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21243发布日期:2022-06-25 04:59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传统笔记本包括底座和一个显示屏幕,只能利用一个显示屏幕显示,导致设备形态比较单一,不满足多样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公开如下技术方案:
4.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5.第一本体,具有板状形态;
6.第二本体,具有板状形态,与所述第一本体通过第一转动装置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角度改变,其中,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有第一显示装置;
7.第三本体,具有板状形态,与所述第二本体通过第二转动装置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三本体的角度改变,其中,所述第三本体设置有第二显示装置;
8.其中,所述电子设备至少具有第一姿态,在所述第一姿态下,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装置支撑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三本体,所述第二本体通过所述第二转动装置支撑所述第三本体,且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均处于显露状态;
9.所述第一转动装置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转动装置的转动轴线满足平行条件设置。
10.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姿态包括第一子姿态,在所述第一子姿态下,所述第一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三本体设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的一侧。
11.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姿态包括第二子姿态,在所述第二子姿态下,所述第一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三本体设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相反的一侧。
12.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姿态包括第三子姿态,在所述第三子姿态下,所述第一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相反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三本体设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相反的一侧;
13.或者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三本体均位于所述第一本体设置输入装置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一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的显示方向背离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的显示方向,所述输入装置用于输入供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或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显示的数据。
14.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姿态包括第四子姿态,在所述第四子姿态下,所述第一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相反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三本体设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相反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满足共面条
件。
15.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转动装置能够实现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角度改变范围为0-180度,所述第二转动装置能够实现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三本体的角度改变范围为0-360度,以实现两个子姿态的切换;
16.或,所述第一转动装置能够实现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角度改变范围为0-360度,所述第二转动装置能够实现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三本体的角度改变范围为0-180度,以实现两个子姿态的切换;
17.或,所述第一转动装置能够实现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的角度改变范围为0-360度,所述第二转动装置能够实现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三本体的角度改变范围为0-360度,以至少实现四个子姿态的切换。
18.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至少还具有第二姿态,在所述第二姿态下,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第一转动装置配合所述第三本体远离所述第二本体的一端共同支撑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三本体,且所述第一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三本体设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相反的一侧。
19.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至少还具有第三姿态,在所述第三姿态下,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或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处于显露状态;
20.其中,当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处于显露状态时,所述第一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三本体设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三本体叠放在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相反的一侧;
