局顺序对节点信息中的各个软件分块进行布局,得到软件分块布局图;
58.步骤2,基于预设布局顺序对软件分块布局图中各个软件分块的节点进行布局,得到节点布局图。
59.可见,本可选方案中主要是说明如何进行节点布局。本可选方案中,基于预设布局顺序对节点信息中的各个软件分块进行布局,得到软件分块布局图;基于预设布局顺序对软件分块布局图中各个软件分块的节点进行布局,得到节点布局图。
60.其中,预设布局顺序就是先上下后左右的顺序。
61.s103,基于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对节点布局图进行连线布局,得到拓扑图。
62.在s102的基础上,本步骤旨在基于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对节点布局图进行连线布局,得到拓扑图。也就是,将节点之间进行连线。
63.具体的,通过节点布局将各个点的位置确定后,需要对节点间的连线进行合理布局,遵循连线清晰且不与节点位置冲突的原则,假定节点的模型为矩形,节点间连线都具有方向,当起止节点为相邻层节点时,节点之间的连线采用直线方式连接,当起止节点跨层时,节点间的连线较为复杂,需要进行绕线处理,通过增加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拐点,并在每次增加拐点后进行冲突检测,最终计算出从起点到终点的绕线模型。为与直线段区分,还将拐点处的直角转圆角,达到最佳的拓扑图连线的展示效果。在完成拓扑中节点和连线的布局后,生成具有完整业务场景的拓扑图。
64.进一步的,本步骤可以包括:
65.当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为相邻层关系时,采用直线方式连接对应的两个节点,得到拓扑图;
66.当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为跨层关系时,基于绕线模型对对应的两个节点进行连接,得到拓扑图。
67.可见,本可选方案中主要是说明如何在不同的层级关系下进行连线布局。本可选方案中,当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为相邻层关系时,采用直线方式连接对应的两个节点,得到拓扑图。当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为跨层关系时,基于绕线模型对对应的两个节点进行连接,得到拓扑图。
68.进一步的,本步骤还可以包括:
69.步骤1,当接收到节点展开指令时,基于配置数据对对应的节点生成部署依赖架构图;
70.步骤2,显示部署依赖架构图。
71.可见,本可选方案中主要是说明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展示部署依赖架构图。本可选方案中,当接收到节点展开指令时,基于配置数据对对应的节点生成部署依赖架构图,显示部署依赖架构图。也就是,在用户点击拓扑图中的节点时,可以展开显示该节点相关的配置依赖结构图,以方便用户查看更多的节点相关的信息。
72.综上,本实施例通过先从配置数据中获取节点信息和连线信息,然后基于软件分块布局顺序和节点布局顺序对节点信息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布局,得到该节点布局图,最后基于该节点布局图其中的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进行连线布局,得到拓扑图,而不是基于节
点之间的关系手动连接出拓扑图,以便展示更加清晰的拓扑结果,提高拓扑图的效果。
73.以下通过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拓扑数据生成方法做进一步说明。
74.本实施例中,拓扑图中的基本元素为节点,每个节点都具有归属的软件,拓扑图展示的关键是对各个节点及节点之间的连线进行布局。在此实施例中,通过节点归属软件的管理分层属性和节点自身的技术分层属性来共同决定每个节点在拓扑图中的位置。拓扑图的设计目标是保证节点间的连线清晰不重叠,跨层折线空间充足且所有连线越短越好。整体拓扑图的布局思路是先将节点的位置固定,后对节点之间的连线进行排布。
75.首先根据有关应用场景,通过底层cmdb数据圈定应用拓扑中包含的节点信息和连线信息,再通过下面的点布局和线布局,自动生成完整的应用拓扑图。
