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手持操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65433发布日期:2023-02-21 19:24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手持操控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遥控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手持操控器。


背景技术:

2.手持操控器常用于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远距离指令发送,无线操控方式大大提高了被操控终端设备的灵活性,并且,远距离操控可以实现被操控终端在特殊场景下执行作业,因此被广泛应用。但是,现有的手持操控器体积较大、不宜折叠、便携式差,影响用户使用的便捷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便携式手持操控器,以解决现有手持操控器体积较大、不宜便携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手持操控器,其包括:操控器壳体,连接于所述操控器壳体上的操控执行组件、天线组件和系统显示屏,以及可旋转折叠收纳于所述操控器壳体上的操控显示屏,所述操控器壳体内还设有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所述操控执行组件的输入指令并通过所述天线组件发送至受控的机器人,所述系统显示屏用于实时显示所述控制模块的系统控制信息,所述操控显示屏用于实时显示受控的机器人返回的环境信息。
6.其中,所述操控显示屏铰接于所述操控器壳体的后侧边缘,所述系统显示屏设置于操控器壳体的顶面中部,所述操控执行组件分布于所述操控器壳体的近于边缘位置,以致所述操控显示屏转动收纳于操控器壳体时盖合于所述系统显示屏上方,并且所述操控执行组件环绕所述操控显示屏周围。
7.其中,所述操控执行组件包括:3d鼠标、摇杆、第一操控按钮和第二操控按钮;所述3d鼠标用于向控制模块输入系统指令,所述摇杆用于输入机器人控制指令,所述第一操控按钮用于控制机器人的摆臂,所述第二操控按钮用于控制机器人的腰部姿态。
8.其中,所述3d鼠标包括:左侧3d鼠标和右侧3d鼠标,所述左侧3d鼠标和所述右侧3d鼠标均靠近于所述操控器壳体的前侧设置;所述摇杆包括:左侧摇杆和右侧摇杆,所述左侧摇杆和右侧摇杆分别靠近于所述操控器壳体的左右两侧设置,且左侧摇杆位于所述左侧3d鼠标后方,所述右侧摇杆位于所述右侧3d鼠标后方。
9.其中,所述第一操控按钮包括:左侧操控按钮和右侧操控按钮,所述左侧操控按钮和所述右侧操控按钮均靠近于所述操控器壳体的后侧设置;所述左侧操控按钮用于控制机器人的左侧摆臂的履带正反转,所述右侧操控按钮用于控制机器人的右侧摆臂的履带正反转。
10.其中,所述第二操控按钮包括:腰姿锁定按钮以及环绕于所述腰姿锁定按钮的四个腰姿调节按钮。
11.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主控电路板和电源,所述电源电连接于所述主控电路板,所述3d鼠标、所述摇杆、所述第一操控按钮和所述第二操控按钮均电连接于所述主控电路板。
12.其中,所述操控器壳体上还设有航空插头,所述航空插头电连接于所述主控电路板,所述航空插头用于连接信号线以实现与机器人的有线控制。
13.其中,所述航空插头设置于所述操控器壳体的后侧壁。
14.其中,所述操控器壳体的前侧还设有提手。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便携式手持操控器,其将操控显示屏铰接于控制壳体上,折叠时可以与系统显示屏叠合在一起,在兼顾可视方便性的同时还降低了整体体积;将操控执行组件分布于操控器壳体近于周缘位置,利用操控执行组件自身凸起高度用于折叠收纳操控显示屏,实现了手持操控器的便携性;此外,还在操控器壳体上设置航空插头,兼顾无线操作方式的同时,增加了有线操控方式,便于在特殊环境中的使用。
16.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手段,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及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手持操控器遥控的智能机器人。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手持操控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便携式手持操控器的另一角度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便携式手持操控器的后侧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便携式手持操控器的内部控制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应理解为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结合和组合。
29.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携式手持操控器200,该便携式手持操控器200用于控制机器人100,实现远距离有线或无线操控,以执行远程作业。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施例的便携式手持操控器200操控的机器人100结构示意图。该机器人100包括:机器人主体11,连接于所述机器人主体11上的执行机构13,连接于机器人主体11底部的左右两侧的移动履带12,分别连接于机器人主体11前端和后端的左前摆臂14、右前摆臂15、左后摆臂17和右后摆臂16。其中,所述执行机构13上还设有腰姿调节机构131,该腰姿调节机构131用于调节机械手的方向及角度。
30.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的机器人100仅仅为本实施例便携式手持操控器200控制的其中一种终端智能设备,该便携式手持操控器200操控的终端设备并不局限于此。因此,图1仅展示了机器人100的一般主要结构,以便于后续描述该便携式手持操控器200的具体结构及功能,机器人100的其他结构细节,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予以赘述。