21.或者,所述第一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三本体叠放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或者叠放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反的一侧;
22.当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处于显露状态时,所述第三本体叠放在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相反的一侧,所述第一本体位于所述第二本体设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三本体设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相反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本体或者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二转动装置连接的一端叠放在所述第一本体上。
23.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转动装置使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一本体相连接的一端在所述第一本体的输入装置一侧具有间距,以使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具有能容纳所述第三本体的容纳空间;
24.所述第二转动装置使所述第三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连接的一端接触;
25.当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处于显露状态时,仅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第二转动装置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本体的输入装置相抵,进而使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满足夹角条件,且所述第三本体相对所述第二本体满足平行条件;
26.其中,所述输入装置用于输入供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或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显示的数据。
27.优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三本体垂直于所述第一转动装置的转动轴线的尺寸不同,所述第二本体的尺寸和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中的较大尺寸者的尺寸匹配。
28.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公开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和
第三本体,第二本体设置有第一显示装置,第三本体设置有第二显示装置;在第一姿态下,第一本体通过第一转动装置支撑第二本体和第三本体,第二本体通过第二转动装置支撑第三本体,且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二显示装置均处于显露状态。
29.也就是说,本技术公开的电子设备具有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二显示装置两个显示装置,并在第一姿态下,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二显示装置均处于显露状态;这样一来,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仅利用第一显示装置来显示,或者仅利用第二显示装置来显示,还可以同时利用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二显示装置来显示,从而满足设备形态的多样性需求。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在第一子姿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在第二子姿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在第三子姿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在第四子姿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在第二姿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在第一显示装置处于显露状态的第三姿态的一种使用形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在第一显示装置处于显露状态的第三姿态的另一种使用形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在第二显示装置处于显露状态的第三姿态的使用形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9.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在第四姿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在第五姿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能够满足设备形态的多样性需求。
4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3.请参考附图1-1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1,具有板状形态;第二本体2,具有板状形态,与第一本体1通过第一转动装置4连接,以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角度改变,其中,第二本体2设置有第一显示装置21;第三本体3,具有板状形态,与第二本体2通过第二转动装置5 连接,以实现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的角度改变,其中,第三本体3设置有第二显示装置31;其中,电子设备至少具有第一姿态,在第一姿态下,第一本体1通过第一转动装置4支撑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第二本体2通过第二转动装置5支撑第
三本体3,且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均处于显露状态;第一转动装置4的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装置5的转动轴线满足平行条件设置。