76.节点的布局方案是采用先上下后左右的顺序,并且归属于同一个软件的节点划分在同一分块中显示等原则,先按照一定的算法对软件分块进行上下和左右的布局,然后在分块内部对节点自身进行上下和左右的布局,并根据连线数量对软件分块的左右布局进行一定的优化。
77.通过节点布局将各个点的位置确定后,需要对节点间的连线进行合理布局,遵循连线清晰且不与节点位置冲突的原则,假定节点的模型为矩形,节点间连线都具有方向,当起止节点为相邻层节点时,节点之间的连线采用直线方式连接,当起止节点跨层时,节点间的连线较为复杂,需要进行绕线处理,通过增加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拐点,并在每次增加拐点后进行冲突检测,最终计算出从起点到终点的绕线模型。为与直线段区分,还将拐点处的直角转圆角,达到最佳的拓扑图连线的展示效果。在完成拓扑中节点和连线的布局后,生成具有完整业务场景的拓扑图。
78.另外,在此实施例中,针对图中每个节点和连线,都具有下钻展开模型。通过点击图中的节点或连线,则展开相应的节点展开模型或连线展开模型所包含的内容。目前实现的节点展开模型是双击节点时,依据节点的底层cmdb配置关系数据生成的部署依赖图以及节点的指标数据信息,节点之间的连线展开模型是双击连线获取节点间的tcp/ip访问关系所经过的逻辑网络链路,包括链路中的网络设备相关信息。关于连线的展开模型有一种特殊情况,用户层到第一层直连节点间的连线是用户端到后台数据中心的网络线路在cmdb中的部署依赖关系的展示。
79.具体的,拓扑图中的基本元素为节点和连线,按照cmdb中的节点和连线类型以及不同的需求标签来筛选和圈定节点和连线的范围,再按照如下的拓扑布局进行展示。
80.步骤1,节点归属软件的分层上下布局:图中将归属于同一个软件的节点划分在同一分块(带底色)中显示。节点归属的软件都具有“管理分层”属性,该属性由名称+索引值组成,后台对管理分层的名称进行预定义其上下排布的顺序,同一名称的管理分层再按照索引值从小到大依次进行上下排布,最终前端拓扑按照管理分层的名称+索引值综合得出软件的上下顺序进行排布。前端拓扑在获取原始数据后,将原始数据中的管理分层名称+索引值数据直接添加到管理分层的临时队列中,由于原始数据已经按照综合后的软件上下顺序返回的,该队列可以直接使用。另外,默认拓扑图最上层展示用户层,用户层的排序不与软件排序混淆。
81.步骤2,节点归属软件的同层(管理分层)左右布局:针对同一管理分层下的软件进
行左右排布,左右排布时需要参考软件内节点的连线关系,按照不同类型的连线的权重值进行顺序计算。特殊情况会出现同一节点归属不同软件,需要将不同软件相邻排布,最终达到展示效果美观。具体排布算法如下:
82.步骤2.1,首先遍历连线关系,找到当前连线的起始节点id和终止节点id,进而确定起始节点和终止节点。通过节点的信息,找到其所属软件对应的管理分层,用lines.reltype标明连线的类型,inner为同层连线,outer为跨层连线,若起止节点的管理分层一致,则lines.reltype==inner否则lines.reltype==outer。
83.步骤2.2,计算各个软件中的lines.reltype==outer的节点连线数量作为权重进行排序,排序规则为:outer权重最高的放在左边,剩下的依次右、左、右依次排布,将排好顺序的软件放入到排序的临时队列1,此临时队列中不包括outer权重为0的软件。
84.步骤2.3,随后计算各个软件的lines.reltype==inner的节点连线数量作为权重进行排序,排序规则为:权重最高的放在软件分层排序队列的中间,剩下的按照权重大小左右依次排放,此时将排好顺序的软件放入到排序的临时队列2。
85.步骤2.4,以临时队列1为基准,并将队列1中未涉及的软件按照临时队列2的排序插入到临时队列1中,成为临时队列3,当前的队列满足连线空间充足的目标。
86.步骤3,节点归属软件的整体布局优化,满足连线最短的目标。
87.步骤3.1,找出outer连线权重最高的层,标注为“已投影排序”;
88.步骤3.2,与该层连接的所有其他层中,找到与该层连线数最多的层进行水平投影排序,确保跨层的连线水平投影距离最小。水平投影距离的计算方法:有连线关系的分块在各自层的数组中的下标相减的绝对值的和为水平投影距离。排序方式:对未标注“已投影排序”的层的各个分块进行左右对称交换,并在交换前后分别计算水平投影距离。如果交换前的水平投影距离小,则不对数组中的分块进行交换,反之进行交换。交换排序从最外层到中间进行,直到无跨层连线为止。当前层数组中的分块重新排序后,该层也标注为“已投影排序”。