31.请再次参阅图2至图5,该便携式手持操控器200包括:操控器壳体21,连接于所述操控器壳体21上的操控执行组件、天线组件25和系统显示屏23,以及可旋转折叠收纳于所述操控器壳体21上的操控显示屏24,所述操控器壳体21内还设有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所述操控执行组件的输入指令并通过所述天线组件25发送至受控的机器人100,由机器人100执行指令的对应动作。所述系统显示屏23用于实时显示所述控制模块的系统控制信息,例如显示操作执行组件的操作信号或控制模块控制信息等。所述操控显示屏24用于实时显示受控的机器人100返回的环境信息,机器人100上设有影像捕获模块,用于实时捕获作业环境中的影像信息,并通过天线组件25返回显示于操控显示屏24上。其中,操控显示屏24与操控器壳体21之间铰接,以致操控显示屏24可旋转打开或折叠收纳,折叠后减小了整体体积,便于携带;打开时,可以提供给用户较好的可视视角,便于用户观察被控机器人100的作业环境情况。
32.其中,所述操控显示屏24铰接于所述操控器壳体21的后侧边缘,所述系统显示屏23设置于操控器壳体21的顶面中部,所述操控执行组件分布于所述操控器壳体21的近于边缘位置,以致所述操控显示屏24转动收纳于操控器壳体21时盖合于所述系统显示屏23上方,并且所述操控执行组件环绕所述操控显示屏24周围。由于操控执行组件自身具有一定的凸起高度,将操控执行组件设置于操控器壳体21近于边缘位置,不仅符合用户操作习惯,便于操作,而且能够有效利用其分布位置,将操控显示屏24收纳于操控执行组件之间,进一步降低了该便携式手持操控器200的整体体积。
33.所述操控执行组件包括:3d鼠标27、摇杆28、第一操控按钮29和第二操控按钮20;所述3d鼠标27用于向控制模块输入系统指令,所述摇杆28用于输入机器人控制指令,所述第一操控按钮29用于控制机器人的摆臂,所述第二操控按钮20用于控制机器人的腰部姿态。
34.具体的,请再次参阅图3,所述3d鼠标27包括:左侧3d鼠标271和右侧3d鼠标272,所述左侧3d鼠标271和所述右侧3d鼠标272均靠近于所述操控器壳体21的前侧设置,且分别分布于操控器壳体21的顶面两侧位置。所述摇杆28包括:左侧摇杆281和右侧摇杆282,所述左侧摇杆281和右侧摇杆282分别靠近于所述操控器壳体21的左右两侧设置,且左侧摇杆281位于所述左侧3d鼠标271后方,所述右侧摇杆282位于所述右侧3d鼠标272后方。所述左侧摇杆281和右侧摇杆282分别用于控制机器人100的左侧机械手和右侧机械手动作,调节其角度、方向、移动以及抓放动作等。
35.所述第一操控按钮29包括:左侧操控按钮291和右侧操控按钮292,所述左侧操控按钮291和所述右侧操控按钮292均靠近于所述操控器壳体21的后侧设置;所述左侧操控按钮291用于控制机器人的左侧摆臂的履带正反转,也即机器人100的左前摆臂14和左后摆臂17的履带正转或反转,该左前摆臂14和左后摆臂17用于机器人100越障。所述右侧操控按钮292用于控制机器人的右侧摆臂的履带正反转,也即机器人100的左前摆臂15和左后摆臂16的履带正转或反转,该左前摆臂15和左后摆臂16也是用于机器人100越障。具体的,左侧操控按钮291和右侧操控按钮292均设有两个按钮,分别控制各自摆臂的正转和反转。
36.其中,所述第二操控按钮20包括:腰姿锁定按钮201以及环绕于所述腰姿锁定按钮201的四个腰姿调节按钮202。该第二操控按钮20用于控制机器人100的腰姿调节机构131,当调节所述腰姿调节机构131至所需角度或方向时,按压腰姿锁定按钮201即可将腰姿调节机构131锁定在当前腰姿状态,需要调节时,先需要解锁该腰姿锁定按钮201,然后通过腰姿调节按钮202进行腰姿调节。
37.上述左侧3d鼠标271、左侧摇杆281和左侧操控按钮291大致沿前后方向呈线性分布,而右侧3d鼠标272、右侧摇杆282及右侧操控按钮292也大致沿前后方向呈线性分布。根据该便携式手持操控器200的各个执行部件的操作频率设计其分布位置,左侧摇杆281和右侧摇杆282设置于中部,既符合人体工学设计,也适合其较高的使用频率。
38.上述第二操控按钮20靠近于所述左侧摇杆281后方设置。操控器壳体21的顶面还设有急停按钮26,用于在紧急情况下一键暂停机器人100的全部动作。
39.在本实施例中,该操控器壳体21包括:底座211以及盖合于所述底座211顶部的盖板212,盖板212与底座211共同围合有一容纳空间,上述控制模块设置于该容纳空间内。
40.所述天线组件25包括:天线251以及天线连接座252,天线连接座252固定连接于操
控器壳体21上,所述天线251与天线连接座252可拆式插接,收纳时,可将天线251快速从天线连接座252上拔掉,便于收纳。
41.其中,所述操控器壳体21的前侧还设有提手22,设置提手22方便用户携带该便携式手持操控器200。
42.请再次参阅图5,所述控制模块包括:主控电路板31和电源32,所述电源32电连接于所述主控电路板31,所述3d鼠标27、所述摇杆28、所述第一操控按钮29和所述第二操控按钮20均电连接于所述主控电路板31。
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32为24v电源,其输出端还电连接有变压器33,以将24v电压降压至12v后供给主控电路板31。
44.底座212内还设有散热扇34,散热扇34用于向控制模块的发热元件送风,以降低其工作温度。
45.请再次参阅图4,所述操控器壳体21上还设有航空插头35,所述航空插头35电连接于所述主控电路板31,所述航空插头35用于连接信号线以实现与机器人100的有线控制,例如机器人100在涵洞等没有无线信号覆盖或信号较差时,通过有线控制方式,实现稳定可靠的远程操控。
46.具体的,所述航空插头35设置于所述操控器壳体21的后侧壁。
47.本实施例的便携式手持操控器,其将操控显示屏铰接于控制壳体上,折叠时可以与系统显示屏叠合在一起,在兼顾可视方便性的同时还降低了整体体积;将操控执行组件分布于操控器壳体近于周缘位置,利用操控执行组件自身凸起高度用于折叠收纳操控显示屏,实现了手持操控器的便携性;此外,还在操控器壳体上设置航空插头,兼顾无线操作方式的同时,增加了有线操控方式,便于在特殊环境中的使用。
48.上述仅以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以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仅限于此,任何依本实用新型所做的技术延伸或再创造,均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