44.文中所描述的满足平行条件指的是平行或者近似平行;具体的,第一转动装置4的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装置5的转动轴线满足平行条件设置,指的是第一转动装置4的转动轴线与第二转动装置5的转动轴线平行或者近似平行。
45.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公开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第二本体2设置有第一显示装置21,第三本体3设置有第二显示装置31;在第一姿态下,第一本体1通过第一转动装置4支撑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第二本体2通过第二转动装置5支撑第三本体3,且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均处于显露状态。
46.也就是说,本技术公开的电子设备具有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 31两个显示装置,并在第一姿态下,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均处于显露状态;这样一来,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仅利用第一显示装置 21来显示,或者仅利用第二显示装置31来显示,还可以同时利用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来显示,从而满足设备形态的多样性需求。
4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动装置4产生的第一转动扭力大于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的重力,以实现第一本体1通过第一转动装置4支撑第二本体2 和第三本体3;第一转动扭力的大小可以随着第二本体2相对第一本体1的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也可以在第二本体2相对第一本体1的角度较小时较小,在第二本体2相对第一本体1的角度较大比如超过90度时较大,从而实现方便第二本体2相对于第一本体1的开启,同时保证在使用位置时对第二本体2 和第三本体3实现较好的支撑强度。
48.第二转动装置5产生的第二转动扭力大于第三本体3的重力,以实现第二本体2通过第二转动装置5支撑第三本体3;第二转动扭力的大小可以随着第三本体3相对第二本体2的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也可以在第三本体3相对第二本体2的角度较小时较小,在第三本体3相对第二本体2的角度较大比如超过90度时较大,从而实现方便第三本体3相对于第二本体2的开启,同时保证在使用位置时对第三本体3实现较好的支撑强度。
49.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为主机底座,第二本体2为主屏幕,第三本体3 为副屏幕,主屏幕和/或副屏幕能够显示主机底座输入的内容。
50.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姿态包括第一子姿态,在第一子姿态下,第一本体1位于第二本体2设置第一显示装置21的一侧以及第三本体3设置第二显示装置31的一侧。在第一子姿态下,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均朝向第一本体1,且第三本体3远离第二本体2的自由端悬空,为双屏同侧显示模式,使用者可以使用双屏幕显示不同应用的内容,从而方便使用。
51.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姿态包括第二子姿态,在第二子姿态下,第一本体1位于第二本体2设置第一显示装置21的一侧以及第三本体3设置第二显示装置31相反的一侧。在第二子姿态下,第一显示装置 21朝向第一本体1,第二显示装置31背向第一本体1,且第三本体3远离第二本体2的自由端悬空,为第一种双屏不同侧显示模式,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可以显示相同的内容,或者第二显示装置31显示第一显示装置21的部分内容,第一显示装置21供使用者观看,第二显示装置31供其他人分享观看,从而方便多人分享交流。
52.本实施例的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沿第一本体1的支撑方向的投影位于第一本体1外,能够避免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对第一本体1的干扰,方便对第一本体1除支撑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的使用。
53.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姿态包括第三子姿态,在第三子姿态下,第一本体1位于第二本体2设置第一显示装置21相反的一侧以及第三本体3 设置第二显示装置31相反的一侧;或者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均位于第一本体1设置输入装置11相反的一侧,第一本体1位于第二本体2设置第一显示装置21相反的一侧,第二显示装置31的显示方向背离第一显示装置21的显示方向,输入装置11用于输入供第一显示装置21和/或第二显示装置31显示的数据。
54.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第三子姿态下,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朝向不同,且第三本体3远离第二本体2的自由端悬空,为第二种双屏不同侧显示模式,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可以显示相同的内容,或者第二显示装置31显示第一显示装置21的部分内容,第一显示装置 21供使用者观看,第二显示装置31供其他人分享观看,从而方便多人分享交流。
55.本实施例的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沿第一本体1的支撑方向的投影位于第一本体1内,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比较集中,提高了第一本体1对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的支撑平稳性,还减小了占用空间,方便电子设备在较小空间的使用。
56.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姿态包括第四子姿态,在第四子姿态下,第一本体1位于第二本体2设置第一显示装置21相反的一侧以及第三本体3 设置第二显示装置31相反的一侧,且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满足共面条件。
57.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满足共面条件指的是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共面或者基本共面,从而实现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基本在同一个平面显示。