89.步骤3.3,重复步骤3.2,确保所有与当前层存在连线的其他层都进行了水平投影排序。
90.步骤3.4,从剩下的所有未标注“已投影排序”的层中选出跨层连线最多的层,重复第1,2,3步进行排序,直到最终所有层都排序完毕。
91.步骤3.5,特殊情况,若某些节点出现跨软件的情况,将相关软件调整为相邻顺序,最终得出优化后的软件布局排序。
92.步骤4,同分块(同一软件)内的节点布局:此布局包括上下布局和左右布局。
93.步骤4.1,同分块内部的节点的上下布局是按照节点具有的“技术分层”属性进行排序,该属性由名称+索引值组成,后台对技术分层的名称进行预定义其上下排布的顺序,同一名称的技术分层再按照索引值从小到大依次进行上下排布,最终前端拓扑在同一分块中按照技术分层的名称+索引值综合得出软件的上下顺序,存入临时队列中。
94.步骤4.2,同分块内的节点的左右布局,按照节点的连线为lines.reltype==inner的数量作为权重进行排序,排序规则为:权重最高的放在软件分层排序队列的中间,剩下的按照权重大小左右依次排布,同时考虑跨软件的节点排布在两个软件之间,综合

中的上下顺序得出最终每个分块内的软件节点的布局队列。
95.步骤5,节点间连线关系布局:
96.每个节点都有高度和宽度,在所有节点的位置布局确定之后,需要按照节点之间的访问关系标记节点连线关系方向,并对这些连线进行合理排布。
97.在此实施例中,假定节点的模型为矩形,节点间连线都具有方向,连线起始位置称为锚点,结束位置称为头点。起止节点为相邻层节点时,节点之间的连线采用直线方式连接,起止节点跨层时,节点间的连线较为复杂,需要进行绕线处理,保证最终拓扑图展示效果的美观。绕线模型的生成过程如下:
98.步骤5.1,拐点:表示为节点连线中增加的弯折点。
99.步骤5.2,冲突检测,目的是检测绕线的过程中按照x、y的正负方向查看是否有冲突的节点情况。通过创建虚拟连线并拆分成水平或垂直的线段列表,判断节点位置是否在线段上,如果有则添加在冲突列表中,在最终遍历完线段列表后,查看冲突列表,值不为空则说明有冲突,需要创建新的绕线模型,值为空则说明当前的绕线模型可用于拓扑图的渲染。
100.步骤5.3,增加拐点:绕线模型在最初无拐点,初始化拐点按照方向判断拐点的位置,从锚点出发,优先按照南北(垂直)方向增加拐点,先增加2个拐点,进行冲突检测,检测通过则生成新的绕线模型,并应用于拓扑图中节点连线的渲染。若冲突检测不通过,则清空之前增加的拐点,并增加2个东西(水平)方向拐点绕开冲突节点,然后进行水平冲突检测,检测通过则生成新的绕线模型应用于拓扑图中节点之间连线的渲染,若不通过,则清空拐点,垂直方向增加1个拐点,然后按照连线方向由近到远遍历所有的节点,每个节点加上偏移量进行垂直方向冲突监测,然后根据头节点相对于锚节点在水平方向的信息确定和获得不冲突的点作为第二个拐点,然后在头节点位置垂直方向确定第四个拐点,通过第二个拐点的x值和第四个拐点的y值确定第三个拐点,四个拐点都确定后,生成最终的绕线模型,应用于拓扑图中的节点连线的渲染方案。
101.请参考图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拓扑数据生成方法的绕线模型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102.步骤5.4,直角转圆角:为与直线段做区分,在拐点处使用圆角,而圆角需要3个point模型确定,原始拐点仅有1个point,所以需要做转化,通过最终绕线模型中的每个线段,通过判断线段间的距离来确定拐点处的圆角半径,取当前线段方向和下一线段分别作为圆角的起点和终点,获得圆角的3个point模型。
103.步骤6,节点下钻模型:
104.拓扑图中的节点和连线通过底层不同的数据模型支撑进行展开。节点展开模型是在双击节点时,依赖节点在cmdb中的配置关系数据,从上到下按照有向图的方向进行布局,最终展示为节点的部署依赖架构图,同时还展示节点相关的指标数据波形。节点之间的连线展开模型是在双击连线时,能够展示针对节点间的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互联网协议地址)访问关系所经过的逻辑网络链路,通过trace(一种网络服务器的调试方式)等方式自动发现链路所经过的网络设备,并对照cmdb中网络设备的部署依赖关系,展示出网络设备的主备关系,以及网络设备涉及的指标数据波形。