58.如图4所示,在第四子姿态下,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满足共面条件的同时均背向第一本体1,且第三本体3远离第二本体2的自由端悬空,为双屏平板模式,可以作为平板使用,方便手持使用;相较于传统的平板,本实施例能够利用两个显示装置进行显示,方便显示不同应用的内容。
59.优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转动装置4能够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 的角度改变范围为0-180度,第二转动装置5能够实现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 3的角度改变范围为0-360度,以实现两个子姿态的切换;
60.使用时,通过第一转动装置4实现第二本体2相对于第一本体1的角度从0度调整到90度与180度之间,同时通过第二转动装置5实现第三本体3 相对于第二本体2的角度从0度调整到90度与180度之间,能够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一子姿态,如图1所示,采用双屏同侧显示模式;
61.或者,保持第二本体2相对于第一本体1的角度在90度与180度之间,同时继续通过第二转动装置5实现第三本体3相对于第二本体2的角度从90 度与180度之间调整到180度与360度之间,能够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二子姿态,如图2所示,采用第一种双屏不同侧显示模式。
62.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具有的第一姿态包括第一子姿态和第二子姿态两个子姿态,
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选择电子设备处于第一子姿态或者第二子姿态,可以使用双屏幕显示不同应用的内容,也可以方便多人分享交流,满足了设备形态的多样性需求。
63.另一实施方案种,第一转动装置4能够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角度改变范围为0-360度,第二转动装置5能够实现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 的角度改变范围为0-180度,以实现两个子姿态的切换;
64.使用时,通过第一转动装置4实现第二本体2相对于第一本体1的角度从0度调整到90度与180度之间,同时通过第二转动装置5实现第三本体3 相对于第二本体2的角度从0度调整到90度与180度之间,能够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一子姿态,如图1所示,采用双屏同侧显示模式;
65.或者,接着通过第一转动装置4实现第二本体2相对于第一本体1的角度从90度与180度之间调整到360度,同时通过第二转动装置5实现第三本体3相对于第二本体2的角度从90度与180度之间调整到180度,能够使电子设备处于第四子姿态,如图4所示,采用双屏平板模式。
66.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具有的第一姿态包括第一子姿态和第四子姿态两个子姿态,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选择电子设备处于第一子姿态或者第四子姿态,可以使用双屏幕显示不同应用的内容,也可以作为平板使用,满足了设备形态的多样性需求。
67.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转动装置4能够实现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角度改变范围为0-360度,第二转动装置5能够实现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的角度改变范围为0-360度,以至少实现四个子姿态的切换。
68.使用时,通过第一转动装置4实现第二本体2相对于第一本体1的角度从0度调整到90度与180度之间,同时通过第二转动装置5实现第三本体3 相对于第二本体2的角度从0度调整到90度与180度之间,能够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一子姿态,如图1所示,采用双屏同侧显示模式;
69.或者,保持第二本体2相对于第一本体1的角度在90度与180度之间,同时继续通过第二转动装置5实现第三本体3相对于第二本体2的角度从90 度与180度之间调整到180度与360度之间,能够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二子姿态,如图2所示,采用第一种双屏不同侧显示模式,该图中的箭头方向分别为第二本体2相对于第一本体1的转动方向和第三本体3相对于第二本体2 的转动方向;
70.或者,通过第一转动装置4实现第二本体2相对于第一本体1的角度调整到180度与360度之间,同时保持第三本体3相对于第二本体2的角度在 180度与360度之间,能够使电子设备处于第三子姿态,如图3所示,采用第二种双屏不同侧显示模式;
71.或者,通过第一转动装置4实现第二本体2相对于第一本体1的角度调整到360度,同时通过第二转动装置5实现第三本体3相对于第二本体2的角度调整到180度,能够使电子设备处于第四子姿态,如图4所示,采用双屏平板模式。
72.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具有的第一姿态包括第一子姿态、第二子姿态、第三子姿态四个子姿态,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选择电子设备处于合适的一个子姿态,可以使用双屏幕显示不同应用的内容,也可以方便多人分享交流,还可以作为平板使用,进一步满足了设备形态的多样性需求。
73.为了优化上述技术方案,电子设备至少还具有第二姿态,在第二姿态下,第一本体
1通过第一转动装置4配合第三本体3远离第二本体2的一端共同支撑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且第一本体1位于第二本体2设置第一显示装置21的一侧以及第三本体3设置第二显示装置31相反的一侧。如图5所示,在第二姿态下,第一显示装置21朝向第一本体1,第二显示装置31背向第一本体1,为第三种双屏不同侧显示模式,且第三本体3远离第二本体2的自由端与第一本体1共同支撑在电子设备的放置面上,从而提高了对第二本体2 和第三本体3的支撑平稳性。
74.该姿态下,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可以显示相同的内容,或者第二显示装置31显示第一显示装置21的部分内容,第一显示装置21供使用者观看,第二显示装置31供其他人分享观看,从而方便多人分享交流。
75.为了进一步增加设备的形态,电子设备至少还具有第三姿态,在第三姿态下,第一显示装置21或第二显示装置31处于显露状态;在第三姿态下,使用者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选择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的其中一者来显示,为单屏显示模式。
76.如图6所示,在第一显示装置21处于显露状态的第三姿态的一种使用形态下,第一本体1位于第二本体2设置第一显示装置21的一侧以及第三本体 3设置第二显示装置31相反的一侧,第三本体3叠放在第二本体2设置第一显示装置21相反的一侧;在该使用形态下,第一显示装置21面向使用者,第三本体3叠放在第二本体2的背面,通过第一本体1支撑在放置桌面上,通过第一转动装置4支撑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与普通的笔记本电脑使用形态相同,通过第一显示装置21显示。
77.如图7所示,在第一显示装置21处于显露状态的第三姿态的另一种使用形态下,第一本体1位于第二本体2设置第一显示装置21相反的一侧,第三本体3叠放在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或者叠放在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相反的一侧;该使用形态通过第一显示装置21显示,为第一种单屏平板模式,可以作为平板使用,方便手持使用。
78.如图8所示,在第二显示装置31处于显露状态的第三姿态的使用形态下,第三本体3叠放在第二本体2设置第一显示装置21相反的一侧,第一本体1 位于第二本体2设置第一显示装置21的一侧以及第三本体3设置第二显示装置31相反的一侧,且第二本体2或者第二本体2与第二转动装置5连接的一端叠放在第一本体1上。该使用形态通过第二显示装置31显示,为第二种单屏平板模式,可以作为平板使用,方便手持使用。
79.该第三姿态的其他使用形态下,还可以将第二本体2支撑在放置桌面上,使第三本体3相对第二本体2转动到270度与360度之间的适当角度,利用第二转动装置5将第二本体2支撑在方便观看的位置,解放双手,方便使用。
80.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转动装置4使第二本体2与第一本体1相连接的一端在第一本体1的输入装置11一侧具有间距,以使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具有能容纳第三本体3的容纳空间;第二转动装置5使第三本体3 与第二本体2相连接的一端接触;当第二显示装置31处于显露状态时,仅第二本体2与第二转动装置5连接的一端与第一本体1的输入装置11相抵,进而使第二本体2相对于第一本体1满足夹角条件,且第三本体3相对第二本体2满足平行条件;其中,输入装置11用于输入供第一显示装置21和/或第二显示装置31显示的数据。
81.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装置4转动连接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同时使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与第一转动装置4连接的端部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在第二本体2与第一本体1满
足平行条件设置时,两者之间形成容纳第三本体3的容纳腔,在第一种单屏平板模式,第三本体3叠放在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如图7所示;在第二种单屏平板模式,第三本体3外置于上述容纳腔并叠层在第二本体2上,第二本体2与第二转动装置5连接的一端叠放在第一本体1上,第二本体2相对于第一本体1倾斜,其上叠放的第二显示装置31处于倾斜显露状态,方便查看,而且第一本体1直接支撑第二本体2远离第一转动装置4的一端,配合第一转动装置4共同支撑第二本体2 和第三本体3,使第三本体3倾斜显示,如图8所示。
82.可替换的技术方案中,第二转动装置5转动连接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 的同时使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与第二转动装置5连接的端部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在第二本体2与第三本体3满足平行条件设置时,两者之间形成容纳第一本体1的容纳腔,在第一种单屏平板模式,第三本体3能够叠放在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相反的一侧。第一转动装置4转动连接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同时使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与第一转动装置4连接的端部接触,从而使第二本体2与第一本体1满足平行条件设置时,第二本体2叠放在第一本体1上,在第二种单屏平板模式,所以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均满足平行条件,方便手持。
83.为了方便收纳,第一本体1和第三本体3垂直于第一转动装置4的转动轴线的尺寸不同,第二本体2的尺寸和第一本体1与第三本体3中的较大尺寸者的尺寸匹配。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二本体2的尺寸和第一本体1的尺寸相同,第三本体3的尺寸小于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的尺寸,不使用电子设备时,第三本体3叠放在第一本体1和第二本体2之间,如图9所示;也可以使第二本体2的尺寸和第三本体3的尺寸相同,第一本体1的尺寸小于第三本体3和第二本体2的尺寸,不使用电子设备时,第一本体1叠放在第三本体3和第二本体2之间。也就是说,在收纳时,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 2和第三本体3能够层叠在一起,占用空间较小,方便携带。
84.为了优化上述技术方案,电子设备至少还具有第四姿态,在第四姿态下,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均处于无显露状态;其中,第二本体2 和第三本体3均位于第一本体1设置输入面的一侧,第一显示装置21的显示面与第二显示装置31的显示面相对设置,且第三本体3叠放在第一本体1与第二本体2之间;或者,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分别叠放在第一本体1的两侧,第一显示装置21的显示面和第二显示装置31的显示面均朝向第一本体1。
85.如图9所示,在第四姿态下,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层叠在一起,同时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均不显露,能够保护显示屏,同时方便电子设备的携带。
86.电子设备至少还具有第五姿态,在第五姿态下,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均处于显露状态,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垂直于转动轴线的同一侧的侧面配合支撑在电子设备的放置面上。
87.如图10所示,在第五姿态下,第一显示装置21和第二显示装置31均背向第一本体1,且第一本体1、第二本体2和第三本体3侧面支撑在放置面上,为双屏阅读模式,且可以用来阅读电子书,进一步丰富了电子设备的使用形态。
88.具体的,第一本体1为主机底座,第二本体2为主显示屏,第三本体3 为辅显示屏,电子设备为双屏幕笔记本电脑,也可以为双屏幕手机;能够实现单屏显示、双屏显示、双屏隐藏的多种使用形态,满足多样性需求。
89.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90.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