105.显然,相对于目前市面上提供的定制化拓扑图,本实施例具有灵活的拓扑生成方
式,通过配置底层数据,即可生成各类场景的应用拓扑图。这里底层数据的配置,是按照某些规律或者关系进行批量定义和配置,并非一一获取;通过设计复杂的节点布局和连线布局的算法,保证拓扑图的美观性;算法所依赖的底层数据也具有某种运维意义,比自由拖拽式的拓扑图可读性更强,能够保证整体拓扑图的一致性;通过独特的节点和连线的下钻展开模型,展示不同维度的数据及关联性,能够更好的辅助运维和故障定位工作。
106.可见,本实施例通过先从配置数据中获取节点信息和连线信息,然后基于软件分块布局顺序和节点布局顺序对节点信息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布局,得到该节点布局图,最后基于该节点布局图其中的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进行连线布局,得到拓扑图,而不是基于节点之间的关系手动连接出拓扑图,提高了生成的拓扑图的效果,可以展示更加清晰的拓扑结果。
107.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拓扑数据生成装置进行介绍,下文描述的拓扑数据生成装置与上文描述的拓扑数据生成方法可相互对应参照。
108.请参考图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拓扑数据生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09.本实施例中,该装置可以包括:
110.信息获取模块100,用于从配置数据中获取节点信息和连线信息;
111.节点布局模块200,用于基于软件分块布局顺序和节点布局顺序对节点信息中的各个节点进行布局,得到节点布局图;
112.连线布局模块300,用于基于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对节点布局图进行连线布局,得到拓扑图。
113.可选的,该节点布局模块,可以包括:
114.软件分块布局单元,用于基于预设布局顺序对节点信息中的各个软件分块进行布局,得到软件分块布局图;
115.节点分块布局单元,用于基于预设布局顺序对软件分块布局图中各个软件分块的节点进行布局,得到节点布局图。
116.可选的,该连线布局模块,可以包括:
117.当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为相邻层关系时,采用直线方式连接对应的两个节点,得到拓扑图。
118.可选的,该连线布局模块,可以包括:
119.当节点之间的层级关系为跨层关系时,基于绕线模型对对应的两个节点进行连接,得到拓扑图。
120.可选的,该装置可以包括:
121.依赖信息显示模块,用于当接收到节点展开指令时,基于配置数据对对应的节点生成部署依赖架构图;显示部署依赖架构图。
12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设备,包括:
123.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124.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以上实施例所述的拓扑数据生成方法的步骤。
12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以上实施例所述的拓扑数据生成方
法的步骤。
126.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127.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技术的范围。
128.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129.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拓扑数据生成方法、拓扑数据生成装置、计算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